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724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课题

月球-地球的卫星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的。

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2.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3.能模拟制作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3.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重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

难点

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月球,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

通过观察,你对月球了解了哪些?

【提示】

★月球是圆的

★有月相变化

★看上去和太阳大小相似

★有环形山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它一直都以正面对着地球,它的背面始终是“神秘”的。

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月球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

例如,

①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②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

(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回答交流

 

认真听与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秘密。

2.科学探索

一、观察照片

导入:

借助照片,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月球。

(展示图片)

1.活动要求:

简单对比一下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结果:

正面有很多坑坑洼洼,背面则要少很多。

二、查阅资料

导入:

查阅有关资料,对月球的基本情况又有哪些了解。

1.活动任务

①查找相关资料;

②制作月球小档案;

③交流小档案。

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1)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

月海和环形山。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

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圆形凹坑,又叫“月坑”。

(2)从视频中又了解月球哪些知识?

记录在月球的小档案里。

(播放视频)

(3)给学生在提供一些资料卡片

3.整理我的月球小档案

三、科学实验:

模拟制造环形山

导入: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1.实验材料

托盘和细沙。

大小不同的球

2.讨论

这些材料用来模拟什么?

【提示】

托盘和细沙——模拟月球

大小不同的求——模拟陨石、流星等

3.实验过程

①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③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④借助镊子等轻轻取出大大小小的球

播放实验视频《制作环形山》

4.实验发现了什么?

【提示】

托盘的细沙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套小坑,有的坑与坑是重叠的。

5.把制造的环形山与真实环形山比一比,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展示对比图片)

结论:

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可能是小行星、彗星、陨石等撞击形成的。

6.记录环形山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

7.把我们知道的月球特征填写在第1课的维恩图中,月球和太阳有哪些不同呢?

太阳是恒星,会发光。

体积大,质量大,是

气态恒星。

月球是卫星,不会发光。

月球体积小,质量小,

表面是固体,有环形山。

8.关于月球,我们还关心什么问题?

把它写下来。

 

观察、对比、发现、交流

 

看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提取月球主要信息,填写月球小档案里。

 

整理交流评比

 

分析材料的作用

 

观看实验视频,完成环形山的模拟制作。

交流实验现象。

 

比较,得出结论

 

画图

更新维恩图

 

填写“活动手册”

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

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时间和资料毕竟有限,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书籍、上网查找等)去收集月球的“秘密”,并制作月球小档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的积极性,收集到更多有趣的“秘密”。

查找资料环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去学校图书馆上课等更加新颖、丰富多彩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

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

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

3.交流研讨

研讨一:

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

(1)月球的运动:

围绕地球逆时针运行,即自西向东运行。

(2)月球的基本数据:

月球的年龄约45亿年;月球的直径大约是3500千米,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月球的表面特征:

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是环形山和月海。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水。

研讨二:

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第一,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都不具备。

第二,昼夜温差很大,可达三百多度。

第三,没有大气层。

第四,受地球引力而来的小行星会直击月球。

所以人类不适合在月球生存。

交流讨论

 

不适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月球的知识,这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能够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

4.拓展提高

月球除了夜晚给地球提供“光明”之外,还有哪些影响?

【提示】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2.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播放视频)

 

读资料

 

看视频

了解更多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能模拟制造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激发了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5月球-地球的卫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

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教案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利用天文望远镜、卫星、航天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地球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球体。

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验证《地球的形状》。

球形

 

认真听

 

思索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在古代,人们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引导学生们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

2.科学探索

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

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

引导学生回答。

(1)很久很久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

天好像一个穹顶,盖在地上,大地是方形的。

(2)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

①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

②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拓展】

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便形成了月食。

2、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猜测

(1)实验1:

模拟行船

A.实验材料:

大球(如篮球等)、船模、桌子。

播放实验视频

B.分析材料用途

大球模拟地球,船模模拟帆船,桌面模拟平面。

C.实验过程

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分别观察现象。

D.温馨提示

①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

③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3、实验发现

①当船模在球面上模拟时,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②当船模在平面上模拟时,是一直都能完整地看到船身的。

实验说明:

地球是圆的。

(2)实验2:

模拟月食

A.实验材料:

正方体、乒乓球、手电筒、纸板屏

播放实验视频

B.材料用途分析

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板屏模拟月球

C.实验过程

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

D.温馨提示

注意:

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

E.实验发现

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或者圆弧。

实验说明:

地球是圆的。

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

从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把看到的的现象描绘出来。

 

认真听

 

观看视频

学生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进行观察与推理分析

 

得出结论

 

观看视频

 

学生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进行观察与推理分析

 

得出结论

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

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

“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

设计意图:

虽然“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

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

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

3.交流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

【提示】

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

②只有地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弧形(圆形)。

2、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提示】

天圆地方→海边先看到远处船帆;看月食地球影子是弧形→推测:

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确证:

地球是球体。

交流讨论

 

说一说认识的过程。

 

问题1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

问题2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4.拓展提高

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2、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3、张衡的“浑天说”:

“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

5、查阅相关资料,哪些具体的科技活动能证明地球是圆的?

阅读资料

拓宽知识面

 

培养查阅资料能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6地球的形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在课上,各小组在做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

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讨论、检查、得出结论。

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