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680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docx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

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方案

第一节保护规划总则

一、保护要求

(一)整体性保护

以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并对其周边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并在整体结构层次上,采取统一规划下的相对独立的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内一切工程设施均不能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自然景观,进入湿地公园内从事的一切活动均要符合湿地公园的有关规定。

(二)就地保护和积极恢复相结合

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护现存的珍稀物种、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已经退化或丧失的生境进行恢复和修复。

(三)展示性保护

在资源保护基础上,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和科研、宣教,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重要性能被广大民众所认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使资源、环境保护、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四)被动保护与主动保护相结合

被动保护是指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惩罚等手段,强制性地要求群众被动地去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主动保护是指通过让群众得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实惠而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自发地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例如,通过保护生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和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在进行简单的比较利益计算后,群众会自发、主动地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二、保护目标

根据白云湖湿地各类资源的稀缺性、承载力、敏感度、保护价值等特征,针对不同资源存在和面临的威胁因子,制定好各类包括保护的具体对象、范围、方式和措施等在内的专项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资源的完整性、原始性、真实性与多样性。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目标主要分为4类:

水系和水质保护、水岸保护、栖息地(生境)保护和湿地文化资源保护。

(一)水系和水质

保护畅通的水系水文联系,建立水文水质监测体系,开展定点定时采样、监测,建立巡查应急措施制度,定期对水域进行污染物清理;加强外源污染的控制,减少进入水系的污染物;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自身的净化能力。

(二)水岸

保护现有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对已经破坏的或结构不完善的水岸进行恢复和修复,在构建良好水岸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生境和打造良好的生态景观。

(三)栖息地(生境)

要建立生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定期监测,加强本地物种保护,有计划地实施防火、防病虫害等各项措施,禁止狩猎、盗采盗伐,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繁育,保护好基因资源和物种组成,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连续性。

积极开展栖息地(生境)恢复与修复,增加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

(四)文化资源

要保护有关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宣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

修复和重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维持和保护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的民族村落的结构和建筑特征等。

三、保护措施

(一)成立保护机构

(1)成立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为正处级(或副处级)机构,行使自然保护、管理等职能。

(2)成立3个湿地保护管理站。

(二)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

(1)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湿地公园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2)建立完善的巡护、防火制度:

树立以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严格的用火防火制度。

按规定线路在湿地公园内坚持巡逻,加强保护管理站、监测站等岗位定位值班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相关人员的巡护、防火责任意识,实行巡护和防火责任制。

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突击队伍,制止偷猎、盗伐事件;认真做好巡护日志和防火日志。

(3)建立档案制度:

档案是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科研、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凭证与依据,湿地公园应着重对建设规划、湿地保护、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保护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种群活动情况、科研工作及成果进行建档管理,逐年检查复核;做好气候、水文、地质、生境观察记录并归档。

(4)建立社区共建联防保护制度:

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保护区与周边乡(镇)村基层组织、旅游社团及学校建立联防保护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严守严防,动员社区职工及周边民众自觉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形成全社区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以湿地公园管理人员为骨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自然保护联防网络,使各项保护内容均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宣传教育

(1)建立宣传教育制度:

通过设置宣传、广告牌,印制、分发宣传手册,举办保护讲座和法律培训,开展科普教育,每年定期开展电视、广播、演讲等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广泛开展宣教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保护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加周边社区公众的保护意识。

(3)在湿地公园外围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和旅游路线上,设立宣传界牌,向公众宣传湿地公园及其管理规定。

(4)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加强管理

(1)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加强保护执法队伍建设。

形成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和机构。

通过强化培训和人才引进,逐步加快保护工作规范化进程。

(2)建立保护管理人员责任承包制。

对区域内的巡护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和岗位负责制。

(3)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管理计划的作用。

在对湿地公园历史和现实、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管理方案,方案应有很强的目标性和操作性,有步骤地实行保护管理计划对保护工作大有裨益。

(4)控制旅游人数,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游客规模。

搞好三废处理,避免开展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

(五)发展生态经济

由于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周边群众对湿地公园资源有一定的依赖,因此应积极探索社区发展道路,探索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使资源保护与周边经济协调发展。

(六)当地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管理

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健全联防共管体系。

以乡规民约、保护公约的形式组建群防共管网络,形成共同保护、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局面。

完善湿地公园管理局、湿地保护管理站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协调网络。

制定《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措施,使依法保护、依法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加大对破坏自然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二节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一、现状

(一)水系现状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水系主要为巫水河上的白云湖库区、大坝至县城段的巫水河段以及白云湖沿岸与十万古田内的山溪。

(二)水质现状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白云湖湿地公园水质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

二、保护措施

(1)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不存在水量不足的问题。

但是应该实施科学的水资源调度,以保证整个白云湖流域的正当用水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有利于保障白云湖流域的生态安全。

(2)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加强湿地公园上游及其区间的污染控制,尤其是应该完善湿地公园周边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生活污染、工矿开采污染的进入。

排入湿地公园内的污水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3)加强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减少进入湿地公园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

(4)积极控制旅游污染。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制定惩罚措施,严禁游客随意丢扔果皮垃圾和随地大小便。

在旅游线路上,建设合理密度的果皮箱和厕所。

管理人员应重点清理旅游路线上的各种垃圾,尤其是旅游旺季,要适当加大清理频度。

(5)积极控制内源污染。

加强对旅游船只的管理,定期进行机动船只维护检修,防范发生油污泄漏事件,杜绝油料污染。

对引起水体污染的人工养殖规模进行严格的限制,通过测算水体养殖承载力,控制养殖规模和改变养殖方式,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养殖,减少人工饲料的喂养。

(6)积极开展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滤场和水岸生态系统来拦截进入湿地公园的污染物质,通过实施富营养化治理工程来改善水体水质。

三、水质保护与保育工程

(一)废弃物集中清理

对湿地公园水域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一次全面、集中的废弃物清理,以清理长期“存储”的固体废弃物。

同时,在局部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必要的消毒,以防止相关疾病的传播。

(二)水质日常保洁

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湿地公园水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和集中处理,并对部分水域进行清淤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体景观和良好的水质。

(三)汇水口截污

为减少外源固体污染物直接进入湿地公园水体,规划在湿地公园汇水口处设置截污网拦截污染物,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运出湿地公园外进行集中处理。

并且通过宣教措施建议汇水区农田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取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减轻农田面源污染的影响。

(四)湿地生态滤场系统建设工程

为保证项目区汇水不对湿地公园水质产生影响,规划在白云湖水陆交错带构建湿地生态滤场体系,规划面积8公顷。

湿地生态滤场是将水体生物处理过程和悬浮物去除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水处理工艺,它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可通过水中氮的硝化和反硝化除氮污染物质。

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它可和水中活性微生物一起,用于水体的深度处理。

湿地生态滤场的构建,可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及提高水体透明度,并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湿地生态滤场的一般构建流程为:

控制水深60.0~70.0厘米,坡降比5.0‰。

在部分地段池底自下而上分别设置0.2米厚的粘土层、0.6米厚的细碎石和0.1米厚的覆土层。

植物种类选择以芦苇、香蒲、菖蒲、灯芯草为主。

在芦苇等挺水植物前、后分别配置浮萍等浮水植物和苦草等沉水植物。

根据微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可以根据以上流程进行适当调整。

湿地生态滤场的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流程详见下图。

图6-1湿地生态滤场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流程图

图6-2湿地生态滤场污水净化处理工艺流程图

(五)白云湖入库水系保护与修复工程

为了保证白云湖入库水系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水质安全,营造更好的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对白云湖入库水系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必要的修复。

入库水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技术路线为:

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地形、地貌条件,沿河道至河床沙滩方向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比较完善的河流植物群落结构,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利用河流内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拦截、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来实现对进入白云湖水体的高效净化。

同时,在植物群落结构恢复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动物栖息地和湿地景观的要求,在充分实现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和湿地景观,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具体的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对现有长势良好的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以保护为主,防止人为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补充和景观营造。

同时,按照水岸生态系统建设的模式进行入库溪流水岸的建设,以提高入库溪流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进入水库的泥沙。

第三节水岸保护规划

一、现状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岸主要为水库与河流型水岸。

白云湖的水位变幅达到5米以上,因此,有一定面积的消涨带。

大部分的水库水岸和河流水岸的生态状况良好,仅局部植被长势较差或水岸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导致了生态功能下降。

二、保护措施

(1)对现有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保护其结构的完整性,维护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2)对已经破坏或缺失的水岸进行恢复和修复,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完善的水岸生态系统的重建、恢复和修复,开展水岸的“三化”(美化、绿化、生态化)建设。

(3)选择适合于鸟类栖息的植物进行水岸建设,在进行水岸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地。

(4)水岸的建设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导,在特殊地段可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建设。

(5)在工程建设中应当尽量采用生态材料。

(6)水岸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应该以乡土植被为主,严格限制外来物种的引入。

根据河流型水岸不同的建设模式,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乡土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生草丛、湿生灌木、观赏灌木、乔木和攀援植被进行建设。

三、水岸保护与保育工程

为了满足湿地公园防洪排涝、湿地生态环境重建和生态旅游的需要,保护和改善湿地公园水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安全”的生态水岸,为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之间建立一个和谐共处的生态廊道与景观长廊。

湿地公园自然型水岸可分为湖滨(白云湖)水岸、河流(巫水河)水岸,根据湿地公园河流、水库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组成、坡度以及植被现状与人为干扰状况等掌握水岸带的类型与生境特性,划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确定不同的水岸植被宽度,选择适宜植物种类,通过补植、新造等多种生态手段,合理布局亲水活动空间,科学营建水岸植被。

1、建设要点

主要考虑减轻库区消落带对生物及景观的影响。

水岸建设根据库区自然环境特征、土壤水分特性和植被组成,结合库区水位等环境变化规律,分为水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陆向辐射区以及陆地带。

通过选择耐水、耐淹、耐贫瘠的乡土植被群落,营造以乔木为主体,形成乔灌草立体结构的自然状态下的植被群落来保护水岸,以保持其自然堤岸特性,通过植被发达的根系来固稳堤岸。

该类水岸主要有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控制养分流失、截获农田土壤流失,重构水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陆向辐射区以及陆地带丰富多样的生境。

2、水岸适宜植物种类与配置技术

(1)树种选择

应遵循乡土物种为主原则、物种多样性原则以及适地适树原则,同时兼顾生态功能、经济效益与景观相协调。

根据白云湖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不同水岸带区域适宜栽植的植物树种如下:

水向辐射区:

芦苇、莲、菖蒲、鸢尾等挺水植物以及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水上花卉有美人蕉、莲等,可食型水生蔬菜可选择莲藕、茨菰、荸荠、菱角、茭白、莼菜、豆瓣菜、水芹菜、水蕹菜等

水位变幅区:

种植池杉、桤木、垂柳、枫杨、白腊、乌桕等耐湿树种、营建湿地森林、并形成特殊的森林景观。

陆向辐射区:

生态保护型树种可选择朴树、青冈栎、枫杨、乌桕、湿地松、栓皮栎、黄连木、紫荆、合欢、冬青、山槐、苦楝、石栎、刺槐等;生态经济型造树种可选择杜仲、银杏、香椿、皂荚、柿树、枣树、榉树、樟树、枇杷等

另外,还要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观花、观果植物有机结合,同时兼顾鸟嗜植物(枸杞、刺槐、海棠等),香源植物(桂花、薄荷、槐树等),固氮植物(豆科类植物)等。

(2)林带群落结构配置技术

整体上以建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近自然异龄复层群落结构为主。

在水向辐射区,以营建耐长期水淹、固土能力强、消浪作用强、无二次污染的湿地草丛、湿地灌丛、湿地森林为主。

在水位变幅区与陆地辐射区,应设置多个亚区(2-3个)的混合植被缓冲区系统,以满足多目标管理要求。

内区,由乡土树种组成,不宜人为扰动以利于保护水生生境;中区也由乔木树种组成,可以定期进行轻度抚育间伐等;外区田草地滞留营养物质,削减径流能量和净化部分N、P等养分元素。

乔木应由不同树种组成,配置灌木、草本等构成不同,以合理分配不同空间和持续维持其生态防护功能,吸收土壤中不同层次的N,P等营养元素。

第四节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主要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标立界,设置保护标志牌

在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分区分级保护区域,设置相应的界桩,明确区域的范围。

对各级保护区域设置相应的标志牌。

湿地公园界碑:

在湿地公园边界、进入湿地公园的重要路口设立湿地公园界碑,共需5块。

界碑上标明湿地公园的名称、范围、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的湿地知识,同时也对外界人员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规格为160×15×15厘米,采用钢筋砼结构,界碑埋入地下50厘米。

湿地公园界桩:

由于湿地公园边界线较长,周边社区环境复杂,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需通过埋设界桩进一步明确湿地公园范围。

湿地公园内需要埋设界桩的长度为107公里,按边界500.0米埋设一个界桩计算,共需埋设界桩215个。

其规格为100×25×10厘米,钢筋水泥石桩,桩基深50厘米,直径50厘米。

界桩上刻“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字样。

(二)库尾浅水水禽栖息地保护工程

白云湖湿地公园尾端,因秋冬季节湖面水位低落,形成了大面积的洲滩。

这里吸引了种类众多、数量庞大的水禽群体来觅食、栖息、繁殖和越冬。

但近年来由于白云湖蓄水泄漏,导致库位水位常年低落,部分居民又开垦为耕地,同时放牧严重,呈现退化趋势;为遏制水禽栖息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规划采用适当的生态及工程技术,恢复动植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增加水禽种类和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逐步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人与水禽和谐相处的乐园。

(1)对现有的洲滩栖息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随意在洲滩上割草,禁止在洲滩上耕作、放牧和放火。

(2)建立水禽应急避难所,水禽应急避难所应该以树枝和芦苇等为材料,高1米,宽0.5米,长1米,类似草棚一样搭建,设置在各种不同水禽栖息地内。

(3)为了保证水禽足够的食物供给,为鸟类招引提供保障,满足涉禽的栖息地需求,扩大水禽觅食场所,规划设置一定数量的野外投食点,以便在候鸟越冬期食物缺乏时进行必要的人工喂食,以帮助其越冬。

(4)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划定旅游区域,控制旅游人数。

在旅游区域边界设警示标志或设置隔离设施,阻止游人或船只深入湿地尤其是水禽集中分布区域,减少旅游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水禽等野生动物的干扰。

(三)环白云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及其公园内部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障白云湖湿地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统一部署下,对环白云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

一是对其进行封育保护,严禁砍伐、烧炭,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保护好生态环境。

林中空地要因地制宜营造(补植)一些乡土树种如青冈栎等,提高森林覆盖率,尽快恢复生物种群。

二是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以预防为主,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有目的的保护、招引、繁殖益鸟益虫;保护昆虫天敌;避免各种病虫传播,危害保护对象。

对突发性大规模病虫害,当危及保护对象生存时,可适当考虑人工防治,尽量避免化学防治。

三是积极进行森林防火。

四是公园工程建设不破坏原始植物的生长环境。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生的植被及其环境。

如果破坏是在避免不了的话,也应该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四)巫水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1)坚持治山治水相结合,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巫水河生态结构型岸的改造建设,增加自然型驳岸(详见第六章第三节)的建设比例;加快沿岸森林建设,调整林相结构,建设绿色长廊,拦截地表径流的沉积物,过滤污染物,净化水质,控制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构建滨江的生物栖息地和景观。

(2)加强沿河生活污水治理及控制沿岸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污染的治理,减少氮磷的流失,保护下游水源的水质。

(3)禁止采砂、建设、渔猎等人类活动,保护和修复现有栖息环境,并实施鸟类招引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

(4)建立完善引种植物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

对已形成危害的物种,采取人工、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控制蔓延。

(5)对于河岸边的洪泛平原湿地要减少人为干扰,禁止开垦行为。

(五)“十万古田”沼泽湿地保护工程

“十万古田”境内溪流密布,林木葱翠,竹影摇曳,芳草如茵,遮天蔽日的林荫树,既有北国草原的气派,又不失江南山地的秀美,是一处壮阔的高山平原。

圆型古城址、护城河、湖广古驿道、古墓群、成片古田沼泽地使其成为湖南省乃至中国罕见的灾难性历史文化遗存和难能可贵的荒野湿地,具有低等苔藓、草本、木本植物沼泽的完整演替系列,其良好、复杂的生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是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的区域,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

但是,近年来由于周边村民放牧,湿地遭到牛羊的啃食而被破坏,同时由于其相对丰富的植物资源被周边村民大肆索取,存在滥砍偷伐的行为。

为保护与恢复“十万古田”及那里遗存的罕见湿地,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站一个,设置固定宣传牌,围栏封育41.2公顷,并对退化的沼泽地进行改良,人工辅助恢复天然植被和水禽栖息地,禁止人为活动干扰湿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状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原生态的目的。

(六)本地珍稀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规划

植物:

对白云湖湿地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应加强保护管理。

必要时应在相应区域设置隔离保护设施。

鸟类:

湿地公园是多种鸟类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近年来白云湖鸟类数量不甚稳定,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必须加强保护。

鱼类:

严禁在公园范围内从事捕鱼活动,同时开展特有鱼种的保护工作。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论证,避开保护鱼类的产卵区域以及鱼类的洄游路线。

同时,每年实行3~6个月左右的禁渔活动,加强禁渔的力度和执法强度,加强巡逻。

在禁渔期内禁止开展一切捕鱼活动。

两栖、爬行和哺乳类:

加强对湿地公园内的两栖、爬行和哺乳类动物,特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的保护管理,监测掌握其动态情况,严格禁止捕猎活动。

同时在湿地公园内营造其良好的生境,对其繁殖地、栖息地实行专门保护,埋设界桩,设立警示牌。

水禽栖息地:

对现有的水禽栖息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随意采伐现有树木,禁止在现有水禽栖息地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

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及时对湿地公园内伤残、病害动物提供人工救治,待其康复后放归大自然,规划在湿地公园内兴建野生动物救护点,配备必要的救护、消毒设备。

(七)外来物种控制

湿地公园内已发现的外来物种有美洲紫菀、空心莲子草等植物,在对现有入侵物种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应当严格禁止外来物种进入白云湖湿地,以保护湿地公园内的原生生态系统。

第五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一、规划要求

(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基因库、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下而上的物质基础,因而我们必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必需以保护为基础,必须保护我们的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持续地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3)确定行动计划分成目标、行动和优先三个层次,明确重点项目,重点优先保护物种和优先保护区域并开具名单以及提出保护行动中确定优先程度的标准(特殊性、威胁性、价值性)。

(4)明确保护区域以外的就地保护问题,有许多动物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保护区域,必须在保护区域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的同时,也需加强自然保护区域以外就地保护。

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广泛的领域和规模,然而这一过程通常分成三个基本部分:

抢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样性。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广泛的领域和规模,保护行动必须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才能进行。

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由于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较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目前尚未做详尽的、科学的调研,因此,湖南城步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后,首要的是做好区域动植物利用现状调查,建立珍稀动植物物种档案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分布情况和生长繁殖习性,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依法加强管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