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93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docx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

每次开篇敲键盘,都觉得非常、非常的无聊,搞这些东西真真是没用的,什么中国乡土营造之道,没有这些会不会妨碍开发赚钱?

绝对不会的。

俺的同学中,留在国内谋发展的几乎都成了地产大佬,而且转型前都是建筑设计领域的绝顶高手,水平大约是我的100多倍吧,不是MIT的教授就是SOM事务所的PARTNER出身。

同学会时人家交流的事情都是以亿为基本单位的,讲的话俺98%都听不懂只好默默地胡喝猛吃,搞成活脱脱一个土肥圆。

大佬们进门时总是转圈握手互相道歉说今天太遗憾了只有三十分钟和老同学聚聚,三十分钟后一脸公事公办的助理就来架着他们坐着迈巴赫AMG等等翩然离去,而我就打开手机寻找最近的摩拜,一边找一边还得紧了紧打包的餐盒……黙って!

别一把辛酸泪了,话归满纸荒唐言吧:

既然觉得无聊,为什么又写东西呢?

不是自己打脸么?

哎呀,不写更无聊嘛!

漫漫长夜,如果俺是成功人士,当然就去天上人间玩耍咯,可恨呀!

欲炒股票没本钱,欲成明星没脸蛋,想打麻将三缺一,想看书又老花眼……所以呢,就只好“写”点什么东西,以无聊打发无聊喽。

需要郑重声明的是,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关键词一是中国,二是传统,三是乡土,四是营造(为什么不用建设这个词儿呢,那又得是一篇大文章了,以后有空再说),五是“道”,请问,哪个词不是博大精深?

合起来呢,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纵贯千载、遍布乡野,如果不是神佛级别的学者,就算皓首穷经、阅尽乡村,可能也只得一鳞半爪。

俺虽然有一搭没一搭地学过建筑史,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决不会比一个敬业的导游更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宋代北方官式建筑上;对于乡土民居,基本是一无所知:

连皮毛都没摸着,更别提理解分析其中蕴含的“道”了。

这样说绝不是矫情作秀,而是出于内心深处对前人宏大成就的深深敬畏,站在海边就说了解了大海,恐怕波塞冬也没这么大口气吧?

可是为什么又要以中国乡土营造之道为话题呢?

主要是为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多叫喊几声,提醒更多的朋友们注意这个事。

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在中国营造之道的阐释方面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古代人自己就干过,像考工记啊、营造法式啊、仪礼释宫啊、宫室考啊……最新的硕果如住建部组织编撰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煌煌巨著,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足以为今天的城乡规划建设提供镜鉴。

可惜呢,社会仍然重视得不够,多少干部仰望的还是曼哈顿的摩天楼群?

多少建筑师迷恋的还是库工扎婶?

单看建筑学校的娃娃们,有几个对建筑历史感兴趣?

就算对建筑历史感兴趣的有限几个,也是五迷三道地盯着帕拉第奥高迪柯布,中国营造之道,嗤,整这玩意儿好使不?

港真法,不好使,赚不到什么钱。

设计个寺庙累死人,但空空大师冷冷地说:

本来施工队的说了免费给本座设计,但是你呢,好歹也是刘主任介绍的,给你2万5吧,三天之内给全套施工图纸,干不干随你……更不利的是,还有一大波精英分子,正在努力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之愚蠢,偏偏这帮人又广受拥戴,随便几句话就是山呼海应十万加;更麻烦的是,随着一栋栋老房的倒掉废弃、一个个匠师的驾鹤西去,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正渐渐地模糊扭曲,再不叫嚷几句,这么宝贵的人类文明遗产,说不定就将魂散魄消、湮没无迹……所以,尽管俺什么也不懂,但所谓大海不择细流、高山不拒粒壤,俺还是斗胆追随在大神们的后边摇摇旗、喊几声,聊尽匹夫之心罢!

这个匹夫之心是什么呢?

中国人,除了老祖宗的余泽,有没有自己的当代成就?

四大发明牛叉了半天,可那是多少年月之前的事情了?

好吧好吧,我们有了淘宝微信手机支付,了不起,全世界看得口水流满了大西洋。

可是建筑领域呢?

当然很伟大啦,什么世界第一高楼呀、世界第一大乌龟形建筑呀,那都是记录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的(可惜哇,只是上海版的吉尼斯大全)。

日本鬼的当代建筑,没有用什么斗拱飞檐小黑瓦,也没有搞什么符号拼贴转译重构,可为啥又有日本气质让人一看就懂是日本的建筑呢?

而那些满地开花的仿古建筑或者所谓新中式建筑,看着为啥又那么怪异呢?

飞檐翘角也搞了呀!

斗拱雀替也整了呀!

老外看来呢,嗯嗯,中国建筑。

可是咱中国人自己看起来呢,咋总觉得怪怪的呢?

当下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茶(好啦好啦,俺知道是如火如荼),可是怎么个美丽法呢?

好像就是搞搞铺地呀,花坛呀,草坪呀,雕塑呀什么的,哦哦,对对,还有画墙。

听说有些美术学院的学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画墙都画成大款了……然鹅,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吗……所有这些,就事关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了,花点时间去想想总有点好处。

此外,请精英份子不要愤怒。

既然已经是精英份子了,自然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除了黑就只有白,除了好就只有坏。

俺在这里努力说说中国传统乡土营造的好,并不就意味着在批评西方伟大建筑的坏。

把中国传统吹上神坛固然不对,踩在脚下也很没必要,是不?

以平常心来看看吧!

图1:

美丽乎?

也许。

中国乡村乎?

非也。

一为什么要重视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

理由至少有五。

当然喽,用星爷的名言来说,需要理由吗?

中国人研究挖掘传承弘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营造之道,就像当爹的要护娃、为子的要孝亲、要帮朋友度过难关一样,需要理由吗?

我认为是不需要的,这世间啊,凡是需要理由的,都是一种算计。

只不过呢,为了骈五骊六把“文章”搞得华丽点,勉力凑几条理由也罢。

其一,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是人类文明的独特组成部分。

李约瑟的一句话也许能够代表一些西方人的观点:

“……中国建筑……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景……”。

当然,精英份子又激动万分地指出啦:

这个姓李的家伙其实是拿了中国人不少好处,所以才使劲说中国古代科技的好话。

人家精英份子都是留过洋的博士,拉丁文讲得比俺的川西土话还流利,俺辩不过他们,但是,这个事实他们总不会否认的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基础、营造逻辑、物质表现都是不同于西方的。

全世界都在努力保护文化多样性(精英份子自然也不会反对这个的吧),中国乡土营造的传统,支撑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伟大的城市、宫殿、园林、村落、民居等等的杰出成果,形成西方、伊斯兰之外的又一大建筑体系,正可以为这个世界提供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又一个可贵的样本。

这样独特而珍贵的样本,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呃……好吧,如果您还是觉得挖掘自己的传统没什么意思,拥抱西方成熟文明就好啦!

那您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吧……其二,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是符合生态文明的可持续之道。

就算别理睬什么保护文化多样性这种需求(就算把中国方言全干掉,不准说“外婆”只准说“姥姥”,中国就灭亡啦?

不能吧?

),说说功利一点的事情吧。

中国乡土营造之道,恰恰可以在生态文明时代发挥其独特的光彩和作用。

今天兴致勃勃搞的什么海绵城市园林城市防灾减灾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呵呵,老祖宗们早就玩过啦,只不过呢,现在的精英份子压根儿瞧不起,也不屑于去瞧,非要千辛万苦地去洋大人那里求取真经。

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在核心价值、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机制等方面与生态文明的自适性,很可能让中国在后工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和西方不一样但很成功的文明,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另一种道路。

简单说吧,我们今天从西方学来的套路,是用科学技术干掉了人性灵魂、用生态技术搞死传统智慧、用现代组织取代乡村伦理、用机器设备干掉了天道循环、用功能主义干掉了建筑的文化支撑、用现代主义绞杀了地域多样性……呃……再简单点说,用西方人的现代化幻象来支配了中国人应有的生活……其三,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可以支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搞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发轫演进的土壤,在乡村。

经过近百年的激荡变化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的留存之地,也在乡村。

历史就这样赋予了当代中国乡村建设更远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保护、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区别于西方的独特价值,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凸显更长远的意义。

这样,以留存在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来支撑以至驱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等,就成为乡村建设在百尺竿头能够更进一步的重要内容、历史选择。

然鹅,我们的城乡建设,伟大成就自不必说,非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呢,就是本来可以做到90分的,却只做到了70分,白瞎了那么优秀的中国传统营造之道,反而从洋人那里山寨了一套来搞建设,既没有搞出自身的文化成就和自豪,也没有搞出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更没有为世界建筑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四,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正濒临灭绝。

现在的社会对待传统文化呢,有一种倾向,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否定,挖空心思地否定、殚精竭虑地否定、呕心沥血地否定、胡搅蛮缠地否定……反正就是要否定。

俺看到那些精英份子的努力程度,心里很纳闷:

就算小的时候被爹妈虐待得狠了,也别连整个传统文化也恨上了啊;而且就算剑桥哈佛博士毕业,皮肤也漂白了染上了一头金发,可基因还是中国人的不是?

要弄个时光机回到出生之前,找个白人贵妇的肚子爬进去,这个估计不太容易实现吧?

为啥那么仇恨自己的祖宗呢(理性的思辨和谩骂诋毁绝对是两码事)?

好吧,不管怎么样,反正社会正在群策群力把传统文化搞死搞臭,包括某些开办国学班的第五纵队哈,他们研究曾国藩的目标就是试图找到迅速往上爬的诀窍。

传统营造之道呢,更是传统文化中最薄弱的部分。

现如今天底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群西方建筑学的高手设计、一群先进牛叉的软件计算出来、一群仰望着西方城市摩天楼流着哈喇子的决策者拍板、一群年底就得讨薪的民工干出来的,什么匠心匠艺匠明,根本就得不到重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别说在匠人那里(可能都死光了)、书本之中(可能都打成纸浆印成“国家精神造就者”的海报了),就连能说明它们的实物(传统民居),终将无迹可寻。

其五,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在乡村还有苟延残喘的可能,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这么说吧,城市套路深,未来看乡村。

城市里呢,文化杂种化已经非常彻底了,他们搞来搞去,总是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现代不现代、田园不田园……算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还是城市,你说这些不怕出门就挨砖啊……好吧,尽管传统乡土营造之道终将消逝的,但是目前呢借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东风呢,还是很有可能在某些乡村的局部中找到容身之地、发芽的土壤……算了,本来想喊点什么口号的,可是口号在中国是最有趣的东西,喊得越响亮的,越被人嗤之以鼻,罢了。

总之,乡村中既还残存点传统的幽灵,也有点区别于城市的灵活,还有可能让中国传统营造之道,在某个领导支持的地方,在村民的配合下,悄悄的发点芽,长朵花,结个果,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别错过啊!

二中国传统乡土营造之道是什么?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当然很多,但绝不是俺,前辈、同仁们的各种著作里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

俺并不懂传统营造,也没时间精力去综合学习现有的学术成果,只不过偶尔去村里玩耍呢,总能遇到一位木匠啊,一位镇长啊,一位专家啊,和他们闲谈时总有些什么东西教育到我:

哇塞!

原来还有这么些门道啊!

但是呢,在村子里点点滴滴地教过俺的老师很多,可惜俺没有及时用纸笔记录的习惯,从村里出来后往往又被各种土烧灌得不知南北,转天起床再想写下来,已经忘得八九不离十了。

So,下面只能朝花夕拾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汇报给大家罢!

比如,敬天。

大家一看,呦呵!

陈词滥调哇,三岁的娃娃都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blahblah……可是,天人合一难道不是个万能标签吗?

库工搞的CCTV大楼,扎婶搞的什么望京SOHO,贴个“天人合一”的标签也没什么大问题吧?

大道理俺也说不上来,举几个小例子说说中国传统营造中是怎么个敬天的。

这个例子是孙君先生教俺的:

中国传统住宅的天井,那是和“天”沟通的要道,所以一般是“空”的,要整洁、清爽,不要胡乱塞东西。

而一些民宿呢,喜欢爆改传统民居,有的把天井也封上(增加室内商业面积嘛,保护有情怀的住客们别被雨淋着嘛),或者在天井里堆些花花草草,或者淘宝些休闲桌椅什么的摆上,好不好呢?

不晓得,反正这不是传统民居的敬天之道,您去那些保存得较好的安徽、江西、福建、浙江传统民居的天井里去看看就晓得了。

有些天井的地面呢破损后要修复,可是有些人呢喜欢搞点创新,比如用砖、石板45度斜铺。

有什么不好呢?

从当代建筑学上讲没啥不好,反正就是铺个地嘛,铺得好看就行。

可是传统营造不会这么干的,您那是在地上铺了个网,阻绝了天、地、人的沟通啊。

迷信?

就算是吧,你铺出啥花都没问题,但反正那不是中国乡土的东西。

更讲究的呢,在庭院里铺了砖、石子儿以后,是要拿泥土扫地面的,而不是像今天的工程队那样用水泥勾缝。

为甚?

给草籽啊、苔藓啊留条活路,万物有灵,别轻易把生命干死,有伤天和,于户主不利。

好吧,咱是现代科技武装到牙齿的人,什么天道老子根本不信,从现代科技的角度来看,庭院长苔藓?

不是有细菌吗?

把宝宝搞病了多可怕……好吧,俺说过,你喜欢中国传统的氛围呢,就尊重一下传统营造的道道;你非要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盒子里猛吹空调呢,也是你的选择,没人有权干涉。

同样的道理,传统营造中,房屋的座向、与星宿的关系、和五行的生克、门的宽窄、窗的大小、屋脊高度、桌椅的摆法……都有一条条具体而微的讲究,不讲究行不行?

当然行啊,西方人没这些讲究不也活得很HAPPY吗?

好吧……可是西方人也不希望世界上只有西方一种活法吧?

现代的中国人呢,好嘛,什么都讲究要“逆天”,认为那才是拽、才是酷。

过去山区地少,房子就沿着山脚布置,让出平地来耕作,谁也不敢乱砍树乱钓鱼,绝对的环保典范。

可是今天呢?

人类只可能用“穷凶极恶”这个词来形容,通过什么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把戏,肥沃的良田被浇满了混凝土盖上了漂亮的欧式别墅,用电用毒用炸药将河里的鱼虾螃蟹斩尽杀绝(这些人真的就缺这口吃吗),风水林中的大树被卖给了开发商点缀阔佬们的庄园,甚至祖宅也被拆了卖给文物贩子,水塘也做了垃圾填埋场……敬天?

呵呵,那只是技术落后的愚昧时代不得不妥协罢了,现在老子们有的是牛叉科技,还怕天?

想要晴天就咣咣咣往天上打驱云弹,连龙王爷也杀了;河道搞成三面光,连青蛙也给整没了;农药化肥杀光了虫虫鸟鸟,反正科技发达食物可以工厂化生产了……哎,人类再这么无恶不作下去,恶贯满盈的日子,究竟又是哪一天呢?

当然喽,今天这个社会,越是伤天害理赚的钱也就会越多,就算中国整个儿变成了大垃圾堆,人家可以在在温哥华的豪宅中享受花样年华,每年还会向环保组织捐几十美元呢。

应该说,当代中国人还是敬天重道的,只不过呢,何为天?

钱就是天。

何为地?

钱就是地。

何谓道?

钱就是道……而已。

图2:

传统民居的天井,天地人沟通之要冲,干净清爽为要。

图3:

传统民居中活着的庭院和被“爆改”后搞死的地面

图4:

被混凝土GDP破坏的自然比如,爱人。

中国传统营造,讲究的是“以人为本”。

这个口号一度被设计界奉为圭臬,而且认为是西方伟大的人文主义赐予我们的建筑明灯……唉,难道今天的人都不知道了吗,中国人盖了几千年的房子,都是以人为本的呀,哪里轮得到西方人教咱,哪里需要去古希腊的神庙中去找寻人性的尺度。

不以人为本,难道以鬼为本?

中国人就算给神仙们盖的庙堂,和人的住屋有本质区别吗?

希腊的圣殿罗马的神庙哥特的教堂,那就是要以高大上恐吓老百姓,让大家对神心生敬畏,但中国人几曾何时搞过这套?

建筑怎么能用来吓唬人呢?

最早的庙,不就是舍宅为寺的嘛,人神同构,天地神人一体,没啥大差别(当然,今天的中国人玩用建筑来装神弄鬼这套已经是高手了,就连学校的主楼也要弄个巨大的台阶,搞出堂堂的威风震慑大众)。

好了,现在啥都忘光了,不知道怎么盖房子了,又瞧不起祖宗,就着急忙慌地跑到西方人的故纸堆里刨了半天,嚯!

发现了“以人为本”这么牛叉的口号,兴高采烈地请回来,请回来真抓实干也好啊!

可惜,就只是拿来写设计说明的时候干嚎两声,立牌坊用而已。

“以人为本”的法螺尽管吹得呜鲁呜鲁响,但如果发起一个当代建筑的反人类设计调查,几乎每栋建筑都可以成为典范……最近北大的李迪华教授就痛斥了当代城市中种种反人类的做法,实在痛快!

图5:

谦让石。

窄巷中的水沟里加块石头,避在上面让年长者先过、让负重者先过。

这在当代城市里,是不可能的设计罢?

比如,群体。

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呢,不太强调突出个性(当然,精英份子又批判啦,传统文化压抑了自我的张扬和发挥,搞得中国人没有个性,创造力一代不如一代)。

这种哲学社会学上的事俺不懂,但在建筑学上却是成就了中国建筑的独特美学:

注重公共空间、讲究群体组合之美,朝鲜半岛啊日本啊汉字文化圈中的城市和建筑,基本都欣然接受了这种玩法。

一大群鳞次栉比的屋顶构成村镇的背景,高大的祠堂或者钟鼓楼、城隍阁什么的最为显眼凸出,展现对祖宗神佛敬畏的同时,让群体组合高低错落自然成趣,成为杰出的艺术作品。

更关键的是,传统村落中讲求群体组合不是简单地把各家各户的房子排在一块儿,真正的精华在于为乡村文化共同体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连续的屋顶让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家族聚集,弱化小家庭生活,兄弟、妯娌、姐妹、娃娃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有点鸡毛蒜皮的摩擦,可也有浓浓的亲情;村落中好多面积是公用的,家家户户除了个板门,基本上贯通勾连,庭院是开敞的,娃娃们嘻嘻哈哈地穿过一座一座的门堂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俺小的时候就这样。

在村子里跑来跑去,饿了就找个厨房寻点馍馍吃吃,困了就找个床睡睡,也不管是谁家的);街巷上有连廊,下个雨都不用带伞,走着走着巷道豁然开朗,有个亭子让大家坐下来呱唧呱唧摆摆龙门阵……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和大家一起度过(我在想传统民居对卧房不够重视,在这里呆的时间最少是不是原因之一),形成牢固的文化和乡土纽带。

而今天有些新农村,文化共同体的崩溃,有天然的原因,也有我们努力的结果。

有些地方呢,熟谙西方城市建筑学的大牛们沉痛地指出,私密性是文明生活的标准之一,而乡村中的私密性,和人家西方人的公寓相比,太差啦太差啦!

你在院子里搞个猪头正喝酒呢,三娃子路过看见啦!

不请他吃不好意思吧……肿么办呢?

院墙垒高点哇!

小夫妻想要HAPPYHAPPY,可是老父母就在院子里哇!

肿么办?

出去盖新房子呗,有孝心的还知道要给老父母留间房,但只准住楼下……好吧,终于,新农村的私密性搞好了,什么守望相助、什么邻里社区,基本完蛋了。

看看过去街巷的“拐弯抹角”,真的让人感动,为了红白喜事能够方便出行,在窄巷子里盖房呢,主动削掉自己的墙角,把空间让点出来。

今天的人户盖房子呢,呵呵,不多吃多占超红线已经很算良家了。

规划设计呢,基本上就是排一户一户的房子,群体的考虑?

最多假模假式地弄个什么“中心绿地”……谁TM没事去什么中心绿地,齁远齁远的……群体?

啥玩意儿?

老子的墙为什么要和他家连一块儿?

什么连廊什么亭子,谁TM出钱盖?

凭什么要盖在老子家门口?

老子这么有钱,被盗了怎么办?

所以就只有一户一栋的房子而没有村落,有房无村、以邻为壑,防盗窗一直铺到五楼、高墙大院加藏獒,如果还能搞个电网,架上MG42,那就更妙了,不就搞成了Auschwitz吗……呃……不对,不就搞成了新农村吗?

图6:

同一个屋檐下的文化共体V.同S.独门独户的散沙式新村图7:

街巷的“拐弯抹角”。

比如,真诚。

中国传统营造,虽然和玄学的关系很密切,却很少虚头巴脑的东西,真正实践了功能、技术、美学的统一,瑧达真善美的境界,那是真正的素颜朝天大美女,漂亮干脆活出真我,不装不伪不扭捏,自在潇洒,老衲每每看到就爱得要命,和TMD那些什么涂脂抹粉硅胶堆出来的“国家精神造就者”简直是云泥之别。

梁架像精密机械一样美吧?

却没一根多余的东西,柱、梁、枋、檩、椽,在一起构成一个精美的力学系统。

雕花柱础漂亮吧?

也是为了隔绝地面潮气、柔性连接柱子和地面的功用,有些地方还用柱础来计量房产税呢。

斗拱好看吧?

但每个木头块块都有力学功能,是实用的。

彩画丹青除了美化梁枋,也起到保护层的作用,没浪费。

屋脊上仙人走兽充满神秘的涵义,但同时也是用来固定构件的瓦钉。

博风板悬鱼惹草寄托着美好的祈愿的同时,也是保护檩头的必要设置。

门墩儿的形制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可也是稳定门框的重要构件……你在传统民居里见过什么弄虚作假的东东吗?

没那心思也没那钱财去瞎造,浪费物力,是造孽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子很多就喜欢造假啊,明明里面是四层,可是外观不符合比例要求哇,就假装成3层以追求什么“美的比例”。

教堂里面弄个雕塑圣彼得约翰等等,就是个宣扬教义的功能,没别的用途。

好吧,这里没有区分优劣的意思,只是说有差异。

现在的中国人怎么盖房子的呢?

整个社会都变得虚伪的今天,人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厚厚的面具,建筑自然也不能幸免。

牛叉的设计师操着牛叉的理念搞着牛叉的造型,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人情不懂物性不懂生活,钢筋混凝土凹凸着传统样式的大屋顶,水泥模仿出石雕,公厕像个咖啡屋,住家搞成酒店,台阶包上了抛光的花岗岩……混凝土墙外面要再建一层泥巴墙假模假式地搞“风貌协调”,山墙要画上穿斗架标明“地域风格”,夯土房子也要加上马头墙彰显“中国元素”……伪善、虚假、浪费大行其道,而真、善、美的中国营造传统,只能说呵呵了。

图8:

功能、技术、美学完美统一的中国传统民居:

真、善、美的建筑。

图9:

潇洒真诚的传统民居。

这是很难“设计”出来的。

比如,适度。

“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之一,过犹不及什么的老话,讲究的就是个“度”。

当然,最难拿捏的,也是这个“度”。

这些“度”,是以什么为准绳的呢?

当然是以人为核心来进行衡量,哪像今天的城市、建筑、道路、器物,都是以金钱为核心来考虑,城市马路的宽度只为机动车呼啸而过,大楼的高度只为争夺各种“第一”,农房的净高只为压倒邻居绷个面子……一切度,都离开了人,所以大家住着其实都很不爽。

有一次,连城县的朱经生先生提醒我注意一个新盖的仿古院子,有啥不妥?

我感觉是有点不舒服,可是为啥呢也说不上来,很精致的院子啊!

铺地的图案、石子儿的大小、边角的收束……都挺好。

但怎么就不舒服呢?

朱老师引导我:

想象一下,院子地面如果再低5公分会如何……还真是!

那个院子的地面就高了那么几公分,被院子包容、保护的感觉就没了,人呆在院子里,感觉虚浮、发飘。

几公分有多大呢?

可是,中国乡土营造的“度”,优秀和平庸的差别、讲究和不讲究的分界,就在这里头。

又比如说拿石子儿铺地,多大的庭院,就得选相应大小的石子儿来铺。

庭院的气场如果和石头的大小不匹配,就不是个味儿。

宽阔一点的呢,石头选大些,多做点变化,庄重典雅,太小了或者变化太少了就衬得院子大小不当,建筑尺度失调。

窄小一点的呢,选小些的石子儿,精巧细腻,变化少些,院子不显得拥挤憋气。

现在的工程队呢,哪有那么多讲究,胡乱搞点石头来,铺上完事儿。

没见过传统民居之美的人呢,猛眼一看,呱呱叫,良心大大的好,都铺满啦,没偷工减料。

可是眼光刁一些的人呢,看着就不怎么舒服,反正就是怪怪的,和那些老宅子真不一样……传统村落对各种“度”的把握,如果用心看,真能看得三月不知肉味,那墙的高矮啊,窗的大小啊,屋脊的起翘啊,文峰塔的胖瘦啊,巷子的宽窄啊,拱桥的起弧啊……养眼!

养心!

养神!

每次从村里回来瞅瞅俺家的地板砖,顿时就看不顺眼,太大了,尺度和寒舍不匹配,马云家用还差不多……可是要敲掉重铺呢,又要搞出财政赤字。

哎,可见太讲究了不好,很不好。

图10:

庭院、道路石头铺地的“度”比如,文气。

人类的住宅,那可不是个简单用来遮风避雨的窝。

建筑和熊洞鼠窝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文化涵义。

山洞里如果出现了绘画,不管多简单粗陋,就标志着这不是个洞了,是人类建筑。

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民居,哪怕是几根木头搭的梭罗子,也是个文化的容器;更不用说深宅大院里头的楹联匾额,雕刻彩绘、书画陈列。

单是平面、开间、梁架、用材,就有很多文化内涵在里头。

你见过的房子,绝大部分开间是奇数的吧?

奇数是阳数,人在世间为阳,别整错了,变阴宅了,黑山姥姥要找过来的噢。

砖石墙裙为啥砌八层?

天上落再大的雨,也是溅七不溅八,要保护木板墙。

就算是把尺子,也不止是个干巴巴的度量,讲究的是一白、二黑、三碧、九紫,关联人的吉凶祸福。

且别忙着用工程科技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说法,至少盖出来的房子法度自在……传统村落中文化无处不有,村口的进士牌坊,广场上的夹杆石,祠堂里的功名匾,从小就激励着娃娃们见贤思齐,做优秀的人。

巷门悬额写着郡望,“南岗世第”、“陇西衍派”、“颍川旧家”什么的,告诉子孙们别忘了祖宗打哪儿来。

各家各有堂号,“爱莲”、“敦本”、“笃诚”、“忠贞”、“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