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599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docx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

  汉语的许多量词都具有示形作用,“量+名”结构凸显了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特点。

世间万事万物中,细长的条形物是一大类,汉语中有一些量词就是计量它们的,如“条、枝、支、丝、毫”。

这些量词虽然都有细长、条形的意象,但句法表现却有所不同。

“一枝枪”“一支枪”都可以说,可“一支烟”一般不说成“一枝烟”。

另外,有些形状上不是条形的物体却也可以用“条”计量,如“一条裤衩”。

有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用它们计量,如“一条命”“一丝愁云”。

诸如此类的问题,汉族人可以靠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养成的语感来解决,而对那些汉语实践较少的留学生来说就不好掌握了,教师也不能只靠语感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如果能找出这些量词句法组配的认知理据,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无论是对于留学生还是对外汉语教师都是有益的。

本文拟以意象分析为基点,探寻上述量词及其用法的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一、条

  “条”繁体是“僚”,形声字,从木攸声。

《说文?

木部》:

“条,小枝也”,即“树枝”,名词。

根据我们关于树枝的经验,“条”的认知原型具有下述一些属性:

细长型;有枝权;有弹性,可弯曲。

  名词“条”的其他义项都与这个意象有关。

由“细长”,通过隐喻引申出“细长物体”的意思。

北周庾信《七夕赋》:

“缕条而贯矩。

”由“有枝权”通过隐喻引申出“条目”的意思。

《战国策?

秦策》: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量词“条”是从名词“条”发展出来的,上述原型意象正是制约其组配的重要理据。

  1.“条”计量条形物时,都凸显“细长”“可弯曲”“有分支”的特点,(下述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如:

  

(1)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

  

(2)对虾有两条约为体长两倍多的细长触须。

  (3)一株小麦在地面上只有一根麦秆,而在地下却有了7万多条根须。

  (4)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过了10年艰苦生活才还清债务。

  (5)他戴的是一条绿色条纹领带。

  (6)我宁愿失去一条胳膊,也要和你们干到底!

  (7)把一条眉毛耸上额角,另一条眉毛推到下巴。

  (8)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山脉。

  (9)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

  (10)土耳其被这条海峡分成了两半。

  (11)形成一条强烈的亮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细长”并没有绝对的数值标准,

(2)中的对虾“触须”和(10)中的“海峡”大小就相差甚远。

海峡的宽度可达百公里以上,为什么用“条”计量?

这是因为“海峡”这个意象中有两个部分,海峡是图形,而两边的广阔的地域则是背景。

在背景的衬托下,相对狭长的海峡就呈现出“长条的”形状来了。

  但是确有些物体在任何背景下都不是条形的,如“裤头”“裤衩”,也可用“条”计量:

  (12)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只剩条裤头。

  (13)输得连条裤衩也不剩了!

  (14)我们三条汉子,却热气腾腾,都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儿。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起初我们觉得这可能是“裤子”的“认知原型制约”所致,但细一分析,发现这样说不通。

“认知原型制约”说的是同一个范畴的成员在与量词搭配的情况,而“裤头(衩)”与“裤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认知心理学中“知觉组织的格式塔原则”则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该原则中有一条“趋合原则”,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接近严密而实际上并非严密的物体知觉为严密的。

  还有些物体是不可弯曲的条形物,也可用“条”计量:

  (15)一条烟是礼,好拒收,一支烟呢?

  (16)自己梳头连把好梳子都舍不得买,却用这钱给郭福兴买了一条烟。

  (17)上席较像样,二人一凳,下席就委曲,三四人一条长凳。

  (18)看见二黑和小芹坐在一条长凳上。

  条装的香烟和长凳都是不可弯曲的条形物,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有两种思路可以解释,一是说明“不可弯曲”不是“条”的原型的必有属性。

这条路线简单,但却是以少数否定多数,像

(1)-(11)这样大量的例句中“条”的原型意象将被简化,而这样做就得付出无法区别众多用法的代价,同时也不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则。

比较可行也符合认知规律的路线是,从意象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做出符合认知规律的解释。

意象隐喻是指人们在认知某些事物时,会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将一个物体的意象投射到另一个物体上去的现象。

条装的香烟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我们知道其内部是由一盒盒香烟排列在一起构成的,这种结构与“链条”之类的条形物的结构和特点有几分相似,即都是多个成分线性结合,具有弯曲的可能性。

当“链条”的意象投射到条装香烟上(即用关于链条的经验来理解条装的香烟)时,后者就具有了“可弯曲”的属性。

  (长)凳子意象中“可弯曲”的特点来自意象转喻:

如果甲乙两事物相关,就可能把甲事物的意象投射的乙事物上去。

板凳本身是不可弯曲的,可是当板凳上坐满了人时,相挨而坐的人就形成了一个“人链”。

将“人链”的“可弯曲”特点(通过转喻)投射到“长凳”上,“长凳”的意象中就有了“可弯曲”的属性。

  2.“条”计量无形的抽象事物

  (19)妈妈又怀上了第三条小生命。

  (20)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是一条普遍规律。

  (21)揭发魏忠贤二十条罪状。

  (22)三人横下一条心,决定去找一把手。

  (23)电视台突然播放了这条“新闻”。

  (24)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

  (25)向嘉庆帝献了一条恶毒的计策。

  (26)可同时储存5条信息。

  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条”计量的这类抽象事物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生命”“性命”之类;一类是“信息”“条令”之类。

  “生命”之类的概念用“条”计量与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有关。

在很多民族包括汉族中,生命都是被隐喻成“旅行”来认知的。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生命的历程”,其间会遇到“坎坷”,会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当一个生命结束时,就“走到了生命历程的尽头”。

旅行的路线是线条状的,弯弯曲曲且有分支的,这种意象转移到“生命”中,就可以用“条”计量了。

  “信息”“条令”之类的概念,其意象中也有“条”所要求的属性。

信息、知识、条令之类的事物通常都是可以并常常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

用口语表述时,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我们将话语理解成语流串;用文字表达时,体现为字行。

语流串、字行都不仅是细长的,而且是可弯曲的。

  二、枝、支

  “枝”和“支”字源有关,“支”为“枝”的古字,意义相近,用法近似,这里放在一起讨论。

  “枝”是象形字,从木支声,支兼表义。

《说文?

木部》:

“枝,木别生条也。

”意为从树干上别生出来的小枝,即树枝。

量词“枝”是从名词发展出来的。

  “支”是会意字,上部像竹枝,下部是一只手。

《说文?

木部》:

“支,去竹之枝也。

从手持半竹。

”意为去掉竹竿之枝,即竹枝。

量词“支”也是从名词发展出来的。

“枝”“支”的认知原型虽有细微区别,但意象确有共同之处:

细长;有枝权;有弹性;分根和梢(方向)。

这使得两者计量的对象有许多是一样的:

  1.计量带花、叶的植物枝条

  (27)a.孩子们献上一枝枝鲜红的郁金香。

  b.情人节,送恋人一支花香袭人的红玫瑰。

  (28)a.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新摘下来的橄榄枝。

  b.刘泓贴身衬衣上胸的口袋里,竟装着一支花瓣无几的玫瑰花。

  (29)a.侯方域之友杨龙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

  b.一个卖花女每天基本可卖出lO支花,一支5元

  2.计量某些杆状物体

  (30)a.他曾托人带一枝钢笔送给我。

  b.这支笔太秃,写起字来不带劲。

  (31)a.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明照得那么远!

  b.立轴下端附近则装一盏灯或一支烛。

  (32)a.便可以点一枝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

  b.据测算,吸一支烟,生命缩短5分30秒。

  (33)a.抗日政府奖励他一枝步枪和两颗手榴弹。

  b.缴获步枪一千余支,轻重机枪二十余支。

  (34)a.他忽然一枝箭似的窜入了隔壁的屋子。

  b.不料一支流箭射来,正射中他的肩膀。

  (35)a.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

  b.捧起一支古老的竹根签筒摇了几摇,虔诚地抽出一支竹签。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枝”“支”这两个量词在计量细长的物体时,这些物体通常长度都较短,虽可以有弹性,但都不能弯曲,这与“条”计量的物体是有区别的。

  “枝”“支”相比,“支”的组配能力要大于“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还可以计量水流、气流、队伍、歌曲等,而“枝”则不行。

  (36)船只……形成一支滚滚的洪流。

  (37)这支气流自极低到达赤道地区时,又增热上升。

  (38)贺龙领导的这支队伍不断扩大。

  (39)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

  (40)唐玄宗叫人谱写了一支新曲子。

  (41)在工地上传播一支民谣。

  “支”计量的这些事物,除了“细长”的意象,还有“动态”“有方向性”的意象。

由于“方向”包含在“运动”这个范畴中,所以可简单表述为:

“运动的细长”。

水流、气流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队伍的成员是从头排到尾,同时,行军是从一个地点行至另一个地点;歌曲的乐谱是从头排到尾,歌曲的演唱是从头唱到尾。

“支”的这种用法的出现,从认知方面看,是意象转换的结果:

将静态的条形物转换为动态的条形物。

  2.“支”可计量股票、电灯的亮度,“枝”不这样用。

  (42)沪深两市共有88支股票作为其成分股入选。

  (43)她还带了一个一百支光的大灯泡过来。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也就是一种作为某种凭证的纸片。

纸片怎么能用条形量词“支”计量呢?

其实,股票的“细长”意象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显示牌,人们在股票交易所最常见到的不是纸质的股票,而是显示牌上列出的一行行字符。

这些始终代表着一家家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字符行具有“细长”“有方向”的视觉意象,因而是可以用“支”计量的。

  用“支”计量电灯的亮度在上世纪前半期是常见的,今天已被“度”“瓦”取代了。

亮度的公制计量单位是坎德拉(candela/m),过去也叫烛光/平方米,指蜡烛1烛光在1平方米以外所显现的亮度。

“蜡烛”是细长的,用“支”计量,通过意象转换用于计量光的亮度。

  三、丝、毫

  “丝”、“毫”是两个表示“极细”物的量词,此处一并讨论。

  “丝”繁体作“鲧”,象形字,像两束丝。

《说文?

丝部》:

“丝,蚕所吐也。

”本义就是蚕丝。

《诗经?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丝可以纺织,通过转喻引申为丝织品,《诗经?

周颂?

丝衣》:

“丝衣其钚,载弁俅俅。

”由蚕丝义通过隐喻引申指像蚕丝的东西。

南朝梁?

江淹《待罪江南思北赋》:

“桂含香兮作叶,藕生莲兮吐丝。

”蚕丝极为细微,再转喻引申为“细微”“极小”的意思。

量词“丝”由名词“丝”发展而来。

  “毫”是形声字,从毛高省声。

《集韵?

毫韵》:

“毫,长锐毛也。

”本义是细而长的毛。

《山海经?

西山经》: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自身四角,其毫如披蓑。

”再经隐喻扩大指一切极细的毛。

《孟子?

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毫毛是极细微的,再经隐喻引申为“极细微的东西。

”《史记?

项羽本纪》:

“今沛公先破秦而入向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蚕丝和毫毛都是极细的条形物体,单个个体体积很小,人的视觉难以观察,因此,二者的意象基本一致,具有以下属性:

极细微的圆柱体;体积极小;不易观察和察觉。

  世上很少有比蚕丝和毫毛更细小的东西了,因此量词“丝”“毫”计量的物体往往是实际上大于“蚕丝”“毫毛”的,用它们计量只是为了夸张强调,极言其小:

  (44)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象用枯笔写成的。

  (45)屋顶有一块明瓦透进一丝亮光。

  (46)发现宁宁还有一丝气息。

  (47)辽阔的戈壁上掠过一丝燥热的风。

  它们在计量抽象事物时,也带有强调量小的意味:

  (48)这则消息多少给他破碎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49)这一丝喜悦,竟使他忘记了伤痛。

  量小的事物容易消失,趋向于无,否定性强,因此,这两个量词多用于否定句中:

  (50)纤小柔媚,皆无一毫丈夫气。

  (51)全然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愉快来。

  (52)不允许有一丝差错。

  有些句子不是否定句,但是结合语境来看,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定性的:

  (53)何尝有一丝一毫的自卑心理呢?

  (54)有一丝马虎,便会失败。

  (53)是个反问句,整段话语的意思是否定的。

(54)是说哪怕有了“一点儿”某种状况,就会造成人们不期望出现的结果,隐含有应避免出现某种状况的意图,总体上也有对某种状况否定的意味。

  四、小结

  “条”“枝”“支”三个量词的原型都是植物的枝条,但“条”计量的对象长度较大(如黄河),也可以很宽(如海峡)。

“枝”“支”计量的对象一般都不太长,宽度也不大。

从能否弯曲这一点看,“条”计量的对象,不论是物体还是抽象事物,都是可弯曲的;“枝”只计量物体,“支”还可计量物体和水流、气流、队伍、歌曲,二者计量物体时都具有不可弯曲(烟、蜡烛、箭、竹签)的特点。

“支”计量水流、气流、队伍、歌曲时也有可弯曲的特点。

  “丝”“毫”用于计量极细小的物体或引申计量抽象事物。

由于很少有比它们更细小的物体了,所以,它们的计量物体往往都是大于它们的原型的,这时主要是强调物体的量小或少。

量小的事物易于消失,不易察觉,倾向于否定,因而,它们引申计量抽象事物时多出现于否定句或否定语气的话语中。

  (责任编辑 乔学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