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667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docx

高考地理考前辅导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1年高考地理考前辅导

第一篇应试答题技巧

高考的命题思路虽然是稳中求变,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核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

当然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并不是简单的、直接考核,而是要将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结合完成作答要求。

所以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近几年,地理题型相对稳定。

江苏卷有18道单项选择题、8道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

以下就上述三类题型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分单一和连锁题(组合题)两类。

近些年,以图表或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专题类试题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试题往往抓住某一个点进行深层次挖掘,或是围绕一条线顺藤摸瓜,层层设问,或就某一个区域进行多角度透析。

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做到心细,眼准,也要做到题后反思。

1.读懂题干含义。

对于连锁题(组合题)先通读一遍,以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印象,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为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

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例一、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例二、右图为某海区因洋流影响而形成的表层海水剖面示意图,图上曲线为18℃等温面。

读图完成4—5题。

4.如果该海区在北太平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B.千岛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D.加利福尼亚寒流

5.如果该海区在北大西洋,那么其沿岸地区为

A.热带沙漠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例三、下图中a、b、c表示“北半球某区域一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读图完成6—8题。

6.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乙、甲D.丙、甲、乙

7.关于图中各点地球自转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点的角速度相等

B.甲点的角速度比丁点大

C.乙点的线速度比丙点大

D.甲点的线速度一定比乙点小

8.若甲、乙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一处位于海洋,另一处位于陆地,则

A.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B.甲、乙两地温差大于5℃

C.水平方向上气流从甲地吹向乙地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气压

2.看清题干表述。

如题干中有“错误的是”、“最不可能的是”时切忌答成“正确的是”或“可能的是”;如题干中要求“据图中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

另外,从题目中找出对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必要解题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四:

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O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9.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10.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11.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例五、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纬度最高,一月温度最低B.②地为谷地地形,七月气温最高

C.③地海拔最高,气温年较差最大D.④地位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

13、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地形崎岖,岭谷相间B.海拔相同的地方气温一般相同

C.年降水量随地势起伏而变化D.该地区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例六、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15.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

3.解读图表信息。

首先,要明察审慎,理解题中图表信息所要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原理。

其次,通过精筛细选,选对解题有效的关键信息。

再次,通过巧思妙算,排除无效数据和干扰选项。

有些图表信息量大,在解题时可依据题意大胆取舍,并在有效数据的计算中采用约数,估算等方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例七、下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库车与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比较表,判断16—18题。

站名

北纬

东经

海拔(米)

年较差

(℃)

平均气温(℃)

1月

7月

乌鲁木齐

43º54′

87º28′

653.5

40.9

–15.2

25.7

7.3

长春

43º54′

125º13′

236.8

36.9

–16.9

22.7

4.9

库车

41º43′

82º57′

1099.0

33.9

–8.1

25.8

11.5

沈阳

41º46′

123º26′

41.6

37.2

–12.7

24.5

7.8

16.据表可知,西北地区的气温与东北地区的气温比较

A.全年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气温高B.全年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气温低

C.夏季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气温低D.冬季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气温低

17.造成两个地区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的差异B.海拔高度的差异

C.日照时数和地形类型的不同D.太阳高度角的不同

18.乌鲁木齐比长春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的大陆性强B.气候的海洋性强C.海拔比较高D.海拔比较低

例八、下为我国两所中学作息时间表(部分)。

图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

读图完成19—21题。

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冬季)光明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育才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

第一节课

8:

00~8:

45

第一节课

7:

40~8:

25

第一节课

9:

00~9:

45

第四节课

10:

50~11:

35

第四节课

10:

30~1l:

15

第四节课

1l:

50~12:

35

19.造成光明中学不同季节作息时间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天气气候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D.日地距离

20.育才中学可能位于

A.安徽省B.甘肃省C.河北省D.黑龙江省

21.冬季,光明中学上午第一节课开始时,地球日照情况是

下图中的(图中阴影部分为夜晚)。

例九、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图1),回答22—23题。

22.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l8%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

23.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例十、读下面的两幅图,据此回答24—25题。

 

24.甲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B.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C.中小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广

25.乙图大致为甲图从A至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多少米:

A.550米B.1800米C.200米D.800米

例十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价高大幅上扬,加之其他因素,于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也“突飞猛进”,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住房痛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与城市职工月收入之比。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商品房均价、职工月收入统计表,据此回答26题。

2000年

2005年

2009年

住房均价(元)

980

1800

3000

月工资(元)

960

1500

2500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2009年“住房痛苦指数”高于2007年,原因是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住房上涨的幅度

B.解决住房指数偏高的办法是停止城市化

C.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D.控制房价上涨太快,也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二、双项选择题

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

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

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

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

“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例十二、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的16.8%,水资源占全国的4.01%。

读图8和图9,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7题。

27.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例十三、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28—29题。

28.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城市人口比重

B.②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9.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例十四、下表为“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部分)统计表”(摘自《江苏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简编》),据此分析完成30—32题。

项目

单位

数值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53.69(2000年)

突破3万(2008年)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56.38(2000年)

3922.68(2008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137.34(2005年)

121.80(2007年)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亿元

21.87(2000年)

183.48(2007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

3595(2000年)

7357(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00(2000年)

18680(2008年)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2007年)

3.25(2008年)

人口出生率

9.08(2000年)

9.34(2008年)

人口死亡率

6.52(2000年)

7.04(2008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

2.56(2000年)

2.30(2008年)

3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的原因是

A.能源消费总量减少B.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C.环境整治力度加大D.污染产业省际转移

31.江苏经济、社会的变化主要有

A.人口增长转为“高高低”模式B.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加快

C.城镇人口就业压力逐步缓解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32.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江苏对外贸易的积极措施有

A.扩大资源出口,增加外汇收入B.积极培育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C.加大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档次D.实施降价销售,切实拉动内需

例十五、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下图中的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33—34题。

 

33.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B.乙图反映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34.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农业地域类型可能为水稻种植业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例十六、读我国某省区主要物产分布图,完成35—37题。

35.图例甲、乙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甲——小麦   B.乙――玉米

C.甲――高粱   D.乙――水稻

36.立足本地资源,该地应发展的工业有

A.化学工业    B.纺织工业    

C.石油工业    D.钢铁工业

37.关于该省各地国土开发整治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南部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B.沿海地区开垦滩涂湿地,开发风能资源

C.中部地区改善交通条件,发展高新产业

D.北部地区大搞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

例十七、生产集中度指数是某种农产品在该地区人均产量除以全国人均产量得到的比值。

读下图,完成38—39题。

 

38.据图分析,下列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是

  A.蔬菜    B.花卉    C.粮食    D.油料

39.关于图示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A.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优势省区均劳动力丰富

B.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优势省区均地域广大

C.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优势省区数多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优势省区数

D.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优势的省区多位于沿海地区

三、综合题

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

解答综合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审题。

从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往往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

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

在解答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

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

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基本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

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

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

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

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

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

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更需要有全面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

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

另外,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要通过比较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及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

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当。

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

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一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答题时注意“要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

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

纠正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五是讲规范。

⑴要点化:

文字尽可能简明扼要;⑵主控化:

先写主导因素或主要特点;⑶术语化:

尽量采用地理术语来表述;⑷具体化:

地名、地物、地象的表述要具体。

例十八、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分别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问题。

 

(1)目前两个区www.ks5u.com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

(按能源利用状况分)甲、乙。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2)甲、乙两区域内都有我国的著名河流,河流的丰水期都出现在季。

原因分别是;

(3)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作物:

甲;乙。

(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分析两区域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甲;乙。

(5)甲区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乙区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常规能源新能源西气东输

(2)夏甲图中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为季节性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夏季高温时融化的高山冰川积雪;乙图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带来的大气降水补给。

(3)棉花甜菜棉花(4)铁路海运(5)沿盆地边缘的绿洲分布沿河、沿铁路分布

例十九、阅读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单位:

米),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示海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2)试描述图中海域海洋生物分布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图示海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影响范围和成因。

参考答案

(1)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2)大陆架海域,原因海域浅阳光充足,沿岸河流带来了营养盐类。

(3)图示海域靠近马六甲海峡,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是重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4)虚线箭头:

东北季风范围:

我国南部、中南半岛、南亚等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实线箭头:

西南季风范围:

我国南部、中南半岛、南亚等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例二十、读我国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

(1)图中等潜水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并画出M处的潜水流动方向。

(2)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资源优势有那些?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请简要分析原因。

(3)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优势。

(4)某学校地理小组拟对该区域的土壤盐碱化进行研究,请你帮助其拟订研究题目并谈谈获得资料的方法。

参考答案:

(1)特点:

大致南北走向,由西向东递减原因:

地势西高东低画图:

西南流向东北(黄河水补给潜水,垂直于等潜水水位线,由高处流向低处)

(2)石油、海盐、卤水、滩涂原因:

中游水利工程的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入海水量减少造成输沙能力的减弱。

(3)①地理位置优越(邻我国经济发达的京、津、冀以及东北、华北地区);②海、陆、空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北方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③工业基础好;④科技水平高(科研力量强,人才资源丰富);⑤资源丰富(油气资源丰富);⑥国家政策扶持;⑦可开发土地资源多,地价低;⑧市场广阔。

(4)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析与防治等上网查询资料、野外实地调查、咨询相关专家、化学实验分析等。

例二十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6月25日是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材料二我国11个省(黑、吉、辽、冀、鲁、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图。

材料三2008年4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为l8.26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了61.01万亩,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材料四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

千公顷)。

 

(1)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这种布局的主要优点是(多选)

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集中使用

(2)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同答为确保耕地红线(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四,简述广东省2007年与2003年相比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集中分布BCD

(2)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或合理规划建筑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受灾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节约和集约用地;加强土地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保障和促进耕地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3)特点:

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糖料、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原因:

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例二十二、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

参考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

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支流:

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

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