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603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抗日战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抗日战争.docx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学习目标】

1.掌握日军侵华的史实(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

2.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主要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配合作用,

3.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

一、全民族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__________沦为日本的殖民地,_____________日趋殖民地化。

(2)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______爆发,日本___________________。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

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_______。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秋,中共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战等。

②淞沪会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战役的胜利,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______月,屠杀中国军民________________人。

2._________惨案1941年初,日军对河北省_______________村民进行残酷屠杀。

3.研究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成立“________________”,利用中国活人作拭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指挥一百多个团在________出击日军。

(2)作用:

敌后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外战场

_________年中国政府派_________遣到_________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__________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日战争胜利

(1)标志:

___年____月___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历史意义

①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世界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贡献,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D淞沪会战

2.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说: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太原会战

3.胡锦涛指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承担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日的主要力量

4.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A阶级利益取得一致B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红军长征的胜利D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5.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

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A营救被困英军B对日形成包围

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6.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1895年4月日本马关图21945年9月中国南京

请回答: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由上述图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6.

(1)图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主要原因:

图1: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图2:

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4)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发展好自己,才能真正自强于世界。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

1、

(1)相似之处:

爆发背景:

战争爆发时两国的基本形势均是敌强我弱。

两次侵华,日本都是强国,都是为了征服中国。

②侵华手段:

日本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突然袭击方式,侵华手段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

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朝鲜制造事端,蓄谋发动战争。

(2)但结局完全不同: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全面胜利。

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

①领导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朝腐败,消极避战,求和妥协;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②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阻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中,中共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③战略战术因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坐失良机,招致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阵地战和游击战,进行持久抗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最终取得胜利。

④国际环境因素:

甲午战争中,中国处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英、美支持日本;抗日战争中,中国和英美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得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

 

(4)战争影响:

两次战争都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1)抗日战争的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②即使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共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⑤以弱胜强,使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⑥持久性。

市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考点强化训练】

1.B2.C3.C4.A5.B6、C7、B

8、

(1)图一《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图二《五四远动》;图三《抗日游击战》(或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

(2)共同点:

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斗争对象:

由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原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妄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汇集为中国人民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9.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期间重大会战、战役过程及其战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

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某战役运用是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的战术。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双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显然不符合题中的战术。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

因此没有体现题中作战方针。

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

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B答案,因为题中体现的战术是毛泽东为首的八路军常用的战术。

因此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

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

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

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

故D项是正确选项。

3.【答案】B。

【解析】A.一二八事变是1932年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事变,B.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事变,C.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D.八一三事变是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发动的。

结合材料中“夺我东三省”可以判断选B。

4.【答案】B。

【解析】此题注意对题干知识的提取。

5.【答案】B。

【解析】注意近现代几个重要条约的记忆,甲午的标志性内容是帝国主义可以在花设厂进行资本输出的典型性标志。

6.【答案】D。

【解析】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

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7.【答案】D。

【解析】长征后中共领导的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主要集结在西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度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

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

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

八路军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

8.【答案】C

9.【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不符合“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表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政府并不能直接管辖边区政府,B、D选项错误。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只要国民党宣传抗日,就完全可以在边区政府公开宣传。

10.【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的提取,从中可知主要讲述的是日本全面侵华以后的历史事件,由此可知选D。

11【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

《天朝天亩制度》。

资产阶级:

平均地权。

无产阶级: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问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中国近代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的阶级主要包括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再联系学过的基本知识就不难得出农民阶级主要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实业救国,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与第

(1)问一样是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只要考生列举出上述三个阶级的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即可。

现代史主要是涉及建国后的土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等甚至可以回答农业税取消。

第(3)问仍然比较简单是考查考生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答案: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12.【答案】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纲课标解读】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①原因:

蒋介石采取“”的策略。

②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

(2)政协会议:

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最终结果:

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2解放战争

(1)开始:

1946年6月.周目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

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3)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上半年,粉碎国民党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队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

从1948年秋开始,先后发动、、三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战争胜利

①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谈判:

1949年4月,国共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3胜利意义

(1)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国际:

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的胜利【参考答案】

1.

(1)假和平、真内战;

(2)双十协定;重庆;2、

(1)中原;

(2)运动战(3)陕北、山东;(4)邓小平;(5)辽沈、淮海、平津(6)国内和平协定;南京;3、

(1)新中国

(2)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重点难点突破】

南京,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材料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1)上图中在南京发布的是,它的作者是谁?

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

这个共同的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耳闻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

请简要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毛泽东诗词: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

阅读下图

(4)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电影《南京南京》海报)

(5)影片《南京南京》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发生于什么时候?

【解析】第

(1)应扣住南京这个发布地点分析。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南京)后,颁布了《资政新篇》依此为突破口,回答后面的则容易了;第

(2)问,紧扣“20世纪初”考虑。

该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

因此,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第(3)问,长征内涵,可联系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共产党人信念的坚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等方面分析。

第(4)问,材料二是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材料三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图片,因此,判断此事件是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据海报中的“南京”地名和图片则可以判断出,此事件是1937年12月的京大屠杀。

【答案】

(1)《资政新篇》、洪仁玕、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坚定的信念、革命英雄主义等。

(4)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覆灭。

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5)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考点强化训练】

1、“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而共产党却逐渐赢得了民心。

你认为下列与共产党赢得民心无关的是

A、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提出B、参加重庆谈判

C、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拒绝国民党对军队的整编

2、某同学用下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作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主题应为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B、三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C、国民党政权被推翻D、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3.毛泽东指出: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其中的转折点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4.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右边漫画所反映的蒋介石的哪一个政策

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和平建国”

D.“假和平、真备战”

6.右图是《挺进大别山》海报。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

 

7.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

“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全在于共党。

”当时的形势是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B.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D.国民党已经败退到台湾

8、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

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1839年图二:

1919年

 

图三:

1937—1945年图四:

1949年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真题再现】

1、2007年高考广东卷)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可判断当时全国人民渴盼和平,反对内战,和平建国。

【答案】A

2、(2009年潍坊模拟)1945年5月,蒋介石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

……只有消灭共产党,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而8月份他却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

其真实用意是()

A.争取时间准备内战B.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D.把内战责任转嫁给共产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表明,蒋介石一方面叫嚣消灭共产党,一方面又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之所以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就在于其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既定,但由于内战准备不足,所以走出了这步缓兵之计。

【答案】A

3、(2009年合肥模拟)“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作战地点、占领地区、战役影响等即可判断为渡江战役。

【答案】D

4.(09泰州期末)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力挽狂澜”指的是遵义会议的召开;“灯塔指引”指的是在延安的党中央对中国革命的指引,其时间为1936——1949年,党中央迁往西柏坡前;“进京赶考”指的是1949年中共中央迁往北平。

【答案】C

5.(广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9月考)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和心情可知应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当时人们普遍希望民主建国和平。

但内战爆发使这一切成为幻想。

【答案】B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抗战胜利后,中共顺应民意,提出和平建国的方针,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在此会谈中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要求,并积极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因此,中共赢得了民心。

在重庆谈判上,中共同意在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上改变全国军队,但为国民党所拒绝。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