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514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 第8章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ocx

版高考地理第8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阶段

人地关系

史前文明

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1)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已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例如:

“天人合一”理论、“顺天时,量地利”思想、因地制宜等。

2.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①定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②内容

③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④原则:

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1.人类依赖自然

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

2.人类征服自然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这种思想造成人地关系对立,环境问题突出。

3.可持续发展论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应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理解—要点突破]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

29790118】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1.A 2.D [读题干和图可知,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该阶段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中心论,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全面呈现不协调。

图③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下降,种植和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

故四幅图的排序为①④②③。

]

考向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题)

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3.CD 4.BC [第3题,C、D对:

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所以青岛、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A、B错:

读图可知,潍坊和日照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青岛和威海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青岛和威海低。

第4题,读图可知,N类城市包括东营和日照,M类城市包括上题所说的青岛、威海两城市,另外还有烟台市,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

考向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018·郑州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5~6题。

5.“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5.A 6.B [第5题,“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获取高利润,消费者获取健康,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第6题,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要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有害农药或防腐剂等。

因而要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要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来防治虫害。

]

考点二|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应学生用书第148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转变观念

包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2.调整行为

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

(1)目标:

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

(2)要求:

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行为主要有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垃圾分类、拒食野生动植物、参与环保宣传等。

[理解—要点突破]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循环经济及其实施途径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在工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项目

含义

循环经济

①农业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配置,二是清洁的工艺,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清洁生产

(2018·菏泽模拟)读某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7~8题。

【导学号:

29790119】

7.下列地区最适合大力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

A.青藏高原       B.松嫩平原

C.海南岛D.太湖平原

8.该循环经济模式(  )

A.没有任何废弃物生产

B.生产受市场影响显著

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

7.C 8.C [第7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的原料为甘蔗,故应在甘蔗的产地推广。

第8题,由图可知,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有污染物的排放。

]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1)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性、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3)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发展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考向2 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10.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9.D 1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