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495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docx

渡槽设计大纲范本汇编

FJD34200FJD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设计阶段

渡槽设计大钢范本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8年12月

工程技术设计阶段

渡槽设计大纲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月

目次

1.引言4

2.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4

3.基本资料4

4水力计算6

5.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槽身设计8

6.钢筋混凝土U形断面槽身设计18

7.钢筋混凝土排架设计23

8.重力式槽墩及槽台设计26

9.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悬链线无铰肋拱设计28

10.空腹变截面悬链线无铰石拱设计34

11.钢筋混凝土整体板式基础设计35

12.钢筋混凝土钻孔桩基础设计37

13.工程量及材料量计算43

14.应提供的设计成果43

1引言

提示:

简要说明:

工程位置、设计规模等概况,前阶段设计结论及审批意见,基本资料变动情况,专题研究结论,有关会议或协议情况,对本阶段设计要求及注意的问题……等。

2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2.1有关本工程的文件

(1)灌区(或引水工程)初步设计书或有关本工程规划成果的相应资料;

(2)初步设计或有关规划成果的审查文件;

(3)上级或委托单位有关本工程的批示或协议;

(4)其它有关文件及会议纪要等。

2.2主要设计规范

(1)SDJ12-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和补充规定(山区、丘陵区部分)(试行);

(2)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

(3)SDJ20-78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

(4)SDJ10-78②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2.3参考规范

(1)JTJ021-8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JTJ022-85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3)JTJ023-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4)JTJ024-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5)GBJ9-8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4主要参考资料

(1)赵文华等,渡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

(2)赵文华等,渡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3)华东水利学院等,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5年;

(4)华东水利学院主编,水工设计手册(第八卷),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

(5)交通部公路设计院,拱桥设计计算手册(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1971年;

(6)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电力局,韶山灌区(第二分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6年;

(7)《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编写组,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年。

3基本资料

3.1工程等别及渡槽级别

根据SDJ12-78及其补充规定(或SDJ217-87)及规划资料,本渡槽定为等级建筑物。

3.2设计流量及上下游渠道水力要素

正常设计流量:

6.5m3/s;加大流量:

8.1m3/s。

表3.1渠道水力要素表

项目

上游渠道

下游渠道

底宽,m

2.5

2.5

内边坡

1:

1

1:

1

正常水深,m

1.33

加大水深,m

1.50

渠底高程,m

8

正常水位,m

加大水位,m

渠深,m

堤顶宽

左,m

右,m

正常流速,m/s

0.86

3.3渡槽长度及进出口水头损失

根据地形及规划资料确定:

槽身长度:

120m;进出口总水头损失:

m。

3.4地形资料

(1)1/500~1/2000地形图。

测绘范围应满足渡槽轴线的变更及施工场地布置要求。

(2)对于小型渡槽,如缺大比例尺地形图,应测绘沿渡槽轴线的纵剖面图及若干横剖面图,以及槽址处河谷纵横剖面图。

3.5地质资料

(1)沿渡槽轴线及轴线两侧(距轴线50m左右)的地质剖面图;

(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3)地基的基本容许承载力;0.29MPa;

(4)地下水位高程:

m;

(5)对河谷两岸岸坡稳定性及其它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建议等。

3.6地震烈度

(1)基本烈度

根据国家地震部门提供资料,本渡槽所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2)设计烈度

根据SDJ10-78规定,本渡槽工程的设计烈度为度。

3.7水文气象资料

(1)槽址处河槽水文资料:

设计洪水重现期:

a;校核洪水重现期:

a;

设计洪水流量:

m3/s;校核洪水流量:

m3/s。

设计洪水位:

m;校核洪水位:

m;

设计洪水流速:

m/s;校核洪水流速:

m/s。

(2)基本风压:

kN/m2。

(3)多年月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

表3.2多年月平均气温表单位: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多年月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4)最大冻土深度:

m。

3.8建筑材料

提示:

(1)砂料、石料及混凝土骨料的储量、质量、产地及开采运输条件;

(2)钢材、水泥、木材的供应情况。

3.9交通要求

提示:

(1)槽上顺槽身方向的交通要求及荷载标准;

(2)槽上横跨槽身(渡槽进出口)的交通要求及荷载标准;

(3)槽下河道有无交通要求及要求的净空高度。

4水力计算

4.1水力计算的基本步骤

4.1.1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已定情况下的水力计算步骤

(1)拟定槽身纵坡i及相应的沿程水头损失Z3=iL,L为槽身长;

(2)计算确定槽身宽度B(槽内水深h一般为给定值);

(3)根据槽身宽度B计算渡槽进口水面降落值Z1;

(4)根据进口水面降落Z1确定出口水面回升值Z2;

(5)计算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

(6)如ΔZ小于已定的总水头损失值,则加大槽身纵坡,反之则减小槽身纵坡,重复

(1)~(5)步骤,直至ΔZ与已定总水头损失值相等时为止;

(7)根据最后确定的槽身纵坡、过水断面及进出口水头损失,确定进出口槽底高程及相应的水面高程。

4.1.2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未限定情况下的水力计算步骤

(1)给定槽身纵坡i及水深h(或给定槽身宽度B及水深h),相应Z3=iL;

(2)计算确定槽身宽度B(如给定槽身过水断面,则计算确定槽身纵坡i及相应的Z3=iL);

(3)根据槽身宽度B计算进口水面降落值Z1;

(4)根据进口水面降落Z1确定出口水面回升值Z2;

(5)计算渡槽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

(6)确定进出口槽底高程及相应水面高程。

4.2槽身水力计算

(1)在槽身水力计算中,槽内水深多为给定值,一般略小于上下游渠道水深,必要时也可等于或略大于上下游渠道水深。

(2)槽身水力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

Q=AR2/3i1/2/n(4.1)

式中:

Q——设计流量,m3/s;

A——槽身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

i——槽身纵坡;

n——糙率系数,混凝土槽身一般采用n=0.013~0.014。

4.3总水头损失计算

(1)渡槽进口流态与淹没的开敞式水闸相似,一般按淹没式宽顶堰流量公式计算进口水面降落值:

Z1=Q2/(2gε2φ2A2)-V21/2g(4.2)

式中:

Z1——进口水面降落,m;

ε——侧收缩系数,一般可采用0.95;

φ——流速系数,一般可采用0.95;

V1——上游渠道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

(2)出口水面回升Z2值一般根据进口水面降落按下式计算:

Z2=Z1/3(4.3)

(3)槽身沿程损失Z3计算:

Z3=iL(4.4)

式中:

i——槽身纵坡;

L——槽身长度。



(4)槽身进出口总水头损失ΔZ按下式计算:

ΔZ=Z1-Z2+Z3(4.5)

5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槽身设计

提示:

(1)槽身过水断面深宽比,一般采用h/B=0.6~0.8。

对于大流量的多纵梁式矩形槽,深宽比则不受经验尺寸的限制。

(2)槽身跨径及支承型式(简支或双悬臂)根据流量大小、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简支梁式渡槽的跨径一般为10m~15m;双悬臂梁式渡槽每节槽身长度一般为20m~30m,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为等跨双悬臂式、等弯矩双悬臂式或不等跨不等弯矩双悬臂式。

(3)槽身侧墙及底板厚度,应满足强度及抗裂要求,由应力分析确定。

侧墙一般兼作纵梁,还应满足纵向稳定要求。

对于带横杆的矩形槽,侧墙厚度t与墙高H之比值一般为t/H=1/12~1/16;对于无横杆加肋式槽身,墙厚可适当减小,但一般不小于15cm;对于无横杆无肋式槽身,侧墙应适当加厚,一般采用变厚度,墙顶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

槽底板厚度一般采用与侧墙底部厚度相同,对于多纵梁式槽身,底板厚度可小于侧墙底部厚。

侧墙与底板交接处加设补角,补角宽及高一般为20cm~30cm。

(4)带横杆矩形槽的横杆间距采用1.5cm~2.5m,截面边长为20cm左右。

(5)槽身纵向在支承处一般加设横肋,以改善支座处的受力情况,肋宽约等于侧墙厚度,肋净厚等于或略大于肋宽。

(6)无横杆加肋式槽身的横肋间距,应满足侧墙及槽底板成为双向板的要求。

侧墙高H与肋距L1的比值H/L1及槽底板宽B与肋距L1的比值B/L1一般采用1.0~2.0。

肋宽一般不小于侧墙及槽底板厚,肋净厚一般等于或略大于肋宽。

如欲使侧墙及槽底板均成为四边固定支承板,侧墙顶部及底部需局部加厚,并要求侧墙顶部、底部及肋的刚度应大于8倍板的刚度。

(7)无横杆矩形槽的侧墙顶部一般设置外伸人行道悬臂板,板厚6cm~10cm,板宽70cm~100cm。

带横杆的槽身人行道板一般搁置于横杆上。

(8)箱形槽身的侧墙、顶板及底板多采用等厚,厚度一般不小于30cm。

(9)侧墙超高根据流量大小及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一般等于或略小于上下游渠道超高。

5.1槽身结构尺寸拟定

5.2无横杆无肋断面槽身结构计算

5.2.1计算参数

(1)支承型式(简支或双悬臂):

(2)每节槽身长:

m;

(3)中跨净跨长:

m;

(4)悬臂段长:

m;

(5)槽身净宽:

m;

(6)底板厚:

m;

(7)侧墙高:

m;

(8)侧墙顶厚:

m;

(9)侧墙底厚:

m;

(10)人行道悬臂板宽:

m;悬臂板平均厚:

m;

(11)槽内设计水深:

m;槽内校核水深:

m;

(12)人群荷载:

kN/m2;

(13)槽身混凝土标号:

;

(14)钢筋混凝土容重:

kN/m3;

(15)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

MPa;

(16)混凝土抗裂设计强度:

MPa;

(17)混凝土弯曲抗压设计强度:

MPa;

(18)钢筋设计强度:

MPa;

(19)截面抵抗矩的塑性系数:

;

(20)安全系数见表5.1。

表5.1安全系数

荷载组合

钢筋混凝土受弯

钢筋混凝土抗裂

钢筋混凝土斜截面受剪

基本荷载组合

特殊荷载组合

5.2.2横向计算

侧墙按底部为固端的悬臂板计算;底板按两端以竖向支承链杆支承于侧墙底部的板计算,除承受水重及自重作用外,两端还作用有侧墙传来的端弯矩及轴向拉力。

5.2.2.1侧墙计算

(1)侧墙底部最大弯矩MA按下式计算:

MA=γh3/6+M0(5.1)

式中:

γ——水的容重;

h——水深,设计情况时用设计水深,校核情况时用校核水深;

M0——槽顶荷载(人行道板重及人群荷载等)对侧墙底部中心产生的力矩。

(2)侧墙钢筋计算时可不计轴向力影响,近似按受弯构件计算配置受力筋。

(3)侧墙临水面均受拉,应满足抗裂要求,按下式验算抗裂:

KfM≤γRfW0(5.2)

式中:

M——计算弯矩;

W0——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Kf——抗裂安全系数;

γ——塑性系数;

提示:

抗裂验算不能满足要求时,需加大侧墙厚度或提高混凝土标号重新计算。

Rf——混凝土抗裂设计强度。

5.2.2.2底板计算

(1)底板轴向拉力NA按下式计算:

NA=γh2/2(5.3)

(2)距底板左端距离为x的截面弯矩Mx按下式计算:

Mx=qx(b-x)/2-MA-NAt3/2(5.4)

(3)底板跨中弯距Mc按下式计算:

Mc=qb2/8-MA-NAt3/2(5.5)

式中:

b——底板计算跨度,b=B+t2,B为槽身净宽;t2为侧墙底厚;

q——均布荷载,水重及底板自重之和,q=γh+γht3,t3为底板厚;

γh——混凝土容重;

其余符号同前。

(4)底板跨中最大弯矩发生在槽内水深等于槽半宽即h=B/2时,因此式(5.5)中q的水重部分为γB/2,相应轴向力NA=γB2/8。

(5)底板钢筋按偏心受拉构件计算配置。

两端以补角边缘截面作为控制截面计算配置底板顶层受力筋。

式(5.4)中q的水重部分及式(5.3)中的h,在设计情况时用设计水深,校核情况时用校核水深。

底板底层受力筋以跨中截面作为控制条件进行计算。

(6)按下式分别验算底板两端(顶面)及跨中(底面)抗裂要求:

KfN≤(γRfW0)/(e0+γW0/A0)(5.6)

式中:

N——轴向拉力;

A0——换算截面面积;

e0——偏心距,e0=M/N;

其余符号同前。

5.2.2.3人行道板计算

人行道板一般为支承在侧墙顶部的外伸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配置面层受力筋。

5.2.3纵向计算

5.2.3.1计算假定

(1)计算荷载按均布荷载考虑。

均布荷载q包括槽身自重、水重及人群荷载等。

设计情况时水重按设计水深考虑,校核情况时水重按校核水深考虑。

(2)根据支承方式,纵向结构分为简支梁式及三种双悬臂梁式(等跨双悬臂梁式、等弯矩双悬臂梁式和不等跨不等弯矩双悬臂梁式)。

等跨双悬臂及等弯矩双悬臂的悬臂段计算长分别为0.5l及0.354l,l为中跨计算跨径。

(3)根据槽身横断面布置型式,钢筋计算及抗裂校核均近似采用工字形计算截面。

计算截面的梁肋宽为2倍侧墙厚,上翼缘及下翼缘的计算宽度按规范采用。

如人行道悬臂板与底板相比宽度及厚度均较小时,计算截面可不考虑上翼缘作用,即按倒T形截面计算。

(4)纵向受力钢筋按受弯构件计算配置。

侧墙较高时,需沿侧墙高配置Φ9~Φ12的纵向构造筋,间距30cm左右。

5.2.3.2内力计算

(1)简支梁式内力按下式计算:

跨中弯矩M=ql2/8(5.7)

支座剪力Q=ql/2(5.8)

式中:

q——均布荷载;

l——计算跨径,l=1.05l0,l0为净跨。

(2)等弯矩双悬臂梁式内力按下式计算:

跨中及支座弯矩M=0.0625ql2(5.9)

支座两侧剪力Q1=0.5ql(5.10)

Q2=0.354ql(5.11)

式中:

符号同前。

(3)等跨双悬臂梁式内力按下式计算:

支座弯矩M=ql2/8(4.12)

支座两侧剪力Q1=Q2=0.5ql(4.13)

式中:

符号同前。

(4)不等跨不等弯矩双悬臂梁式内力按下式计算:

跨中弯矩M=ql2/8-ql2s/2(5.14)

支座弯矩M=ql2s/2(5.15)

支座两侧剪力Q1=0.5ql(5.16)

Q2=qls(5.17)

式中:

ls——悬臂段计算长;

其余符号同前。

5.2.3.3斜截面强度验算

(1)计算截面应满足如下要求:

KQ≤0.3Rabh0(5.18)

式中:

Q——剪力;

K——斜截面受剪强度安全系数;

Ra——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

b——计算截面梁肋宽,即2倍侧墙厚;

提示:

如不能满足式(5.18)要求,应增加侧墙厚度或提高混凝土标号。

h0——计算截面的有效高度。

(2)计算截面符合下列要求时不需验算斜截面强度:

KQ≤0.07Rabh0(5.19)

式中:

符号同前。

(3)不设弯起钢筋时,斜截面抗剪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KQ≤Qkh(5.20)

Qkh=0.07Rabh0+1.5RgAkh0/s(5.21)

式中:

Qkh——斜截面上受压区混凝土及侧墙竖向钢筋的抗剪强度;

Ak——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竖向钢筋面积。

侧墙横向计算配置的横向受力筋不能兼做承受主拉应力的钢筋,因此Ak应为在所需截面配置在侧墙内外侧或墙内的附加竖筋;

s——顺槽向附加竖筋的间距;

Rg——竖筋设计强度;

其余符号同前。

(4)配置弯起钢筋时,斜截面抗剪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KQ≤Qkh+0.8RaAwsinα(5.22)

式中:

Aw——配置在同一弯起平面内的弯起钢筋截面面积;

α——弯起钢筋与纵轴线的夹角;

其余符号同前。

5.2.3.4抗裂验算

(1)正截面抗裂按式(5.2)验算。

(2)斜截面抗裂按下式验算:

Kfσzl≤Rf(5.23)

σzl=3Q/(2bh)(5.24)

式中:

σzl——最大主拉应力;

b——2倍侧墙厚;

h——包括底板厚在内的侧墙高;

Q——剪力。

5.3带横杆无肋断面槽身结构计算

5.3.1计算参数

计算所需参数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1)。

带横杆无肋断面的人行道板一般搁置在横杆上。

结构布置时需确定横杆间距及截面尺寸。

5.3.2横向计算

侧墙与底板连接处为刚性结点,侧墙顶部与横杆的连接近似按铰接考虑。

5.3.2.1内力计算

(1)槽顶荷载产生的弯矩对侧墙及底板最大弯矩值影响很小(<1%),计算中可忽略不计。

(2)侧墙底部弯矩按下列公式计算:

MA=MF-(MF-qb2/12)μ(5.25)

MF=(γh3/24)〔4-3h/H+3(h/H)2/5〕(5.26)

μ=(3I1/H)/(3I1/H+2I2/b)(5.27)

式中:

MA——侧墙底部弯矩。

MA为正时侧墙内侧受拉;

MF——侧水压作用的固端弯矩,当水深按满槽(h=H)考虑时,MF=γH3/15;

h——槽内水深;

γ——水的容重;

H——侧墙高;

b——底板计算跨度,b=B+t2;

q——均布荷载,水重及底板自重之和,q=γh+γht3;

γh——混凝土容重;

I1——侧墙截面惯性矩,I1=t32/12;

I2——底板截面惯性矩,I2=t33/12;

t2——侧墙厚,变截面时采用平均厚;

t3——底板厚。

(3)水面以下侧墙距底部为y的截面弯矩按下式计算:

My=〔MA/H-γh3/(6H)〕(H-y)+γ(h-y)3/6(5.28)

式中:

符号同前,My为正时侧墙内侧受拉。

(4)侧墙跨间最大负弯矩发生在距墙底为y0处,y0按下式计算:

y0=h-〔4h3/(3H)-8MA/(γH)〕1/2/2(5.29)

提示:

如4h3/(3H)-8MA/(γH)<0,表示侧墙无负弯矩,即侧墙外侧不产生拉应力。

(5)底板两端弯矩与侧墙底部弯矩相等。

距底板左端为x的截面弯矩Mx及底板跨中最大负弯矩Mc(底板底面受拉)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Mx=MA-qx(b-x)/2(5.30)

Mc=MA-qb2/8(5.31)

式中:

符号同前。

(6)底板轴向拉力NA按下式计算:

NA=γh2/2-γh3/(6H)+MA/H(5.32)

提示:

侧墙与底板刚度相同时,如水深h与板跨b之比值h/b<0.7时,横杆为压杆,侧墙底部弯矩MA大于无横杆无肋断面的墙底弯矩,也就是说当侧墙高H与槽身净宽B之比值H/B<0.7时,在满槽及任何水深情况下,侧墙底部弯矩均大于无横杆无肋断面的墙底弯矩。

因此,如在H/B<0.7的情况下设置横杆,对侧墙受力并不有利,而对减小底板跨中弯矩有利。

式中:

符号同前。

5.3.2.2钢筋计算配置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

侧墙钢筋计算时可不计轴向力影响,近似按受弯构件计算。

底板钢筋按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5.3.2.3侧墙及底板抗裂验算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2)。

5.3.2.4横杆计算

(1)横杆轴向力N按下式计算:

N=〔γh3/(6H)-MA/H〕S(5.33)

式中:

S──横杆间距;

其余符号同前。

轴向力N值以拉力为正。

(2)横杆除承受轴向力外,还承受横杆自重及人行道板传来荷载,按单跨固端梁计算两端及跨中弯矩。

(3)按偏心受拉或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配置钢筋。

5.3.3纵向计算

纵相计算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

搁置于横杆上的人行道板一般为简支预制板,因此纵向计算截面为无上翼缘的倒T形截面。

5.4箱形断面槽身结构计算

5.4.1计算参数

计算所需参数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1)。

5.4.2横向计算

5.4.2.1弯矩计算

提示:

箱形断面为一闭合框架,利用截面与荷载的对称性,可取一半框架采用弯矩分配法列表进行弯矩计算。

一般在侧墙顶、底两结点各进行两次弯矩分配即可满足精度要求。

5.4.2.2轴向力计算

(1)底板轴向拉力NA按下式计算:

NA=γh3/(6H)-(MA+MB)/H(5.34)

式中:

MA——侧墙底端弯矩;

MB——侧墙顶端弯矩;

H——侧墙高;

h——水深;

γ——水的容重。

轴向力以拉力为正。

(2)顶板轴向力NB按下式计算:

NB=γh2/2-NA(5.35)

式中:

符号同前。

5.4.2.3钢筋计算配置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

侧墙钢筋可不计轴向力影响,近似按受弯构件计算。

底板钢筋按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顶板钢筋按偏心受拉或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大约在水深与板跨之比值h/B<0.65时,顶板轴向力为压力)。

5.4.2.4侧墙、顶板及底板抗裂验算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2)。

5.4.3纵向计算

纵向计算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3)。

纵向计算截面为工字形截面,当顶板与底板厚度相同时,上下翼缘等宽。

5.5无横杆加横肋断面槽身结构计算

5.5.1计算参数

(1)肋净距:

m;

(2)肋宽:

m;

(3)底肋净厚:

m;

(4)侧肋顶净厚:

m;

(5)侧肋底净厚:

m;

(6)墙顶加厚段(顶梁)高:

m;

其余计算所需参数与无横杆无肋断面相同(见5.2.1)。

5.5.2横向计算

5.5.2.1侧墙弯距计算

(1)根据墙顶局部加厚段的结构尺寸,侧墙可按底和两端三边固定、顶边自由,或三边固定、顶边简支,或四边固定的双向板计算。

(2)在确定横肋间距时,一般将肋间方向布置为双向板的短边。

(3)计算跨径确定如下:

横向b≤0.1l0时,l1=l0+b(5.36)

b>0.1l0时,l1=1.1l0

竖向(t3+d)/2≤0.1(H-d/2)时,H1=H+(t3-d)/2(5.37)

(t3+d)/2>0.1(H-d/2)时,H1=1.1H-0.55d式中:

l1——横向计算跨径;

l0——横肋净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