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705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docx

老师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2

第2讲相似三角形培优讲义

学习重点:

相似三角形综合应用

学习难点:

应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综合证明几何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

典型例题

例1.已知:

如图,在△ABC中,∠BAC=900,AD⊥BC于D,E是AB上一点,AF⊥CE于F,AD交CE于G点,求证:

∠B=∠CFD

证明:

∵在Rt△AEC中,AF⊥EC,

∴AC²=CF•CE.【没学射影定理的话也可以根据△ACF∽△ECA得到AC/CE=CF/AC来证】

∵在Rt△ABC中,AD⊥BC,

∴AC²=CD•CB.

∴CF•CE=CD•CB.

∴CF/CB=CD/CE.

∵∠DCF=∠ECB,

∴△DCF∽△ECB.

∴∠B=∠CFD.

例2.已知:

如图,∠BDC=∠CEA=∠FGB,求证:

BE·BA+CD·CA=BC2

证明:

∵∠BDC=∠FGB,∠CBD=∠CBD,∴△BGF∽△BDC

∴BG/BD=BF/BC

∴BF.BD=BG.BC

(1)

∵∠BDC=∠CEA,即∠BEF=∠BDA,∠ABD=∠ABD,

∴△BEF∽△BDA

∴BF/BA=BE/BD

∴BE.BA=BF.BD

(2)

同理可证,△CFG∽△BCE

∴CF/BC=CG/CE

∴CG.BC=CE.CF.(3)

同理可证△CEA∽△CDF,

∴CE/CD=CA/CF,

∴CE.CF=CD.CA(4)

(1)

(2)得:

BE.BA=BG.BC(5)

∵BG=BC-CG

∴BE.BA=BC²-CG.BC(6)

由(3)(5)两式得:

BE.BA=BC²-CE.CF

由(4)(6)两式得:

BE.BA=BC²-CD.CA

∴BE.BA+CD.CA=BC²

例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点

分别在

轴,

轴的正半轴上,且满足

(1)求点

,点

的坐标.

(2)若点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

运动,连结

.设

的面积为

,点

的运动时间为

秒,求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在

(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

,使以点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相似?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OB2-3=0,OA-1=0.

∴OB=,OA=1.

点A,点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A(1,0),B(0, ).

(2)由

(1),得AC=4,=12+()2=2,=()2+(3)2=2,

∴AB2+BC2=22+(2 )2=16=AC2.

∴△ABC为直角三角形,∠ABC=90°.

设CP=t,过P作PQ⊥CA于Q,由△CPQ∽△CBO,易得PQ=,

∴S=S△ABC-S△APC=×4×-×4×=2-t(0≤t<23).

(3)P(-3,0),(-1,),(1,),(3,)

例4、如图1,在Rt△ABC中,∠BAC=90°,AD⊥BC,点O是AC边上一点,连接BO交AD于F,OE⊥BO交BC边于点E.

(1)求证:

△ABF∽△COE;

(2)当O为AC边中点,

时,如图2,求

的值;

(3)当O为AC边中点,

时,请直接写出

的值.

 

解:

(1)∵AD⊥BC,∴∠DAC+∠C=90°

∵∠BAC=90°∴∠BAF=∠C.∵OE⊥OB,∠BOA+∠COE=90°,∴∠BOA+∠ABF=90°

∴∠ABF=∠COE∴△ABF∽△COE.

(2)作OG⊥AC,交AD的延长线于G,

∵AC=2AB,O是AC边的中点,∴AB=OC=OA.由

(1)有△ABF∽△COE,∴△ABF≌△COE.

∴BF=OE,∠BAD+∠DAC=90°,∠DAB+∠ABD=90°,∴∠DAC=∠ABD.

又∠BAC=∠AOG=90°,AB=OA,△ABC≌△OAG.∴OG=AC=2AB,

∵OG⊥OA,∴△ABC≌△OAG.∴OC=AC=2AB,

∵OG⊥OA∴AB∥OG

∴△ABF∽△GOF,

(3).

例5、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E是DC中点,点F在BC边上,且CF=1,在△AEF中作正方形A1B1C1D1,使边A1B1在AF上,其余两个顶点C1、D1分别在EF和AE上.

(1)请直接写出图中两直角边之比等于1:

2的三个直角三角形(不另添加字母及辅助线);

(2)求AF的长及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

(3)在

(2)的条件下,取出△AEF,将△EC1D1沿直线C1D1、△C1FB1沿直线C1B1分别向正方形A1B1C1D1内折叠,求小正方形A1B1C1D1未被两个折叠三角覆盖的四边形面积.

解:

(1)Rt△CEF、Rt△ADE、Rt△AEF、Rt△AA1D1、

Rt△ED1C1、Rt△C1B1F.(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2)AF==5

过E作EM⊥AF,垂足为M,交D1C1于N,则

∵AD=4,DE=EC=2,CF=1,

∴EF=,AE==2,

∵EM×AF=AE×EF=2S△AEF,即5EM=×2,

∴EM=2,

∵四边形A1B1C1D1是正方形

∴D1C1∥AF

∴△D1C1E∽△AFE

设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x,则

解得x=

∴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

(3)∵D1C1=,EN=2-=

∴S△D1EC1=××=

∴=,C1B1=

∴B1F=

∴S△C1B1F1=××=

∵∠1=∠2,∠1+∠4=90°,∠2+∠3=90°

∴∠3=∠4

∴E1点在C1F1上

又∵=()2=

∴S未被覆盖四边形=--=.

例6、如图,在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ABCD内,贴上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AEFG,正方形ABCD未被盖住的部分为多边形EBCDGF.动点P从点B出发,沿B?

C?

D方向以1厘米/秒速度运动,到点D停止,连接PA,PE.设点P运动x秒后,△APE与多边形EBCDG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厘米2.

(1)当x=5时,求y的值;

(2)当x=10时,求y的值;

(3)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

解:

设AP与EF(或GF)交于点Q.

(1)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中,E为AB中点,

∴EQ∥BP,即EQ为△ABP的中位线.

当x=5时,PB=5,∴QE=PB=,

∵BE=4,

∴y=EQ•EB=×4=5.

(2)当x=10时,如图2,PD=6,GQ=3,QF=FG-GQ=1,AE=4.

∴S梯形AQFE=×4=10.

S△PAE=AE•BC=×4×8=16,

∴y=S△PAE-S梯形AQFE=16-10=6. 

(3)当0≤x≤8时,y=x;

当8≤x≤12时,y=-x+16;

当12≤x≤16时,y=4. 

(4)图象如下:

分析:

(1)由于图1中的重叠部分为△PQE,

∴y=S△PQE=12EQ•EB.

(2)图2中的重叠部分y=S△PAE-S梯形QFEA.

(3)由题意知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为0≤x≤8,8≤x≤12,12≤x≤16三段分别求解.

(4)根据题意直接作图即可.

点评:

此题是一个动点问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中位线的性质及图形面积的求法.作为压轴题,综合了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能够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的夹角为60°,且点A坐标为(-2,0),点B在x轴上方,设AB=a,那么点B的横坐标为(D)

A、2-

B、2+

C、-2-

D、-2+

分析:

本题本题可先根据三角函数求出AC和BC的值,由此即可得出B点的坐标.

解:

∵∠BAC=60°,∠BCA=90°,AB=a,

则AC=AB×cos60°=a,BC=AB×sin60°=a,

∴点B的横坐标为a-2,纵坐标为a.

故选D.

2、如图,正方形ABCD是一块绿化带,其中阴影部分EOFB,GHMN都是正方形的花圃.已知自由飞翔的小鸟,将随机落在这块绿化带上,则小鸟在花圃上的概率为(  )

 

A.

B.

C.

D.

分析:

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比即可求得小鸟在花圃上的概率;

解:

设正方形的ABCD的边长为a,

则BF=BC=,AN=NM=MC=a,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a)2=a2,

∴小鸟在花圃上的概率为=故选C.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E为OD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DC于点F,则DF:

FC=(  )

 

A.

1:

4

B.

1:

3

C.

2:

3

D.

1:

2

分析:

首先证明△DFE∽△BAE,然后利用对应变成比例,E为OD的中点,求出DF:

AB的值,又知AB=DC,即可得出DF:

FC的值.

解: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DC,

则△DFE∽△BAE,∴=,∵O为对角线的交点,∴DO=BO,

又∵E为OD的中点,∴DE=DB,则DE:

EB=1:

3,∴DF:

AB=1:

3,

∵DC=AB,∴DF:

DC=1:

3,∴DF:

FC=1:

2.

故选D.

4、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和8,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是3、4及x,那么x的值().B

A.只有1个B.可以有2个C.可以有3个D.有无数个

解:

当直角边为6,8时,且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3,4也为直角边时,x的值为5,当8,4为对应边且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x的值为

,故x的值可以为5或

.两种情况。

5、如图,在△ABC中∠A=60°,BM⊥AC于点M,CN⊥AB于点N,P为BC边的中点,连接PM,PN,则下列结论:

①PM=PN;②;③△PMN为等边三角形;④当∠ABC=45°时,BN=PC.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B.2个C.3个D.4个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判断①正确;先证明△ABM∽△ACN,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判断②正确;先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出∠ABM=∠ACN=30°,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CN+∠CBM=6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BPN+∠CPM=120°,从而得到∠MPN=60°,又由①得PM=PN,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判断③正确;当∠ABC=45°时,∠BCN=45°,由P为BC边的中点,得出BN=PB=PC,判断④正确.

解:

①∵BM⊥AC于点M,CN⊥AB于点N,P为BC边的中点,

∴PM=BC,PN=BC,

∴PM=PN,正确;

②在△ABM与△ACN中,

∵∠A=∠A,∠AMB=∠ANC=90°,

∴△ABM∽△ACN,

∴ ,正确;

③∵∠A=60°,BM⊥AC于点M,CN⊥AB于点N,

∴∠ABM=∠ACN=30°,

在△ABC中,∠BCN+∠CBM═180°-60°-30°×2=60°,

∵点P是BC的中点,BM⊥AC,CN⊥AB,

∴PM=PN=PB=PC,

∴∠BPN=2∠BCN,∠CPM=2∠CBM,

∴∠BPN+∠CPM=2(∠BCN+∠CBM)=2×60°=120°,

∴∠MPN=60°,

∴△PMN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④当∠ABC=45°时,∵CN⊥AB于点N,

∴∠BNC=90°,∠BCN=45°,

∴BN=CN,

∵P为BC边的中点,

∴PN⊥BC,△BP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N=PB=PC,正确.故选D

6、如图,∠BAC=∠DAF=90°,AB=AC,AD=AF,点D、E为BC边上的两点,且∠DAE=45°,连接EF、BF,则下列结论:

①△AED≌△AEF;②△ABE∽△ACD;③BE+DC>DE;④BE2+DC2=DE2,

其中正确的有(  )个.

 

A.1B.2C.3D.4

分析:

根据∠DAF=90°,∠DAE=45°,得出∠FAE=45°,利用SAS证明△AED≌△AEF,判定①正确;

如果△ABE∽△ACD,那么∠BAE=∠CAD,由∠ABE=∠C=45°,则∠AED=∠ADE,AD=AE,而由已知不能得出此条件,判定②错误;

先由∠BAC=∠DAF=90°,得出∠CAD=∠BAF,再利用SAS证明△ACD≌△ABF,得出CD=BF,又①知DE=EF,那么在△BEF中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BE+BF>EF,等量代换后判定③正确;

先由△ACD≌△ABF,得出∠C=∠ABF=45°,进而得出∠EBF=90°,然后在Rt△BEF中,运用勾股定理得出BE2+BF2=EF2,等量代换后判定④正确.

解:

①∵∠DAF=90°,∠DAE=45°,

∴∠FAE=∠DAF﹣∠DAE=45°.

在△AED与△AEF中,

∴△AED≌△AEF(SAS),①正确;

②∵∠BAC=90°,AB=AC,∴∠ABE=∠C=45°.

∵点D、E为BC边上的两点,∠DAE=45°,

∴AD与AE不一定相等,∠AED与∠ADE不一定相等,

∵∠AED=45°+∠BAE,∠ADE=45°+∠CAD,

∴∠BAE与∠CAD不一定相等,

∴△ABE与△ACD不一定相似,②错误;

③∵∠BAC=∠DAF=90°,

∴∠BAC﹣∠BAD=∠DAF﹣∠BAD,即∠CAD=∠BAF.

在△ACD与△ABF中,

∴△ACD≌△ABF(SAS),∴CD=BF,

由①知△AED≌△AEF,∴DE=EF.

在△BEF中,∵BE+BF>EF,

∴BE+DC>DE,③正确;

④由③知△ACD≌△ABF,∴∠C=∠ABF=45°,

∵∠ABE=45°,∴∠EBF=∠ABE+∠ABF=90°.

在Rt△BEF中,由勾股定理,得BE2+BF2=EF2,

∵BF=DC,EF=DE,∴BE2+DC2=DE2,④正确.

所以正确的结论有①③④.

故选C.

二、填空题:

1、如图,在△ABC中,D是AB边上的一点,连接CD,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ACD=∠ABC(答案不唯一) ,使△ABC∽△ACD.(只填一个即可)

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三种方法:

①三边法:

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两边及其夹角法:

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两角法:

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由此可得出可添加的条件.

解答:

解:

由题意得,∠A=∠A(公共角),

则可添加:

∠ACD=∠ABC,利用两角法可判定△ABC∽△ACD.

故答案可为:

∠ACD=∠ABC.

2、将一副三角尺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的值是  .

 

分析:

由∠BAC=∠ACD=90°,可得AB∥CD,即可证得△ABE∽△DCE,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

,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用AC表示出AB与CD,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

∵∠BAC=∠ACD=90°,

∴AB∥CD,

∴△ABE∽△DCE,

∴,

∵在Rt△ACB中∠B=45°,

∴AB=AC,

∵在RtACD中,∠D=30°,

∴CD==AC,

∴==.

故答案为:

3、如图,△ABC中,E、F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且,若△AEF的面积为2,则四边形EBCF的面积为 16 .

分析:

根据题意可判定△AEF∽△ABC,利用面积比等于相似比平方可得出△ABC的面积,继而根据S四边形EBCF=S△ABC﹣S△AEF,即可得出答案.

解:

∵,

∴EF∥BC,

∴△AEF∽△ABC,

∴=()2=()2=,

∴S△ABC=18,

则S四边形EBCF=S△ABC﹣S△AEF=18﹣2=16.

故答案为:

16.

4、如图,在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ABC中,BD=3,∠ADE=60°,则AE的长为 7 .

分析:

先根据边长为9,BD=3,求出CD的长度,然后根据∠ADE=60°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BD∽△DCE,进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CE的长度,即可求出AE的长度.

解: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60°,AB=BC;

∴CD=BC﹣BD=9﹣3=6;

∴∠BAD+∠ADB=120°

∵∠ADE=60°,

∴∠ADB+∠EDC=120°,

∴∠DAB=∠EDC,

又∵∠B=∠C=60°,

∴△ABD∽△DCE,

则=,即=,

解得:

CE=2,

故AE=AC﹣CE=9﹣2=7.故答案为:

7

三、解答题: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

(1)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3)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分析:

(1)当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时,由于∠A为直角,只能是AQ=AP,建立等量关系,

,即

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四边形QAPC的面积=ABCD的面积—三角形QDC的面积—三角形PBC的面积

=

=36,即当P、Q运动时,四边形QAPC的面积不变。

(3)显然有两种情况:

△PAQ∽△ABC,△QAP∽△ABC,

由相似关系得

,解之得

解:

(1)由题意得t秒时,AP=2tcm,DQ=tcm,

∴AQ=(6-t)cm,

当AP=AQ时,

即2t=6-t,

即t=2,

△QAP为等腰三角形。

(2)∵∠QAP=∠B=90°

∴当时,即

即t=3,△PAQ∽△ABC

或者,当,即

即t=1.2,△QAP∽△ABC

答:

t=3或1.2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相似。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

(1)求证:

△ADF∽△DEC;

(2)若AB=8,AD=6,AF=4,求AE的长.

 

分析:

(1)利用对应两角相等,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ADF∽△DEC;

(2)利用△ADF∽△DEC,可以求出线段DE的长度;然后在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AE的长度.

解答:

(1)证明:

∵▱ABCD,∴AB∥CD,AD∥BC,

∴∠C+∠B=180°,∠ADF=∠DEC.

∵∠AFD+∠AFE=180°,∠AFE=∠B,

∴∠AFD=∠C.

在△ADF与△DEC中,

∴△ADF∽△DEC.

(2)解:

∵▱ABCD,∴CD=AB=8.

(1)知△ADF∽△DEC,

∴,∴DE===12.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

AE===6.

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

(1)当AD=CD时,求证:

DE∥AC;

(2)探究:

AD为何值时,△BME与△CNE相似?

(3)探究:

AD为何值时,四边形MEND与△BDE的面积相等。

解:

(1)∵

又∵DE是∠BDC的平分线 

∴∠BDC=2∠BDE

∴∠DAC=∠BDE 

∴DE∥AC。

(2)(i)当时,得

∴BD=DC 

∵DE平分∠BDC

∴DE⊥BC,BE=EC

又∠ACB=90°

∴DE∥AC

∴AD=5。

(2)当时,得

∴EN∥BD 

又∵EN⊥CD 

∴BD⊥CD即CD是△ABC斜边上的高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AB·CD=AC·BC

∴CD=

综上,当AD=5或时,△BME与△CNE相似。

(3)由角平分线性质易得

∴EM是BD的垂直平分线

∴∠EDB=∠DBE

∵∠EDB=∠CDE 

∴∠DBE=∠CDE

又∵∠DCE=∠BCD

由①得

4、如图,已知,在△ABC中,BA=BC=20㎝,AC=30㎝,点P从A点出发,沿AB以4㎝/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CA以3㎝/s的速度向A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

(1)当x为何值时,PQ∥BC;

(2)当时,求的值;

(3)△APQ能否与△CQB相似,若能,求出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当PQ∥BC时,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得出比例关系,再根据P、Q的速度,用x表示AP,AQ,然后根据得出的关系式求出x的值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

(1)AP=4x,AQ=AC-CQ=30-3x, 

∵PQ∥BC, 

∴,

∴, 

∴,

即当s时,PQ∥BC。

(2),

∴,

∴,

∴,

又,

∴。

(3)能;

∵∠A=∠C,

∴当时,△APQ与△CQB相似, 

①当,

∴;

②当,

即x2+5x-50=0,解得x1=5,x2=-10(舍去), 

∴AP=4x=20, 

∴当cm或20cm时,△APQ与△CQB相似。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BC=7㎝,∠B=60°,P为下底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连结AP,过P点作PE交DC于E,使得∠APE=∠B.

(1)求证:

△ABP∽△PCE;

(2)求等腰梯形的腰AB的长;(3)在底边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DE∶EC=5∶3?

如果存在,求出B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欲证△ABP∽△PCE,需找出两组对应角相等;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可得出∠B=∠C,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证得∠EPC=∠BAP;由此得证;

(2)AB=4cm;(3)BP=1cm或6cm

分析:

(1)欲证△ABP∽△PCE,需找出两组对应角相等;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可得出∠B=∠C,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证得∠EPC=∠BAP;由此得证;

(2)可过作AF⊥BC于F,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到AF是BC、AD差的一半,在Rt△ABF中,根据∠B的度数及BF的长即可求得AB的值;

(3)在

(2)中求得了AB的长,即可求出DE:

EC=5:

3时,DE、CE的值.设BP的长为x,进而可表示出PC的长,然后根据

(1)的相似三角形,可得出关于AB、BP、PC、CE的比例关系式,由此可得出关于x的分式方程,若方程有解,则x的值即为BP的长.若方程无解,则说明不存在符合条件的P点.

解:

(1)由∠APC为△ABP的外角得∠APC=∠B+∠BAP;

∵∠B=∠APE∴∠EPC=∠BAP∵∠B=∠C∴△ABP∽△PCE;

(2)作AF⊥BC于F,由已知易求得BF=,

在Rt△ABF中,∠B=60°,BF=2cm,

∴AB=4(cm); 

(3)存在这样的点P 

理由:

由DE:

EC=5:

3DE+EC=4,得EC=,

∵∠APC=∠APE+∠EPC=∠B+∠BAP,

∠B=∠APE,

∴∠EPC=∠BAP,

又∠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