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三家教宣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494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豆三家教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豆三家教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豆三家教宣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豆三家教宣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豆三家教宣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豆三家教宣传.docx

《豆三家教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豆三家教宣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豆三家教宣传.docx

豆三家教宣传

2015学年第二学期豆豆三班家教宣传

3月

家长对孩子的回答有多大影响力

——“我们买不起!

家长,这句话你听起来很耳熟吗?

孩子误解有理:

不管你的出发点如何,在你并非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哭穷,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在杜绝他的贪婪。

成人也不一定能明白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今天买不起?

永远买不起?

又或者你只是不想在这上面浪费钱?

父母正解之道:

列一个每月开支计划(哪怕是比较粗略的),可以帮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愿望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区别,比用“买不起”来搪塞更有说服力。

可以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轮流说自己特别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们列出来,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实际的。

然后每月划出一笔钱,轮流帮大家实现愿望。

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得到奖赏的机会,而节约和等待并不会削减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时的兴奋。

所以说,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责任教育,着实很必要。

——“宝宝,要什么只管跟妈妈说”

有的父母的确过于疼爱孩子,逛商店时,孩子就像有了金手指一样指哪打哪。

孩子误解有理:

有的父母不管去哪买东西,总不忘了给宝贝儿子添个机器人,或者给女儿再买个娃娃。

问题在于,好不容易爸妈忍心对孩子的要求说个“不”,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

如果孩子认为,钱总是会有的,而价格从来都不是问题,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将很难获得动力。

他会觉得生活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好就是别人欠他的了。

父母正解之道:

如果不花钱为孩子买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礼物,就表示爱的不够,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只有当你先改变观念,不再把花钱和爱划等号的时候,才能真正改变这种行为。

与此同时,尝试让孩子远离诱惑,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功课。

不要随便送孩子礼物,带孩子一起去商场时,也要事先约定好只买购物单上列出来的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哭闹和抗议恐怕难以避免。

豆豆三班郑老师

2016.3

安全小常识

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多时候不知道危险。

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做为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下面向家长介绍几点做法:

1.教育孩子不要玩火玩电,让孩子了解玩火玩电是很危险的。

2.教育孩子不要爬到楼房的窗台阳台上,让孩子知道会容易跌下去的。

当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超人的动作时,应及时告知孩子这是有很牢固的保证措施下才能做的。

3.教育孩子不要把大头针、图钉、曲别针、花生米、小塑料粒等放进耳朵、鼻子等地方。

这样容易落入气管,造成窒息。

4.厨房对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场所,火炉、热锅、开水壶、刀叉等都是危险的。

应教育孩子不能在厨房里玩。

5.教育孩子不要玩塑料袋。

一旦套在头上会引起窒息。

因孩子在情急的情况下,不会从头上取下塑料袋,若是将袋口拉紧则更加危险。

6.教育孩子不要在马路边玩或追逐,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学点交通知识。

7、不可独自去公共厕所、乘公共汽车、看电影等外出活动。

8、不要把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

9、陌生人强迫带你走时大喊救命并赶快逃走。

10、不要去偏僻的被空置的空屋和僻静暗处。

11、不可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12、不要答应陌生人的请求。

13、不可单独进入别人的家。

唐老师

2016年3月4日

4月

让孩子远离危险

在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的日常教育中,逃生教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意外,而我们又不能时时刻刻待在孩子的身边,这个时候,及早地对孩子进行逃生教育是必上的一堂课。

那么,如何给孩子灌输逃生知识,让孩子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尽早给孩子灌输逃的意识

意外总是无处不在,如路遇坏人或发生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时候。

大人要尽早给孩子灌输逃生意识,当意外发生的时候,应果断逃生,学会自救。

不要只是原地等待救援,结果错过了逃生最好的时机。

遇危险,转身跑

孩子在外出途中,如遇到坏人逼近,应当机立断转身就跑,跑得越远越好。

转身跑的时候尽量往人多的地方跑,并且大声呼救。

藏身安全地带

如果孩子身处于一个狭小的环境里,若发现被坏人追赶,孩子要有马上躲藏起来的意识,可藏身于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能关门则关门。

并蜷缩着自己的身子,捂住口鼻尽量不出声,让坏人发现不了自己。

记住求救电话

大人平时要让孩子记住一些求救电话,如110、119、120等,必要时能派上用场。

另外,还要牢记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一旦确定脱离危险之后,第一时间要给爸爸妈妈或公安局打电话。

不和陌生人讲话

许多高明的骗子会透过种种手段,如糖果诱惑、玩具诱惑等,逗弄孩子让孩子跟自己说话,继而降低孩子的警惕性。

爸爸妈妈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灌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即使陌生人说认识他的爸爸妈妈也不要理。

年龄较小的孩子上下学时间,还是必须由爸爸妈妈亲自接送,直看到孩子入了校门或亲手交给老师,爸爸妈妈才可放心离开。

实战演练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大人时时刻刻对孩子耳提面命这样那样的危险,孩子虽懂道理却往往不那么上心,这个时候对于爱玩的孩子来说,实战演练是最好的。

在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堂上,都会让孩子们做逃生演练,这是非常好的。

在家庭里,爸爸妈妈也可和孩子共同模拟一个情景,让孩子实际操作逃生技巧,操作过后将会加深孩子对逃生技巧的记忆。

豆豆三班郑老师

2016.4

幼儿园安全消防知识

火灾致人伤亡的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浓烟毒气窒息,二是火焰的烧伤和强大的热辐射。

只要能避开或降低这两种危害,就可以保护自身安全,减轻伤害。

因此,多掌握一些火场自救的要诀,困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

1.火灾自救,时刻留意逃生路

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有所了解,要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

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走投无路了。

当你处于陌生的环境时,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

2.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利自身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火势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将小火控制、扑灭。

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或置他人于不顾而只顾自己“开溜”,或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3.突遇火灾,保持镇静速撤离

突然面对浓烟和烈火,一定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

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

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4.尽快脱离险境,珍惜生命莫恋财

在火场中,生命贵于金钱。

身处险境,逃生为重,必须争分夺秒,切记不可贪财。

5.迅速撤离,匍匐前进莫站立

在撤离火灾现场时,当浓烟滚滚、视线不清、呛得你喘不过气来时,不要站立行走,应该迅速地爬在地面上或蹲着,以便寻找逃生之路。

6.善用通道,莫入电梯走绝路

发生火灾时,除可以利用楼梯等安全出口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窗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或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

7.烟火围困,避险固守要得法

当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时,可采取寻找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

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待援。

8.跳楼有术,保命力求不损身

火灾时有不少人选择跳楼逃生。

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

9.火及己身,就地打滚莫惊跑

火场上当自己的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

唐老师

2016年3月28日

5月

怎样呵护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的专注力与生俱来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他们对吃奶保持着热情与专注;当他们大一点,可以把球拿在手里把玩十几分钟;甚至简单的卫生卷纸,孩子都可以饶有兴致地撕半小时。

对于自己热衷的事,孩子会全身心投入。

为什么“专注的天赋”会后天消失?

为什么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为什么我家孩子做事情总是3分钟热度?

这些孩子身上的共性是缺乏专注力,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长过程中既缺少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机会,又受到了太多干扰。

比如在对待六六玩音乐树的问题上,我总是用成人的对于错、是与非评价孩子的玩法,忽略了对于才1岁的孩子,无论怎么玩,都是她自己的自由和乐趣。

玩具本没有规则可言,也不应该直奔“会”的目的,只要孩子喜欢,就任由她探索就好,我们只需要坐在旁边,等孩子需要我们帮助,及时伸出援手即可。

当孩子沉迷于一件事,让们马上吃水果、喝水、打招呼、逗她玩,都是对他们的打扰,使得她无法专心在一件事情上,轻则影响孩子的专注力,重则导致以后学习成绩不好。

呵护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1.一个舒适的儿童房

过于鲜亮的颜色,不仅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会让孩子感觉兴奋,所以儿童房的装饰上,尽量选择绿、白、蓝色调,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舒缓有不错的效果,也更利于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

2.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

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对孩子来讲,整洁有序的环境,不仅让他们更有安全感,更能满足他们秩序敏感期对固定程序的要求,同时他们会因为清楚物品的摆放规则,而不用分心去想哪种东西放在哪里,可以保持情绪稳定、专注力持续。

3.一场痛快的哭泣

每个妈妈面对孩子的哭闹,都会心疼或心烦,通常选择妥协或者转移注意力,以便让孩子保持安静,做个乖宝宝。

但这个做法,也是在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因为哭对于一个小宝宝,也是需要投入的一件事,哭完了,情绪也就稳定了。

所以,当孩子大哭大闹,不防让他们哭一会吧!

4.做一个专注的好榜样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喜欢有样学样。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专注力好,自己在孩子面前也要尽量保持同一时间段只做一件事。

比如,你自己都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吃饭,却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孩子心里会不嘀咕吗?

5.提供有限选择

陪六六玩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家里以前玩具都放外面任她敞开了玩,而她却总是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一个小时过去,什么都玩不过五分钟。

于是后来,哪怕我要研究开团产品而买了海量玩具,但每次给她拿出来的却只有一两种,选择少,她反而可以投入地玩很久。

已有研究证实,给孩子的选择太多,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6.避免进行中断式打扰

孩子拿着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吃、摸、看,都是专注力集中的表现。

如果想要给孩子示范一个正确的游戏方法,就在游戏开始之前引导,游戏开始后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游戏空间,不去打扰。

7.尊重孩子的兴趣

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她喜欢画画,就给她一支画笔吧,让她的想象随色彩飞扬;她喜欢玩多米诺骨牌,就给她一个宽敞的空间吧,排列的世界里散发出思索的光环。

尊重孩子的兴趣,才更容易看到她专心的去做好一件事情。

8.信任孩子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做所有新鲜的尝试,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六六两岁时,突发奇要用剪纸,我虽然觉得有点危险,但她都提出来要尝试,我就找了一个圆头的小剪刀给她,没想到她两手齐用,剪得还挺好。

这个世界充满着忙碌和浮躁,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专注力仿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踏实的静下心来,去认真的听讲、专心的工作、有效率的生活。

那么,当孩子在专心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请不要打扰、耐心的等待,会收获更多惊喜。

豆豆三班郑老师

2016.5

家教小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班的学习生活与小班时期相比,他们的“发育更为旺盛”,由简单的直观形象向简单的思维性发展,由模仿性向习惯性转变,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有了丰富的情感。

此时家长的合理引导能使幼儿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重视品德的培养。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充满期望的,希望他(她)的学习成绩出色,高人一等,因此个别的父母会不顾幼儿的感受刻意地去培养他(她)。

这样反而可能会限止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睿智的父母会根据自己幼儿的特点,从品质的培养入手正确加以引导,会让年幼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处在中班的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我们的父母不必对孩子过于苛求,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

更多地应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二、做好幼儿的榜样。

思想家休谟告诉我们: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

可见习惯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情感受外界的影响大,而家长与幼儿有着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彼此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感染性。

因此每位家长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孩子做榜样,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会自然的形成。

三、教育意见要一致。

也就是说在教育幼儿时,家长的态度要和气,教育意见要统一,不要出现两种声音,不要把家长之间教育幼儿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不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从谁的教育。

同时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要一以贯之,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也不能忽严忽松,以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让我们正确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同时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唐老师

2016.5

 

6月

搞定叛逆期,“熊孩子”变身懂事孩子

3-5岁期间大部分孩子都会有一些叛逆,综合来说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有非常强的自主意识,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

2、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爱发脾气、爱大哭大闹;

3、破坏性强,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4、和其他孩子起冲突,易动手。

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东西,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但又爱抢别人东西,严重时甚至打人。

"孩子到了叛逆期,没办法,只能慢慢等着他自己去改变"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对孩子来说,叛逆是成长过程必经的阶段,更因为其重要性而应当特别重视“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表现,绝对不能消极被动的等待时间自然过去,反而应当积极参与,帮助和引导孩子。

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家长怎么做?

1、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和孩子站在对立面,而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不能“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

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所以孩子发脾气时,不要惩罚他。

4、表扬能间接地让孩子明白是非,多留心孩子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对他进行鼓励。

5、给孩子自主权。

既然孩子处于逆反期,有些事就不能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孩子享受到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怎么和叛逆期孩子沟通?

1、与孩子沟通要保持冷静。

以硬制硬是对叛逆孩子最失败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和孩子沟通之前,必需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不要脾气一急就开始对孩子打骂,把原本要好好沟通的计划抛诸脑后。

2、学会倾听,在沟通中多观察。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在沟通过程中,往往都是父母占主要地位,孩子则是听话的一方。

孩子长大后,父母就要采取双向沟通的试验,把角色转换过来,当孩子的倾听者,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而父母从不断的沟通中总会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

3、交换角色,理解对方的难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沟通中关系自然就比较融洽。

4、亲身体验。

当叛逆的孩子在沟通中一直唱反调时,那父母不妨就按着孩子的方向走,让孩子心平气和的同时,亲身体验他自己的要求带来的结果。

5、融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叛逆一半来源于与父母的代沟,他们认为父母总是批判自己追求的兴趣。

6、说明分析。

叛逆的孩子并不是听不进父母的话,而是父母要抓住孩子逆反心理的要点,分析原因,举例说明,让孩子理解懂得。

7、征求他人的意见。

教育孩子不是父母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总会碰到瓶颈,这时候不妨多和有相同经验的父母或孩子的老师交流想法,使自己的思想不那么局限。

豆豆三班郑老师

2016.5

怎样培养孩子宽容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

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

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

于是有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说:

“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这就助长了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夫妻关系。

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对此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在意,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

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一位翻译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泰国的一个度假村,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位大约4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了。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位小孩留在了网球场。

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饱受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的。

现在孩子的妈妈出现了,看着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小孩。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

是痛骂那位工作人员一顿,还是直接向主管抗议,或是很生气地将小孩带离开,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

都不是!

我亲眼看见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四岁的小孩,并理性地告诉他:

“已经没事了。

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紧张难过。

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时只见那位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告诉她:

“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就是要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

唐老师

2016.5.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