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679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docx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正本

语文阅读题归类  :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备注:

16.解析词语:

a词义(感情色彩)b修辞c表达作用(浅层、深层)

17.解析句子:

a修辞b作用(结构、内容)c语言风格d炼词e蕴含的道理(主旨)格式:

该句使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描写了……结构上……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常考句子作用:

A.开头句子: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基调;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埋下伏笔。

B.结尾句子: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使情节完整。

C.议论、抒情、反问、独立成段句:

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

D.环境描写句:

①社会环境: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

②自然环境:

交代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突出、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E.中间句子:

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18.标题作用(含义+表达作用)

A.交代文章内容;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概括主要情节

B.提示文章行文、感情线索

C.确定描写对象

D.表达效果:

形象生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新颖独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19.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内容:

谁?

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结果如何?

主旨:

a文章通过…的叙述b表现(揭示、赞美、批判)(某种主题or思想感情)c抒发了作者……

20.修辞作用: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比喻拟人)

a排比:

加强语气,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

b反问:

加强语气,表现了……

c设问:

无疑而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突出……引出下文

d对比:

突出……,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e夸张:

极力描写(渲染)……更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增强语言感染力

f反复:

加强语气,增强语言气势

21.描写的方法:

A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B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C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2.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23.关键性句子作用分析

①内容:

a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b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揭示主旨c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表达某种情感d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

②结构:

a线索作用,贯穿全文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c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d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

24.基本写法:

虚实相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巧设悬念、铺垫映衬、开篇点题、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25.写作特色分析:

(1)从内容上分析:

A记叙文:

继续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精当;结构有何特色。

B小说:

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情节是否生动曲折;主题是否鲜明深刻。

C散文:

线索是否清晰;主旨是否鲜明;意蕴是否生动。

(2)从表达方式上分析:

通过叙议结合、寓情于人、寓情于物、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于表现力。

26.注意“概括内容”与“概括情节”的区别。

 

△主要方法: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即本文通过XX,表达了XX)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一)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

(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

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

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

“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

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

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

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

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

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

(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

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

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

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1文章通过„„的叙述;

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

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举例

(一)、成分残缺:

例1:

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主语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例2:

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献爱心”。

(句子后面缺少“开展”的宾语,可以加上“活动”一词。

(二)、词序不当:

例3:

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主体“我”,客体“数学”,改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

”)

例4:

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逻辑上应是先“认识”,再“改正”。

(三)、搭配不当:

例5:

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

(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

例6: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态度不能用提高,可改成“端正”或“改进”。

(四)、重复罗嗦:

例7:

刘老师把这次团队活动的具体详情都告诉了大家。

(“具体”与 “详”重复。

例8:

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

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罗嗦。

(五)、否定不当:

例9:

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该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

例10:

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六)、误用歧义:

例11:

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车没有配锁具。

”也可以理解为“车没锁起来。

”)

例12:

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做手术的”人可是医生,也可指病人。

(七)、前后矛盾:

例13:

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例14:

“五四”征文稿件的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左右。

(“不要超过”和“左右”前后矛盾。

(八)、用词不当:

例15:

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有智慧”或“聪慧”)

例16:

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成就”词义过重,改为“成绩”)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在原句上修改:

1、由于他这样的好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2、看到了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3、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信心增强了

4、不但他学习好,而且思想也很好

5、课堂上应该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用.

6、全校学生认真 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7、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8、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的生涯。

9、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10、个体户登上了舞台,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11、这本书大约20元左右.

12、看他的脸上愁眉苦脸的,肯定又闯祸了。

13、谁也不能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14、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15、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16、小李发现老王正在和他的战友谈话.

17、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18、一种介绍菲律宾的权威著作。

19、要稳住人才,使之不流失,关键在于激励措施是否得当.

20、能否努力学习,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21、汽车忽然渐渐地停了下来。

22、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23、在47届的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精神矍铄,夺得了四块金牌.

24、这件精密的手工作品,出自韩睿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