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12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docx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DOC

锡林郭勒盟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处东经115°13'~ll7°O6',北纬43°02'~44°52'。

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

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面积20.26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7.2%,城市面积428.60平方公里。

2006年锡盟年未总人口100.90万人。

其中:

蒙古族29.11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28.9%;汉族67.54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67.0%;其他少数民族4.25万人,占总人的比重为4.2%。

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1.99人,女性人口48.91人。

总人口性别比为106:

100。

2007年锡盟共出生1.07万人,出生率10.6‰,死亡人口0.55万人,死亡率5.5‰,自然增长率5.2‰。

城镇人口52.69万人,城镇化率52.2%。

农牧人口48.21万人。

 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南部草原距北京最近距离仅180公里。

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邮编:

026021。

代码:

152500。

区号:

0479。

拼音:

XilinguoleMeng。

【行政区划】全盟现辖9旗、2市、l县、1区、34镇、21苏木、3乡、10办事处、555嘎查、275村民委员会、155社区居民委员会。

   其中:

2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9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1县(多伦县)、1开发区(乌拉盖开发区)。

2006年,锡林郭勒盟对苏木乡镇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117个苏木乡镇(74个苏木、13个乡、30个镇)调整为58个(21个苏木、3个乡、34个镇),部分苏木乡镇被撤销,部分苏木乡镇的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或是整建制并入其它行政区域。

  锡林浩特市将原有的6个苏木镇调整为3个和1个街道办事处,即宝力根苏木、朝克乌拉苏木和阿尔善宝拉格镇及巴彦锡勒办事处;同时将达布希勒图苏木的希日塔拉嘎查、额日敦塔拉嘎查的一部分和伊利勒特苏木的伊利勒特嘎查、哈那乌拉嘎查、乌力吉得力格尔嘎查的一部分划入市区行政管辖区域。

  阿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那仁宝拉格苏木、吉尔嘎朗图苏木、伊和高勒苏木和别力古台镇、查干淖尔镇、洪格尔高勒镇;其中,撤销巴彦查干镇、宝格达乌拉苏木,将其所辖区域整建制合并设立别力古台镇,为旗政府所在地。

  东苏旗将原有的11个苏木镇调整为5个,即赛罕高毕苏木、巴彦乌拉苏木和满都拉图镇、查干敖包镇、巴彦淖尔镇。

  西苏旗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赛汉塔拉镇、朱日和镇、乌日根塔拉镇和额仁淖尔苏木、桑宝拉格苏木、赛罕乌力吉苏木。

  东乌旗将原有的14个苏木镇调整为7个,即乌里雅斯太镇、道特淖尔镇、额吉淖尔镇、满都胡宝拉格镇、嘎达布其镇和萨麦苏木、呼热图淖尔苏木。

  西乌旗将原有的15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巴拉嘎尔高勒镇、巴彦花镇、吉仁高勒镇、高日罕镇、浩勒图高勒镇和巴彦胡舒苏木。

其中,撤销巴彦乌拉镇、乌兰哈拉嘎苏木,将其所辖区域整建制和巴拉嘎尔苏木的8个嘎查合并设立巴拉嘎尔高勒镇,为旗政府所在地。

  正蓝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上都镇、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宝绍代苏木、那日图苏木、赛音呼都嘎苏木。

  太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乡镇调整为6个,即宝昌镇、千斤沟镇、红旗镇、骆驼山镇和贡宝拉格苏木及幸福乡。

  正镶白旗将原有的8个苏木乡镇调整为4个,即明安图镇、星耀镇和伊和淖尔苏木、乌兰查布苏木。

  镶黄旗将原有的4个苏木镇调整为3个苏木镇,即新宝拉格镇、巴彦塔拉镇和翁贡乌拉苏木。

  多伦县将原有的8个乡镇调整为4个乡镇,即多伦淖尔镇、大北沟镇和大河口乡、蔡木山乡。

  乌拉盖辖1个镇,即巴彦胡舒镇,行政管辖范围不变。

  二连浩特市辖1个苏木格日勒敖都苏木和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范围不变。

【历史沿革】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

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

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

春秋战国时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

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洲。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

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

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

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

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

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

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

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

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

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

北部被瓦剌、鞑靼部占居。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

清朝康熙14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

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

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

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

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

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民国时期,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1934年设察哈尔盟。

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

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盟辖5旗。

1950年将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察盟。

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

1949年将锡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

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

1958年,锡察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

1963年设立阿巴哈纳尔旗,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

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

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

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社会交通】公路交通锡林郭勒盟现有国道三条,即国道207线、国道208线、国道303线;省道八条,即省道101线、省道105线、省道204线、省道208线、省道303线、省道307线、省道308线、省道309线;县道十六条,苏木(乡)公路六十余条。

   截止2005年底,全盟公路总里程8005公里,等级公路5860公里,晴雨通车里程342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3.94公里/百平方公里,苏木乡镇通油路率达到59.83%,行政嘎查村通公路率达到77.45%。

基本形成以国省道为主骨架,以盟旗市所在地为中心,辐射苏木乡边防哨所及农林牧场的公路交通网络。

国道 国道207线锡盟境内全长307公里,境内走向:

起点锡林浩特市,经阿巴嘎旗灰腾梁牧场,正蓝旗乌日图塔拉苏木、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卓伦高勒苏木,太仆寺旗头支箭乡、宝昌镇、贡宝拉嘎苏木,止于锡盟锡林浩特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交界处三号地。

该线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段156公里为分离式一级公路;桑根达来至三号地段151公里为分期建成的二级公路。

     国道208线锡盟境内全长227公里,境内走向:

起点二连浩特市,经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朱日和镇、新民乡,止于锡盟苏尼特右旗与乌盟察右后旗交界处白音查干。

该线二连浩特至赛汉塔拉段121公里在建一级公路,2005年已建成一幅,另一幅计划2006年完工;赛汉塔拉至白音查干段106公里为二级公路。

      国道303线锡盟境内全长80公里,境内走向:

起点锡林浩特市,经白音锡勒镇,止于锡盟锡林浩特市与赤峰市克旗交界处阿其乌拉。

该线在建二级公路,计划2006年完工。

   省道省道101线锡盟境内全长877公里;省道105线锡盟境内全长179公里;省道204线锡盟境内全长251公里;省道208线锡盟境内全长144公里;省道303线锡盟境内全长277公里;省道307线锡盟境内全长270公里;省道308线位于锡林郭勒盟境内,全长172公里;省道309线位于锡林郭勒盟境内,全长141公里。

        

 铁路交通锡林郭勒盟现有铁路4条,全长667公里,其中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穿越锡林郭勒盟西部,与蒙古国铁路接轨,全长330公里,其中锡盟境内为221公里;郭尔本至查干淖尔铁路是集二铁路的支线铁路,全长52公里;集宁至通辽铁路穿越锡林郭勒盟南部,途径南部黄、白、蓝三个旗,全长943公里,其中锡盟境内为194公里;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铁路是集通铁路的支线,全长154公里;正蓝旗至桑根达来铁路是锡桑铁路的延长线,全长56公里。

      航空运输锡林郭勒盟有机场1处,即锡林浩特机场,建设标准3C级,可起降737中型客机,有直达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和通往各大旅游城市的临时旅游航线。

【地形地貌】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

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

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

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

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

属半固定沙地。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亘于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和南部,成为锡盟与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分界线。

乌拉盖盆地又称索林淖尔盆地,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中南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中北部。

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主要分布于东乌旗与西乌旗北部、锡林浩特市中北部和阿巴嘎旗东部。

  阿巴嘎旗火山熔岩台地,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以锡林河为界,西至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北至巴龙马格隆丘陵地。

苏尼特层状高平原,在地貌上隶属于乌兰察布高原。

包括苏尼特左旗大部和苏尼特右旗朱日河以北的大部地区。

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太仆寺旗全部、多伦县大部、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兰旗南部地区。

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海拔在 800~1200 米之间。

【气候资源】锡盟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冷、风大、雨少”的气候特征。

光资源锡盟地区太阳辐射能大部在135—150千卡/厘米²·年,最高月份在五月,其次是六、七月份,也正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从全年日照时效上看,大部地区在3000小时左右。

各地生理辐射均在66千卡/厘米²·年以上。

热量资源年平均气温0—3℃,北部边境地区及东北部近大兴安岭西麓地区则在0—1℃左右,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可达4℃。

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

7月气温最高,平均21℃。

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

全盟最冷月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在-17~-21℃,北部及东北部在-22℃以下。

年极端最低气温普遍在—35℃以下,部分地区可达—40℃以下,最高月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在18~21℃之间,西南部可达22℃以上,极端最高温度普遍在35~39℃之间。

平均无霜日为100~120天。

锡盟日均气温在O℃以上的初日一般在4月中下旬,终日在10月中下旬;1O℃以上的初日在5月中下旬,终日在9月中下旬。

全盟大部地区0℃积温在2500℃以上,西部二连、苏尼特右旗可达3000℃以上,东部东、西乌旗的东半部和南部不足25000℃初日大部在四月中上旬,终日在十月中下旬,相隔190天左右,二连和西苏一带可超过200天。

10℃大部地区在2000℃以上,东部局部地区低于1800℃,而西部可达2600℃以上。

10℃积温初日出现在五月份内,终日在九月的中下旬,间隔120天左右,局部超过140天。

降水大部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西部不足200毫米,东部大兴安岭西麓以及南部连接阴山余脉地区,接近400毫米。

锡盟在4~9月降水量在150~30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植物生长关键期5~8月降水量在150~250毫米,西部有的地区在150毫米以下,锡盟属华北少雨干旱区之一,干燥度大部在1.5以上,湿润度大部分地区在0.6以下。

降水虽少,但多集中在7~9月份,有利于植物生长,也存在着年度降水不稳定和季节降水不平衡的问题。

热量集中,5~8月是最丰富时期,降雨也集中在5~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5~8月太阳能辐射约占全年45%左右,是全年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强的时期。

再加之日温差大等特点对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的积累是非常有利的。

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

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

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

风能资源锡盟大部地区属风能丰富区。

以月平均风速在≥2.5米/秒作为小型风力机的资源标准,其保证率均在90%以上,开发利用风能的前景广阔。

年平均风速大部4~5米/秒,西部在5米/秒以上。

最大风速在24~28米/秒,局部瞬时间可达34米/秒,大风日数(≥8级)全年大部在60~80天之间。

3~5月兴盛风期,约占大风日数的40~50%,全年多偏西风。

气象灾害锡盟气象灾害频繁。

主要灾害是干旱和雪灾。

降水量变率大,不但年际间不平衡,降水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多春旱和夏旱。

据资料统计表明,约每10年左右就出现一次特大雪灾(白灾)。

除干旱、白灾外,还有黑灾(冬季草场无雪)、暴风雪、寒潮、大风、霜冻、冰雪等多种气象灾害,尤其是大风加速土壤水份蒸发、植物蒸腾、刮走牲畜、吹露种子、土壤风蚀、对生产十分不利。

另外生长季短也是较为突出的不利气象条件。

【水资源】地表水地表水系指河川径流的动态水。

锡盟地表水资源很少,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93亿米³,并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南部。

有滦河水系为外流水系,乌拉盖水系和巴音河水系为内陆水系。

滦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独石口东南向北流经正兰旗、多伦县后又复入河北省。

流径锡盟长为254公里,流域面积6366公里²,占全盟总流域面积的lO.3%。

乌拉盖河水系,干流乌拉盖河,主要支流有彦吉嘎河、高力罕河、巴拉格尔河均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年径流量2.4亿米³,流域面积为3.7万公里²,流经东乌旗、锡林浩特市,沿途地域广阔低平,湖泊、沼泽较多。

巴音河水系,巴音河由灰腾河、高格斯台河汇合而成,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东缘,流入呼尔查干诺尔。

恩格尔河发源于兰旗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向北注入呼尔查干诺尔。

其流域面积为5123公里²,占全盟流域面积的8.4%。

湖泊全盟大小湖泊有1363个,总蓄水量达35亿米。

其中淡水湖泊672个,蓄水量达20亿米³。

较大的有乌拉盖诺尔,水面216公里2。

呼尔查干诺尔,水面110公里2。

多为水质不好,不宜人畜饮用和灌溉的咸性水质。

地下水锡盟共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兴安岭西坡丘陵水文地质单元、乌珠穆沁盆地水文地质单元,上述二个单元地下水较丰富,水埋深<10米。

阿巴嘎熔岩台地水文地质单元,苏尼特层状高平原水文地质单元、浑善达克沙地水文地质单元、察哈尔浅山丘陵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但地处高氟区,大部地区的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

全盟地下水资源量为30.25亿米³,可开采量为7.44亿米³。

水利建设据1985年统计,共建各种水利工程1.9万处,其中大中型水库各一座,小型水库22座,总库容量3.135亿米³。

机电井2095眼,简井14793眼,各项工程初步解决了11万公里2。

人畜饮水问题,灌溉草场1500万亩,农田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7.94万亩。

各种水利措施促进了农牧业生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求,二是布局不尽合理,管理不善,效益差。

【土壤资源】土壤类型多样全盟共有16个土类、38个亚类、97个土属。

主要土类有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等。

灰色森林土分布在东乌旗的东北部和西乌旗的东部及南部的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占全盟土壤面积的O.93%。

灰色森林土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

但土壤冷凉、湿润、地势高,是主要的宜林土壤。

黑钙土是半湿润草甸草原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东乌旗乌拉盖农管局—满都呼宝力格一线以东地区、西乌旗大兴安岭余脉低山丘陵,还有锡林浩特市灰腾梁、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低山丘陵垂直带有零星分布,,黑钙土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土层深厚,分布面积较大,地域广。

是旱作农业区的较好土壤,一般都适合于农、林、牧业生产。

栗钙土是草原地区的主要土壤,全盟各地均有分布,占全盟土壤总面积的51.13%。

粟钙土钙积层石灰含量较高,一般在0.8%—20%。

是干草原地区土壤,建群植物以旱生、中旱生禾草、小灌木、半灌木为主。

是主要牧业用地。

棕钙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以及阿巴嘎旗的西北部地区,约占全盟总土壤面积的17.71%。

植物生长量小,有机质含量低。

大部处在高平原和剥食残丘,土层薄、钙积层厚,多属于风蚀沙化区。

风砂土也是一种主要土类,分布于本盟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和西乌旗中部的嘎亥额勒斯沙地,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约占全盟土壤总面积的12.7%。

风砂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固定风砂土一经活化就会向半固定和流动风砂土方向发展,故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另外还有石质土、粗骨土、沼泽土、灰色草甸土、盐土、碱土等。

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虽高,但利用的不合理,无论农牧业用地还是种植业用地,长期处于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牧场超载,刈草场连年强度超割无修养生息之机,农业广种薄收,盲目扩大耕地。

对土地的投入少,基础建设薄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农村、牧区、城镇乱占乱用土地也比较严重,保护、珍惜、用好每寸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势在必行。

【生物资源】野生用植物资源全盟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248种,分属于9l科,452属。

按其生活型主要可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和一、二年生草本等五大基本类群,其中饲用植物671种,占种子植物的51.3%。

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

用于造纸的芦苇和草编的芨芨草及用的甘草、黄芩、防风、远志、知母等。

食用的蕨菜、黄花、蘑菇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野生动物

(1)陆地野生动物资源:

锡盟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一类保护动物有:

梅花鹿、盘羊、斑羚、丹顶鹤、白枕鹤。

二类保护动物有:

马鹿、驼鹿、猞猁、天鹅、细嘴松鸡、鸳鸯。

三类保护动物有:

雪兔、鹅喉羚羊、白鼬、伶鼬、黑琴鸡、大鸨、花屋榛鸡、灰鹤和各种猛禽。

(2)常见的野生动物有:

黄羊、狍子、野猪、獾子、麝鼠、狼、红狐、沙狐、香鼬、狸子、蒙古野兔等,飞禽有鸿雁、野鸭、环颈雉鸡、石鸡、斑翅山鹑、沙鸡、百灵鸟等。

(3)渔业资源:

全盟可利用养殖水面179万亩。

经济鱼类有7种,主要有:

白鲢、花鲢、草鱼等。

全盟至2005年末拥有环境监测站4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面积19251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盟级自然保护区1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

【农牧业资源】土地资源2005年拥有耕地18.940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108公顷,播种面积20.387万公顷,林地面积561.2万亩,草原面积1930.54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807.33万公顷。

森林资源锡盟森林资源贫泛,森林覆被率1.21%森林覆被率仅达1.0%,天然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64%。

天然林活立木蓄积为3856708米³,占林木总蓄积量的86.4%。

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地。

人工林多分布在锡盟南部旗县,主要是农田防护林和用材林。

由于地域辽阔,树种资源较为丰富,有26科60属146种乔灌木树种,主要有:

杨树、榆树、白桦、蒙古栎、云杉、山杏、沙棘、枸杞、锦鸡儿等。

草原资源锡盟草原总面积占全盟总面积的96.8%,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90%。

全盟草原共有五种类型。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锡盟东北部和东部地区,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地段。

总面积占全盟草原总面积的12.1%。

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的代表种为贝加尔针茅和莠线菊。

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东经112°30′~117°30′之间,是锡盟草原的主体部分。

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有大针茅、克氏针茅、冰草、羊草、冷蒿等,旱生丛生杂草居多。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东经112°30′以西的丘陵区。

植物群落主要以旱丛生小禾草组成,混生有小灌木和半灌木,小针茅、多根葱等植物。

其面积占全盟草原总面积的14%。

沙地草场主要分布在东西横贯锡盟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占全盟草场总面积12%,植被以沙生植物为主,有小叶锦鸡儿,沙蒿建群。

除上述四大类型外,还有草甸、沼泽等草场,总面积占全盟草原总面积的16%。

自60年代中后期以来,锡盟草地生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不合理的过渡利用,至80年代中期全盟约有近50%的草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拥有671种饲用植物中,分布面积广、草群中参与度大的主要饲用植物共有234种。

可以驯化、引种、栽培的优良牧草有30余种,主要有驼绒藜、黄花苜蓿、羊草、野燕麦、披碱草、草地早熟禾等。

全盟有毒植物共有23种,主要是毛茛科的乌头属、驴蹄草属、翠雀花属、毛茛属、罂粟科的白屈菜属,大戟科的大戟属,瑞香科的狼毒属等。

在评价牧草个体等别的基础上,根据各等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加之地形、土壤、饮水条件等因素,对天然草场进行了综合评价。

由表中可见良、中、优等草地面积占有优势,有利于放牧利用。

牧草产量不高根据草场牧草产量分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