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08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7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7·河北衡水期中考试)“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

”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  )

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解放战争后

解析:

根据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加深时的作用排序,甲午战争大于鸦片战争,解放战争是国内战争,不属于民族危机的范畴,B项正确。

答案:

B

2.(2017·山东菏泽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

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解析:

“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

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3.(2016·湖南雅礼中学月考)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

“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这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

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解析:

 由材料“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在中国推销鸦片”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仍可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的购买力降低。

英国商品还是打不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模拟)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

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7·山东青岛校际联合检测)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作者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以建立平等的人间天国为口号发动贫民起义,但最终无法抵制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符合题意中对比的反差,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与“平等的许诺”无关,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民众,与“贫民失望”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与“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山东青岛模拟)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

《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维护封建统治,实施自救运动摆脱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开始全面的近代化历程,全面近代化应是在中日甲午战后,故A项错误;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在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了,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所建政权,洋务运动是封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故“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6·广东惠州二模)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其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破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的说法皆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

答案:

B

8.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

“办不到”;他还写道:

“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

”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

这反映出(  )

A.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D.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解析:

根据材料袁氏部分接受“二十一条”,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日本侵华野心的改变,故B项错误;袁氏在外交的抵抗态度终因国家实力不足而妥协,故C项正确;袁氏妥协外交的结果不能体现对日态度强硬,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山西临汾调研)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

 英国“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中国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山东淄博模拟)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能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法国大革命B.俄国二月革命

C.辛亥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材料中“特殊性”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是俄国的民主革命,是沙俄历史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阶级矛盾尖锐的产物,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但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软弱,故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特殊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指出:

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

该“事变”是(  )

A.义和团运动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

解析:

 材料“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朝廷”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以及对抗八国联军,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7·湖南株洲模拟)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制定与颁行的。

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

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

这表明该法(  )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解析: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该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7·广西玉林、贵港、梧州调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解析:

 根据材料“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

 C

14.(2017·广东广州模拟)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在第一次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15.(2017·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B.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解析:

中共当时十分弱小,而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采取党内合作能够更好的使中共成长起来,为中共培养更多的组织内的人才,也能够更好的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党内合作”方式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故B项正确。

答案:

B

16.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

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解析:

材料中“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为旗帜进行斗争的策略,“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斗争的策略,故D项符合题意。

题干中前半部分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故C项错误。

答案:

D

17.(2016·全国高考预测)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

关于红军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红军先后经历了湘江、大渡河、遵义、岷山到达陕北吴起镇

B.长征精神的总结和发扬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C.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红军取得的胜利

D.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解析:

 中央红军先到达遵义,然后强渡大渡河,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中体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财富,促进中国革命发展,故B项正确;毛泽东在长征前领导了三次反“围剿”胜利,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2017·陕西五校联考)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由江南地区到达陕北,故①正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②正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故③正确;材料“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激励,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表》,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解析:

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的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为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

答案:

A

20.(2017·安徽名校联考)胡锦涛指出: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胡锦涛的讲话主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赞赏国共两党为救亡图存而精诚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B.肯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D.倡导以史为鉴,努力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解析:

根据材料“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可知,材料侧重于阐明国民党的抗战地位,而非国共合作。

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早有定论,所以胡锦涛在此主要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

答案:

C

21.(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

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

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

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

A.宣扬敌后抗战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解析: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

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2.(2016·陕西榆林模拟)孙中山曾说: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3.(2017·湖北武汉调研测试)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

“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

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

”材料中“中美、中英的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际地位的提高。

1943年美英与中国签署协定,废除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原因是中国军民的抗战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减轻了盟国的压力。

鉴于中国战场地位的重要,美英以此争取中国继续抗战。

A、B、C三项不是主要因素,故答案应为D。

答案:

D

24.(2016·安徽安庆三模)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

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A.阴谋发动内战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D.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

 “内战”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可知,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故B项正确;“抢夺抗战果实”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此时抗战即将胜利,国共间的合作也即将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3分,26题12分,27题17分,共52分)

25.(23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

……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

“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9分)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4分)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引文引自孙中山言论,由此可以分析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二小问,引文发表时间是1924年,当时开始国民革命运动,可从国民革命运动结果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两方面来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来分析;第二小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武装割据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红军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等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史实回答。

答案:

(1)国家: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分)

原因: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7分)

(2)理解:

人民当家作主。

条件: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4分)

(3)国家:

民主联合政府。

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4分)

原因:

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6分)

26.(2017·甘宁青三省高中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目录A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 (略)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四版

目录B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略)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单口贸易的缘起广州贸易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1895)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卷2002年第六版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目录A、目录B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称谓差异,然后从史观角度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也可以史实和观点角度论述其不同的原因,只要观点正确,论证合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目录A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目录B强调鸦片战争的动因源于贸易体系的矛盾。

原因分析:

二者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认识的出发点不同。

目录A的编写以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为主导;目录B则以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的扩张为背景来看待这场战争,带有文明史观的倾向。

示例二:

目录A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和起义。

目录B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内乱。

原因分析:

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角度不同。

目录A的编写体现明显的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观念;目录B则以清政府为叙事主体,把太平天国运动看成是封建国家的内乱。

27.(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