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276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docx

9第九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电子课文●第九章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第一节 工业概述

 

工业的类别 工业同农业一样,都是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是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前者如开采矿石、石油,或是利用太阳能、矿泉水等;后者如将棉、麻加工制成纱和布,将畜产品的乳、肉等加工制成罐头食品,将钢铁加工制成机器等。

后者也称为加工工业或制造业。

工业就其产品性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类: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重工业是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筑材料、化学工业,以及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重工业产品大部分用于满足生产的需要,也有一部分供生活消费需要,如生活用的电力、煤炭等。

轻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如纺织、食品、皮革、造纸、化学药品、钟表、家用电器、自行车等工业。

轻工业产品大部分是生活消费品,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方面,如工业用的织物、纸张等。

在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中,还对生产部门进行三类产业的划分。

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

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

二是服务部门,包括: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地质普查、公用事业、旅游业、房地产、居民服务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水平,常常是衡量该国家、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工业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体现在现代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迅速发展提供生产资料,特别是在提供生产工具方面;而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工业,就是重工业。

在国防建设方面,现代工业又是国防现代化的保证。

轻工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大部分农产品,只有经过轻工业的加工,才能变成可供人民直接消费的生活资料;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在人民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轻工业对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繁荣市场,活跃经济,扩展对外贸易,作用更为显著。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同农业生产的生物生长过程不同,工业生产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如食品工业的发酵)过程。

工业生产不象农业那样受生长季节和自然地带的严格限制,只要具备资金、原材料、设备、能源、技术和劳动力等条件,就可以根据需要选定适宜厂址进行生产,或是调整生产规模。

工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小,生产比较稳定可靠。

只有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如制糖),生产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带性。

但是,工业生产都需要占有一定的地域空间,都需要原料、动力和用水,因而土地、矿藏、水等自然资源,也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自然条件为工业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对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乃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应用,以及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并从而引起工业地区分布的重大变化。

历史上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够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英国最早出现的一批工业中心,如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工业生产。

煤、铁资源的开采规模迅速扩大,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新工业部门出现。

在工业生产上,美国、德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世界上形成西欧和美国两大工业地带。

西欧的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是当时工矿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原苏联欧洲部分逐步形成了它的工业区。

现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电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新的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它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除传统工业部门运用新技术得到改造与发展以外,还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①、激光工业等新兴高技术部门。

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于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的地域限制。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并大规模地开采出来,进行综合利用,或是以新材料代替旧材料①,这就扩大了工业的原料来源。

新兴工业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工业,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条件是知识和技术;此外,洁净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也是不可少的。

例如,美国工业原来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现在新兴的电子、宇航等工业多建立在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著名的“硅谷”①,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和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区。

日本则把九州岛建立为“硅岛”,英国在苏格兰建立了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在南部慕尼黑等地也建立了宇航、电子等新兴工业中心。

科学技术愈进步,智力和知识在工业生产和分布中的作用将愈显著。

 

问题和练习

 

1.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工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如农业那样大,又说自然条件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3.列一简表,表明历史上两次工业技术革命和现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年代、主要标志、主要工业和主要工业中心。

4.根据课文中地图,分析美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

第二节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分布是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

任何工业生产,任何一个工业建设项目,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和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工业以及其他生产部门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区或经济区。

因此,有工业生产,就有工业分布;搞工业建设,就要进行工业布局,就要研究影响工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工业做到合理布局,生产收到最大效益,并达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协作条件、劳力和技术、环境等几个方面。

自然条件 一般说来,工业建设要求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建筑的土地,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要求有保证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原料和能源)。

某些工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明显,例如采掘工业一定要建设在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矿区;水电站一定要建设在有水能可供开发的地点;电子和感光器材工厂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要远离那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等等。

经济因素 影响工业布局的经济因素,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的:

1.从农业经济基础考虑为发展工业所提供的可能条件。

因为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粮食和副食品,主要来自农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更离不开农业。

除了国家保证供应的特殊工业区外,一般工业布局都要考虑农业的现有基础及发展前景。

上海工业的发展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2.从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着眼,工业布局要考虑如何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从原料来源看,特别是那些原料笨重、而制成品的重量却大大减轻的工业部门,如品位低的铁矿砂冶炼成生铁,重量可减轻2/3以上;用甜菜制糖,制1吨糖一般需要8吨甜菜作原料。

这类工业的布局,宜接近原料产地。

象水产品、水果等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如要制成罐头,更需要就地及时加工。

从对能源的消耗来看,一些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钢铁、有色冶金、化学等重工业部门的布局,都要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例如,世界各国早期的钢铁工业,为了就近获得燃料,多分布在煤炭产地,一或是在邻近煤、铁资源而交通又便利的地区建厂。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消耗的电能很大,一个年产10万吨精铝的炼铝厂,就需要有20~40万千瓦的发电厂相配合,所以这类工厂多建立在电力生产成本低的大水电站附近。

现在,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应用,工业布局受能源供应的地域限制已经减小。

从产品销售的方面考虑,为了节省运费,很多工业都接近消费市场。

特别是一些由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

如棉纱织成棉布、石油加工等;或是运输不便,产品只适合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特别是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上述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所以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例如,美国芝加哥、底特律、布法罗的冶金工业,就是利用五大湖的廉价水运,将附近的煤和铁砂运来建成的。

日本本国工业原料和燃料都很贫乏,但能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从海外运进高品位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石油(主要来自中东)等工业原料,高速度发展本国的工业。

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我国沿海沿江的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城市,也因有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

社会协作条件 从社会协作条件考虑,现代工业生产日益复杂精细。

例如,机械工业的机电产品就有几十万种之多,而每一种产品又是由几十种甚至上万种零部件所组成。

例如制造一辆小汽车所需要的原材料就涉及到钢铁、机电、轴承、轮胎、木材、纺织、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所需零部件合计达2万多种。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新品种,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各部门各企业之间要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化和协作化,形成协作网。

影响工业布局的社会协作条件包括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两方面。

社会服务不仅指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还包括通信、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技术交流和培训,以及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生产协作主要指:

(1)提供原材料的协作,如钢铁厂向造船厂提供钢材;

(2)提供零部件的协作,如橡胶厂向自行车厂提供轮胎。

电子元件厂向无线电厂提供晶体管等;(3)提供加工服务的协作,如热处理、电镀等;(4)副产品再加工的协作,如钢铁厂向肥料厂、水泥厂提供废弃的炉渣作原料等。

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的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

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或称为聚集效应。

例如,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它的许多工业部门和各地乡镇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群体效益。

这种以协作关系而出现的工业城镇,还可以减少大城市过分集中,城市恶性膨胀所产生的一些弊端。

劳力与技术因素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的选择都有影响。

一般说来,劳力资源丰富、文化科学发达,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利条件。

而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

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工业,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等。

这一类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以后又转向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近年又转向中国沿海开放地区、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其主要原因即在此。

今后,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某些劳动密集型工业改用电脑控制,发达国家可在国内进行生产和装配。

因此,原来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地区也在转向知识密集型的工业方向发展。

相反,对技术条件要求高的工业部门,例如化学、电子、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其分布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北京、上海等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现在也在建立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环境因素 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经济效益最终也就丧失。

所以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仅厂址选择要合适,要注意使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不要布置在城镇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以避免污染城镇的水源和大气;而且要注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共同考虑。

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影响工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研究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制订工业布局方案时,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发,将经济、政治、国防、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和自然条件,统一起来研究,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问题和练习

 

1.从接近原料、动力基地、市场、劳动力、技术力量等因素考虑,影响下列工业部门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a.甘蔗制糖厂

b.面包厂

c.电子计算机制造厂

d.有色金属冶炼厂

e.金矿采掘

f.被服厂

2.我国在哪些地方设立了经济特区?

这是根据什么需要和因素布局的?

第三节 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美国因远离战场,战时工业得到发展以外,世界上其他主要工业国家都受到很大破坏,日本、德国尤为严重,原苏联的欧洲部分和西欧各国也都损失很大。

1945—1953年,整个世界的工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恢复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资源的广泛利用,不仅使老的工业部门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各主要工业国家工业增长的速度,都远远超过战前,其中日本增长的速度最快。

70年代之后,日本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并与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国并列,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的三极。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后,经过长期努力,在民族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上已有所前进,有些国家,像印度、巴西等国的工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和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例如,印度的纺织、钢铁等工业。

1950年到1992年,世界电力、原油、钢、汽车煤等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速度都很快。

其增长情况如下表: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趋向

(一)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原有的生产部门不断得到改造,从而使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除铁矿石、煤炭仍为发展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燃料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也成为发展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

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树脂、特种陶瓷等工业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工业材料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化工资源的开发。

因而,在这些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

例如,英国北海沿岸的石油工业城市阿伯丁,美国休斯敦石油化工和航大研究中心,我国大庆油田、贵阳炼铝工业、甘肃金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大型现代化传统工业发展趋缓,新兴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工业的生产曾向大型化、联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从具体企业来看,年开采量达1000万吨以上原油的大油田、2000万吨以上原煤的煤矿、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装机2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区域化电站、年产几十万辆以上的汽车厂不断出现,并趋向集中。

这种大型企业的出现和集中,不仅反映了新的科学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而且使企业布局更加紧凑、合理,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和公共设施,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技术效益。

从具体国家来看,战后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对老工业区的改建、扩建与新建。

例如,美国的东北区、原苏联的欧洲部分、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德国的鲁尔区,在战后都得到很大发展,现在这些地区仍然是各该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也是发展新工业区的重要支撑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中欧、原苏联和日本。

大型传统工业耗费的能源、资源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

70年代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木材等资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美国、西欧、日本传统的钢铁、造船、汽车等工业均开工不足,“重厚长大”型的产品产量下降,而新兴的电子工业则蓬勃发展,因其省能源、省资源、省劳力、省空间,故企业多为中小型。

新兴工业的畅销产品,如微型计算机、家用电器、轻型轿车等均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

(三)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

一个地区工业布局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有些老工业中心不得不向外扩散,在环境及条件适宜、或是发现新资源的地区布局生产。

例如,日本工业向其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扩散,俄罗斯工业向乌拉尔山以东延伸,德国由北部向南部(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扩展,以及世界若干大工业城市周围出现的工业卫星城镇,还有些工业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或迁厂等,都是工业生产由集中转向分散的趋向。

总的说来,现在工业分布有由集中趋向分散的趋势。

但是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的要求不同。

例如,从经济技术考虑,往往要求集中;从保护环境考虑,则要求分散。

发达国家建立新兴工业,多向新区扩展;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则仍多以集中为主。

(四)工业布局在“煤铁复合体型”、“临海型”的格局基础上,出现了“临空型”的新布局方式。

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主要工业中心均系环绕“煤铁复合体”建立的。

例如英国的英格兰中部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州,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顿巴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①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日本在濑户内海福山、意大利在南部海港塔兰托建立的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厂,其布局就是临海型的。

时至今日,这种靠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

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是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

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近些年,日本在九州南部和本州东北地区积极修建现代化飞机场,以飞机场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中心,在周围地区大建电子工厂,这种格局被称为“临空型”的工业布局。

世界南北经济的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已经独立,并在民族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进展。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占全世界人口约1/4的20多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在世界总额中都各占75%左右①,即控制了地球上将近3/4的财富和贸易。

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占世界人口3/4的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享有地球上1/4的财富和贸易额。

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发达国家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9090美元;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只有330美元,其中最不发达的国家还不到100美元。

可是发达国家所需要的燃料、原料很大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

例如,发达国家所需要的石油75%来自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农业和矿业原料出口额的60%也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

反过来,发达国家又把不发达国家当作制成品的推销市场。

8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1989年统计,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已由不到20%上升到25.4%。

但是,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存在巨大困难,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还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地位。

世界经济秩序的确立和运行规则的制定,基本上取决于它们,如世界关税、贸易协定等。

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沉重债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所受的不合理经济制裁和超经济的压力等,都是不利因素。

目前,国际上所进行的南北对话,就是要通过谈判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利于发展世界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根据各自的国情,制订自己的战略,以争取经济独立,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

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至关重要的事务。

 

问题和练习

 

1.根据下表数字,绘成圆内扇形百分比图:

2.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各种因素,分析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福山三地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3.为什么世界工业分布有由集中趋向分散的趋势?

4.学校所在地有什么主要工厂?

该厂的原料来源和能源供给情况怎样?

产品销往何处?

劳力和技术条件怎样?

试作一些调查,然后加以评述。

第四节 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旧中国工业生产和分布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在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旧中国工业一直受着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控制,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前一年(1936年)的统计,全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部分为外国资本经营的工业所占有:

铁矿石占99%,棉布占64%,卷烟占58%,煤占56%,发电量占55%。

外国资本在中国建立工业,目的是在中国开拓殖民地市场,掠夺中国资源,榨取中国廉价劳动力。

在工业投资方面,以获利较多、较快的轻纺工业为主,其次为采矿工业。

至于重工业的基本部门,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则得不到发展。

官僚资本办的工业是外国资本的附庸;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并且摆脱不了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依赖,开创不了自己的工业局面。

这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旧中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为:

(一)工业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

旧中国的现代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这两个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大体上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的地区,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

东北工业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五市;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

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二)工业生产地与原料地严重脱节,工业分布与资源分布不相适应。

上海是制造工业中心,但是附近不产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

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畸形发展,附近江苏省所产的棉花和小麦,也无法满足上海轻纺工业的需要。

上述这些基本工业资源都要长途从外地调入,或从国外进口。

与此相反,另外一些矿产地区,当地几乎没有加工工业,或是只有一些粗加工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