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17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docx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

 

《安徽省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研究》

(建议稿)

 

《安徽省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重点发展领域指南——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建议稿)

汽车产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汽车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主力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汽车产业已形成明显的优势。

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政策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省汽车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把握政策契机,坚持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对我省汽车工业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将产生积极作用,对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我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跟踪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编写《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重点发展领域指南——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作为我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领域的行动方案。

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截止2009年底,我省汽车行业共有企业近540家,其中包括奇瑞、江淮、华菱、昌河、安凯、奇瑞商用车等6家整车生产企业和星马、江淮扬天、中集瑞江等38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以及490多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全省已形成年产150万辆整车、125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达994亿元,从业总人数15.2万人,拥有江淮、奇瑞、安凯、昌河、星马、华菱、中集瑞江等知名品牌,产品涵盖大中轻微客车、重中轻微载货车、轿车、皮卡车、改装车、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并已建成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2009年,全省整车产量为91.62万辆,销量为89.2万辆,分别占全国第八和第七位;汽车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1.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1.0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7.6亿元;全年出口整车6.47万辆,出口金额4.45亿美元,其中奇瑞出口汽车达到4.37万辆,已连续6年占据国内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地位。

汽车工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技术基础

“十五”以来,我省汽车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奇瑞、江淮、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相继组建了稳定的技术团队,基本形成了从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到最终验证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系统研发体系。

省内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用车和乘用车谱系,整车开发已初步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良性循环。

同时,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黄山、六安、宁国等市的一批汽车零部件和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开发的能力。

目前,我省汽车行业已拥有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马钢—奇瑞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芜湖)等一批研究开发基地,建立了1个国家级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汽车企业技术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1个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企业全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已占到全年销售收入的4%以上。

安徽省内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电集团38所等一批在皖高校及研究院所,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我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我省汽车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方面,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和国内合资品牌,竞争能力仍然较弱,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整车开发设计能力仍显不足。

省内自主品牌汽车虽已形成拥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但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尤其对高端重卡、客车和中高档轿车,开发设计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缺乏整车系统的正向开发和结合市场、技术、工艺装备等条件对目标车型的深度分析能力;缺乏整车的系统设计标准、规范、数据库和设计开发平台;缺乏底盘系统性能分析技术和动力总成的匹配优化技术;缺乏整车系统集成和性能匹配与调校优化的技术积累及能力。

目前,关键总成系统和整车的调校优化还基本依赖国外公司。

2、汽车的节能环保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但在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因此,传统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通过各级各类计划项目的实施,国内对汽车节能环保已形成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和技术积累,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3、关键零部件缺少核心技术。

现代汽车已成为高度集成的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国内在新型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动及电液执行系统和车辆主、被动安全等方面大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还无法对产业化形成有效支持,核心部件仍受制于国外厂商,关键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研发、集成及匹配验证等也仍依赖于国外公司或机构,工程技术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无法对产业化形成系统、有效的技术支撑。

4、汽车电子系统总体水平较低。

现代汽车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几年前仅在高档轿车上应用的汽车电子系统,已逐步成为中低档乘用车的标准配置。

不难预见,对提升传统汽车节能环保性能而言,电子系统的不断研发应用,将是未来汽车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

国内汽车电子系统产品大多为车载音视、导航和其它低端标配产品,而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动力转向、牵引力分配及主被动安全控制等方面,缺少控制策略制定、系统集成匹配、实验标定及性能优化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经验的积累,包括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执行机构在内的关键器件、零部件乃至系统总成仍受制于国外厂商。

5、汽车试验验证与开发体系有待完善。

我省汽车产业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试验开发规范、产品验证规范以及试验测试方法,试验经验和数据的积累不足,与虚拟仿真验证结合不够,缺乏测试工程技术人才,试验检测平台建设投入不足,装备相对落后。

6、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整车成本中配套零部件所占比重一般超过70%。

省内近500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品系列化程度不高,企业技术进步受到人才、技术开发手段、试验测试和制造装备等因素制约,缺少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撑。

二、安徽省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契机,坚持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我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整车带动、重点突破、提升能力、支撑发展”的方针,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2、坚持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自主开发,提高整车产品开发能力和试验验证能力,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灵活采用技术创新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与自主创新并举,有效利用已形成的科研成果和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4、坚持发挥骨干企业在产品市场定位、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及产品开发规划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主、配、研”协作,促进零部件和相关配套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省内产业配套率,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5、坚持重点突破、适度超前,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储备,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6、坚持单项技术研发和技术平台建设并举,构建与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汽车产业共享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7、坚持科学安排、分步实施、以传统产品的节能环保为主,兼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考虑目前制约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以及未来5~10年将会对汽车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产品。

(三)主要任务

提高整车及关键总成研发水平,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

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掌握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掌握车身轻量化设计、NVH(振动、噪声、平顺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提高乘用车的节能、环保水平;加强柴油机及其高压燃油喷射电控系统、后处理系统和商用车电液换档和自动换挡机械变速器(AMT)等关键技术研发。

提升零部件研发水平,发展关键零部件。

研发车身总线、车载故障诊断、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数字化智能仪表等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电气系统,新型高性能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和无级自动变速器、商用车电液换档和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产品,力争在自动变速器产品上有所突破。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独立公共检测机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四)发展目标

围绕汽车节能环保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开展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增强整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开发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设计流程、规范、数据库和设计开发平台,初步形成试验验证能力;显著提升我省主要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率,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自主研发整车产品尤其是小排量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轿车产品满足发达国家法规要求,重型货车、大型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接近国际水平,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推进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

到2015年,力争汽车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车开发周期缩短15%,开发成本减少10%,省内零部件配套率提高到50%以上。

三、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重点发展内容

(一)整车设计开发

面向省内整车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企业设计能力、开发效率和节能环保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整车产品正向开发设计流程、规范和数据库,提高整车系统开发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研究目标:

⑴掌握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设计规范、产品数据库、设计方法库等,形成整车设计的关键支撑技术;

⑵研究汽车轻量化设计流程和方法,建立特定类型汽车轻量化正向设计平台;

⑶完成汽车疲劳耐久性设计、分析、试验及管理的流程和方法研究,提出汽车疲劳耐久性的工程解决方案,掌握和实现现代化分析流程,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

⑷完成整车及关键系统总成的NVH设计方法研究,形成试验验证技术流程和能力,建立NVH设计支持数据库,增强整车系统开发能力,提升整车NVH品质。

2、研究内容:

⑴整车设计技术及市场评价技术,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规范和管理技术,整车主被动安全设计技术,底盘系统开发和匹配技术,车身及整车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与基础数据库;

⑵汽车轻量化正向设计中的性能分析与评价技术体系、标准开发流程与设计规范、汽车轻量化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建模与仿真、试验评估方法研究;

⑶汽车耐久性设计过程中道路载荷谱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疲劳分析、台架加速试验和疲劳寿命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标准规范研究;

⑷整车NVH性能测量分析与评价技术、噪声振动源辨识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整车、变速箱、动力总成、底盘等关键部件的NVH主要性能设定、整车NVH性能匹配技术、汽车底盘及关键总成NVH虚拟样机的性能验证、制造工艺、关键工艺与噪声振动的关系研究,整车系统匹配优化、调校标准研究。

3、考核指标:

⑴建立整车设计技术及市场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规范和管理技术体系,整车主被动安全设计、底盘系统开发和匹配设计、车身及整车设计方法、流程与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并实际应用于整车产品开发。

⑵建立整车结构系统分析模型,形成汽车轻量化设计研发平台,并实际应用于车身、底盘或整车产品轻量化开发;软件著作登记1~2项。

⑶完成汽车疲劳耐久性设计、分析、试验及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工具开发,建立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疲劳耐久性测试与分析方法,提出相应工程解决方案,并实际应用于汽车产品开发;软件著作登记1~2项。

⑷逐步健全、完善整车NVH设计规范、数据库和设计开发平台,形成对整车及关键总成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并实际应用于产品开发;软件著作登记1~2项。

4、实施期限:

2010年~2015年

(二)动力与传动

面向我省整车产品开发和性能提升的具体需求,以提升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为目标,加大对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动力和传动部件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排放水平,提高骨干零部件企业的系统开发能力和对整车开发生产的配套能力,促进我省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推进我省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进程。

1、研究目标:

⑴开发先进汽车发动机产品,掌握设计、制造、综合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达到本世纪初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排放达到国家强制性法规要求,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⑵汽车自动变速技术和先进变速器产品开发,掌握设计、制造、综合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

⑶开展动力总成匹配技术研究,满足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

2、研究内容:

⑴汽油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进气增压、可变配气相位、可变升程气门、可控燃烧速度、熄缸技术、活塞两岸偏置、发动机电子控制等先进技术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车用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高压共轨燃油供应与电子控制系统、排气后处理装置与排气净化控制系统、废气再循环和残留废气等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系列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

⑵自动变速技术研究,乘用车DCT、CVT、商用车AMT和新型变速器产品开发;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数据库建立和控制实现研究及产品开发;自动变速器执行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变速器系列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自动变速系统试验标定手段建立和方法研究;

⑶动力总成及关键子系统技术参数与性能设计、技术指标评价、系统匹配优化等方法研究和工程化技术研究。

3、考核指标:

⑴节能环保车用汽油机、柴油机技术开发,产品系列化设计与产业化;申请专利4项、软件著作登记1~2项。

⑵掌握AT、CVT、AMT和DCT及相关电子控制单元的设计、试验标定技术,实施产品自主开发;开展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动变速器方案设计和产品开发;完成自动变速器系列产品开发设计及产业化;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登记1~2项。

⑶形成动力总成综合设计、分析实验验证与标定能力,对整车产品开发形成技术支撑;软件著作登记1~2项。

4、实施期限:

2010年~2015年

(三)汽车电子与电气

现代汽车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伴随汽车电子系统和高性能汽车电气产品的逐步应用,汽车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将不断提高。

由于国内目前尚未完全掌握汽车电子与电气的核心技术,缺少产业化技术支撑,目前我省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只能采用一些低端产品,无法满足提升整车性能的要求。

加大对汽车电子应用技术研究、电子与电气系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省内汽车企业实施平台战略,提高我省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1、研究目标:

⑴掌握车载总线设计和车载诊断技术,开发车载总线系统和车载诊断系统产品,形成批量生产配套能力;

⑵掌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建立开发平台,形成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⑶掌握车身与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和高性能电气系统的设计技术,形成产品开发能力,实现量产配套。

2、研究内容:

⑴基于CAN&LIN的车载总线技术研究和总线系统产品开发设计技术,车载诊断技术研究和诊断系统产品开发设计;

⑵车身与底盘电子系统控制策略、控制软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开发;

⑶电动助力转向器、电控悬架、车身电子稳定控制、制动防抱死、电子驻车制动、驱动力分配和制动力分配、智能泊车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设计开发技术;

⑷数字化汽车仪表、汽车随动前照灯、电动双制式汽车空调、低功耗LED前照灯等高性能电气系统的产品设计开发技术。

3、考核指标:

⑴形成车载总线技术、车载诊断技术开发和系列化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产品在省产汽车上的配套应用;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登记2项。

⑵形成电动助力转向器、电控阻尼减振器、车身电子稳定控制、制动防抱死、电子驻车制动、驱动力分配和制动力分配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系列化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产品在省产汽车上的配套应用;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登记5项。

⑶形成数字化汽车仪表、汽车随动前照灯、电动双制式汽车空调、低功耗LED前照灯等高性能电气系统的开发和系列化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产品在省产汽车上的配套应用;申请专利3项、软件著作登记1项。

4、实施期限:

2010年~2015年

(四)零部件加工制造

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直接影响整车产品性能、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深入开展零部件制造工艺研究,加大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力度,可以有效提升我省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促进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制造环节的环保水平,有利于整车轻量化、提高整车安全性,提升整车综合性能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1、研究目标:

研究开发汽车零部件少无切削加工新工艺和轻质材料替代技术,汽车冲焊件轻质材料填充增强技术,实现新工艺、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2、研究内容:

⑴汽车摇臂、摆臂、转向节等零部件材料轻质合金化研究,轻质合金坯料优化、等温精密成形工艺研究及专用模具工装设计;

⑵车身覆盖件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工艺中金属流动规律、焊缝移动规律和成形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激光拼焊板成形极限研究;

⑶圆柱斜齿轮温(冷)精压扭成形机理、材料变形特性研究,材料晶粒细化技术研究,热处理及脱模工艺研究;

⑷汽车零部件粉体成型替代技术研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⑸多孔铝形成机理及成型工艺研究,汽车冲焊件多孔铝填充增强特性研究及产业化技术开发。

3、考核指标:

⑴完成汽车摇臂、摆臂、转向节等零部件轻质合金坯料优化,形成等温精密成形工艺,完成专用模具工装设计,实现产品量产制造;申请专利2项。

⑵建立车身覆盖件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工艺设计规范,实现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工艺的产业化应用;申请专利2项。

⑶形成圆柱斜齿轮温精压扭成形、热处理及脱模工艺技术,实现圆柱斜齿轮温精压扭成形的产业化应用;申请专利2~3项。

⑷形成发动机连杆、车用油泵零部件、常规传动件等零部件的粉体成型加工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申请专利2~3项。

⑸完成汽车冲焊件多孔铝填充增强工艺设计,实现多孔铝填充增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申请专利1~2项。

4、实施期限:

2010年~2015年

(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整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实验验证技术平台建设。

面向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实施期限:

2010年~2012年

四、保障措施

1、政府引导,突出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政府加强协调,加大在政策、计划安排和资金等扶持方面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2、依托重点项目,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突出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重视产业化效果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4、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依托重点项目,逐步形成稳定的技术创新团队;

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附件:

          重点项目建议

序号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一、整车开发

1

汽车整车开发设计技术

2010年~2012年

2

汽车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011年~2013年

3

汽车疲劳耐久性试验与分析技术

2011年~2013年

4

整车及关键总成NVH设计技术

2013年~2015年

二、动力与传动

1

节能环保车用汽油发动机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2

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3

汽油发动机增压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2年~2014年

4

车用柴油机电控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5

车用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6

车用柴油机排气净化控制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3年~2015年

7

车用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和残留废气应用技术研究

2013年~2015年

8

乘用车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产品开发

2011年~2013年

9

乘用车无级自动变速器(CVT)产品开发

2011年~2013年

10

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式变速器(AMT)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11

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研究与电子控制单元(TCU)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12

自动变速技术研究与新型自动变速器产品开发

2010年~2015年

三、汽车电子与电气

1

分布式车身总线控制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3年~2015年

2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与车载故障诊断系统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3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与转向器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4

汽车悬架阻尼减振原理研究与电控半主动悬架产品开发

2012年~2014年

5

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程序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产品开发

2011年~2013年

6

制动防抱死控制程序与电动制动防抱死系统产品开发

2013年~2015年

7

电子驻车制动技术研究与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产品开发

2012年~2014年

8

驱动力分配控制程序与驱动力分配系统产品开发

2012年~2014年

9

制动力分配控制程序与制动力分配系统产品开发

2012年~2014年

10

汽车数字化智能仪表

2010年~2012年

11

汽车台头显示技术研究与台头显示系统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12

汽车前照灯随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0年~2012年

13

电动冷/暖双制式汽车空调设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3年~2015年

14

车载空调控制、娱乐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1年~2013年

四、零部件加工制造

1

汽车传动关键件材料轻质化等温精密成形技术研究

2010年~2013年

2

汽车覆盖件激光拼焊板成形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2013年

3

传动系统圆柱斜齿轮温(冷)精压扭成形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2013年

4

汽车零部件粉体成型加工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2010年~2015年

5

汽车冲焊件多孔铝填充增强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2013年

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

2010年~2012年

2

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10年~20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