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901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 12页.docx

精编范文如何赏析儿歌推荐word版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如何赏析儿歌

篇一:

儿歌的赏析和教案设计

儿歌的赏析和教案设计

一、儿歌的文体知识

(1)儿歌(定义):

符合低幼儿童的心理特点,符合低幼儿童的欣赏趣味,歌谣。

(2)儿歌的发展轨迹:

童谣(民间口头流传):

儿谣,孺子歌------第一部儿歌集(明代):

《演小儿语》(吕坤),清代《天籁集》和《广天籁集》-------儿歌(五四时期):

借鉴西方儿歌理论

,走向自觉。

(3)儿歌的分类:

摇篮歌,字头歌,谜语歌,颠倒歌,数数歌,游戏歌,连锁调,问答歌,绕口令。

二、抓住文体特征进行赏析

(1)天然的音乐性:

表现:

押韵密、节奏反复;自然天成;音乐性:

重在“歌”。

重在“歌”(案例):

《找朋友》,《泥娃娃》,《两只老虎》,《丢手绢》。

(2)音乐性自然天成(缘由):

1.母亲的心律跳动(反复)2.低幼儿童对音乐有本能的敏感

3.天然的音乐性(反复的节奏)

(3)自然天成的“歌”(案例):

满族民间摇篮曲,太原县民间摇篮曲

1.满族民间的摇篮曲:

悠悠喳!

叭不喳!

悠悠宝贝睡觉吧!

你阿玛出兵发马啦。

悠悠喳!

叭不喳!

悠悠宝贝睡觉吧!

大花翎子亮红顶子,挣下功劳是你的呀!

悠悠喳!

叭不喳!

悠悠宝贝睡觉吧!

2.太原县民间摇篮曲:

俺娃娃亲,俺娃娃亲,俺娃娃大了坐朝廷。

(4)押韵密(案例):

《摇摇船》,《小树叶》,《月亮毛毛》。

1.《摇摇船》(每句入韵):

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儿还有糕。

2.《小树叶》:

小树叶,会说话,你听:

哗啦啦,哗啦啦,风大了!

风大了!

小树叶,会说话,你听:

沙沙沙,沙沙沙,风小了!

风小了!

小树叶,会说话,

你听:

唰唰唰!

唰唰唰!

下雨了!

下雨了!

风住了,雨停了,小树叶,不响了!

3.《月亮毛毛》:

月亮毛毛,要吃毛桃。

毛桃有核,要吃和合。

和合有心,要吃菜芯。

菜芯有花,要吃胡瓜。

胡瓜有籽,要吃鸡子。

鸡子有壳,要吃菱角。

菱角两头尖,一脚跨上天。

4.年龄越小,韵脚越密;年龄越大,韵脚越疏。

(5)反复、重叠的节拍、节奏(案例):

《小树叶》,《觉觉喽》,《半半歌》,《菊花开》。

1.《半半歌》:

有个小孩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上学路上半半跑,光着一只小脚板。

2.《菊花开》:

板凳,板凳,歪歪。

菊花,菊花,开开。

开几朵?

开三朵。

爹一朵,娘一朵,剩下那朵给白鸽。

3.《觉觉喽》:

啊哦,啊哦。

乖乖哟,觉觉喽,狗不咬哟,猫不叫哟,乖乖睡觉觉喽。

4.年龄越小,单一的反复越多;年龄越大,变化的反复越多。

5.活泼的稚拙美:

情感单纯直白,意象单一甚至没有,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形象直观。

(6)情感单纯直白例:

《春娃娃的歌》,《五指歌》,《搬和摆》。

1.《春娃娃的歌》:

幼儿园里好阿姨,教我唱歌做游戏,阿姨爱我我爱她,

我给阿姨敬个礼!

2.《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3.《搬和摆》:

爸爸搬白布,伯伯摆白布,爸爸不摆白布搬白布,伯伯不搬白布摆白布。

(7)意象单一或者没有(例):

《排排坐》

1.《排排坐》(叙事为主):

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形象直观例:

《天上玩玩》

2.《天上玩玩》:

月亮圆圆,像只小盘,月亮弯弯,像只小船,坐上小船,天上玩玩。

(8)结构简单例:

外部结构《雪罗汉》,内部结构《睡觉觉》。

1.《雪罗汉》:

大胖子,笑嘻嘻。

太阳一出来,化作烂污泥。

2.《睡觉觉》:

日公公,下山了,猫儿狗儿要睡觉,哦哦哦,宝宝快睡觉

月婆婆,笑弯腰,猫儿狗儿睡着了,哦哦哦,宝宝要睡了

(9)语言口语化:

1.摹声词、语气词多;2.多用儿童语汇。

语言口语化(案例):

1.《坐火车》:

小板凳呀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们的火车跑得快呀,我当司机把车开。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抱娃娃的靠窗坐,牵小熊的往后挪,皮球积木都摆好,大家坐稳就开车!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

(10)实用的游戏性:

游戏歌,半游戏歌,非游戏歌。

1.游戏歌例:

《坐火车》

2.半游戏歌:

部分传统儿歌游戏性很强,拉锯调,拍手谣,跳绳歌,踢毽歌,抽指歌。

3.非游戏歌也可开发游戏例:

《野牵牛》

4.《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答!

嘀嘀答!

三、赏析训练

(1)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的儿歌赏析示例

(2)学生:

分组赏析,任务驱动

(3)学生汇报赏析结果,教师点评

赏析示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有礼貌》

(1)押韵密(貌、好、笑、帽)可以简单谱曲唱

(2)情感直白(小公鸡有礼貌→太阳公公笑→奖励小公鸡),形象直观(小公鸡、太阳拟人化),结构简单(字数少,叠词的运用)

(3)非游戏歌,但可设计“戴帽游戏”

四、教学训练

(1)教师启发引导:

儿歌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2)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儿歌阅读教学设计示例

(3)学生:

以赏析过的儿歌为基础,设计一份儿歌阅读教学教案(课外)

(4)教师:

抽查点评

(5)学生:

修改完善

五.儿歌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和小学语文一般课文不同,儿歌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在把握儿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包括:

游戏性,稚拙美,音乐性,戏玩(和游戏结合),理解中记忆,朗读-歌唱。

儿童故事的赏析与模拟课堂

一.文体知识,赏析,教学,写作。

二.

(1)儿童故事的文体知识:

广义的故事指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如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小说等;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那些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品。

(2)儿童故事取狭义,是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听或看的、篇幅短小的故事。

三.情节清晰而曲折:

(1)清晰发展脉络清楚

(2)单纯一条线索

(3)完整有头有尾(4)连贯首尾相连

儿童故事的重点。

看《九色鹿》体会故事的清晰性

四.曲折:

波澜起伏。

意外,悬念,传奇。

曲折:

情节必须波澜起伏,即教材所说的“传奇性”、“意外性”。

多在紧急关头设置悬念,吸引儿童的注意和思考,让他们在紧张疑问中读完整个故事。

看《长发妹》体会故事的曲折性。

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

(1)儿童文学理论家楼飞甫的观点:

儿童故事的情节都比较单纯,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但单纯不等于简单或单调。

儿童故事的情节主线一般都单线发展,不枝不蔓;但儿童故事并非呈直线状,而是呈曲线形、螺旋形或波浪形推进,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时能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之感。

(2)不同的儿童故事,清晰性和曲折性各自的表现不相同,有的故事如生活故事清晰性明显一些,有的故事如某些民间故事曲折性性明显一些,二者结合是最佳的。

五.例:

新编故事《三个和尚》,安排“庙门失火”、的意外情节,从而改变成“三个和尚合力救火、最后完全醒悟”的结局。

听故事、看动画注意第二、三个和尚出现时的小转折(包括音乐的配合),火灾出现时的大转折(音乐的紧张性)。

使故事传奇性大大增强,同时保留了原来的线索,脉络清晰。

六.故事的续编原则:

(1)保持故事的清晰性

(2)增加故事的曲折性(3)参照《新编三个和尚》

七..儿童故事教学:

讲故事的技巧

儿童故事的教学主要方法是讲述(讲故事),对于老师而言,两个本事:

老师讲故事的本领、老师教会学生讲故事的本领。

基础就是对故事情节的全面把握。

清晰性的把握是基本,曲折性的把握能出彩。

(1)清晰性的把握:

注意开头和结尾,前后一定要连贯。

尤其是一些时间要突出。

每一转折之间的停顿要加大。

(2)曲折性的把握:

转折时可以停顿,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变化的人、事、物要用重音,表现悬念和冲突时可用紧张的语调。

(3)主题单纯:

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主题。

例:

《大萝卜》:

团结力量大;《狼来了》:

做人要诚实;《蓝色的树叶》:

讽刺某些孩子的小气。

也可以无主题(为情节而情节):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

?

一个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

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没水喝。

(4)主题和情节的关系:

用既具反复性又带变化性的情节说明道理,主题往往蕴含在最具转折性的情节中如:

爷爷奶奶——孙子孙女——狗猫——老鼠(拔萝卜)体现情节的反复性。

儿童故事的教学:

1.主题的教学和情节的教学不要分割。

2.揭示主题就放在情节的讲述中,变化较大的转折中。

3.对比《从前有座山》(无主题)和《三个和尚》(主题在最后的转折),第一个故事:

简单

的重复;第二个故事:

反复中的变化。

(5)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

1.叙述是儿童故事的主要表达方式,它着重于人物行动经过即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过程的叙述。

2.不侧重于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不用描写,如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这是它和儿童小说的主要区别。

例如:

《包公审石头》就是纯中国作风的讲故事,着重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没有什么描写。

八.

(1)儿童故事用拟人和夸张吗?

1.动物故事用拟人。

2.儿童故事极少用夸张,例外如《阿宝要吃草》。

3.情节、叙述、语言(讲述和复述教学方法的运用

(口头)编写故事能力的训练)——主题(和情节教学的结合:

不是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反复和变化的情节水到渠成得出道理。

(2)儿童故事的教学:

阅读和(口头)写作的结合

1.写作方法的分析和训练着重叙述,不能把描写作为重点。

2.可以让孩子续写故事的方法来培养其创造性的叙述能力。

九.

(1)语言通俗朴实:

叙述语言要口语化,浅显易懂。

这是由故事的叙述手法决定的,故事描写少,形容词就少;抒情议论少,感情方面的色彩就淡。

朴实的语体风格就占上风。

(2)人物语言则要有个性特征,但要摒弃故作姿态的“娃娃腔”。

《九色鹿》、《长发妹》、《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的人物语言把握最好。

十.儿童故事的教学:

讲故事的语言运用

(1)叙述语言的把握:

平实

(2)人物语言的把握:

体现性格特征,避免矫揉造作的“娃娃腔”。

十一.小结:

儿童故事的教学:

情节更复杂(一条线索——几条线索)

(1)儿童故事

(2)图画故事:

以图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包括静画和动画(电视电影的出现又为图画故事带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又叫卡通)。

(3)图画故事、影视故事取广义,如童话等也包在里面,但是除了文体本身的特征以外,如童话的情节更曲折等,也会因为艺术质料层的不同而导致情节发生变化。

图画故事和图画书、影视故事和儿童影视文学的关系

(4)一般的图画故事(静画)相对于文字故事而言,突出的特征是直观性很强。

尤其为幼儿创作的故事,缺乏文字的辅助,必须让幼儿一眼就能看出大致的故事情节。

为稍大年龄的儿童创作的图画故事,可以文辅图,直观的要求相对较低。

(5)动画故事的独特性:

动画故事借助电视电影表现,和借助书本表现的一般图画故事有着不同的特征。

如《帅哥米奇》中的《登山记》就有三条线索,米奇、唐老鸭、狗各一条线索。

例如《马上曲棍球比赛》

(6)儿童故事,;动画故事(如《蜡笔小新》中的小新、《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儿童小说。

1.小新:

“好色”、爱逃避、深谙成人心理,能服软,也会要挟,闯出什么祸来都有本事自圆其说。

(小男孩弱点的综合)

2.小丸子:

无忧无虑、容易高兴、有时对人很好、对于痛苦的事很快就忘记、好奇心重、胆小、吃醋、不讲理、爱模仿、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小女孩弱点的综合)

3.直接创作,改编:

如《猴子捞月亮》,如《唐老鸦行军记》。

4.总之,动画故事是一种故事向小说过渡的故事体裁,因而部分具有小说的某些特征。

十二.文体特征小结:

(1)改写:

茅盾把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改编成儿童故事《大槐国》。

(2)缩写:

英国的玛丽兰姆和查理兰姆姐弟把莎士比亚的部分剧目合编为《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3)扩写:

把《山海经》中关于“夸父追日”的片段扩写为儿童故事。

十三.动画故事的独特(来自:

WwW.:

如何赏析儿歌)性:

“动”画+音乐

(1)动画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感官体验元素丰富。

它既有精美的画面,又有动听的声音,且有一定的节奏感。

尤其在内在情感的外现方面,动画能利用这些要素表现得十分形象。

如生气的时候头顶上会冒火,伤心的时候泪水会像瀑布一样流下来?

?

如:

《喜羊羊与灰太郎》

(2)动画和音乐还能因其“民族性”更显独特:

如动画《埃及王子》中尼罗河、沙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宫廷建筑、花纹柱饰、民族家居等构成一幅充满神秘光影的、美丽色彩的画面。

如动画《埃及王子》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

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采用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水墨鱼虾形象,从一幅优美的荷塘景色开始,逐渐展示一个淡雅、抒情的水墨画世界。

《小蝌蚪找妈妈》中悠扬的民族音乐,亲切温馨的旁白等。

十四.动画故事的教学:

(1)动画故事不能代替文字故事

(2)动画故事可作为文字故事教学的辅助(3)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承担指导小学生动画故事欣赏的课外指导任务。

十五.动画故事作为文字故事教学的辅助:

(1)引导孩子对比动画故事和文字故事的不同(情节、人物、环境的特殊性)

(2)利用动画的“声”与“画”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

十六、指导小学生课外观赏动画故事:

(1)推荐优秀的动画故事片。

(2)告诫孩子不能以动画代替文字。

(3)适量地布置任务:

让孩子把动画转化成为文字故事。

儿童诗的赏析和教案设计

一、儿童诗的文体知识:

诗歌(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切合儿童心理特点,适宜儿童阅读欣赏)儿童诗。

二、儿童诗的发展轨迹:

(1)中国古代:

文人诗:

李白《静夜思》《悯农》,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草》,杜牧《清明》。

神童诗:

骆宾王《咏鹅》、李泌年《咏方圆动静》、解缙“小儿何所爱”

(2)“五四”后:

叶圣陶、郑振铎、汪静之、艾青、冰心等

(3)80、90年后:

诗人圣野、任溶溶、金波、鲁兵、金近、雁翼等;杂志《小朋友》、《儿童时代》、《儿童文学》、《东方巨人》等;《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故事诗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国幼儿文学集成(诗歌卷)》(重庆出版社)

三、

(1)儿童诗的分类1:

叙事诗,抒情诗。

(2)儿童诗的分类2(文体的交叉)

(3)儿童诗的分类3(内容):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诗《白墙上的黑手印儿》——讽刺诗《小弟和小猫》。

(4)分类举例:

寓言诗《龟兔赛跑》——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抒情诗《让我们荡起双桨》。

1.抒发儿童内心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

2.充满儿童情趣的、孩子式的想象

3.采用蕴涵儿童情趣的独特构思

篇二:

儿歌赏析

儿歌赏析:

食指拇指碰碰,做只小鸡叫叫,叽叽叽,叽叽叽。

食指中指并拢,做把剪刀剪剪,嚓嚓嚓,嚓嚓嚓。

五个手指贴紧,做把榔头敲敲,咚咚咚,咚咚咚。

伸出拇指翘翘,帮你带朵红花,好好好,好好好。

小指小指勾勾,我们向上跳跳,嘻嘻嘻,嘻嘻嘻。

小手小手拍拍,大家歌儿唱唱,妙妙妙,妙妙妙。

谁会飞?

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

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调调头。

谁会跑?

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爬?

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慢慢爬。

一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呀搬不动,急得直摇头;小小蚂蚁想一想,想出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

冰糖葫芦甜又甜红红山楂园又圆一排排呀一串串尝一尝呀笑眯眼不用说话先点头你说喜欢不喜欢喜欢真喜欢喜欢喜欢真喜欢你一串呀我一串不给他呀要翻脸咬一口蹦一蹦不再给妈妈把气添你一串呀我一串甜丝倒牙有点酸你一串呀我一串人人的脸上笑开颜

伸手摸摸头,变个大马猴;摸摸小鼻梁,变个小绵羊;

摸摸耳朵垂,变个小金鱼;摸摸小脖梗,变个小花鸡;

摸摸肩膀头,变个小黄牛;摸摸胳脚窝,变个小白鸽;

摸摸胳膊肘,变个小黑狗;摸摸小手心,变个小蜜蜂;

摸摸肚脐眼,变个花蝴蝶;摸摸脊梁沟,变个小泥鳅;

摸摸屁股蛋,变个红嘴燕;摸摸大腿弯,变个大喜鹊;

摸摸小腿肚,变个小白兔;摸摸脚底板,做个好小孩.

奇怪奇怪真奇怪圆圆的蛋壳里钻出小脑袋可爱可爱真可爱小鸡呀一出壳就叽叽叽叽唱起来

大苹果香又甜挂在枝头惹人馋

风儿闻过说好香雨儿舔过夸真甜

篇三:

儿歌赏析

儿歌赏析:

读完这首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语言清丽自然,流动宛转,有如云霞舒展,水泉潺缓,是那么自如欢畅,又是那么悠闲跌宕;从画面看。

又分明是一幅生意盎然的群鸟鸣春图,是那样神韵飞动,明快热烈,情趣横生。

诗人写春天,他不写岸边烟柳粉桃,亦不画园中姹紫嫣红,却偏偏选取晨兴刹那之间,从极平常中发现生活乐趣,抒写生活感受,写出春夜入眠,竟不觉晓,待到耳闻啼鸟啾啾,才被惊觉,醒来眼见户外春雨初霁,天朗气清,回想夜里风雨潇潇,禁不住问道:

此时落红该有多少?

诗人无限的春情春意,深深包孕在这一声自问之中。

虽然诗中写了夜来风雨,落花纷飞,但诗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伤春的哀叹,相反,是通过雨过天晴,众鸟喧闹,红花遍地,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它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诗歌赏析: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

静静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

篇四:

儿歌案例分析

儿歌案例分析:

买菜

背景:

在孩子们自主仿编儿歌成功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展示所编的儿歌。

实录:

T:

谁来介绍自己编的儿歌,听一听你喜欢他儿歌里的哪一句?

C:

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去买菜,萝卜圆又圆,吃了棒。

T:

你觉得他编的儿歌有问题吗?

哪里不像儿歌?

C:

萝卜圆又圆,吃了棒这句不像儿歌。

T:

耳朵真灵,那萝卜长的怎么样?

c:

萝卜萝卜圆又圆。

T:

吃了萝卜会怎么样呢?

C:

吃了萝卜身体棒

T:

那送谁吃呢?

(给妈妈吃)用儿歌的话说出来

C:

妈妈吃了身体棒!

T:

你们喜欢这句吗?

为什么?

C:

吃了身体棒,所以喜欢。

T:

是啊,把有营养的萝卜送给妈妈的事情编到儿歌里去了,是吗?

T:

你们把有营养萝卜送妈妈,因为你们是会关心妈妈的好孩子,是吗?

妈妈好高兴有你们这群好儿女。

回应分析:

在这组回应中,当孩子因框架句型的结构不明了,而产生偏差时,我通过直奔主题的适宜回应——你觉得他编的儿歌有问题吗?

哪里不像儿歌?

使孩子直接思考儿歌的所在问题。

同时通过萝卜长的怎么样?

吃了怎么样?

送给谁吃?

三个框架式的适宜回应扶持幼儿,给孩子仿编儿歌设置了坡度,从而帮助孩子编出儿歌,达成目标。

在这其中,当孩子因编出儿歌而喜悦的同时,我也为自己学会了“适宜的等待,适宜的引导”而庆幸。

可见教育的微妙之处正在其中。

∙荐python代码赏析

∙荐电影赏析英语

∙荐女人善变赏析

∙荐tennyson作品,赏析

∙荐youth英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