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368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8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docx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第一部分描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体积、质量、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以“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为例)。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

(2)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树立辩证主义的思想。

(3)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探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星体图片及视频的鉴赏,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图片、flash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各种星体图片,九大行星运动flash、宇宙知识视频剪辑,地球仪,地球等卫星图片等。

三.说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运用图表等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4.充分运用图片、flash、视频剪辑等教学用具,活跃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

地球究竟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的存在?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

安排学生阅读P2第一段内容及阅读材料,了解宇宙的概念。

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察,了解几种常见的天体及其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本段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并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从日常观察中得出结论。

3.展示图片及flash,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设计意图:

运用图片及flash能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同时,更丰富是展现能使学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更立体全面的了解。

4.总结反馈。

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中间总结,结合P4活动,回忆天体系统的层次。

◆设计意图:

对天体系统这段重点内容的及时回顾和强化记忆。

5.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运用flash演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运动模式。

结合P4活动,总结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

用flash形象演示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运动轨迹、运行轨道等。

使学生对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在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答案: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6.创设问题情景,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

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分析,地球为什么会具备生命生存的一系列条件呢?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要通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协商,再结合自学教材及教师讲解,共同得出结论。

7.课题布置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请用正确的科研探究成果和合理的想象力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

不仅是对本节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思维拓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即在完成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主要是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但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产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2)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树立辩证主义的思想。

(3)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探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星体图片及视频的鉴赏,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中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太阳黑子、耀斑等各种相关图片,案例等。

三.说学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

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的视野。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从实际事件入手,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关注现象本身,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4.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教学主要环节设计是情景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找出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从“后羿射日”得出太阳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材料展示,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

利用课外补充案例引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回答问题:

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设计意图:

利用课外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展示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对于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

运用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出发,发现答案,总结问题,能丰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更能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4.探究活动。

结合教材第9页活动,使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活动的问题,得出规律讨论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比较、对比、叠加分析的能力。

5.案例探究。

展示二战埃及雷达受干扰的案例,利用案例引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讨论、学习中。

6.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读图,回答问题,并辅以更多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属于背景材料,利用自学,培养读图能力。

在此教学过程中,注重重现象,轻机制。

“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本节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具体“天文事件”入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7.总结练习

通过几个简单的题目,概括了本节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回顾、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对本节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能量的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的结构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磁场和极区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射电——无线电短波通讯

色球层:

耀斑磁暴

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

太阳风极光

●对地震、水旱灾害等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含义和区别。

(2)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3)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4)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5)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会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

(6)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2)能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产生;说出太阳日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意义。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

(2)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昼半球、夜半球的区分;时区、地方时的计算;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动画演示法,画图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地球仪,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说学法

1.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比如本节内容用大家感兴趣的奥运会时差的问题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让问题成为课堂的核心。

巧妙的进行问题设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3.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板图的作用,让学生多动笔画,加深印象。

4.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难,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力,有重点的进行。

并控制好教学节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学习通过对“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进行阐述,引出地球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出本节课内容。

2.学生演示老师讲述学生分别演示一下从侧面看,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情况。

师生对自转情况进行总结,得出掌握规律:

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学生根据规律画图,并理解记忆。

3.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13页第四段,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并掌握相关概念。

4.活动:

角色扮演: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做角色扮演:

一位做太阳不动,另一位扮演地球绕其进行“公转”。

5.通过学习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相关概念。

检验刚刚“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科学性错误,并加深学生的印象。

6.作业布置探究性作业:

P16活动3

第二课时

1.知识回顾通过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的提问,帮助学生回顾、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也有利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开展。

2.导入学习用大家感兴趣的奥运会时差的问题引入,引入本部分内容:

“地球自转与时差”。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晨昏圈的含义。

4.结合板图,带领学生一起画晨昏圈,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在画图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作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正、讲解。

5.在“地方时”这部分的内容中,主要侧重老师讲解。

多媒体展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讲授标准时制度。

6.通过练习题,学生掌握区时计算方法,师生共同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7.以“北京时间”为例,总结本课内容,

第三课时

1.导入学习通过对上节“地球自转”内容的回顾,引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生自习,及播放“黄赤交角”动画演示,使学生了解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3.画图,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并通过定点练习(确定国庆节那天或者今天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使学生读图,解决问题。

4.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5.练习填图练习,综合掌握晨昏线,节气,自转和公转方向等问题。

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

6.补充知识:

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

通过学生自学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

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圈画法

二。

地方时

三。

时区和区时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

23°26ˊ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66°34′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四、四季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文字内容对基本概念进行了铺设:

比如地震波、横波、纵波的特征、不连续面;圈层结构划分及联系等。

通过图片,清楚的交待了内容要点,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各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

(2)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全面的地球系统观念。

(2)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大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

地幔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相关图片,案例等。

三.说学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

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的视野。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从实际事件入手,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关注现象本身,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从“煮熟的鸡蛋的内部构成”引出本课主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图片展示,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回答问题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并结合课文P23第一、二段。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各部分特征。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紧扣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读图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3.板图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

老师通过绘制板图,整理知识内容,形成体系,有助于学生熟悉、总结、复习本节重点内容。

4.探究活动,结合P24活动,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学生自学“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师总结讲授。

◆设计意图:

本部分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学生自学,老师做好总结,整理工作。

5.作业布置:

探究性作业:

P25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一单元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主要内容为讨论月球基地的样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提出来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课本中的图文和案例、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层层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

2、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分析总结问题,探索地理知识

3、学生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的内容如果单独按照课本上讲比较枯燥,因此需要精心挑选和本节内容相关的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层层深入的引出相关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是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进行说明的重点内容,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运用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学会绘制简单的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问题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能运用图表说明这一过程。

2.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部分内容是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因此应使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和识记。

【教学难点】:

1.课标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的图表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应使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与图表相结合,灵活运用图表表达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较难理解,但是又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应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掌握。

二.说教法

运用讲解-—接受法为学生引导学生感知、观察图表,领会、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中的原理和基本概念,注意及时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使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运用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学会绘制简单的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讲授: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与地球上的大气密切相关,你能感觉到大气存在着独特的运动吗?

今天你感受到阵阵微风了吗?

其实风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呢?

它还有哪些运动形式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

从生活感受出发,引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习新知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首先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的文字,并结合图2.1将大气受热过程用几个简单的环节归纳出来。

然后讲授: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

它在输送到地表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损失了一部分。

地表对太阳的短波辐射也只能吸收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向大气,使大气增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请大家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这部分知识联系紧密且内容较多,通过教师讲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有效的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