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338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

在复习过程中应本着理解原理、综合利用原则进行:

(1)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

(2)能够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全国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

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重。

(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第4题。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B

解析 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符合这一现象。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5~6题。

5.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第6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689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二大功能

(1)形成基础: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题点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判断[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

C.水文D.生物

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整体性

C.差异性D.开放性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据此可知湖泊演变过程。

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第3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题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预测题型:

综合题]

4.右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答案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或夏汛)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河流无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解析 结合青衣江所在位置,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对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和结冰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核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6·全国文综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000米到4500米处最大,四川西部山地该高度植被应为高山草甸带。

第2题,由图可知,2000米到3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磷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的累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累积,所以D项错误。

(2016·江苏地理)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

“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3~4题。

3.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4.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站在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为高山草甸带。

第4题,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5.(2016·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

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海拔5250米)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自然带的类型为高山草甸带;丙地(海拔2000米)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基带处,自然带的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该道路沿线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自然带谱越简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

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

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题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的地方分布的海拔较高。

读“理想大陆某部分区域图”和“该区域Ⅲ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Ⅰ地的气候特征为(  )

A.终年温和湿润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终年炎热干燥

2.左图中Ⅱ、Ⅲ两区域相同的是(  )

A.农业地域类型B.自然带类型

C.热量带D.冬季盛行风向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Ⅲ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在自然带北坡海拔较高,说明其位于南半球,即Ⅲ区域位于南半球30°~40°大陆东岸,据此可知左图中Ⅰ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

第2题,左图中Ⅱ、Ⅲ两区域分别位于南半球30°~40°大陆西岸和东岸,二者纬度相同,热量带相同。

题点二 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与应用[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

读图完成3~4题。

3.森林景观出现在(  )

A.甲B.乙

C.丙D.丁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

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C.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

D.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知,乙地降水量大于400毫米,为森林景观。

第4题,甲地降水量较少,增加牧场扩大耕地会导致荒漠化;乙地地势较高,在春秋季节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丁地气候干旱,扩大畜群数会加剧草场负担,导致荒漠化;丙地地势高,夏季凉爽,在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核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2016·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

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81.3159.6

4.62.62.7

202.2144.8121.1

12

13.934.968.2

4.52.42.5

187.0131.3112.2

1

7.619.531.4

4.22.52.4

179.2109.1116.3

2

14.235.043.5

4.12.62.6

147.698.7101.6

3

17.450.647.5

3.92.82.9

185.3137.3150.3

4

30.0100.2125.4

4.12.72.9

213.9167.9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

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 

(1)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

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1.五大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水分等。

2.四类表现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这些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在分析非地带性因素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带。

(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大部分为海洋。

(3)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干旱地区,如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

(4)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综合影响。

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

如大洋洲的东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距赤道远,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从成因来看,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题点 非地带性因素的表现与分析[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简图”,L为流经沿岸地区的洋流。

读图完成1~2题。

1.一年内,洋流L的流动方向(  )

A.有明显年际变化B.西北流向东南

C.有明显季节变化D.东南流向西北

2.甲、乙两地自然带不同,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分B.洋流C.海拔D.纬度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该地位于印度半岛西侧,洋流L属于季风洋流,一年内,流动方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没有明显年际变化。

夏季由西北流向东南,冬季由东南流向西北。

第2题,图示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甲、乙两地自然带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因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因地形影响导致的水分差异。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6·全国文综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第

(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2.(2015·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答案 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

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

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说明索契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符合茶树的生长习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索契纬度较高,从地带性规律看,该地应该为温带地区,其夏季气温高,适宜茶树生长;从图中等高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索契北部为山地,冬季时能有效地阻挡来自北方(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空气的侵袭,加上黑海海水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地气温具有亚热带的特征。

该地西临黑海,东为山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为充足。

因此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方法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考查形式:

(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