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07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docx

八年级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有关物态变化的新课标命题分析

1.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题:

例1:

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暖和的房间时,眼镜片上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是为什么?

如果不去擦水雾,经过一段时间,这层水雾就会自动消失,这又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

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暖和的房间时,意味着镜片的温度较低,房间内的温度较高,房间里的水蒸气的温度也较高,这时候镜片提供了低温环境,空气提供了水蒸气,水蒸气遇上冷的镜片而液化成水雾,若人在室内停留较长时间,镜片温度上升到室温,水雾就会蒸发掉,镜片逐渐清晰。

答案:

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暖和的房间时,房间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眼镜片而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形成了水雾,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蒸发,镜片上的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这层雾就自动消失了。

2.物态变化的开放题:

例2:

海南岛的天气真奇妙,每当烈日当空,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熬。

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以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温热,但过了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

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理。

解析:

烈日当空,由于热传导,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忍,大雨遇到较热的大地会蒸发,吸收大量的热散布在周围的空气中,使人感到湿热,一阵风刮过,带走了湿热的空气又加速了水的蒸发,吸收了地表更多的热,这些热也被风带走,使大地和空气变清凉了,人也就感到凉爽了。

答案:

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刮风时,雨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气温下降。

3.物态变化的创新题:

例3: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碎冰块,再取一个试管也放入碎冰块后,并将试管插在烧杯的碎冰块里,现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给烧杯加热,如下图,过一会烧杯中的冰块将有部分开始熔化,直至大部分都熔化为水,那么试管中的碎冰也开始有些熔化了吗?

分析:

冰熔化是有条件的,它必须达到熔点0℃并能继续吸收热量,试管中的碎冰可以达到0℃,大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是0℃,因此试管中的碎冰不具备继续吸热的条件。

解答:

尽管烧杯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冰被熔化,但仍为0℃冰水混合物,试管内的冰也可变为0℃。

由于试管内处没有温度差,也就没有热传递,试管里的冰不能吸收到热量,所以不会有冰熔化。

4.物态变化的研究方法题:

例4:

初二物理教科书有下面一段短文,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

沸点随气压改变: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

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

烧瓶中的水沸腾(如甲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乙图),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

1)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

A提出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提出问题;E实验研究;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等。

你认为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2)小明同学把乙图的装置改装成图丙的装置,注射器改为加热待水沸腾后才与胶管连接,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你猜想小明是用气筒来观察水不再沸腾的。

3)小明的实验操作,你认为有什么危险值得注意。

解析:

1)DGECB

2)打气

3)打气时间不能太长,因为瓶塞处没有完全密封,当瓶内压强过大时,瓶塞会飞出去,发生爆炸现象。

5.物态变化的信息给予题:

例5:

(1)请阅读下面短文,要求从中找出3个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并分别说出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填入下表的空格中。

(所用物理知识不能重复)

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

但是,在冰雪凛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却凭着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

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

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块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

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块,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块;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

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

虽然不允许在冰屋内生火取暖,但屋内温度仍然可以保持在零下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摄氏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

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

(2)冰还有哪些其他的应用?

请你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分析与解答:

(1)冰是冷的象征对应温度的概念;用水作为“泥”,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固;不允许在冰屋内生火取暖,对应的物态变化是熔化;

(2)冰可作降温材料,在冷饮上、在医学上;冰可以雕刻成冰雕

6.物态变化的“STS题”:

例6:

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在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A.干冰吸热升华,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雨滴

B.干冰吸热升华,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熔化成雨

C.干冰吸热熔化,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雨滴。

D.水蒸汽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分析与解答:

什么是干冰?

它有什么用途?

干冰并不是固体的水,而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它的特点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体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利用此特点,干冰通常用于强制冷剂,用于医学、气象、科学等方面。

人工降雨时用飞机向云层中洒干冰,干冰升华直接就变成了气体的二氧化碳,同时要吸热,使其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凝结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在重力作用下而下落,遇暖气流就会熔化为水而形成雨,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物态变化;干冰变气体——升华;再由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最后由小冰粒变为水滴——熔化。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例7:

冬季的一个星期天,小学生明明坐着爸爸开的小车去郊游。

车开出不久,明明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慢慢变得不透明了,影响了观察车前方的情况。

明明用手擦了擦,玻璃又变得透明了。

可过了一会儿,玻璃又模糊了。

这时明明看见爸爸用手搬动了操作盘上的一个开关,没过多一会儿,玻璃就变的透明了,一路上再也没有出现不透明的情况。

明明弄不明白车窗为什么会变得模糊,爸爸搬动开关后为什么就解决问题了。

你能回答明明的疑问吗?

解答:

冬季汽车玻璃的温度很低,坐在汽车中的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当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就产生了液化现象,在玻璃上形成了许许多多紧密排列的微小水珠。

当车前方的物体射出的光线穿过这些水珠时就发生了折射,不能沿原来的方向传播到明明的眼睛里,因此明明不能看清车前的物体。

明明的爸爸搬动开关后,汽车内的一个鼓风机开始工作,有热风从玻璃下方吹到玻璃上。

热风吹到玻璃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加快空气流动,并提高水珠的温度,使微小的水珠很快蒸发掉。

另一个作用是给玻璃加热,玻璃的温度不那么低了,水蒸气也就不容易被液化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80分钟)

一.选择题

1.2003年1月25日永嘉县四海山森林公园出现雾淞,非常美丽。

雾淞是由雾凝结而成附于树枝上的白色松散冰晶,雾淞在形成时()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用电热壶烧水,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汽化后升华

B.先熔化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3.如图1所示,甲杯中盛有水,水中漂浮着盛水试管;乙杯口被封闭,试管中盛有水。

用酒精灯给两杯加热,则()

A.甲、乙试管中的水均沸腾

B.甲、乙试管中的水均不会沸腾

C.甲试管中的水会沸腾,乙中的不会

D.乙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甲中的不会

图1

4.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

如图2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A.甲>乙>丙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

图2

5.将烧红的铁块突然丢入水中,水面冒出“白烟”,这“白烟”是()

A.水迅速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B.水迅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水先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D.水先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凝化成小水珠

6.下面现象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1)滴在桌面上的墨水逐渐干了

(2)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逐渐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突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3)刚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白烟”

(4)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A.

(1)

(2)B.

(2)(3)

C.

(2)(4)D.

(1)(4)

7.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便觉得很烫,这是因为()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逐渐散发出来

B.蛋壳不善于传热,把里面的热传递出来需要一段时间

C.蛋壳未干时,壳上的水蒸发吸热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采用冷冻法可以把水与酒精从它们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若冰的熔点为0℃,固态酒精熔点为

℃,将混合液降温直到产生冰晶,首先分离出来的晶体及其原因是()

A.冰,水的凝固点比酒精的低

B.冰,水的凝固点比酒精的高

C.酒精,酒精的凝固点比水的高

D.酒精,酒精的凝固点比水的低

9.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是()

A.水蒸气的实际温度更高一些

B.水蒸气含有的热多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容易接触人的皮肤

10.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二.填空题

11.

(1)盘中的水干了;

(2)产生大雾;(3)自来水管出“汗”;(4)降霜;(5)灯丝变细。

根据它们的特征分类:

一类是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二类是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

12.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

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3所示,使用时将食物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请回答:

图3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4所示,表示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由图可知:

BC段表示___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是__________不变。

图4

14.如图5所示,是自制简易温度计:

在一只玻璃瓶内装上适量的水,用一个带有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塞在瓶口上,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管内水柱将____________,这种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图5

15.如图6甲所示,戴眼镜的同学看不清锅内的食物,这是由于___________在镜片上发生了____________现象。

如果不去擦它,经过一段时间,这层雾自动消失,这是由于________;如图6乙所示,金属块在冰箱中冷冻后取出表面有小水滴,擦干后又形成,这是由于__________在金属块表面上发生了_________现象。

图6

16.用塑料薄膜把田地覆盖起来,是农业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地膜覆盖法,地膜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7.春季植树总是将树枝大量砍去,只留很少的枝芽,这是为了__________,在树根扎入泥土,可吸收较多的水分前不至于枯死。

三.实验题

18.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7(甲)、(乙)所示,则图__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图7

(2)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沸腾时水发生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_______,上升___________,到水面___________,放出气泡中的___________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但温度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还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______min时的数据;

(4)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此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_℃。

(5)如图8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你看到的现象是:

试管A中____________,温度的示数________(填变化情况),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图8

19.只要你注意,就会发现,夏天人们都爱穿白色或浅色的衣服,冬天爱穿深色或黑色的衣服。

小明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

取两支铁片罐头盒,其中一只用点燃的蜡烛熏黑,如图9甲所示,然后都装上

冷水。

插上温度计,放在太阳光底下,过1个小时,发现熏黑罐头盒内温度计示数大,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2个罐头盒都换上同样多的开水,把温度计分别吊在2个罐头盒外1cm处,不要碰到罐头盒壁,如图9乙所示,则将观察到熏黑的罐头盒外的温度计比没有熏黑的罐头盒外的温度计示数____________。

图9

四.问题解决题

20.根据水的循环示意图,简述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

图10

21.一杯很烫的水,要使这杯水冷却得快些,你准备采取哪些做法?

请至少写出两种做法,并指出每种做法所应用的物理知识或原理。

22.有一种木胶(制做家具时粘贴木板用的),平常是固态的,使用时,规定用100℃的温度使它熔化。

如果超过了100℃,它就会失去粘性。

所以有人就特制了一种双层锅,内锅里放胶,内锅和外锅的夹层里注水,如图11所示,用这种双层锅熬胶,就不会把胶熬焦。

其原因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图11

23.对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简述空调器是如何使室内温度降低的。

图12

五.计算题

24.某厂生产的温度计不够准确,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在2℃,而在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101℃(标准大气压下),用这样的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温度。

读数为60℃,那么这杯热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2.C3.D4.D5.C

6.D7.C8.B9.C10.B

二.填空题

11.

(1)(5)吸热;

(2)(3)(4)放热;

12.

(1)使水蒸发吸热

(2)使水蒸发加快

13.熔化,温度

14.上升,气体

15.水蒸气,液化,汽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6.减慢蒸发,提高土地温度,保持土壤水分

17.减少水分蒸发

三.实验题

18.

(1)乙、甲

(2)剧烈,气泡,变大,破裂,水蒸气,不断吸收热量,保持不变

(3)12

(4)98

(5)有小水滴,升高,气体液化放热

19.黑色表面物体吸热本领强,大

20.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2)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及植物蒸发成水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

(3)若气温降低,大气中的水气就会在高空形成云(水滴或冰晶),成为水,雪花或霜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4)这些降水渗漏为地下水,迁移或流到海洋及植物中,完成水的循环。

21.

(1)用电风扇吹,应用了加快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水分蒸发,使水放热冷却得快些。

(2)改用表面积较大的碗或盆,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蒸发。

(3)在烫水中加冰块或加冷开水,应用低温的冰块或冷开水吸收烫水放出的热,使水冷却得快些。

22.双层锅夹层中盛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且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因而内层锅中胶粒温度达到100℃后温度就不再升高。

保证了胶不熬焦。

23.液态冷凝剂在冷冻室汽化吸热。

使房间温度降低,然后汽化的蒸气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在室外的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相当于把“热”搬到了室外。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