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238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

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

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

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

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

试纸为何要润湿?

实验2:

为何要加稀硝酸?

实验3:

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

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

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

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

已知:

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

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

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什么叫焰色反应?

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

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

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

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

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

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

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新课教学

  教师: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

展示:

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

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

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说明:

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

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

  教师:

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

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

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

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

  教师:

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

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

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

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

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

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

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

“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

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

并分析结果。

  (结果: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4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

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想一想:

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ü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ü产率较高

  ü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

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

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