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702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课内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美丽的白桦林

   在新疆诸多的树木中,最美的要数白桦了。

高挑的躯干,秀美挺拔,丰富的叶片,妩媚动人。

________在哪个季节,它________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①白桦树既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站在山头炫耀,也不像垂柳那样,爱好偎依湖畔弄情。

②白桦总是身着素装,静静地站在那里,宛如纯洁秀美的村姑。

   夏季,③河滩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树,浓阴蔽日,将河水围着、拥着、吻着,奉献着母亲般的爱。

走进白桦林,仿佛面对一排排西域丽人,个个玉树临风,清俊挺拔,却又款款深情,透出母性的坚强。

   深秋,是白桦最神奇的日子。

它的叶片由绿变黄、变红,赤金一样挂在岁月的枝头。

④微风轻轻一吹,哗哗作响,似乎在对你窃窃私语。

它的树干更加洁白光亮,挺中显秀,白中盈洁,光彩照人。

   寒冬,大片桦树林静静地伫立在雪原上,通体洁白,棵棵独立,与天空、雪地融为一体,雪野无言,桦林无语。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一种至极之美。

它们立足冰雪,身处严寒,却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

它们叶片全无,却挺立雪原,历经风刀霜剑却爱心依旧,⑤还有什么树木能像白桦这样与冰雪融为一体又不失去自己的本色呢?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将句③中的“拥着、吻着”换成‘遮着、挡着”________(好/不好),因为________。

(3)下面对句子的赏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句①将白桦树与苍松、垂柳对比,写出了它谦虚、朴素、文静的特点。

B.句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白桦高洁、挺拔的特点。

C.句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白桦树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

D.句⑤是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白桦树的喜爱之情。

(4)这个神奇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请你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你对“至极之美”的理解。

解析:

(1)无论;都

(2)不好;“拥着、吻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白桦树有了人的感情,将白桦树写得生动形象,饱含了作者对白桦树的喜爱之情

(3)C

(4)寒冬,大片桦树林静静地伫立在雪原上,通体洁白,棵棵独立,与天空、雪地融为一体,雪野无言,桦林无语。

“至极之美”不仅表现了白桦林的景色之美,更展现出白桦林的精神之美。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

故选“无论……都……”。

(2)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句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4)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②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无论;都;

(2)1、不好2、“拥着、吻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白桦树有了人的感情,将白桦树写得生动形象,饱含了作者对白桦树的喜爱之情;

(3)C;

(4)寒冬,大片桦树林静静地伫立在雪原上,通体洁白,棵棵独立,与天空、雪地融为一体,雪野无言,桦林无语。

“至极之美”不仅表现了白桦林的景色之美,更展现出白桦林的精神之美。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①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

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

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

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

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

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

他完全沉醉了。

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1)用“横线”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银雨撒金街”的景色。

(3)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本文作者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了自己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过程。

2—4.自然段主要抓住了瀑布的________的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5-8自然段作者除了写自己看见的,更主要的是写了________。

②通过阅读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词语回答)

(4)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从“泻”这个字中,我们体会到________

②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这句话把两处瀑布进行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③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________,其中“乐池”指________,“乐声”指________

(5)用一句古诗来赞美黄果树瀑布吧。

解析:

(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2)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3)远

;近;声音、样子

;感受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4)比喻

;水向下快速流动的速度极快。

;对比

;衬托出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置身其中的感受

;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

;瀑布的声音

(5)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

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

【解析】【分析】

(1)、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

(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2)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3)①远;近;声音、样子;感受;②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4)①比喻;水向下快速流动的速度极快。

②对比;衬托出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③置身其中的感受;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瀑布的声音。

(5)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

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脚比路长

   ①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A(   )的卡伦。

   ②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③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④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

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

   ⑤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⑥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⑦一个月后,三个王子B(   )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⑧又过了五天,小王子C(   )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⑨国王满意地笑了:

“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⑩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要乐?

   ⑪国王一脸郑重道:

“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⑫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j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D(   )地行进下去,就回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1)文中A、B、C、D四处的括号里,选用哪个词语最适合?

写在括号里。

一往无前   风尘仆仆   陆陆续续   美丽而富饶

(2)国王让儿子们探路,其用意何在?

(3)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你认为有何不同?

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前三个儿子是________;小儿子是________;写作手法是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明白了“脚比路长”的意思吗?

(5)“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________

解析:

(1)A美丽而富饶;B陆陆续续;C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考验儿子,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脚比路长”的道理。

(3)畏首畏尾、没有善始善终、半途而废

;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比

(4)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信心、热情和执着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远方并不遥远,前途无限光明。

(5)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困难、目标作出过高的估计,致使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以至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借口,追悔莫及。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A美丽而富饶;B陆陆续续;C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验儿子,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脚比路长”的道理。

(3)前三个王子均畏首畏尾、没有善始善终、半途而废;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比。

(4)本文告诉人们:

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信心、热情和执着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远方并不遥远,前途无限光明。

(5)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困难、目标作出过高的估计,致使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以至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借口,追悔莫及。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课外阅读

植物也要睡眠

   ①人和动物都要睡觉,以补充体力和精力。

但是你知道吗?

植物也要睡眠。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②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而又平坦。

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眼的典型现象。

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向上闭合,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

有的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紫色小花、长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

③植物的花也有睡眠的要求。

花儿的睡眼,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

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

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ト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三叶草的________睡眠现象。

(2)第③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写植物的花的睡眠。

(3)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

(4)判断正误。

①花生要睡觉的时候,它的叶子会慢慢向上闭合。

②太阳花每天中午准备睡觉。

③这篇文章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解析: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

(1)文中画线句子把“三叶草”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③植物的花……进入“梦乡”。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时间。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小老头。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姿态。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③正确。

故答案为: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

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

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

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

________

②纳米技术:

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

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

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1000多米深海发现生物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科学家们介绍说,这里的动物世界太让人惊讶了。

根据我们迄(qì)今所有的知识,大部分动物不能在如此深的水下生存,因为那里的生存环境与水面上完全不同。

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也是地面的数百倍,以致聚苯(běn)乙烯(xī)的罐子能被挤压成只有一个指头大小。

在太平洋的这一角落里,850多种动物已适应了那里的环境,而且生活了很长时间。

这些动物有:

细长的刺海胆、海星、甲壳动物、海葵(kuí)和海蛛等。

其中新发现的种类非常多,研究人员正在忙于对它们进行分类。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们不熟悉的这些动物中,海胆和甲壳动物占了大多数。

这个新发现令科学家相信,在一些星球上,如木卫二星上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选一选。

A.列数字   B.作比较

①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________

②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也是地面的数百倍。

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 )

A.聚苯乙烯的罐子不能放在海底。

B.1000多米深的水下压力非常大。

(3)这篇短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科学家________。

由此,科学家们推测________。

(4)阅读短文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解析:

(1)A;AB

(2)B

(3)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海胆和甲壳动物占了大多数;在一些星球上,如木卫二星上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4)为什么人们认为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中有350种动物是早已灭绝了的?

【解析】【分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①A、②AB

(2)B

(3)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海胆和甲壳动物占了大多数;在一些星球上,如木卫二星上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4)为什么人们认为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中有350种动物是早已灭绝了的?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7.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

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

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