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56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docx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

采用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对贝尔地区L**-L**进行了地震层位**层解释、断层解释,**层为区域显著的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由于砂岩突变为泥岩使得反射能量强、波形变化大、频谱范围较大,断层较发育,贝尔**地区内断层为正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个条带,整体呈北东向展布。

主要为晚期断层,断层断面相对较陡,在60~70°。

**反射界面为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底界面,已受挤压作用改造,形成北东向的小型断层和褶皱构造,这一期构造对油气圈闭有重要意义,该界面是早期伸展和晚期压扭的综合产物,且为晚期断层,断裂主要为正断层,明显发生构造反转作用,为先伸展后挤压型的一级构造层序界面多呈继承性发育,平面分布特征分带性明显。

**层位平面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

在**井附近界面埋藏最浅TD为**,在**井最深TD为**。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学习到了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的基本应用,UNIX操作的简单指令,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习期间两周的计算机操作,加深了我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认识,提高了我对物探一大分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知识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landmark软件的实践过程,我学到了关于地震剖面断层追踪、层位追踪、区域内构造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平面断层叠合以及剖面跳点消除等的基本方法;通过课程设计报告的制作过程我查阅了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相关文献,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提升了我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使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时时刻刻运用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的相关文献,我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进步和提升。

关键词:

贝尔地区;层位解释;断层解释;综合分析;层位标定;断裂特征;构造特征;合成地震记录

 

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1.1层位解释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学科,它利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外形、振幅、连续性等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层序及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带等。

因此地震地层学是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一个方面,即利用沉积学观点解释地震剖面中存在的地层岩性信息。

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工作主要包括划分地震层序、地震相的解释和分析工作。

1.1.1划分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分析的目的是划分出地震层序学所要研究的时代地层单元——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的划分又给海平面变化周期分析和地震相的划分打下了基础。

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

1、削截,2、顶超,3、上超,4、下超现象。

 

图1-1地震层序划分的标志a顶超、b顶超与下超、c上超、d平行

 

1.1.2地震相的解释与分析

地震相是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它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可包括若干种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岩相和沉积环境。

在识别出地震相单元以后,确定出它的边界,绘制地震相图,并通过其它地质、钻井、测井资料说明产生地震相特征的沉积特征。

1.2断层解释

1.2.1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

2、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这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3、反射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

4、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

5、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1.2.2断层解释的工作环节

1、断层面的确定:

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有时可利用特殊波来确定断面,当浅、中、深层都有绕射波出现时,那么各层绕射波极小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如果有断面波出现,在偏移剖面上它能正确归位,从而反映出断面的准确位置。

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

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3、断面倾角的确定:

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综合分析

由于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岩性油气藏运集类型多样、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运用层序地层和“三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联合解释技术基础上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圈闭的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

该方法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⑴开展针对目的层小时窗以波形分类为基础的地震相分析,快速逼近有利目标区;⑵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确定目标体的岩性和物性;⑶地震属性分析验证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并初步预测目标的含油气性;⑷流体势模拟分析目标体所处的流体势位置,判断目标是否处于流体运移路径或者流体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含油气检测用来分析待评价目标所包含的流体性质;⑸三维可视化加深理解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赋存特点,协助确定钻井井位和优化钻井轨迹。

利用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岩性圈闭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明确研究区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纵向层系和平面位置,而层序地层和“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的综合应用无疑是优选有利勘探层系和评价有利勘探位置的有效方法。

层序地层学为分析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两项核心技术之一,而层序地层研究的核心是建立不同级别的等时地层格架,明确不同级别地质体在空间的分布形态和位置,从而来判断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纵向层系。

以岩心观察、单井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的测井相研究是“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的基础,它可以有效确定在平面上“离散”分布的各个钻井点目的层所属的沉积相(或沉积微相)类型及纵向沉积微相组合模式;地震相特别是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体系域为最大分析单元的平面地震相研究从等时的角度系统揭示了各个目的层地震相平面变化格局;沉积相是在物源方向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今”沉积微相平面组合模式和纵向演化规律,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得到沉积相(沉积微相)平面变化格局和纵向演化过程。

通过“三相”联合解释,明确不同时期的沉积微相格局和纵向沉积演化规律,为不同层系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平面位置筛选奠定基础。

通过层序地层和“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的综合分析,从宏观上可以确定不同层系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部位,为后续利用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岩性圈闭确定了宏观靶区,也增强了后续工作的针对性。

第2章贝尔地区**层地震解释

2.1贝尔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区域构造位置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部的呼伦贝尔草原,面积79610km2,在我国境内面积为44210Km2,外蒙塔木察格盆地面积为35400Km2。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大兴安岭裂谷盆地群的东部,东以大兴安岭隆起相隔,与大杨树盆地、松辽盆地相邻;西为西北隆起,与蒙古乔巴山盆地相望;北部与布拉达林盆地相连;东南部以巴音宝力格隆起为界,与二连盆地遥遥相对(图2-1),图2-2为贝尔凹陷地理位置及构造分区图。

 

图2-1中国东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图2-2贝尔凹陷地理位置及构造分区图

2.1.2地层特征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是一个较大的内陆裂陷型盆地。

海拉尔盆地基底为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盖层沉积为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盆内充填的沉积物总厚度为6000m,其中中生界沉积层划分为四个群、五个组、13个岩性段(表2-1)。

表2-1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地层特征表

(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地层系统

地震反射层

岩性特征

电性曲线特点

动物化石

主要沉积相

构造演化阶段

白垩系

贝尔湖

青元岗

 

 

T04

 

红层为主

低平小起伏,下部具较高阻箱状,自然电位幅度差明显

愉快类女星虫,宏伟类女星虫

河流相

坳陷发育期

扎赉诺尔群

伊敏组

 

 

灰白色砂岩、灰绿色泥岩

低平小起伏

 

河流、沼泽相

断陷萎缩期

 

T1

 

灰色泥岩、厚砂岩,煤层Ⅰ层群

大笔架泥5Ωm,砂20-25Ωm小起伏段

 

 

 

同上煤层Ⅰ层群近底部常为砂及砂泥过渡

同上、下部中小起伏,有的呈山字形

 

 

T2

 

大磨拐河组

 

 

大段黑色泥岩夹少量砂岩

低平、夹平直间断锯齿

 

湖相、三角洲、扇三角洲相

断陷稳定拉张期

 

T21

 

 

 

厚层黑色泥岩夹泥砂岩及中、薄层砂岩

低平夹小锯齿夹块状较高阻层底部30Ωm

费尔干蚌(海参2井1150m)

 

T22

 

南屯组

 

 

砂、泥互层夹煤层

梳状大锯齿

介形:

隐湖女星虫、准噶尔虫梯形湖,女星虫费尔干蚌,东方叶肢介,迭饰叶肢介见狼鳍鱼(?

三角洲相

断陷快速沉降期

 

T3

 

较纯泥岩、夹砂岩底部见凝灰质砂岩

低平小包局部高SP常有小漂移

 

铜钵庙组

 

 

砂砾岩

高电阻层、二台阶

达尔文虫

洪积相

断陷强烈拉张期

 

 

 

砂泥岩、砂砾岩

较高电阻

 

 

T4

 

砂砾岩、凝灰岩

高电阻段、二台阶

 

侏罗系

兴安岭群

 

 

 

中基性火山岩

高电阻三台阶

 

火山岩相

断陷初始张裂期

 

 

 

中基性火山岩夹煤层

 

 

 

T5

 

中酸性火山岩

 

 

布达特群

 

 

 

浅变质岩

高电阻

 

 

 

盆地中充填的地层间发育了不同规模的沉积间断,其中以兴安岭群的顶底、南屯组与铜钵庙组之间、青元岗组与伊敏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最为明显。

盆地的主要生油岩系为南屯组,次为大磨拐河组一段及铜钵庙组二段,主要储集层为南屯组二段和大磨拐河组二段。

另外,在铜钵庙组、兴安岭群和基底也见到了油气层。

构造演化由早至晚:

铜钵庙组形成于断陷初期,断陷较小且分割性强而互不相通。

盆地两边山脉上升快,盆内堆积速度快,多为近物源、多物源的背景,主要形成了一套洪积扇相和冲积扇相粗碎屑岩沉积,为杂色砂砾岩,厚约500-800m。

南屯组为一套湖相沉积,一般一段较细,二段较粗,厚度500-800m。

该组沉积时期,各断陷盆地的水体普遍加深扩宽,沉积作用以重力流为主,产生近岸扇、浊积扇、深—半深湖泥质沉积、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

大磨拐河组为一套下部湖相、上部湖沼相沉积,厚度为600-800m。

该组沉积时期,各断陷水体扩宽、变浅,以牵引流沉积为主,河湖共同成因的三角洲相较发育,沉积物中粗碎屑较少,中细碎屑岩增多。

2.2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地震地质层为标定即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并确定井旁地震反射的地质含义。

2.2.1波的对比

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1、同相性:

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一条平滑的“同相轴”(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3、波形相似特征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

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

4、连续性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含流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的一些不连续的反射。

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波连续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却不够稳定等等。

这受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2.2.2地震标准层的确定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1、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2、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3、能反映地质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之内。

对地震标准层的解释是完成地质任务的关键。

反射质量较差,无法确定标准层时,可在含油层系在时间剖面上所相当的t0范围内作一“假想层”,代替标准层。

假想层最好能通过含油层(在本区有油的情况下)。

2.3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

2.3.1层位解释

为提高层位解释精度,在解释过程中,力求准确追踪每一个相位,严格按照反射波的产状解释,减小解释线的波动幅度。

增加测网解释密度,此次精细解释采用的是1×1CDP测网解释密度。

充分利用工作站灵活多样的显示功能和处理手段,进行反射层的对比追踪。

1、局部放大,用于解释小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局部变化。

2、整体缩小,用于解释大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整体变化。

3、用过井任意线标定层位,使用横穿构造的任意线检查解释结果,了解构造的可靠程度。

4、多窗口多剖面对比解释,多窗口同时显示相邻剖面,对比解释、追踪杂乱反射,有利于复杂断块的解释。

在盆地形成的不同阶段,不论在构造形成环境、地层沉积背景等诸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受地层埋深、地层物质组成、断裂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目的层,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对比方法,达到既提高效率又保证质量的目的。

T06、T1、T2层位对比:

这三个反射层位,在地震剖面上特征稳定、清晰,横向连续追踪性强,可以通过定义种子点、种子线(骨干剖面或任意线),采用面积追踪完成全三维解释。

自动追踪对比后,再以一定网格测线或任意线进行翻阅检查,对于断层发育区或资料稍差的地方,可以在底图上采用删除局部数据,重新设定种子线,采用手工与自动追踪相结合的方法补充和修改,对比结果准确、可靠。

2.3.2断层解释

对于研究区内各目的层的断层解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力求精细准确。

1、剖面直接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反映清晰:

反射波组的错断,断面波的出现,反射结构的突变,同相轴的扭曲、分叉、合并等现象非常明显,可以直接画出断层的轨迹。

2、用瞬时相位技术解决断点粘合问题。

在地震剖面上解释断层,有时断点不清,断层两侧地层的连续性很好,并且两侧地层的产状也基本一致,看不出有断层存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层断轴不断。

但根据钻井分层标定结果以及断层组合的区域走向,相连两个层并不是同一地质层位,需要有一条断层,但在常规剖面上很难解释,断点的位置很难确定,这时就要借助于瞬时相位剖面。

通过提取反射波另外的一种属性,即相位属性可以比较直观地解释断层,因为不同的岩性组合有不同的反射相位角,就是利用这样一种特性,原来在振幅剖面上,反映不清的信息可在瞬时相位剖面上显现出来,从而准确确定断层位置。

3、解释主断层时充分利用水平切片和面块切片。

在水平时间或面块切片上,主要断层两侧的地层产状、倾角以及岩性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地震反射特征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根据同相轴的振幅、频率、连续性以及延伸方向等的变化较好地识别出大断层,有助于构造解释。

4、形成相干数据体,了解断层展布规律。

相干数据体是三维地震相干性的估计值,断层附近的地震道通常与相邻道具有不同的地震特征,从而会出现局部的道与道之间的相干性的突变,在相干数据体切片上,就能得到断层面附近有规律的低相干值,这些低相干值能真正反映出断裂的展布规律。

因此,用相干数据体在解释之前可以了解工区内断层展布规律,在解释之后可检查断层的合理性。

5、断裂展布法解释区域构造形态。

断裂展布法就是用浅、中、深特征相对比较明显的若干个反射层位来确定断层的位置。

在工作站上解释时,给每一条断层规定和相邻断层差别明显的颜色和标定符号,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另一个方向的剖面上找到各个断层的相应位置,然后对每条断层的断面都要像层面一样逐点闭合,并且对联络线也要像对主测线一样认真解释。

用这种方法解释,走向和主测线方向相近的断层不被漏掉,断点位置更准确,断层组合更加可靠。

图2-3贝尔地区**层位剖面图TRACE1840断层情况

2.3.3断层的组合

图2-4**标准层断层平面组合图

第3章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

3.1断裂特征

贝尔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单元,面积3010km2,是盆地内最大的一个凹陷。

构造上因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而呈NE向展布,形成东西分带的构造格架(刘振彪等,1999;罗群等,2003)。

由西向东发育10个三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贝北洼槽、苏乃尔构造带、贝西洼槽、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乌兰诺尔东鼻状构造带、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敖脑海洼槽、不勒洪布斯断隆构造带和希勒敖包洼槽。

区域地震剖面发现,贝尔凹陷是在下侏罗统布达特群潜山之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盆地。

断裂系统划分:

贝尔凹陷发育三个重要的构造层序界面,即T5反射界面,T22反射界面T04反射界面。

三个构造层序界面均表现为明显的上超、下削的区域不整合界面现象,其中T5反射界面是布达特群潜山顶界面,为挤压型的以及构造层序界面;T04反射界面为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底界面,该界面是早期伸展和晚期压妞的综合产物,且为晚期断层,断裂主要为逆断层,明显发生构造反转作用,为先伸展后挤压型的一级构造层序界面;T22反射界面为南屯组顶部界面,界面上下波组特征明显不同,横向变化较大,为伸展型二级构造层序界面。

依据上述三个构造层序界面,结合区域地震剖面反映的层序充填特征可以得到贝尔凹陷主要发育以下构造层次(图3-1):

由布达特群及其以下构成的基地构造层;由铜钵庙组合南屯组构成的断陷构造层;由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构成的断陷构造层;由青元岗组构成的拗陷构造层。

其中盆地盖层内部发育的断裂在不同构造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明显受T5、T22和T04三个构造层序界面的控制。

因此,依据断裂的发育层次及其变形特征可以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分为四种类型:

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其中后两种类型的断裂属于长期活动的断裂。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发育三套断裂系统(图3-1):

早期伸展断裂系统(贯穿铜钵庙组—南屯组地层)、中期张扭断裂系统(贯穿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地层)和晚期反转断裂系统(贯穿青元岗组地层)。

长期活动的断裂作为连接各套断裂系统间的桥梁和纽带控制了断裂系统内部次级断层的发育及其变性特征,起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油气的运集成藏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3-1贝尔凹陷构造层次、断裂发育类型及断裂系统

3.1.1断层分布

断层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构造发育的特点。

从断层叠合图(见图3-4)以及各层构造图特征可以看出,本区断层的发育不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纵向上T2、T2-2反射层具有断层数量多,断距相对较大,而浅层T1-T06反射层断层数量较少,断距较小的特点;横向上区内主要发育有近SN、NW、NE向等三组断层,且断层主要发育在向斜两翼的构造带上,断层带特征明显。

本次共解释延伸长度大于1km,断层420条,本区断层具有如下特点:

1、断层均为正断层,表现形式多样,断层断面相对较陡,在60~70°。

中浅层断层主要表现为地堑式组合,在工区东部发育有阶梯正断层组合。

2、平面上断层走向多为近SN、NW、NE向分布,少数为近EW向。

3、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本次解释研究结果,区内的断层即具继承性发育特点,又具多期发育特点,从而使断层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下面就断层分布、规模、类型及成因、活动的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从各层构造图表现出的断层特点看,本区T2及T2-2反射层断层最发育,其中T2标准层发育断层396条,而T2-2反射层发育断层327条(表4-1),由T2往上,各反射层断层数量逐渐减少,其中T06反射层构造图上大小断层共38条,断层分布相对较少。

断层主要呈近SN向、NW向和NE向,少量呈EW向。

较主要的断层有ADLP330号断层、ADLP209号断层、ADLP328号断层、ADLP32号断层和ADLP250号断层,这些断层是影响该区构造发育的主要断层,断层的发育对中浅层局部断块构造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对于浅层延伸长度大于1km的断层进行详细解释,并对其进行了编号,编号断层为420条,在编号的420条断层中,NE向的断层70条,占总数的16.7%;NW向断层123条,占总数的30.8%;近EW向的断层36条,占总数的8.8%;近SN向断层191条,占总数的43.7%,由此可见,区内发育了多组断层,其中以近SN向、NW向、NE向的断层为主。

图3-2贝尔地区**反射层断层叠合图

图3-3**正断层组合特征剖面LINE1762图3-4**正断层组合特征剖面TRACE1600

3.2构造特征

3.2.1区域构造特征简述

**层位的构造起伏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形态,整体为区域连续分布,无较大断裂。

构造最高点为南部的LINE1500TRACE2000交汇处深度约为100m、构造最低点为北部的LINE1890TRACE1500交汇处深度约为1900m。

断层较发育,贝尔**地区内断层为正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个条带,整体呈北东向展布。

主要为晚期断层,断层断面相对较陡,在60~70°。

**反射界面为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底界面,该界面是早期伸展和晚期压妞的综合产物,且为晚期断层,断裂主要为正断层,明显发生构造反转作用,为先伸展后挤压型的一级构造层序界面多呈继承性发育,平面分布特征分带性明显。

在**井附近界面埋藏最浅TD为**,在**井最深TD为**。

3.2.2贝尔地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贝中-23至贝中-40圈闭带如下:

该圈闭带位于贝中次凹和贝东斜坡带上,由多条首尾相接的北东向控凹断裂与近南北向的区域性断裂密集带交汇控制形成的圈闭带。

希1、希64-64、德7、希14、希11、德8和贝50井位于这个圈闭带上。

这个圈闭带贝中-23和贝中-40两个圈闭面积和幅度较大。

1、贝中-23圈闭

该圈闭位于贝中次凹西部,是由两条北东向断层交汇形成的断块圈闭,圈闭在各反射层上均发育。

贝中-23圈闭在几个主要反射层的特征为:

在T22反射层上,面积为0.25km2,幅度为150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575m;在T2e反射层上,面积为0.11km2,幅度为50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500m;在T2c反射层上,面积为0.22km2,幅度为100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375m;在T2b反射层上,面积为0.41km2,幅度为75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250m;在T2a反射层上,面积为0.37km2,幅度为50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125m;在T2反射层上,面积为0.56km2,幅度为75m左右,圈闭线海拔为-1100m。

2、贝中-40圈闭

该圈闭位于贝东斜坡带中部,是由一条北东向的断裂与两条近南北向的断层交汇形成的圈闭。

圈闭在T22~T2b反射层上均发育。

贝中-40圈闭在几个主要反射层的特征为:

在T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