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243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docx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

设计、使用测评工具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资中县水南中心校陈瑶

【内容提要】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科学的评价手段。

使用测评工具可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测评工具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使用个性化的“评价单”。

评价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诊断性评价”,一种是“形成性评价”。

我在《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使用了测评工具,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群文阅读;测评工具;有效性。

【案例背景】

一、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有效性不够理想的现象。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是语文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

所谓“有效性”,就是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在学习和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中,发现有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尽人意。

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囫囵吞枣读了几篇文章,茫茫然不知要为何?

最后听一两个优尖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老师搬出事先预设的结论,一堂课就算结束了。

这样的课,给听者的感觉是老师茫茫然,学生也茫茫然。

其原因有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设计的教案不知学生能否通过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只是浮光掠影走了过程,学生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提升不大。

其中原因有:

教师自身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的呈现与理科有很大不同,是一种“量的积累”,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效果是不易量化和检测的。

其实,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主要看学生认知的变化。

在一个小的教学过程中(一节课,一篇或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知的变化是要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程序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的积累,而这些内容的掌握和迁移情况是可以测评的,是可以“量化”的!

而通过测评的结果,就可以明了本教学过程的“得失”,从而使后面的教学得到改进,也就是借助测评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此观之,掌握科学的测评手段是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可行的突破口。

二、使用测评工具可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测评工具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使用个性化的“评价单”(也叫“测评量表”)。

评价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诊断性评价”,一种是“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前测”,一种是“后测”。

“前测”是在课前用“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进行检测。

内容可以是就学生认知水平、认知需求、认知障碍等方面设计出的“概括”的问题,也可以是就要学习的内容设计的“具体”的问题,而后依据答卷统计数据或访谈的结果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需求、认知障碍等方面作出“诊断”,明了学情,据此确定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指向,做到有的放矢,追求实效。

“后测”是在课后对“前测”涉及的方面进行的追踪检测。

检测的内容可以是对“前测”内容的“因应”,也可以用设计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试题进行检测,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的幅度,以及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确知教师自身教学的得失,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的问卷式测评。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列出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上完成的“任务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的各种学习活动。

二是对该学习活动的“评价反思”。

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度”和学生能力提高的幅度,为改进教与学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测评过程】

一、进行“前测”。

(一)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学情,进行“前测”。

班上不少孩子都喜欢阅读,但是有的孩子作文能力强,有的孩子作文能力较弱,同样都进行了阅读,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一次,我到外地学习,在听一堂群文阅读课时,突然有了答案:

班上作文很棒的孩子无意中进行了一种阅读——群文阅读。

回校后,我准备尝试上一堂群文阅读课,希望对学生阅读,作文方面有所帮助。

但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同时要完成几篇文章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能上出好的效果吗?

只有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案才可能有效,为此我采用访谈和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前测。

我问同学们学语文什么最难。

有很多同学告诉我作文最难,特别是写人的作文。

一个叫朱思杰的孩子交给我的纸条上这样写着:

写人的作文太难了,要写人的优点、缺点,还要是特点,还要写外貌、性格、爱好,还要写什么口头禅之类,非常麻烦!

这张具有代表性的纸条反映了写人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难点。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我把设计好的问卷请学生们认真填写。

(二)老师做“前测”统计。

我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将各题的作答数据详细统计出来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步骤。

(三)应选择的三篇文章篇幅都很长,而且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所以让学生课前阅读三篇课文填写三张“学习任务单”,以便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快点儿或慢点儿阅读理解文章。

二、课堂上形成性测评。

(一)课上师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群文阅读,交流讨论,填写表格。

根据前测的结果,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基本理解三篇写人的文章,所以三张表格先由学生在课前自己阅读,填写,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探讨订正,孩子们的阅读水平的差异在此成为资源,在交流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获,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最终填写完善的表格反映了孩子们对三篇文章的理解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为课堂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群文阅读的方法,学习运用默读、精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阅读方法,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去比较、去发现、去收获。

通过四人小组研讨,完成了学习任务单的填写。

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后,学生们获得了预期的一些写作方法。

(二)谈谈上这节群文阅读课的感受、收获

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群文阅读的魅力。

三、进行“后测”。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构思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以检测学生的认知、作文能力是否在上这节群文阅读课前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统计结果:

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人文章的一些方法,而且恰当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大部分作文字数达到600字,结构清晰,语句通顺,内容丰富,有一种到几种人物细节描写,表达了真情实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减少;对群文阅读产生兴趣。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展示使用“测评工具”对教与学进行科学测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效果。

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测评工具”契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前测”问卷、访谈和“后测”问卷、访谈的设置均考虑到了本年级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均以“信息的确认”为重点,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准确实际的有效数据。

2.“教学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比较发现写人文章的一些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运用默读、精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阅读方法;初步感受群文阅读的魅力。

这三个目标能够为六年级学生接受。

“教学设计”中将“教学步骤”设定为:

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了解群文阅读及其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发现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比较,四人小组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合作探究群文,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填写,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具体分为四次探究:

教师引领学生尝试进行第一次阅读探究写作对象(写谁),获得方法,第二次小组自主尝试阅读探究写作目的(为什么写?

),第三次阅读探究写作内容(写些什么?

为什么写这些?

),第四次阅读探究写作方法(怎么写?

);最后学生总结,教师小结:

我们笔下的人物有了“灵魂”、“骨架”,又有了“血肉”,他就“活”起来了;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加深他们对本节课的印象;布置课外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构思完成一篇作文,从而将阅读中收获到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收获;课外延伸,阅读推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有力地帮助学生发现写人文章的一些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了一篇文章的构思,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达到预期目标。

3.“教师指导”适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课堂上,教师胸有成竹,引导点拨及时到位。

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获得答案的,则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点明一些阅读方法:

默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细心倾听,及时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的所思所获以文字呈现出来,水到渠成,达到预期目标。

【案例反思】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都要始终保持“阶梯性”、“连续性”,才能充分显现出它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尽量关注在“研讨探究”活动中不够积极的学生,才能充分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时间由原定的一节课变为了六十多分钟课,主要是因为学生填写任务学习单花费了不少时间。

如果要改为一节课完成,可压缩一些教学内容,后面两项探究内容由学生课外完成,但是我认为课堂完成更好些,虽然效率不够高,但是效果更好。

4、三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放在一堂课上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根据学生阅读水平,让学生自读,课前完成对三篇课文的大致了解,课堂上再组合这三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探究,总体来说,相对于单篇教学,学习任务有点重。

【参考文献】

1.《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流程、实践》李镗编著,2009年10月,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资料;

2.《测评工具与教学实效性》李镗编著,2009年10月,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资料;

3.《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认知障碍》董华林编著,2009年10月,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资料;

4.《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附件一】——前测问卷(及统计)

一、你喜欢语文中的哪种学习?

(共82人)

喜欢不喜欢不太喜欢

1、你喜欢作文吗?

351037

2、你喜欢阅读吗?

59419

3、你喜欢识字吗?

42633

4、你喜欢做语文

练习题吗?

49726

二、语文书上的课文老师不教,你能自学读懂吗?

(82人)

1、全部课文都能基本读懂3人

2、大部分课文能基本读懂63人

3、小部分课文能基本读懂16人

4、全部课文都不能基本读懂0人

三、你自己识记生字词语困难吗?

1、困难5

2、有点困难12

3、很容易65

A、想要老师教9

B、不用老师教73

四、你最喜欢写以下哪种类型的作文?

(82人)

1、写事62

2、写人2

3、写物18

五、你在课外阅读时,常用哪些方法?

可多选(82人)

朗读2

默读82

浏览75

跳读82

批注12

扫视3

【附件二】——学习任务单

形成性测评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发现写人文章的一些规律,尝试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对作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2、学习运用默读、精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3、初步感受群文阅读的魅力。

二、学习方法:

1、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群文阅读去比较,去发现,交流,去思考,从而获得写人作文的一些方法。

2、在获得写作方法的同时,即时运用这些方法。

完成一篇作文的大体构思,学以致用。

三、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单(四张表格):

1、文章人物、内容

2、文章结构顺序

3、人物描写

4、群文阅读探究总表。

课前阅读三篇课文《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完成表格1、2、3的填写。

默读三篇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表一)

课文题目

 

作者姓名

人物姓名

表达了作者对人物怎样的态度情感

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品质

写了关于人物的哪几件事(尽量概括填写)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詹天佑

吕行华

文章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又是如何结尾的?

中间部分又写了些什么?

默读三篇文章填写下面的(表二)

课文题目

开头

中间

结尾

詹天佑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从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填在相应的格子里。

(表三)

(如果句子过长就记下所在的课文自然段序号)

人物描写

课文题目

詹天佑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四、课堂学习:

(一)了解群文阅读及其作用:

1、联系实际,了解“群文阅读”

2、了解“群文阅读”的作用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这个难题,通过群文阅读来探寻写人作文的奥妙,找寻写作的方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活”起来。

(二)群文阅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群文阅读总表)

群文:

詹天佑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比较之后的问题、收获:

我的作文

写作对象(写谁?

不同点

相同点

写作目的(为什么写?

不同点

相同点

写作内容(写些什么?

为什么写这些?

不同点

相同点

写作方法

结构顺序

开头

不同点

相同点

中间

不同点

相同点

结尾

不同点

相同点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不同点

相同点

语言描写

不同点

相同点

动作描写

不同点

相同点

心理活动

不同点

相同点

神态描写

不同点

相同点

1、发现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比较

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会自然的对他们进行——比较。

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也会发现他们的相同点,通过思考从而找出写作的一些方法。

2、群文阅读合作探究

(1)师生共同尝试进行第一次阅读探究,获得方法。

解决第一个问题:

写作对象(写谁)?

通过阅读异中求同比较发现:

请你在写作对象栏最右格填上一个姓名或称呼。

(学生填空)

拟题目:

请你把拟好的题目写在题目栏最右格。

(学生填空)

(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进行阅读探究。

第二次阅读探究:

写作目的(为什么写?

阅读填表,交流探讨:

周晔写鲁迅是为了表达对鲁迅的()之情。

鲁迅写闰土是为了表达对少年闰土的()之情。

吕行华写詹天佑是为了表达对詹天佑的()之情。

请你想想你选的这个写作对象他哪方面的特点品质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你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想好了就填写写作目的最后一栏。

第三次阅读探究:

写作内容(写些什么?

为什么写这些?

小组合作;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总结;填写表格。

第四次阅读探究:

写作方法(怎么写?

小组合作;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总结;填写表格。

小结:

(三)根据本节课的构思,课后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

(四)阅读延伸

1、总结:

2、阅读推荐:

【附件三】——后测

访谈录:

问:

上了这节课,谈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1:

知道了为什么要写人,是为了要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因为考试要考,老师要让我写。

生2:

要写好作文,要多读,还要巧读。

生3:

喜欢和四人小组一起完成表格,心里就没那么紧张。

生4:

一口气读完了三篇文章,还得到了写作知识,很过瘾。

生5:

感觉课上的有些快,有的地方我还来不及想就过了。

生6:

我对写好人物有信心了。

问:

这节课对你课外阅读有帮助吗?

生1:

阅读的方法很多,我知道了可以根据情况跳读或浏览,不一定都要逐字逐句的读。

生2:

课外要多多读书,作文才容易写好。

生3:

课外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生4:

老师介绍的书,就想去读读。

学生作文(略):

【附件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六年级一班陈瑶

教学目的:

1、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比较发现写人文章的一些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运用默读、精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阅读方法。

3、初步感受群文阅读的魅力。

教学内容:

群文:

《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

推荐阅读:

《少年闰土》原文

议题: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教学方法:

1、教师问题引领,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群文阅读去比较,去发现,去交流,去思考,从而获得写作的一些方法。

2、让学生在获得写作方法的同时,即时运用这些方法。

完成一篇作文的大体构思,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四张表格:

1、文章人物、内容2、文章结构顺序3、人物描写4、群文阅读探究总表。

请同学们课前阅读三篇课文《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完成表格1、2、3的填写。

教学过程:

一、了解群文阅读及其作用:

(一)联系学生实际,了解“群文阅读”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会长与的树》是我们班马家泺写的一篇一千三百多字的童话;《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是孙珺羿写的一篇三千多字的小说。

我们都已经读过了。

不少同学很喜欢,告诉老师也想写出这样的作品来,问我怎么写。

我也不知道他俩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偷偷地问他们。

马家泺说他读过很多很多童话;孙珺羿说她读过不少动物小说。

看来要写出好作文离不开多读书。

但是有些同学说自己读的书也不少啊,为什么写不出好作文?

黄琢凌曾给我写过一封信告诉我她妈妈给她买了好多课外书,她也读了,为什么写作文还是那么难呢?

同样都进行了阅读,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有一次,老师到外地学习,在听课时,突然有了答案:

孙珺羿、马家泺无意中进行了一种阅读——群文阅读。

(二)了解“群文阅读”的一个作用

据说这种阅读能弥补我们平常课堂进行的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并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难题。

上周,老师问同学们学语文什么最难。

有很多同学告诉我作文最难,特别是写人的作文。

朱思杰交给陈老师的纸条上这样写着:

写人的作文太难了,要写人的优点、缺点,还要是特点,还要写外貌、性格、爱好,还要写什么口头禅之类,非常麻烦!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这个难题,通过群文阅读来探寻写人作文的奥妙,找寻写作的方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活”起来。

二、群文阅读指导

(一)让学生发现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比较

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会自然的对他们进行——比较。

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也会发现他们的相同点,通过思考从而找出写作的一些方法。

(板书)

(二)群文阅读合作探究

1、教师引领学生尝试进行第一次阅读探究,获得方法。

师:

写人的文章一定要从无数多的人中选出一群或一个来写。

比较这三篇文章作者选择的写作对象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发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收获,之后我们也来确定自己这次写人作文的写作对象。

解决第一个问题:

写谁?

PPT

预设学生发现:

选择的人不同。

师引导:

为什么作者不同选择的写作对象就不一样,这些写作对象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通过阅读异中求同比较发现:

作者对他们的写作对象非常熟悉或了解。

这三篇课文的写作对象都是一个人。

我们学会了写个体,写群体也就有了基础。

请你在写作对象栏最右格填上一个姓名或称呼,这个人一定是你非常熟悉或了解的。

(学生填空)

拟题目:

当我们选好了写谁,一般就会给作文拟个题目。

如何给写人的文章拟题目,我们来进行第二次比较。

看到文章题目栏。

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题目中都有姓名,不同点是有的只写了姓名,有的还表明了人物的年龄阶段,有的还写出了与作者的关系和称呼。

看来我们拟题目,也可以写出人的姓名,或表明与“我”的关系,以及对人物的称呼。

但是我们平常给作文拟题目很少用到姓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詹天佑——名人;鲁迅——名人;闰土呢?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是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本来是没有题目的,后来是编者加上去的,为什么有用了姓名呢?

因为鲁迅笔下的这个闰土形象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家喻户晓,也成了名人。

请你把拟好的题目写在题目栏最右格。

(学生填空)

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进行阅读探究。

(1)第二次阅读探究:

写作目的(为什么写?

拟好一篇作文的题目,你准备干什么?

准备写些什么?

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我们来进行阅读比较,看看作家们又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一定是这个人的外在或内在的一些特点或品质触动了作者,让作者有所思有所感。

鲁迅为什么写少年闰土?

吕行华为什么写詹天佑?

周晔为什么写鲁迅?

PPT

学生阅读填表,交流探讨:

周晔写鲁迅是为了表达对鲁迅的()之情。

鲁迅写闰土是为了表达对少年闰土的()之情。

吕行华写詹天佑是为了表达对詹天佑的()之情。

师小结:

我们写人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态度情感。

生活中,我们会对人产生丰富的情感态度,有了这些情感态度我们就想表达出来,我们常常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

的这些包含对人认识,态度情感的句子可以说是最小最短的文章。

PPT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请你想想你选的这个写作对象他哪方面的特点品质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你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想好了就填写写作目的最后一栏。

(2)第三次阅读探究:

写作内容(写些什么?

为什么写这些?

小组合作;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总结;填写表格。

(3)第四次阅读探究:

写作方法(怎么写?

小组合作;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总结;填写表格。

小结:

我们笔下的人物有了“灵魂”、“骨架”,又有了“血肉”,他就“活”起来了。

三、阅读延伸

1、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一些写人作文的方法。

“人”是地球上最独特神奇又极为复杂的生灵,我们写人就是在了解别人,认识自己,经过不断努力,我们一定会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写出像孙珺羿、马家泺等同学那样既让自己满意又让别人喜欢的作品。

2、阅读推荐:

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少年闰土》原文,还有《绿山墙的安妮》,马克吐温曾评价该书:

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板书: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詹天佑》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比较思考写作方法

《少年闰土》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