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99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4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docx

上海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必考篇目教师版学生版

教师版

默写练习

(一)默写(15分)(默写可以分次练习)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3.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4.二十余年如一梦,(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5.,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15分)

1.谁家新燕啄春泥2.晴川历历汉阳树3.夜吟应觉月光寒4.此身虽在堪惊,5.把酒临风

(二)默写(15分)

1.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3.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

4.,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参考答案】(15分)

1.潭影空人心2.以其境过清3.为伊消得人憔悴4.醉能同其乐5.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

(《望岳》)

2.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4.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5.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15分)

1.一览众山小2.马作的卢飞快3.不蔓不枝

4.可怜身上衣正单5.百废具兴(每空3分,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为止)

(四)默写(15分)

1.毅魄归来日,      。

(《别云间》)

2.     ,一览众山小。

    (《望岳》)

3.爱上层楼,     。

(《丑奴儿》)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5.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15分)1灵旗空际看2会当凌绝顶3为赋新词强说愁4入则无法家拂士5野芳发而幽香

(五)默写(15分)

1.竹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关河梦断何处,。

(陆游《诉衷情》)

4.,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参考答案】(15分,每题3分。

如果诗句能填写但有错别字,则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如果诗句填写错误,则此空分数全扣。

1.禅房花木深2.所以动心忍性3.尘暗旧貂裘4.薄暮冥冥5.万钟于我何加焉!

(六)默写(16分)

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亭记》)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了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重重,但终将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来表达词人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4.我们青少年要胸怀“,”(《行路难(其一)》)的远大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答案】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2分)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分)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鉴赏

六上

诗词1

观沧海①

曹操

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词释】

①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沛国谯人。

谯,今安徽亳(bó)州。

碣石:

山名。

②澹澹(d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③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④星汉:

银河。

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幸,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诗意】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主题】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想象,虚实结合,状写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烘托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练习:

19-1静安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3.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2分)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参考答案】(4分)

1.银河(2分)2.C(2分)(A“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

“竦峙”是“高耸、耸立、挺立”之意。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3.统一中原建功立业4.C(虚写错误)

诗词2

望岳①

【唐】杜甫

岱宗夫(fù)如何②?

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④钟⑤神秀,阴阳割昏晓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⑦。

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

【词释】

①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杜甫(712~710),唐代诗人,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②岱宗夫如何: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泰山是“五岳之首”。

夫如何,怎么样。

③齐鲁青未了:

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未了,不尽。

④造化:

大自然。

⑤钟:

聚集。

⑥阴阳割昏晓:

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此句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⑦决眦(zì)入归鸟:

决,裂开。

眦,眼眶。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⑧会当凌绝顶:

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诗意】泰山有何等威仪呢?

从齐到鲁青翠连绵。

一望无际。

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美都赋予了你,山南向阳,山北背阴,明暗分别,判若晨昏。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都要睁裂。

我就快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主题】《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分)2018届宝山区一模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人名)(2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

  C.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

1.(2分)杜甫2.(2分)B(A无比较,“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C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回答句的解释见A选项解释;D一定要登临,还未登临)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

(4分)16-1【崇明县】

 

1.两首是分别以和字总领全篇。

(2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

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1.观望(每格1分,共2分)

2.B(2分)(《望岳》没有浪漫的想象)

诗词3

饮湖上初晴后雨①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②,山色空蒙③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④,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释】

①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湖,即杭州西湖。

②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

细雨迷茫的样子。

④西子: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主题】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潋滟”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描写了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泊,晴时风光正美。

B.次句写雨景,细雨中云雾迷茫,依稀勾画出远山高峻的山势。

C.第三句诗人以空灵而贴切的妙喻凸显出西湖的神韵。

D.末句“淡妆浓抹”与前两句的晴雨相呼应,使“西湖”、“西子”之比更贴切传神。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写出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别样风姿。

B.“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西湖周围的群山在细雨中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人赋予西湖生命之美。

C.“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D.诗人十分热爱西湖的美景。

【参考答案】

1.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2.C(三四两句)3.C(晴雨都美)4.C(空蒙:

细雨迷茫的样子,雨天)

六下

诗词4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解】

①孤山寺:

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②贾亭:

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③水面初平:

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

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④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⑤云脚: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⑥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

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⑦争暖树: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

向阳的树。

⑧新燕: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⑨啄:

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⑩乱花:

各种野花。

渐:

副词,渐渐地。

欲:

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⑪浅草: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

刚够上。

没:

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⑫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

⑬行不足:

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⑭阴:

同“荫”,指树荫。

⑮白沙堤:

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

【译诗】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主题】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点,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衔接非常自然。

 

【赏析】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欲,将要。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也体现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的风俗。

才能,刚刚能够,没,遮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

“行不足”指观赏不够,是喜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练习:

17-1宝山区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

(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平行。

B.“争”与“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参考答案】(4分)

1.(2分)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2 分)A(B早莺之间相争,莺燕之间无争斗;C美景太多眼也花了,神也迷了,非被迷惑;D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对比阅读(4分)

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

省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下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的体裁都属七言律诗。

B.两首诗都体现了雨中的情景。

C.两首词描写的都是西湖美景,即钱塘湖美景。

D.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运用了对仗手法。

《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的情感。

(2分)

3.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

4.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参考答案】

1.C(A第二首诗歌是七绝;B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D第二首的作者为宋朝人)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喜爱4.C(A没有写雨,B《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说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应该是初春。

杭州的地方长官陈襄邀请苏轼去城外寻春,二人带酒饮于西湖之上,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起雨来,苏轼便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就诗歌来看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写于初春,但并没有描写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诗词5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解】

①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②悠悠:

久远的意思。

③晴川:

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④历历:

清晰、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

草盛貌。

⑥鹦鹉洲:

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⑦乡关:

故乡家园。

⑧烟波:

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诗】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茫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练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2分)

2.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B. 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C. 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

  D. 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

4.诗中融入古代传说的是()(2分)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5.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抒情感相似的一项是()(2分)

A.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参考答案】

1.人去楼空(2分)   2、C(2分)3. C(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2分)4.(2分)A5.B

诗词6

山居秋暝

【唐】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词解】

①王维,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②暝:

日落,黄昏。

③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④新:

刚刚。

⑤泉石上流: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⑥竹喧:

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⑦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huàn),洗。

⑧莲动:

意谓溪中莲花动荡。

【译诗】

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

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

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

洗衣服的姑娘在竹林间欢笑,莲叶摇动,渔舟离去。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我自可留恋在山中,不回去。

【主题】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赏析】名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练习: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春芳歇”意为           。

(2分)

2.下列诗句所体现的情感与此诗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

4.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天的芳华凋谢2.(2分)B3. 日落/夜晚  天气晚来秋 4. 幽静雅致(或动静结合/声画相映) 

诗词7

送友人

【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词解】

①郭: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

明净的水。

③一:

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

分别。

④孤蓬:

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征:

远征,远行。

⑤浮云:

飘动的云。

⑥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

从此离开。

兹:

此,现在。

⑧萧萧:

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

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

分开,分别。

【译诗】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主题】这是李白被贬官后和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