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489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docx

八一特稿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

八一特稿:

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上】

编者按:

今天八一建军节,编者敬慕金龙老师书风静穆,清雄沉潜,阳明洞达。

上世纪末即在心中尊为师长,常年心摩手追,然终难得其要,尝有言“若书有黄埔或西点军校,当推金龙老师为校长!

”恰恰拾读崔晓汉【作者时任深圳警备区司令】2003年5月所作此序文。

正好笼些金龙老师书作,共赏以志节庆!

深圳佛教协会常委、政协常委,著名书法家金龙前不久,我应邀出席深圳“纪念工程兵转业二十年图片展”,见到了一幅当年深圳某小学的少先队员给两位工程兵战士带红领巾的照片。

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金龙同志指着其中的一名战士告诉我说,“那就是我”。

我这才知道金龙同志过去也曾是军人。

  展后没几天,一本记录转业军人到地方创业的长篇报告文学《军营铸就的居士书家》手稿送到我的案头上,邀我作序。

起初,我有点踌躇。

待读完全部书稿,我倒是觉得确有心得,不吐不快。

  金龙同志从小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短暂而艰苦的军旅生涯中,怀着一腔报效国家建设祖国的热血,藉着对书法长期不懈地追求,身在军营的金龙与千千万万个军人一样,既不吝付出,又执着追求,给了当代军人丰富的诠释。

  二十年前,他和许许多多的普通工程兵战士一样就地转业,扎根深圳。

转业以后,他更加潜心研习书法及中华传统文化,终于在书法及传统文化上有了一定的造诣。

  这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兵转业后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他凭着在部队时炼就的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闯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难关,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文化学者和成功的文化商人,为刚刚或将转业退伍的当代军人树立了一个生动的榜样。

  本书历史图片丰富,内容生动感人,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当代转业退伍军人的参考读物。

2003年5月

(作者时任深圳警备区司令)

一、引言

  深圳只用了二十年就把自己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最繁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深圳是骄傲的,骄傲也是深圳人拼出的。

  高楼大厦在不断耸立,物质文明在高度发展,陶冶人情操的文化艺术往往被人们漠视、束之高阁,修抚人心态的传统儒、释、道文化更是被人们逐渐遗忘。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

他从小立志报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努力践行这一信条,终偿夙愿;他有着悲悯世人的高尚情怀,多次宣扬慈悲助人,又多次慷慨伸手相助;他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过人的胆略,崇尚文艺,又凭之信步商界。

  有!

  深圳“隐藏”着许多高人、雅士,他们为了深圳的发展、为了深圳的文化事业而奔走,其中有这么一个人,近年来更为许多人谈及。

  人们称他为“书法艺术家”,称他为“文化商人”,称他为“社会活动家”、“善人”……

  然而,二十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建工程兵。

  二十年来,他将工程兵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延续,可谓“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        

二、以谱为师矢志笃学

  悠悠光阴回溯。

  浙江台州有座川山,山南山北星星点点散住着人家。

每当做饭时分,从两头人家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慢慢飘过来,最后相聚于川山,在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中缭绕,形成一缕缕淡淡漂游的雾霭。

  这里就是川山乡,川山北面有个汇头村,汇头村有个活似北京四合院的宅院。

宅院的周围是菜园和果园,果园里种有枇杷、桔树、柚树,还有一棵三人合抱大的老桑树。

宅院后有一口元宝形的池塘,塘边种有许多竹子,宅院落的南面中间有一种较大的由石块筑成的小广场,广场的正中是一间祭祖堂。

  这里有一户金姓农村教师家庭,这是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祖祖辈辈都从事着文教事业。

这户人家出了个小男孩,名唤金龙。

(今以号行:

常福居士)

  金龙的祖上在江南颇有名气,其家业昌盛,门庭若市。

但到了金龙父辈,适逢文革,情景一落千丈。

金父因为出身问题被打成所谓“反革命”,举家由城镇转入农村务农。

从来都是手握笔杆的父亲不谙农事,只能挣得微薄的工分养家糊口。

身体强壮的大哥又被关进了“牛棚”,身弱的父亲工余时,还常常带着二姐姐、二哥及嫂子上山采草药来补贴家用。

年糼的金龙没有丰腴的土壤得以生长,中学入学考试虽然成绩优秀,却因家庭牵连不得入学,早早地辍学到生产队放牛。

  然而,秀丽的江南山水钟毓着他灿烂的梦,祖辈崇尚文化的血液在他身上汩汩流淌。

金龙天性倔强,聪颖好学。

外出放牛时他总要带上书本,得空便不停地写着读着。

有一次,因为写得太入迷,牛跑到田里偷吃了庄稼,被造反派头头的儿子察觉,扑上去好一顿猛揍。

父母心疼金龙,四处求人,终于在外地一间农村中学替他报上了名。

父亲对他说:

“孩子,你上大学是没有指望的,但要尽可能多学真本事,以后才能挣口饭吃。

”沉重的生活使父亲过早衰老,小金龙望着那张慈祥而严峻的脸,攥紧小拳头,点点头。

  然而,历史的原因不能上大学的约束却无法压制住小金龙渴望知识的天性,他学习更勤奋了。

老师们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男孩,但又不便明说,总是暗地里给他一些帮助。

  那时候的他还一个“怪癖”:

老爱往祭祖堂跑。

  原来,他是被“堂前”长年放着的一尊大石砻和祖上留下来的古籍迷住了。

每当放学,金龙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一本借来的画报坐在大院的古砻边临摹那里面的书画,你看他是多么的认真啊:

一点、一勾、一撇、一捺,都力争描绘得惟妙惟肖。

练累了,他就会一手拿本族,一手搁在背后,摇头晃脑地念起里面的族训来:

“为人子女,须孝敬父母长辈”,“为国子民,须精忠报国”,“为人须乐善好施”……

  金龙沉醉于来之不易的学习中,浸染于书画艺术和家学文化的浓郁氛围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家学文化也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灵魂深处。

从族训中他懂得了为人要修身积德,乐善好施。

而爷爷一生从善,母亲一生念佛,父亲喜做公益、弘扬祖业,长辈的这些行为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我也一定能做到!

”那时候起,他的心里就暗暗藏下了这个理想。

  高中毕业后,金龙做过小学教师、木工、油漆匠,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境地,他都没有气馁懈怠过。

  艰难坎坷的童年、青少年生活、父母的鼓励、族谱的训导,对金龙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他无法忘记故乡、忘记童年,他将故乡门前的小川山、祭祖堂前的石砻分别命名为自己的字号、别号,以激励自己牢记过去而发愤图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其家学文化起着重大作用。

”梁启超的爷爷为了培养后人,使后代有出息,他让儿子读书苦学,使梁氏一门形成书香门弟,极力积蕴梁氏家学文化。

果然,后来梁启超因受家风熏陶和家学文化的影响,学业大成,遂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祖辈立的族训,父母对我的鞭策,使我受益终身。

”金龙阐述起家学文化时不无感慨。

三、以勤补拙厚积薄发

  斗转星移,川山乡的人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一成不变的生活倒也怡然自得。

可在那宅院里生活了18年的男孩金龙却“变”了。

  1980年11月,当人们还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中时,金龙已经穿上了橄榄色的军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

  离开川山的那天,金龙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再见了,老黄牛;再见了,山青水秀的川山;再见了,砻石!

还有我热情淳朴的邻居乡亲们。

当他最后一次回头时,他看到了祭祖堂,想起了那条族训:

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东北;00019部队;一个基建工程兵部队。

  金龙在这里开始了工程兵生活。

  一个在浙江生活了18年的人突然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北国,金龙极不适应。

那种彻骨的寒冷透过厚厚的棉絮丝丝缕缕的侵入每一寸肌肤,自小便因营养不充分而身体赢弱的金龙如何受得了,甚至连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才好。

  “回去吗?

”金龙在心底里问自己。

  “不,金龙,连这一点小小的苦你都受不了,谈什么报效国家!

”他狠狠地否定了自己,“你一定要克服困难,刻苦训练,做一个合格的战士!

  几天的休整之后,所有新兵开了新训大会。

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伙子竟然被选中,在全连新训大会上,连长让他代表新兵表示决心。

金龙心潮澎湃,连长对他的重视使他的信心更为坚定。

晚上,他默默地打开那本自他穿上军装那天起便陪伴他的日记本,郑重地写下:

  “明天,艰苦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为了使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中不拖全班的后腿、干出实绩,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解放军战士……

  当皑皑白雪已结成厚厚的冰块,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几摄氏度,人们还窝在炕上哆哆嗦嗦时,金龙与他的战友们却早已开始高强度的训练。

天寒地冻的北国,他们的脸上却流淌着汗滴。

  当喧嚣的训练场沉入寂静,夜幕渐渐拉开来,其他战友都回宿舍休息的时候,金龙单薄的身影却仍活跃在训练场上。

他知道,多加训练,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体能,抵住严寒,才能更快地煅就出一付军人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出力。

  金龙的身影渐渐地减少了几许单瘦,他那曾只会看书字的瘦削的双手在握枪的时候是那样虬劲有力,他的步伐迈出了军人特有的虎虎生气。

也记不起从第几次的操练开始,他的成绩在全连已是数一数二。

  新训结束后,全连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核,这个来自南方曾经那么畏惧寒冷的小伙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连队的嘉奖。

站在连队的领奖台上,他无比自豪,暗暗对自己说:

“只要用心去做,我便能做到最好!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以后我要加倍努力,更好地报效国家!

  军队的生活是一种炼狱,它练就了金龙和他的战友们坚韧的毅力和规范的言行,铸就了他们坚韧的性格,泰山压顶也能临危不惧、笑着对一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明白了无私奉献和服从命令的精神特质。

  1981年3月,北国的雪还未融化,正是寒风料峭、乍暖还寒的时节,00019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国务院的命令:

为支持刚成立不就久的深圳特区建设,00019部队全军奔赴深圳,连夜动身。

军令如山,00019部队的军车载着干部、战士及简陋的器械从京广线直赴深圳。

  战士们知道此次任务的艰巨性,但像闷罐一样的车子却“闷”不了他们的思维,他们不停地展开着对深圳的想象。

“特区,特区,特殊的地区,不知深圳有什么特殊?

”“听说深圳紧挨着香港,说不定我们还会到香港看看!

”“深圳是南方,南方的妹子都水灵着呢!

  四天四夜后,汽车颠簸着开到一个荒山上,团长下车命令道:

“目的地到了,就在此处安营扎寨。

”战士们都傻眼了:

这里就是深圳?

  这是一个落后的小渔村,一个只有二万三千多人的边陲小镇。

映入他们眼眸的是满目荒凉,台风在这块土地上肆虐,蚊虫从那些繁茂的山林丛间扑出,在战士们的营地里猖獗着。

“原来特区就在这里。

”战士们若有所思,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们早已习惯了艰苦的条件,越艰苦的环境,就越能体现任务的艰巨,就越能体现基建工程兵的价值!

从此以后,他们便置身于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钢筋工是金龙来深圳后的第一份工作。

和所有的“拓荒牛”一样,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特区的建设中:

市委大楼的拔起,电子大厦的耸立,友谊商场、国贸大厦……这些都留下了他血汗的印痕。

难以想象,当年看来文静瘦弱、一副书生模样的金龙竟长年工作在几百米的高台上,经受着烈日与风雨,而且稍不小心,便会有生命危险。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拼命地干活,手上起了一个个血泡,腿上被蚊虫叮得红肿,这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能否及时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每当日落歇工,同伴们都会去消遗休闲、领略南国迷人的夜色,他却窝在简陋的铁皮屋,把它当成书房,铺纸研墨、挥毫苦练,直到深夜……第二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地上了。

 

  他的勤奋好学在全连传开,连长、指导员珍惜人才,决定调他到连部做文书。

金龙擅长文字,把小小的连队宣传搞得如火如荼,一个多月后,便被师干部挖掘到师政治部,担任了放映员,还担任附近学校的辅导员。

这为他博览群书、兼治书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金龙书柜里珍藏多年的一摞旧日记本里发现一本蓝皮封面上写着“上海”字样的小笔记本,里面夹着一些彩色图片。

这本浸透着二十年光阴的小册子定能给那个年代的人带来悠悠怀旧遐思!

这里记载着的全是金龙当年制定的计划、总结:

如“十年规划”、“82春季自学时间安排”、“春季自学总结”、“82夏季自学时间安排(上)”、“5、6、7三个月自学总结”、“82夏季自学时间排(下)”、“82秋季自学安排”、“8、9、10三个月自学总结”、“11、12月份自学总结”、“一九八三年春季自学时间安排”等……

  在这些早已发黄的纸页上,可以看到,金龙的字体越来越纯熟、老练,一个胸怀抱负、自律极严、毅力坚韧的青年跃然纸间。

金龙工作勤恳上进,习书几近痴迷,甚至连省亲的假期都不放过。

  1983年春节,金龙回故乡探亲。

他几乎将半个月的假期都用在向杭州的书法篆刻名家请教上:

他叩响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大门,叩响了西冷印社的大门,真诚地奉上自己的作品,恳请点拨。

浙江书法界的元老们十分欣赏这位年轻的后生,他们不吝指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他,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亲自将他介绍给著名篆刻家陈立夫先生。

  半个月后,金龙拎着大包小包返回部队,战士们以为他带回了家乡的土特产,一起笑着把他团团围住。

他满怀歉疚地打开行李,原来,大包小包里装的全是书稿及篆刻用的石头。

  三年多的部队生活,金龙为人为艺都有极大的收获。

他系统地学完了《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道论》、《古代书法论文选》、《现代书法论文选》、《篆刻学》、《篆刻入门》等大量的书法篆刻方面的书籍,悉心临摹浑厚苍劲的秦泰山刻石,秀气匀称的绎山碑,学习清人三家,尤其是吴让之的风格,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有了极大的长进,常有佳作面世,且经常参加地方的文艺活动。

  他非常感激部队的首长和战友。

谈及师政治部主任谭裕仁给他的关怀,他眼睛炯炯闪亮,感怀之情深深流溢:

“每当我习字至夜半时分,谭主任总是走过来劝我早点休息。

他说:

‘小金,你这样下去会变成书呆子的,要注意身体呵’!

没有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支持,我的追求之途将布满坎坷。

  位处红荔路的深圳图书馆,在四周的花草树木的包围下,愈显得静谧安详。

每天前来看书的读者络绎不绝。

1983年6月,赴深的十万工程兵,金龙第一个转业,借调到了深圳市图书馆。

这是他生命的又一个转折,对陪求知欲煎熬的金龙来说就如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火。

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当然更珍惜的是到了知识的海洋!

担任图书馆助理馆员的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鉴于金龙已有的成绩,市图书馆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不久就将他推荐到中大图书馆学专科班进修,以后,金龙又参加武大图书馆学函授班考试,成为深圳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突然在金龙面前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他像鱼儿游入大海般尽情畅饮着,像骏马来到草原纵横驰骋着。

他贪婪地啜吸知识之泉,如果说以前对知识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的话,那么通过大学里的学习,金龙的文化层面上升到更系统、更理性的高度。

在大学,他一一攻读了版本学、目录学、分类学及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学、文字学等科目,在著名学者王起、商承祚等教授的指教下,他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清晰地了解到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偏见,这更让他坚定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我一定要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与伟大!

  在同样痴迷的书艺上,他也到处拜师访友。

有一次,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竟闯进大名鼎鼎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商承祚教授家。

商老和蔼地逐字看过他带来的作品,一一指出其中的错误,还找来字贴,亲笔写给他看。

商老对后学的垂爱,令金龙愈发敬佩。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日臻成熟,渐渐脱颖而出。

他常常参加学校书法篆刻展览,还担任了中山大学书法社的社长。

1985年,他在深圳举办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个人书法作品展览《金龙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四、以兵之勇赴港办展

  自八五年至今,金龙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痴狂,成功举办个人展达七次。

要知道,举办一次个人展要付出多少苦练的辛劳与汗水啊!

  而最让他难以忘记的是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那次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对于孜孜不倦、书艺已达一定境界的金龙来说,这根能撬动“艺术之球”的支点就是在香港举办一次证明自己实力、有影响的书法展。

  1988年底,金龙怀着热切的希望,凭着他在部队培养出来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只身赴香港,筹划他梦寐以求的海外个人展。

  坐在深圳去香港的火车上,他憧憬着,向往着,甚至幻想到自己在好评如潮时反而感到有些难为情。

然而,一踏上香港土地,他立即就被严峻的现实唤醒了。

既来之,何以安之?

找什么人?

怎么去找?

他一下子没了主意。

  一阵阵的风吹过,虽然没有北方冬天时那么冷峭,却也给他带来丝丝寒意。

香港的街道繁华似锦,商品琳琅满目,他却无心留连。

在一个橱窗的镜子里,他端详了自己好一会儿。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他知道,八十年代大陆人去香港由于穿着很土气,在很多场合不被理睬,于是决定从自己的穿着入手,开始他筹展之旅的艰难历程。

他来到观奇洋服专卖店,打算一套像样的洋服,装扮一下自己,可那洋服上的标价却让他着实为难了好一阵子。

一套洋服标价两千多元,而他的工资每个月才几百块钱,怎么办?

看看店员对他的表情,满腔热情即会付诸东流。

他无法想下去了,只好艰难地取出政府补助的,大多数人会用此来买高档免税电器的两千多元,咬牙买下一套“观奇洋服”。

就这样,他穿着崭新的西服,去拜访他心目中的第一个人: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颜达威先生。

  “请问,您找谁?

”颜先生的秘书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礼貌地问道。

  “我找颜馆长!

”金龙像在部队时回答口令一样坚定而有力。

  “请问您有预约吗?

”那位秘书立即追问。

  预约?

金龙心里一愣:

颜先生压根儿就不知道我是谁,我怎么能和他有预约呢?

可是,从那位秘书的口吻里,他隐隐约约地感到回答“没有”的严重后果。

  金龙啊金龙,你从小受族训教诲就没有撒过谎,部队的大熔炉又把你炼成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你从来都不知道谎言为何物。

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能说“没有”吗?

你是为自己的梦想、是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来的。

功亏一篑便遗恨千古,你可千万不能说“没有”啊!

随部队建设深圳,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劳动,首长问你苦吗,累吗,你不也是为了理想,没说真话吗?

  想到这,不,不是想,是金龙的思想在一刹那间飞速地转到这里,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

“有,约我这个时候来的。

  他的回答不假思索,以致那位秘书虽然有半信半疑,还是彬彬有礼地对他说“请跟我来。

  颜先生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他戴着一副宽边的老花眼镜,身材瘦小却精神抖擞。

面对他的仁厚的微笑和深邃的双眼,金龙开始觉得有点儿局促不安。

他首先向颜先生为自己的冒失造访深深地道歉,接着立即向颜先生说明来意,边说边赶紧递上几幅自己的书法作品。

 

  颜先生并没有在意这个年轻人的鲁莽,反而立即被他的作品吸引住了。

他凝视着那虚虚实实、浓妆淡抹的艺术空间,不停地会意地点首头仿佛已经忘记身边这个年轻人了。

  金龙见颜先生那么入神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十分高兴,便乖巧地站在一旁等候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颜先生突然发觉身边还站着个年轻人,便马上向他道歉,“对不起,我给这几幅书法完全迷住了,却忘了你在这儿了。

是金龙先生让你送作品来的?

  这最后一句话一下子让金龙没听明白。

他心想刚才我已经告诉颜先生我的名字叫金龙,他怎么还这样问呢?

但是,金龙还是谦恭地告诉颜先生,“颜先生,这是我的作品,我就是金龙。

  “什么?

”颜先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且还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幅造诣高深的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一个没有胡须的青年。

  “你就是金龙先生?

”听颜先生的口气,好象他早就听说过金龙这个名字,只是从未与之谋面似的。

其实,他只是刚刚从手中的作品中看到“金龙”这个名字的。

  “是的,颜先生,我是金龙。

  “对不起,金先生,刚才我失礼了!

从您的口音,听不出你是从台湾还是从新加坡来的?

”颜先生边说边要去给金龙泡茶。

  “颜先生,我是从大陆深圳来的。

”金龙赶紧向颜先生解释。

  

  “什么?

大陆?

深圳?

”这一次颜先生不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是兴奋之极,近乎狂喊。

他情不自禁地拉住金龙的双手,大声地说:

“深圳,一个正在建设的特区,出了你这么一个书法新秀,真是太让人激动了!

  颜先生一边说,一边拉金龙坐下。

他们谈了很久很久,忘了时间,忘了年龄,甚至忘了话题。

当金龙还停留在香港,四处奔波以寻求报界媒体支持和帮助的时候,颜先生发的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个人展邀请函已经到了深圳。

  1989年5月,经深圳市外事办的协调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批准,金龙携带作品去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经过香港海关时,一度被海关官员误以为他是在走私文物。

在查验了作品上的文字和他的通行证以后,确认他携带的是自己的作品,他才被香港海关放行。

  1989年5月16日的香港《文汇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

“一个融合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书法之特色的书法展览正在中文大学图书馆展出,称‘金龙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本次展品中有《金龙临历代书法碑帖大观》之长卷,其中自上古甲骨文始,以迄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等各代书体皆备,可见金氏画艺术之广。

金龙在一件作品中,融合了古篆及行草之特点,他就用此法写出‘艺海无涯’四个大字,上二字还有着篆体的形迹,下二字则有行草式的奔放,这样二体混合的写法另有一番意趣。

  他终于成功了。

凭着军人的勇敢和机智,他实现了举办海外个人作品展的梦想,他带去的书法篆刻作品获得了充分肯定。

香港书协主席陈文杰先生不无感慨:

“我在香港住了30年,未见过一个没有胡子的大陆书法家来香港办个人展览,而且办得那么成功!

”他欣然为其题字:

“青去万顷起金龙。

”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主席余寄梅先生也题字:

“金龙腾飞。

  从中文大学出来时,夜夜已深,末班车已走。

面对着霓虹灯下辉映的炫丽多彩的维多利亚港,他把自己的兴奋心情毫无掩饰地释放出来: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一贫如洗的小辈,一个与钢筋水泥打了多年交道的“工程兵”能有今天,来之不易啊!

如果不是来深圳,如果当初自己也像有的战友那样忍受不了拓荒阶段的艰辛离开部队,此时自己也不可能站在香港的土地上。

  后来,香港青年书法家林民恩先生,对他的作品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赠书作赞曰: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金龙在部队时方开始学习篆刻治印,但很快臻于成熟。

他曾花了几百个夜晚,几十个周末和星期天,在100枚石章中完成《金石百寿图》的创作。

这组篆刻作品,囊括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自秦汉以来的诸多风格流派,运用刀法的轻重、粗细、刚柔,借助石形的方圆、长短,在方寸间神游万里、跃马驰骋。

启功、赖少其、程十发、黄苗子、尹瘦石等书画坛前辈鉴赏了这组作品欣喜不已,挥毫题鉴,赞叹中国书坛有望。

五、以艺感人授徒解惑

  历尽千辛万苦,金龙终于腾飞了,同时他又开始了另一种奔波。

  80年代初期,自小平南巡的脚步“划了一个圈”之后,深圳便开始了红红火火的经济建设,金龙也已经开始在为深圳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忙碌。

 1984年11月,他举办了“深圳市首届书法篆刻培训班”,并担任主讲。

他第一次拘谨而又自信地走上讲坛。

面对60多们来自全市不同行业、年龄各异的书法、篆刻爱好者,他有条不紊地讲述着书法的渊源,文字的演变,篆刻的方法与风格。

他的讲课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深受学员的喜爱。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相继在各学校、基层举办类似的书法系列培训班、讲座近百次,参加授课学员达数千人,为深圳市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书画艺术家。

  85年,他联合深圳一大批青年书法篆刻艺术爱好者,筹建深圳青年书法篆刻学会。

此会后更名为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并任会至今。

同年他还筹建深圳市少儿科学艺术爱好者协会、深圳市硬笔书法协会。

后又筹建深圳市CIS应用学会、深圳市国际标准舞协会等等。

  由于深圳市书画家协会的社会声誉,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加入了该协会,协会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有会员600多人。

在金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