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344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docx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

 

采煤工作面下隅角瓦斯管理规定

 

编制:

通风部

2005年1月21日

 

会签栏

编制:

通风部:

安检部:

调度室:

综采队:

总工:

 

采煤工作面采用下行通风,下隅角是采空区各种气体的主要集中点,瓦斯等有害气体有时超限。

为加强下隅角瓦斯管理,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在采煤工作面进风顺槽距上出口10米外,安设一台11KW局扇,风筒沿支架前立柱顶梁悬挂,沿工作面倾向铺设至下隅角,对下隅角气体进行稀释,防止瓦斯积聚;

二、在采煤工作面1#支架后立柱正对的转载机刮板上方,距顶板300mm处,挂设一台便携式瓦斯检测仪,携式瓦斯检测仪报警点:

1%;

三、瓦斯检查员每天早班必须利用采煤工作面强制检修时间,把下隅角风筒顺到下顺槽回风,对下隅角CH4、CO2、CO、O2、温度等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实汇报调度室,调度员必须认真作好记录;

四、采煤工作面局扇因故停运,必须严格执行《局扇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五、采煤队必须根据工作面推进情况,及时爬移转载机,回收下隅角,下隅角滞后于后溜机头的距离不得超过1.5米,防止瓦斯积聚;

六、瓦检员对下隅角瓦斯浓度的检测结果,必须与携式瓦斯检测仪显示的浓度进行比对,如果误差超过0.05%,必须立即更换携式瓦斯检测仪;

七、如果下隅角便携式瓦斯检测仪报警后,经瓦斯检查员测定瓦斯浓度达到并超过1.5%时,附近20米内必须停止工作,采取措施处理;经瓦斯检查员测定瓦斯浓度达到并超过2.0%时,附近20米内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八、经瓦检员检测瓦斯浓度小于1%且持续稳定后,汇报调度室,经请示总工同意后,方可按规定程序送电,恢复生产;

九、下隅角气体浓度每班检查汇报四次,特殊情况由通风部根据具体情况另行规定检测次数,报总工同意后严格执行;

一十、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W(9-15)101工作面防止自然发火

专门设计

通风部

2004年11月

 

会签栏

设计:

 

通风部:

 

总工:

 

经理:

 

概况

W(9-15)101工作面为矿井西翼第一个工作面,位于(9-15)煤层中,走向长1147m,倾向长72m,煤层平均厚度34.1m,通风方式采用下行通风,自然发火期3~6个月,属自燃—易自燃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142条和《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暂行规定》13条的规定:

采用放顶煤采煤方法开采容易自然和自然的厚及特厚煤层时,必须编制采空区自然发火设计,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选用注入惰性气体、灌注泥浆、压注阻化剂等综合防灭火措施;

二、有可靠的防止漏风和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

三、建立完善的火灾监测系统。

结合本1矿井的实际情况,本设计采用氮气防灭火和喷洒阻化剂综合防灭火措施,以氮气防灭火为主。

 

氮气防灭火设计

第一节氮气防灭火原理

一、氮气的物理性质:

1、在空气中约占79%,无色、无嗅、无味、无毒,与同体积的空气重量比为0.97,在标准气压和273K时,气体密度为1025g/L。

2、不燃烧,也不助燃,溶水极微,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元素化合,无腐蚀性。

二、防灭火原理:

1、降低采空区或火区内氧气的含量,使采空区或火区内气体惰化,降低或阻止煤炭的氧化;

2、使采空区或火区形成正压,减少或杜绝空气进(漏)入采空区或火区,形成窒息区域;

3、降低采空区或火区气体温度和周围介质的温度,使煤炭氧化停止;

4、使采空区或火区有爆炸的混合气体转变为无爆炸性的惰性混合气体,消除爆炸危险性。

综合来讲,其防灭火原理为:

窒息作用、抑爆作用、冷却作用。

三、氮气防灭火的优点:

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形状的有限燃烧空间,便于对采空区深部、高冒处等难以接近的地点进行灭火,吸热降温,灭火快,不污染环境,且有利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

由于氮气来源广,制取容易,制氮工艺简单,易于实施,而且具有防火技术可靠、效果显著、成本低廉等优点。

因此本设计选用氮气防灭火作为主要措施。

第二节注氮工艺

一、注氮方式及其管路设置:

预防性注氮:

1、预防性注氮,即开放性注氮,回采期间,在不封闭工作面的情况下,向采空区间歇性注氮,必须严格控制注氮时间和注氮流量,确保采空区气体逸出不得造成回采工作面或回风流中有害气体超限,达到防止自燃的目的。

2、管路设置:

(1)、应尽量靠巷道非行人侧,安设牢固,不得影响过车或其它设施的安全;

(2)、根据通风负压作用方向,工作面氮气管路铺设在工作面进风巷非行人侧,离底板200~300mm,吊挂牢固;

(3)、从工作面上口到制氮机的氮气管路均采用Φ108钢管,沿工作面倾向铺设的氮气管路采用Φ50钢管,留有Φ20的小眼,每次等工作面后部运输机爬移完后,埋在后部运输机里侧,避免挂断;

(4)、当第一趟沿倾向铺设的氮气管路埋入采空区15米后,开始注氮,当第一趟沿倾向铺设的氮气管路埋入采空区30米后,开始铺设第二趟氮气管路,当第二趟沿倾向铺设的氮气管路埋入采空区15米后,开始铺设第三趟氮气管路,同时断开第一趟氮气管路,由第二趟氮气管路对采空区实施注氮;

(5)、以此类推,分别埋设第四趟、第五趟氮气管路,始终保持氮气释放口的距离为30米。

灭火注氮:

灭火注氮也即封闭注氮,工作面一旦发生自然发火事故或因故封闭时,因设备庞大繁重,不宜撤出,在上、下两巷适当位置设置密闭,对工作面实施封闭,顺风向对封闭区注氮,封闭区内空间承受注氮增加气体体积的能力,由密闭调节管上的阀门进行调节,并始终保持封闭区内正压状态。

二、注氮管理:

1、注氮量的多少,主要依据采空区内气体监测成份决定,与工作面推进度和煤的自然发火期有关。

本设计以距工作面30米处采空区内气体成份进行调整,确保O2浓度小于10%,CO浓度小于0.005%。

当工作面出现高温、异味等情况时,都应加大注氮量。

2、加强工作面及回风流的氧气检测,发现O2浓度小于18%,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减小注氮量,待O2浓度大于18%后,方可恢复工作。

3、氮气纯度不得低于97%。

4、注意检查工作面、回风流,特别是回风隅角的瓦斯浓度,发现上述地点瓦斯浓度超限时,可适当减小或停止注氮,并采取其它措施处理。

5、利用氮气管路第一次向采空区注氮,或停止注氮后恢复注氮,必须先排出管路中的空气,避免将空气注入采空区。

第三节氮气防灭火参数计算及确定

一、注氮量:

1、防火注氮量:

工作面防火注氮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采空区的几何形状、氧化带空间大小、岩石冒落程度、漏风量大小及采空区内气体成份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由于煤矿条件各异,目前尚无公认的计算方法,可参考下列公式并按国内外实际参比而定。

(1)按产量计算〖《煤矿设计》1996年第四期11页〗

QN=〖A/r×N1×N2×24〗÷〖(C1/C2)-1〗m3/h

式中:

A------日产量。

取2000吨

r------煤的容重。

取1.29t/m3

N1----管路输氮效率。

一般取0.9

N2----采空区注氮效率。

0.3~0.7,取0.3

C1-----空气中的氧含量。

取20.9%

C2-------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

取7%

则QN=〖2000/1.29×0.9×0.3×24〗×〖(20.9/7)-1〗

=475m3/h

(2)、根据国内外经验估算(吨煤需5m3)

QN=5×A/24

式中:

A------日产量。

取2000吨

则QN=5×2000/24=417m3/h

3、灭火注氮量:

扑灭采空区火灾的工艺比较复杂,且需氮量也大,主要取决于发火区域的几何形状、氧化带空间大小、漏风量大小、火源范围和燃烧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

扑灭采空区火灾的注氮量可按下式估算:

〖《煤矿设计》1996年第4期12页〗

QN=V0×〖(C1/C2)-1〗

式中:

QN-----注氮量。

m3

V0------火区体积。

m3

c1--------火区原始氧含量。

取7%

c2--------注氮区欲达到的氧含量。

取3%

火区体积按下式估算:

〖《煤矿安全工程设计》391页〗

V0=LI〖h(a-1)+m〗

式中:

V0------火区体积。

m3

L------防火区的走向长度。

取66米

I--------防火区的倾向长度。

取70米

h-------顶板岩石冒落高度。

H=βm

β------采高倍数。

取平均值8

m-------采高。

取2.8米

则V0=66×70×〖8×2.8×(1.3-1)+2.8〗

=43982.4m3

其中封闭区内两巷的空间未计。

则QN=43982.4×〖(7/3)-1〗

=58643.2m3

一般按5~7天扑灭火灾,则氮气流量如下:

5天时:

Q=QN/5×24=489m3/h

7天时:

Q=QN/7×24=349m3/h

3、防灭火注氮量的确定:

决定注氮量的多少主要依据采空区的惰化程度,即工作面的推进度以外,惰化带距离在煤的自然发火期内,也就是O2浓度小于10%,CO浓度小于0.005%,能够满足采煤工作面防火需要和一般灭火需要。

本矿井选用的制氮机能力为900m3/h,可单机启动,单机额定制氮能力为450m3/h,考虑到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制氮机在运行中的效率,(75%~80%)单机启动的流量最低应为337.5m3/h,双机启动的流量最低应为675m3/h。

根据灭火注氮量的计算结果,可确定以下原则:

(1)、工作面正常生产期间,双机启动,流量控制在475m3/h即可满足防火需要;出现发火征兆时,由总工确定立即加大注氮量;

(2)、当工作面因故封闭但未发火期间,单机启动,对封闭区实施注氮,出现发火征兆时双机启动,由总工确定立即加大注氮量;

(3)、当工作面因自燃而被迫封闭后,立即双机启动对封闭区实施注氮,当封闭区内各项指标达到启封条件后,由总工确定改为单机启动,减小注氮量,防止复燃,如果复燃,由总工确定立即加大注氮量;

第四节制氮机设置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方案一、设在W(9-15)101上顺槽距工作面650米处,L1=650

优点:

1、离采空区距离较近,不用单独供风,

2、沿程和局部阻力较小,

3、冬季停机期间不必采取防冻措施,夏季开机期间不必采取降温措施,循环冷却水降温速度相对较快,

缺点:

1、随工作面的推进需进行移设和重新安装,

2、冷却水池的尺寸受空间限制相对较小,

3、专用电缆长度较大,约1000米,

具体方案:

将制氮机安设在W(9-15)101上顺槽距工作面650米处的车场内,然后根据现场尺寸设置一个循环冷却水池,一头与制氮机相连,一头与清水管相连,设阀门控制。

电源由井下变电所单设,不得因工作面停电而造成制氮机停运。

方案二:

安设在现制氮机硐室处,L2=1375

优点:

1、可利用现有制氮机硐室的设施及管路,安装方便,且不须移设,

2、开停机期间无须采取降温及防冻措施,

3、冷却水池不受条件限制,专用电缆短,约30米,

缺点:

1、距工作面相对较远,且需单独供风,需铺设Φ108新管路1335米,

2、沿程和局部阻力较大,

3、受风门尺寸限制,制氮机到达硐室比较困难,

具体方案:

将制氮机设在现制氮机硐室,氮气管路经925调车线和主井联络巷沿主井筒至主井与皮带下山第一联络巷,然后经W(9-15)101上顺槽与轨道下山联络巷铺至工作面,可利原有设施,从井下变电所引专用电缆到制氮机。

方案三、安设在副井人车棚内,L3=1585

优点:

1、位置固定,不需移设和重新安装,

2、专用电缆短,从地面变电所到制氮机约100米,

3、场地宽敞,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冷却水罐体积可达5m3,空气质量好,杂质少,对制氮机磨损小。

缺点:

1、距工作面距离长,需铺设Φ108新管路1335米,

2、沿程和局部阻力较大,

3、冬季停机期间需采取防冻措施,夏季开机期间需采取降温措施,

具体方案:

制氮机安设在副井人车棚内,氮气管路经钻孔沿筒至主井与皮带下山第一联络巷,然后经W(9-15)101上顺槽与轨道下山联络巷铺至工作面,循环冷却水接入副井清水管路,安设一个5m3循环水罐,专用电缆经地面变电所接到制氮机。

阻力计算:

如前所述,为满足基本灭火需要,工作面正常生产时,氮气流量为Q=450m3/h,氮气比重r=0.9672当管路直径D1=10.8㎝时,阻力系数为K1=0.62。

根据公式R阻=R摩+R局

式中:

R阻------管路阻力MPa

R摩------沿程摩擦阻力MPa

R局------局部阻力,如拐弯、阀门等处的阻力MPa

R局=0.1R摩

则R阻=1.1R摩=(9.8×10-6×Q2×L×r)÷(KD5)

式中:

Q------氮气流量m3/h

L------氮气管路长度m

r------氮气比重0.9672

D-----氮气管路直径㎝

K-----阻力系数

则:

R摩1=(9.8×10-6×4502×650×0.9672)÷(0.62×10.85)

=0.136MPa

R阻1=1.1R摩1=1.1×0.136=0.15MPa

则:

R摩2=(9.8×10-6×4502×1375×0.9672)÷(0.62×10.85)

=0.28MPa

R阻2=1.1R摩2=1.1×0.28=0.31MPa

则:

R摩3=(9.8×10-6×4502×1585×0.9672)÷(0.62×10.85)

=0.33MPa

R阻3=1.1R摩3=1.1×0.33=0.36MPa

经比较选用第方案三

 

阻化剂防灭火设计

第一节阻化剂的防灭火原理

一、阻化剂吸附于煤的表面,形成稳定的抗氧化保护膜,降低煤的吸氧能力;

二、阻化剂溶液蒸发吸热降温;

三、降低煤在低温时的氧化活性;

四、某些阻化剂(如消石灰)与煤内一些容易自燃的成份(如腐植酸)化合,生成不易自燃的物质

阻化剂以其无毒、价廉、易于制取,加少量于水中就能有效而被广泛运用。

第二节阻化剂的种类及其选择

一、种类:

用于煤矿防灭火的阻化剂主要有

CaCl2MgCl2BaCl2AgCl3FeCl2NaClZnCl2

CaSO4MgSO4NaSO4CaSO4Ca(OH)2

二、选择:

阻化剂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阻化效率。

2.阻化剂衰退期长。

阻化剂衰退期即阻止氧化的有效日期,有称阻化剂的阻化寿命。

阻化率高,且阻化寿命长为良好阻化剂。

3.安全性好。

4.费用低,价格便宜。

5.来源可靠,供应充足,运输方便。

6.对井下设备、设施腐蚀性小。

鉴于有些阻化剂(如CaCl2MgCl2)溶液一旦失去水分,不但阻止氧化的作用停止,而且能转化为催化剂,促进煤的氧化与自燃,且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

本设计选用消石灰〖Ca(OH)2〗作为阻化剂。

第三节喷洒阻化剂的参数计算

一、阻化剂溶液的浓度

ρ=(T/C)×100%=(T/(T+V))×100%

式中:

ρ-----阻化剂溶液浓度%

C------阻化剂溶液量㎏

T------阻化剂用量㎏

V------用水量㎏

目前我国喷洒阻化剂的最佳阻化效果浓度15%--20%,设计取值15%,在今后的实践中可根据情况调整。

二、松散煤(浮煤)的密度

本参煤应由实测取得,本设计取0.9t/m3(经验值)。

三、原煤吸液量

每立方米吸收阻化剂溶液量为吸液量,应实测取得,本设计根据经验值,当阻化剂溶液浓度取15%时,吸液量为50㎏/t(参见《煤矿安全工程设计》P383)。

四、阻化剂溶液的密度

本参数应由实测取得,当阻化剂溶液浓度取15%时,其密度为1.05t/m3

五、工作面一次喷洒量:

即工作面一次喷洒的范围内阻化剂的溶液量,包括顶板浮煤g1和护顶煤g2的喷洒量,本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综放工艺,不留护顶煤,故只计算g1

1.g1P=KG1A1=KLBM1γA按浮煤重量计算G=Vγ

2.g1V=KV1A1=KLBM1A1γ按浮煤体积计算

3.工作量一次喷洒量为gg=g1P=g1V

式中g-----工作量一次喷洒量kg

g1P----按重量计算浮煤一次喷洒量

g1V----按体积计算浮煤一次喷洒量

K-----一次喷洒量系数一般取1.2

G-----一次喷洒范围内的浮煤重量㎏

V-----一次喷洒范围内的浮煤体积m3

L-----工作面长度米取72米

B-----一次喷洒宽度米取2.4

M1-----底板浮煤平均厚度米取0.3

A1--底板浮煤原煤吸液量的平均值取50㎏/t

γ-----松散煤的密度t/m3取0.9

则g=g1P=1.2×72×2.4×0.3×50×0.9=2799.36㎏

六、工作面一次喷洒所需的阻化剂用量

本设计只计算工作面浮煤一次喷洒所需的阻化剂用量

Q=g1P×γ×ρ

式中:

Q----工作面一次喷洒所需的阻化剂用量㎏

则Q=2799.36×1.05×15%≈440(㎏)

 

第四节阻化剂喷洒工艺及喷洒方法

根据目前我国常用的喷洒工艺,结合矿实际情况选用机动性工艺。

一、用两个普通汽油桶作为阻化剂溶液的容器,底部分别安设Φ40铁管连接头,一头与泥浆泵相联,一头与压注管相连,用水在压注地点就地获取。

当需要对某点喷洒阻化剂时,将油桶和泵安设在不影响安全和人员工作的地方,接通电源,配好阻化剂溶液,进行喷洒。

二、喷洒方法:

1.工作面主要对底板浮煤、两巷隅角处进行喷洒

2.易压碎煤柱、联络巷、停采线等处可采用打钻压注法,压注阻化剂前先测CO浓度和温度等情况,温度太高先降温,CO浓度太大先稀释,压注完后严密封堵。

3.巷道顶部及高冒处采用插管注入法。

 

自燃发火预测预报

为有效防止煤炭自燃,防范于未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在开采期间,还要进行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早期发现及时扑灭,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

一、观测点的设置

根据本矿实际情况,本工作面观测点在下隅角,每个早班对下隅角气体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采空区自燃发火预测预报。

二、煤层自燃发火特征及预报

利用CO进行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它有两个参数H1、H2,发火系数H1是取样地点CO含量与风量的容积,即单位时间内CO绝对发生量。

H1=C×Qm3/min

式中:

C-------检测点CO含量%

Q-------检测点风量m3/min

发火系数H2是单位时间内CO绝对发生量与氧气绝对消耗量的比值,即:

H2=H/(△O2×△Q)=(C×Q)/(△O2×△Q)

式中△O2------氧气绝对消耗量%

△Q-------采面漏风量,即入排风量差m3/min

用发火系数H1、H2来预测火灾

H1>0.0059m3/min视为井下火灾临界值

H1<0.0049m3/min视为没有火灾,安全值

H1=0.0049----0.0059m3/min视为加强观察值

H2>1.8视为发火灾预报值

H2<1.0视为安全值

H2=1.0-----1.8视为加强观测值

(祥见赵宏珠石平五编《原煤层放顶煤开采设备与技术》P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