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728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ocx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新康德主义其及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

学位类型

科学学位□专业学位

研究生姓名杜平

导师姓名、职称彭运石教授

论文编号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一年三月

 

分类号密级

学校代码10542学号2009XXXXXXXXX

论新康德主义其及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P

 

研究生姓名杜平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彭运石教授

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二年四月

摘要

摘要

(摘要内容四号宋体)

 

关键词:

(内容,四号宋体)

ABSTRACT

(英文摘要内容字体timesnewnormal)

KeyWords:

 

目录

摘要3

ABSTRACT3

第一章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要义4

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和生理学派5

一、形而上学派新康德主义5

二、生理学派新康德主义5

第二节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6

一、从右边对康德哲学的修正6

二、纯粹思维的创造论7

三、先验方法7

四、文化哲学8

第三节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9

第二章新康德主义与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关联12

第三章新康德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蕴涵14

第一节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14

第二节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14

第四章新康德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批判17

参考文献19

 

第一章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要义

新康德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被称作新康德主义哲学运动的哲学家们,开始是对一些哲学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后来推广到整个哲学领域乃至社会、历史等方面。

他们对康德哲学和康德的思想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表达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领悟到康德哲学的价值和康德提出的问题正是哲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因此,他们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企图从康德思想出发加以探讨和解决。

新康德主义哲学运动广泛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50年代,新康德主义处于发端、萌芽期。

德国哲学家策勒尔认为对各种认识论问题的批判性探讨都离不开康德,我们必须回到康德去。

他的《论认识论的意义和任务》和哲学史家费舍尔的《康德哲学批判》等,其基本思想都离康德本意不远。

19世纪60年代,是新康德主义的产生时期。

这一时期新康德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感官生理学理论来解释康德的认识理论,把康德的先天决定化变成感官生理决定论。

另一特征是把康德的自在之物作为形而上学独断的思想残余加以清除。

因而当时的主要学派是生理学派和形而上学学派。

新康德主义早期创始者是奥托·李普曼和弗·朗格。

李普曼的《康德与后继者》和朗格的《唯物主义史》的出版,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问世。

19世纪70—90年代,大体上是新康德主义的兴盛时期。

在早期朗格等人思想的影响下,这时的新康德主义发展表现了新的特征。

以柯亨为代表的马堡学派着重从自然科学、先验逻辑、数学唯理主义、文化哲学等方面,推进新康德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则重点从价值论、文化科学、社会历史理论等方面向前推进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在这一时期才称得上真正的学派。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是新康德主义的发展时期,这时期柯亨、那托普、卡西尔、李凯尔特等人,发展了新康德主义的休系,并把新康德主义推进到专门领域,对哲学与社会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至20世纪20年代,新康德主义开始往下衰落。

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和生理学派

形而上学派和生理学派是新康德主义的早期学派,它们在对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促进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一、形而上学派新康德主义

奥托·李普曼是德国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他的这一口号也成为新康德主义运动的纲领。

他有一句名言:

凡是研究哲学的人都不能绕过康行,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要跟康德提出的问题打交道。

李普曼认为,康德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相信自在之物的存在。

但他的著作中仍有康德自在之物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

李普曼试图指出康德的后继者都迷失了方向,把“绝对”概念确立为形而上学的最基本概念。

李普曼的第二本书《对实体的分析》和晚期著作《思想与事实》都受到了康德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人类从理性责任和精神需要出发,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批判的形而上学”,以便人类思考事物的本质,这种学说既保留超验的和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假设,但也必须把价值抉择置于一定位置。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实在论者、德国哲学家黎尔则认为,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不应与主观观念形成问题不加区别,康德的决定性成就在于区分了“先验的”和“心理的”这两个问题,把知识的客观意义从知识起源的发生中区分开了。

在黎尔看来,时空、范畴纯形式只给被经验到的实在以普遍的、必然的形式,而其内容必须通过直接的感性直观。

这样后者就构成我们确信事物的实在特殊的根据。

黎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批判的实在论”。

他进而认为,物自体与认识的先天要素相结合,才是康德学说的结论。

二、生理学派新康德主义

朗格是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早期生理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的主要著作为其《唯物主义史》。

朗格认识论的理论基础是感官生理学理论。

朗格对康德认识论说明采用了感官生理学观点。

他认为人的认识范围只在现象界内,“自在之物”只是一个“限界概念”。

他在《唯物主义史》中认为,康德哲学的本质可以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示,我们所谓事物的“实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它们“对于人类的现象”。

对于科学来说,始终正确的是,“自在之物”仅只是一个限界概念。

这里朗格继承了康德的认识范围只是在现象界内的思想,但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客观实在性取消了,只剩了一个“限界概念”。

人类的全部经验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康德认为它离不开主体“我”和对象“物”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

而朗格认为是由人的生理组织决定的。

他从感官生理学理论出发,认为普罗塔哥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正确的。

这样朗格把认识最终看成是由心理——生理组织决定的,从而否定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客观性。

朗格把时空观念、因果观念看成是植根于人的生理组织的。

感官构造、生理组织不仅决定认识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认识观念,这样他把因果性看成是“个人组织的产物”。

朗格同意康德时空、范围的先验性观点,但是他把这种先验性,以心理——生理学意义的主体感官组织的性能取代了。

由此,他认为因果性观念是植根于我们心理、生理的有机体中的,是先于一切经验的,是人类心灵的先天的本性。

生理学派的新康德主义企图把感官生理学的新理论应用于认识论,属于这一学派思想的还有德国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和费希纳等人。

第二节、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

海尔曼·柯亨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马堡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论》、《康德的伦理学原理》、《康德的美学基础》、《纯粹认识的逻辑》等,前三本著作是他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解。

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

那托普(《康德和马堡学派》、《哲学和心理学》)、卡西尔(《近代哲学与科学的认识问题》、《康德的生平和理论》、《人论》)、李柏特(《价值问题》)和沃尔伦德等人。

马堡学派是因该学派著名代表人物所活动的地点而得名的。

这一学派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先验逻辑、数学理性主义等方面。

朗格主要是通过感官生理学的成就来论证新康德主义的,而马堡学派受到朗格的影响,利用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特别是从数学、物理、逻辑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来论证、阐发新康德主义。

一、从右边对康德哲学的修正

以柯亨为代表的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从右边进行了修正,它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否定自在之物的客观实在性,把自在之物看成是观念、目的、空洞的概念。

柯亨不同意康德的二元论,但他并不完全抛弃自在之物的概念。

首先,自在之物作为观念而存在;其次,自在之物作为目的而存在;再次,自在之物作为概念而存在。

柯亨指出,康德保留的自在之物应该完结了。

自在之物成为观念以后,便不再是非科学的实在论的空洞想法,不再是不合乎逻辑的信仰的幻影,不再是那个实质上不可能实现的空洞的意愿的表现。

第二,克服康德“感性”认识中的唯物主义成分。

康德承认感性认识的产生在于“物”的刺激作用的结果,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知性。

以柯亨为代表的马堡学派,指责康德抱有“感性论的偏见”。

在他们看来,自在之物不是感性认识的原因,认识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主体自身内发生的。

无论感性认识的形式(时空)还是内容,都是主观的,不需要有意识外的自在之物的作用。

在对经验概念上,康德认为经验概念的形式,一是离不开自在之物的作用,二是取决于主体先天的知识。

柯亨赞成后者,不同意感觉是认识的直接源泉。

他不承认感性的学说先于逻辑,而主张我们是从思维开始的,思维除了本身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原因。

在他看来,思维能够把纯直观的因素包含在自己本身里。

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感觉和思维没有作质的区别,把感性认识看成是由思维创造的。

柯亨认为,感觉与感觉客观内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不能感觉到的东西。

因而不能说感觉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由此,他们把感性归于思维。

那托普说:

“‘直观’就不再作异于思维的因素在认识中与思维分庭抗礼,互相对立了,相反地,它就是思维,只不过并非单纯的规律思维,而是充实的对象思维。

”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感性直观与知性思维是主体两种不同质的认识能力,到马堡学派那里感性成为思维的产物而无质的区别,他们认为这样就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及直观与思维的对立。

二、纯粹思维的创造论

马堡学派的哲学家否定了认识之外的立足点,主张认识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思维上面。

柯亨指出:

“认识及其法则是自然规律的基础,思维应当对这些基本法则进行揭示。

因此,自然规律的问题要导向逻辑学。

”于是柯亨把认识过程开端的基础看成是“起源判断”,并且断言:

“凡是在思维以外的东西,凡是异于思维的规定的东西,都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在柯亨看来,纯粹思维不仅创造世界,就纯理性的数学知识也是由它创造的。

纯粹思维是创造对象、自然界的创造性力量。

马堡学派的纯粹思维创造论的世界观不是存在决定思维,而是思维决定存在。

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否定了客体、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在马堡学派那里一般是在主观内的区分。

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都是表象的联结,“主观的”是指不固定的表象联系,在经验中变化不定;“客观的”的指在思维里有概念因素的秩序联系。

卡西尔说:

“‘概念’不是抽象出来的,而是预先想好的:

须知我们把概念的因素的秩序和联系加在某些多样性上面时,就可假定概念已经存在,即使不是它的最后形式,那么也是它的基本职能。

”这样他断言:

“同一个经验的内容根据它所采取的逻辑上的立脚点的不同,既可以叫主观的,又可以称为客观的。

”这表明实在是由纯思维产生的。

同时,柯亨也把思维当作独立而创造的实在,这实际上是企图以客观唯心论来克服主观唯心论。

三、先验方法

那托普指出:

“柯亨把先验方法的思想理解为康德的中心思想,认为他的其他一切思想都可以联系到这个思想上,都可以根据这个思想去加以理解,加以评价。

因此在他的陈述中,总是把决定性的重点放在先验方法上。

”因而,马堡学派把数学、逻辑的先验方法当作方法论的重要问题而加以阐述。

马堡学派认为,先验方法是康德哲学思想结构中的构造性、前进性和创造性的力量。

那托普指出:

“我们全部哲学研究的固定的出发的,不变的指导思想,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是‘先验方法’。

”什么是先验方法?

柯亨认为,康德的先验方法是作为对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进行思考的结果而产生的。

在康德看来,科学事实包含在牛顿力学之中。

先验方法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寻找出论证科学事实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构成因素和逻辑条件。

这就是作为逻辑意义的先验方法。

那托普认为,先验方法不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证明方法,也不是心理学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它要求给每个哲学命题做出先验的论证或辩明,一种合法的推论。

那托普的先验方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思想:

(1)要求我们追溯已被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事实出发,寻求科学创造的原则及其规律。

(2)我们继续在人类全部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指出科学创造规律的可能性的根据,并通过人类理性的综合统一,提炼出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普遍的基本法则、规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先验方法是从科学事实出发,去寻求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逻辑结构,并把它看成是科学知识的最后根据、“科学精神”的实质。

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一切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

科学知识的统一在于逻辑结构,先验方法可以通过数学关系研究这种逻辑结构。

四、文化哲学

卡西尔在《人论》、《符号形式哲学》等著作中对文化哲学思想作了大量阐述。

“人类文化哲学导论”作为《人论》的副标题,点明了该书的要义。

卡西尔力图对人做出一种新的定义。

在他看来,哲学探寻万物始基的同时,苏格拉底向人们呼唤“认识你自己”,哲学开始意识到了人。

然而哲学长时间重点关注宇宙本体,人未被置于主体地位。

但哲学精神的反思,终于提出了人是感性动物、理性动物、政治动物等,在他看来这虽道出了人的自身价值,但仍囿于传统的局限。

于是卡西尔从整个文化意义提出来:

人是符合的动物。

他在《人论》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符号(或“象征”)。

在所有动物种类中都能找到感受系统和反应系统,唯独在人那里还存在着一个第三系统,那就是可以描述作“符号系统”。

这个新的发现改变了整个的人生。

这和其他动物比较,人不仅生活于一个较广的实在,可说生活于实在的一个新向度(或新的“实在之维”)之中,这“实在新向度”就是符号。

这里的符号并不是记号、信号。

动物可以找到记号、信号,记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实质的存在,符号是属人类意义世界,具有功能价值,是“指谓项”。

动物与人这两个世界的本质分界是情感语言和命题语言的不同。

没有符号使用,人将局限于生物需要,正是人类使用了符号系统才发展了人类理性思想,才走进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大门。

卡西尔在《符号形式哲学》中,想把康德哲学原则推广到人类文化领域。

他在《人论》中认为,人类文化哲学至少包括: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和科学六项。

这些都是符号活动的结果,符号活动贯穿于整个文化领域。

那么,人的意识怎样接受符号的作用,这在于符号包含着各种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中一些感觉的东西都可体现一种意义。

符号概念一方面是符号,另一方面又表示意义(或意指),同时双方可以互相替代,符号作用是建立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的联系,又把这种关系提供给意识。

在卡西尔那里,符号体现了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它正是理解宗教、艺术等结构不可缺少的。

人类的文化诸形态,诸如神话、宗教、艺术、历史、语言、科学等,它们的差异性很大,为什么能归结为一种符号活动?

在这个问题上,卡西尔还是从康德那里受到启示,就是关于“形式”的问题。

卡西尔在康德那里找到主体的自发性和功能形式,为他的文化诸形态统一于符号活动的难题找到了开门的“钥匙”。

于是他认为,在认知的纯粹功能之外,我们必须去寻求了解语言思想的功能、神话宗教思想和艺术知觉的功能等。

卡西尔的符号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构造客观世界。

符号表现的功能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

一是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功能”,构造的是原始的神话世界等;二是“直观功能”,通过日常语言构造常识的世界等;三是“概念功能”,构成科学的世界等。

正是由于符号表现一种普遍性的功能,符号就是功能的普遍性形式本身。

因此在人类文化的不同的各领域里,尽管内容各异,但它们都是建立在同一的符号形式这一普遍性的功能形式之上的。

这样由人类符号活动所创造的各方面文化诸领域,都在符号形式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系统。

符号究竟是什么,卡西尔没有给予明确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人类文化活动各个不同方面的统一,就在于人类符号活动的力量和作用。

因此,符号在本质上就是人类精神先天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功能形式。

它伴随着人类诸形态的文化活动,其自身就是这种活动的统一基础。

这里卡西尔所阐明的人类文化哲学思想,不是关于人的形而上学实体的理论,面是对人的一种功能性的文化哲学说明。

因而,这种文化哲学在人类哲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看到了人的精神在文化发展中的哲学作用,对人进行了新角度的研究,为文化哲学的确立作了创建的工作,这一理论也成了现代关于人的研究的重大成果。

第三节、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又称价值学派或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

弗莱堡学派着重在价值论、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史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进展。

这一派有影响的人物还有闵斯特贝尔格、拉斯克等。

一、价值理论

(一)价值概念

文德尔班认为,价值概念并不是他的发现,而是洛采把它引入哲学中的。

德国哲学家洛采认为感情价值世界是与科学世界并列存在的,但他对价值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没有系统说明,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价值学说,可是他的效用学说中包含了这种启示。

他在存在事物与有效真理之间作了区别,他的思想启迪了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

关于价值概念的含义,弗莱堡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它是指有用性,能满足某种需要或引以为快的东西。

文德尔班认为:

“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

(2)它是指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李凯尔特说:

“关于价值,我们不能说它们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价值决不是现实的,既不是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心理的现实。

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3)它指的是诸多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系的总和,它不是物理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的实体,也不是伦理、美学和科学研究的具体事物。

它是存在物间的相互关系、关系的总和。

作为永恒性的规范的价值,说到底是“形式与秩序”而已。

价值是属于人的精神和心理过程,是取决于意志和感情的东西。

文德尔班认为,如果取消了意志和感性,也就不再有价值了。

(二)价值与认识

在文德尔班看来,康德由于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较深,在他的认识论中没有把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区分开来。

于是文德尔班对这两种知识加以区分。

(1)他把哲学知识划分在“本体世界”里,科学知识划分在“表象世界”中。

本体世界是实践世界、自在之物的世界,实质上是属价值世界。

而表象世界是理论世界,是事实世界;

(2)价值世界是主体的一种公设,事实世界是主体的表象。

文德尔班把理论与实践、现象与本体、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看成是主观内的区分,差异只是存在主体内,存在于判断中;(3)哲学中的判断是属于“批判判断”。

它表示“判断意识”与“被表象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取决于主体的立场、感情和意志,看它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

这就体现了“估价意识”(主体)和“被估价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价值的知识。

而自然科学中的判断是属于“理论判断”即事实判断,它表示的是表象间的关系,不是实践知识而是逻辑判断,是认识的科学知识。

文德尔班的这个区别,就是要说明白哲学知识是关于价值的知识。

在文德尔班看来,事实只是主体的表象,最终要归于主体,这样事实知识要服从于主体感情和意志,服从于价值知识。

价值观念是事实的根据。

这样文德尔班在价值与认识的关系上,做出了认识服从于价值、价值是认识的根据的结论。

然而,他还认为,认识问题本身就具有某些价值性质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引起由理论问题过渡到实践问题。

(三)价值哲学

价值哲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和任务是什么?

按文德尔班的思想,哲学只能作为具有普遍正当性的价值科学而存在。

它将不再侵入到特殊科学领域。

哲学有其自己的领域和任务,这就是那些具有永恒正当性的价值,这些价值乃是一切文化功能的基础,并构成了一切特殊价值生命的基础。

在文德尔班那里,哲学绝对离不开价值的观念,它要强烈地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按李凯尔特的思想,哲学要把价值的领域留给自己,价值的领域才是哲学的真正的领域。

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作为价值的价值,探讨它们的意义,把它们纳入一切价值的普遍的、目的论的联系之中。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以价值论的观点估价人类的认识,建立它们与价值领域之间的联系。

因此,价值论成为弗莱堡学派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弗莱堡学派认为,哲学理论就是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

认识的标准是价值。

因为它是由主体的感情、意志决定的,价值是相对于估价主体(心灵)本身而说的。

李凯尔特区分开了“价值”与“评价”,评价是指价值与主体活动相关,主体根据价值观点使其活动成为评价。

如果价值附着在对象上面,并以此使对象变为财富,这样李凯尔特指明了价值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而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标准价值、价值规范)学说是一种规范理论。

一般估价主体的普遍意识(标准意识)相应的是普遍价值,与之对应的是作为特殊估价主体的特殊意识,相应的是特殊的价值。

价值哲学是作为普遍价值理论的学说。

它的体系是按真、善、美构架,与此相对应的是逻辑评价、伦理评价和审美评价,进而产生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这就是价值学说的下属三个组成部分和内容。

康德的伦理学假设上帝存在作为道德行为的最后保障,而弗莱堡学派的普遍价值说,也是相信存在着人类进行估价的绝对标准,把它推到“一个最高的理性,即上帝的内容”。

这表明弗莱堡学派的价值理论,最终也归到康德那里去。

但弗莱堡学派的价值理论,为哲学的发展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二、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理论是弗莱堡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由文德尔班创建,李凯尔特加以发展和完成。

(一)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

文德尔班把历史科学称为“事件科学”,把自然科学称为“规律科学”。

他认为,二者的出发点和基础是相同的,都以经验、感觉事实作为出发点。

他说:

“它们都要求以一种经过科学提炼的、经过批判琢磨的、并且在概念活动中受过考察的经验作为它们的基础。

”但以经验事实为对象进行考察,历史科学注意的是特殊,自然科学注意的是一般。

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

(1)从特征上看,历史是描述的个性记述;自然科学是制定法则的。

因此,历史知识是“描述特征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制定法则的知识”。

(2)从方法上看,历史是追求形态的,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它是描述的个别记述方法(或者描述个别化方法);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从确认特殊关系进而掌握一般,它是法则普遍化的方法。

(3)从思想倾向与目的上看,历史思想中主要倾向是直观,自然科学主要倾向是抽象。

(4)从任务上看,历史科学家在于使某一过去事件丝毫不走样地重新复活于当前的观念中。

历史科学的任务就是对一次性的、特殊的个别性事件的叙述。

自然科学家在于寻找自然界的现象的本质。

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界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和规律。

在弗莱堡学派那里,虽然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共同之处,但他们把二者对立起来。

文德尔班说:

“规律与事件乃是我们的世界观最后的不可通约数,永远处在对峙状态中。

”李凯尔特认为:

“自然是那些从自身中成长起来的:

,”与自然相对立,文化或者是人们按照预计目的直接生长出来的。

(二)历史科学与价值

弗莱堡学派把人的活动与历史知识的对象看成是文化。

在文化这一范畴中,包含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艺术、语言、宗教等。

因此,他们把历史科学又称为历史的文化科学。

“价值”是历史文化科学的基本范畴。

历史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1)价值是区分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标准。

李凯尔特认为,自然物不具有价值,不能作为财富,不能从价值观来观察。

他说:

“一切自行生出来或成长起来的东西,却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而如果这种东西的确不外是上述意义的自然,那就必须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

”他认为,一切历史文化产物都必然具有价值,因而也必定是财富,必须从价值观上来考察。

李凯尔特认为,在一切文化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