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661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8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

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利弊。

【答案】

(1)行政:

中书省。

军事:

枢密院。

监察:

御史台。

(2)利:

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弊: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可知,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

御史台有监察职责。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可知,有利的一面是,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有弊的一面是,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3.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

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

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主帅是谁?

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

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

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

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

(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洛阳

(2)观点1: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

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可归纳出论点是: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

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最后得出结论: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6.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答案】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

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

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

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

(1)文字狱。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明朝的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

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

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

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文字狱。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

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

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材料二:

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铣”和威远将军炮。

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

材料三: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中,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清朝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

【答案】

(1)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2)不重视科学技术。

(3)闭关锁国政策。

(4)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以农为本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他们弃用新科技,打压发明者。

(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结合三则材料,清朝的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0.小作文。

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在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

根据图片所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120字左右的小短文。

(要求:

史实正确,反映图片之间的联系。

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题目:

宋代商业的繁荣;论述:

宋代商业尤为发达,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

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店铺林立,有早市和夜市,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货郎走街串巷,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会子出现。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个小论文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仔细观察题干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店铺林立,有早市和夜市,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会子出现。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11.1776年,清政府送给英国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原不藉外货物以通有无”。

后来嘉庆皇帝颁布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1)据材料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

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清朝这一政策对我们今天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借鉴或启示?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清朝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这导致了清朝愚昧落后。

给我们的借鉴是要正视自己,承认不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学习别国长处,发展壮大自己。

1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

(1)“至元八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

(2)从材料二中看出该朝代实行什么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3)材料二中宣政院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二中的“大都”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答案】

(1)1271年,元朝建立;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2)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3)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北京、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1272年,定都于大都。

元世祖就是忽必烈。

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灭南宋抗元势力最终完成统一。

故“至元八年”指1271年,“遂一天下”是指灭南宋统一全国。

(2)依据所学可知,从材料二中看出元朝代实行行省制度。

因为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

(3)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

宣政院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