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217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docx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探讨

前言

中国历史上对人格塑造目标和方法的探索已历时千年。

如,《三字经》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强调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知义”,并提出“近朱赤,近墨黑”,激励读书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训蒙文》曰:

“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勿诌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用具体的行为准则规范读书人的言行;《四书》、《五经》通过对优秀历史人物品行的肯定陶冶读书人的道德情操,告诫人们以他人为鉴、不断完善自我。

社会在进步,旧时的封建道德标准、整齐划一的人格教育方式和目标已经不能适应今日时代的需求。

八十年代后,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人格教育的内涵更丰富了:

从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到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并重,从重视社会共同人格到发展个性心理、培养新型人才;人格教育的地位提高了:

塑造健全人格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很多中小学还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者心理辅导站,专家、学者也编著了大量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的辅导材料;人格教育的参与者增加了:

学校不再是承担一切教育责任的唯一施教者,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教育合作的成效日益明显。

学校作为人格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地位毋容置疑:

它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扮演着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角色,用自己端正的品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做出榜样;它的集体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场所,也为人格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学校对人格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日新月异的生活拓展了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间,也形成了对单一的学校教育的挑战。

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塑造健全人格这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尽善尽美。

处在不同心理关键期的、性格各异的青少年需要多方配合:

既有共同的学习,又有个别的辅导,形成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体系,才能学会正确的认识社会和自我。

家庭教育因为其具有学校教育无可比拟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成为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的补充。

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生哲理的感悟,在学校教育中取得的收获和体会,都需要朝夕相处的亲人的认可和分享,需要在家庭教育的持续影响中巩固、丰富和升华。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家庭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家庭教育如何参与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才能与学校教育、历史学科教学和谐发展都值得深入研究。

下面,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尝试设计家庭人格教育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案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

今天通过研究当前社会对新型人格的需求、传统人格教育存在的弊端、当代青少年人格缺失的表现和成因可知:

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人格教育必须同时面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健全人格应该包含:

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创新的精神。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

存在差异的客观机体是人格教育的物质基础,其共同的后天环境是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学生首先接触的“共同的后天环境”,而家庭则是个性化突出的后天环境。

在时代条件下,家庭教育和初中历史教育角色分明,相辅相成。

1、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初中阶段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固定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其形成离不开人的客观机体的状况、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和社会学习与社会规范的内化等因素。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其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初中历史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

成功的历史教育应通过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程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格。

我认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是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三个层次渐进的人格教育内容。

“情感”是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心体验,如:

学习时流露出的学习动机与热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关注等;“态度”是在学习中体现出的一贯的情感,如:

责任感、使命感、毅力与耐性等;“价值观”则是对科学的认识,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辨析中等。

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内在品质的三种外在表现:

正确的情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为人格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事物保持应有的态度是自制、自律的表现,是自我塑造的重要方式;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格教育的理想,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的目的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成功的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掌握知识、具备各种能力并且身心健康,将来立足社会,有能力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虽然社会主义市场开始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现代化了,人格教育却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在教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内容的重新配比,必将使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格教育以围绕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以个性的发展和品德的塑造为灵魂,围绕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内容进行知识教育,实现个性心理和社会共同人格的培养的协调发展。

2、学求知与学做人并重——家庭教育的任务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是学生人际交往最早、最频繁的对象,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并伴随学生终身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中正式提出: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这也表明:

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也必然向学习型迈进。

家庭教育是每个学习型家庭的主要活动,不仅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还是家庭成员的自我完善,更是时代进步的迫切需求。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求知”和“学做人”,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智力,保护创造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自信、学会自立。

不难看出,无论学习“做人”还是“求知”,家庭教育的重心都落在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上,培养身心皆健康的人是最基本的目的。

“成才”和“成人”是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隔离于社会教育之中的了。

家长把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家庭活动的核心,但高度的关注还要辅以科学的方法,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的协调能够避免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从而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格教育是一个以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综合而成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自我的生成和完善。

存在差异的客观机体是人格教育的物质基础,其共同的后天环境是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我将其理解为:

社会共同人格和个性心理的塑造都需要稳定而持续的外部因素影响,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共性发展的主要场所,而家庭则是个性发展的发源地,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充分的体现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

无论是深化学校教育的成果还是学习型家庭的创建都离不开三者的协调开展,其中社会教育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的作用和方式很难因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努力而改变,做到为青少年教育中的个别现象服务则更有难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结合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

首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二者结合的客观依据。

初中生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认知能力、情感特点和主观意志都较儿童时代有大幅度进步,是个性鲜明的人格教育主体: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具目的性、自觉性,观察更持久、更精确,思维更敏捷,并开始独创性的思考和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知识;他们的情感内容日渐丰富,自尊心、责任心、荣誉感等理性心理得到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也初步产生并缓慢深化;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开始懂得个人要适应社会,尝试将个人目的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

这些都是心理正常发展的表现,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有利条件。

然而,教育并非易事,人格的成长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受其知识经验的限制又存在如下问题:

在认知方面,初中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还不十分稳定,思维上虽然能够根据感性材料做合乎规律的推理,但是对具体的感性材料依赖大,思维容易流于片面和表面,尤其容易走极端;在情感方面,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自制力差,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反之则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理智感和美感虽有所进步,但相对高中生来说还是较狭隘和幼稚的,自我意识不成熟、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对社会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这些情感、意志层面的因素与个体的态度、道德品质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令初中阶段的人格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综合来看,在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人格具有独立性和不稳定性的并存的特点,是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成长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初中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不成熟,却可塑性强,这阶段的心理成长对其一生而言,意义可谓重大。

其次,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是二者结合的根本原因。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大且是多方面的。

过去教育观念对个性发展重视不足给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萌芽时期的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劳动观念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混乱、难以自律等,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学校与课堂虽然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部分教育者没有完全改变传统人格教育观念及应试教育思想,由此导致的人格教育流于空谈道理和情操,历史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目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围绕考试等做法都使人格教育发生了缩水,从全面素质教育窄化为德育,或者仍然以分数为衡量学生和教学的主要标准。

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首当其冲,紧随教改步伐,从理论到实践都完成教育思想的转变,否则将对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校园人格教育的主要力量来自渗透于各学科教学的人格教育素材和教师言传身教,但教师平时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学,课上课下与学生的沟通都十分有限。

受师资力量、客观环境等影响,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施行个性鲜明的人格教育是有难度的。

学校教育显然无法包办孩子的一切,全面的教育还必须藉由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

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成长阶段,他们需要外界提供更多、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人格体验,更个性化的人格辅导和对人格教育成果不断的巩固。

尽管由于一些家长忙于事业,与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弱化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加上一些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当代的人格教育还没有完全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深度结合,但家庭教育肩负着对学生培养的重任,它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再次,追求终生教育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趋势。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教育从其完整性上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格教育也不例外。

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受到时间、硬件等诸多因素的局限。

为了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外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三个基本概念。

至九十年代,欧盟和联合国先后提出发展学习型家庭的目标。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今天,学校教育不再是完全孤立的或独立实施的行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家庭的全新功能。

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功能已逐步为社会所取代,而教育功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内容也日益丰富,对学校和社会教育进行适时的补充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孩子的心理品质、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不同家庭背景必然造成个性的明显差异。

现代教育的人本性、主体性、开放性、互动性,使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

家庭与学校的有机协调和密切合作,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健全需要家庭参与教育,时代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运作,家庭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结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必然结果。

2、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家庭教育本身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历史学科的关联更是自然天成。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其结合初中历史人格教育的优势所在,初中历史学科的自身条件是家庭参与学科教学的便利因素。

首先,家庭教育拥有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

家庭是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初始地点,家庭结构、家庭特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初中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结构稳定的家庭中,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相互评价持续不断的作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

例如,家庭氛围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长期生活起居在家庭环境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促进健康的个性心理和人生态度形成的重要条件;阅历丰富的长辈是品格塑造的榜样和监督者:

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心理了如指掌,在教育方式合理的前提下,既是品行的示范者又能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

此外,家庭曾经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场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结构使家庭成员具有独特的亲情感悟力量,稳定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充足的人格熏陶的时间,在家庭教育的教和学中,家庭内的交流和合作被推动,成员间的关系更趋和谐。

所以,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和社会性”,是塑造健全且牢固的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其次,初中历史知识具有普及性。

由于中华民族有优秀而悠久的历史教育传统,人们自古就十分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历史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爱国者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必备材料,而新初中教材更具备了家庭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条件。

从教材深度看:

历史知识有基础性、普及性的特点,消除了因家庭成员知识水平各异而导致在参与人格教育的过程中造成的障碍;从教材编排看:

初中历史的教材编排有相当的吸引力,大量运用小字补充材料、真实历史图片,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易成为家庭成员关注的对象,而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又为家庭参与历史问题的探讨制造了切入点;从教材特点看:

初中历史教材别具趣味性,无论是正文还是阅读材料都充分考虑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使它在成为课本的同时,对离开课堂已久的家长们而言,不失为一本轻松而精美的社会科普读物。

总之,家庭教育和初中历史学科教育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联系,使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都成为初中历史宝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初中历史教学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

初中历史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客观水平、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既可以组织以学校为主要场所的师生、家长三方的互动,又可以组织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内部讨论,还可以组织融入社会的开放性活动。

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活动开展的前提是:

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是:

家长的积极参与。

由于家庭的境况各不相同,除去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师还要对不同家庭产生的不同教育后果有所预测,并尽量放大活动的灵活性。

另外,活动开展必须体现以下原则: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尊重鼓励个性发展、营造创造性的氛围和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的发挥初中历史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长处。

1、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新课改的实践和近年的研究,我认为:

初中历史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有多种。

从活动程序上看主要有:

实践——体验式,即:

根据《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和家长参加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自信;问题——研究式,即:

选择恰当的话题,在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交由家庭内部讨论,并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景——陶冶式:

根据《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设计需要家庭成员充分交流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利用家庭教育特有的针对性和感染性达到扩展历史课外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格熏陶的目的等等。

以上方式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综合运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家庭与初中历史学科结合开展人格教育始终应体现历史知识和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家庭这个轻松、和谐、持续的教育环境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例如: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人格教育必须以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为依托,必须以具备一定程度科学文化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受教育者为对象,调动学习热情是家庭参与初中历史人格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新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范围编制家庭历史知识竞赛答卷,由家庭成员以家庭竞赛的形式完成,并请家长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巩固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树立自信的目的。

历史知识竞赛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学校组织,参赛者以家庭为单位出现,在家庭成员的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能力训练和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目的,还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学习意识,这与当今终身学习的社会潮流是相吻合的。

又如:

组织历史图片展并写下感想。

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是家庭参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能够引起人格教育共鸣的历史学科集体活动也是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有效方法。

组织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为主题的文物古迹图片展可以激发学生和家长的民族自豪感,以近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社会生活图片展等都可以提升家长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更重要的是,在共同观看结束后的讨论中和记录感想的过程中,由回忆活动中的历史知识内容引发的家庭交流是对品格教育的又一次巩固。

同类型的活动还可以是共同观看历史题材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等。

还比如:

设计促进人格教育家庭化的历史学科的家庭问卷调查。

借助家庭成员之间交流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对初中历史中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设计评价的问卷,使家庭成员在共同答卷的过程中累积知识、增进亲情,通过家庭内的讨论引发对“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崇高的精神品质等。

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要真正做到二者的深入结合,灵活运用,除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出发,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以充实自己,努力向创新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2、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案例设计

个性的差异源于家庭的差异,家庭提供的个性心理产生的先天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发展早期的因素,加强对家庭的了解,便是自我认识的深入。

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年龄和家庭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祖父母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代人亲历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近50年来的发展,他们的自身经历就是一本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的奋斗历程就是最生动的人格教育的素材。

据此,我预备结合初中历史教材,设计题为“我家的历史,历史的我家”的活动,尝试初中历史人格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活动名称:

“我家的历史,历史的我家”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家乡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哪些重大的事件。

通过撰写本文,尝试收集相关资料,体会编写史书的艰难,初步体验史料的搜集、根据写作需要筛选、对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进行最基本的辨伪等过程;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与长辈交谈、查阅报刊书籍、网上搜索资料等方式搜集与家庭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历史的发展有关的材料,通过对比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史实和自己获得材料,找出与客观历史相符合不相符的内容,为自己获取的时间不明确的材料找到大致的历史依据,按时间顺序对材料进行整理,以备日后写作之用,最后的编写可以与家长合作完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客观的看待人和事,学习史学家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事必躬亲的精神;在交流、访谈中认识长辈的人生经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家人增进感情,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在共同学习中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外化,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

活动要求:

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历程为线索和社会生活变迁为背景,模仿一种学过的体例或者写作风格,如:

模仿《史记》的纪传体,写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或模仿《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推移记述家庭境遇在近代以来的变化,结合乡土教材知识为自己的家庭编写一段历史。

在写作过程中要体现如下原则:

客观的原则,即记录历史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毫无根据地杜撰;联系的原则,即将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融入学过的历史知识,体现历史变迁中的“我家”。

由于这一活动工作量较大,时间易安排在暑期完成。

由于这一活动尚未付诸实际,仅为我的设想,活动的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法都有待实践去检验,但是我相信,大胆地进行合理尝试将会令我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促进我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历史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基本功能。

“读史使人明智”、“学史使人做人”。

而初中历史教育通过大量的范例、生动的情境、多变的方法,在学习中步步攀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同时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历史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是学校、家庭和学校教育三者结合的内容之一,是家庭参与学科教学的具体表现,更是时代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身为工作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教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和水平的有限,要真正实现家庭教育和初中历史教育的深度结合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例如:

如何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做好初中历史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工作、单亲家庭如何借由初中历史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怎样实现家庭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

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要求是: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忠诚踏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热情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

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对成长中的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已经过去,学校孤立的承担教育使命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初中历史教育必将在教改春风中沿着教育创新和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

4.朱煜:

《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9月刊

5.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