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225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docx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

中心备课人:

何小红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锦山秀水”为话题组织材料,选编了三篇写景壮物、借景抒情的文章,文辞优美而风格迥异。

《观朝》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浑磅礴,《听泉》让我们体会到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多变,《三潭印月》将我们带入一个自然之景与人造之物和谐统一的奇妙境界中。

古诗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语文乐园:

“我来试试”体会近义词意思的异同,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探究与发现”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泉声的美,“口语交际”话题是“赞美的话”,“习作”话题是“我爱我的家乡”。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30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的段落。

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学习,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19观潮2课时

20听泉2课时

21三潭印月2课时

古诗诵读1课时

语文乐园(七)6课时

 

19观潮

教材处理思路: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么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

理解“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还要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指导书写。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第2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采用归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运用自主学习,集体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书写。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

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

组词:

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

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

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

里外结构。

组词:

闷雷。

读音:

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

“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指导书写。

1、自由记忆字形。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

“昂”不要多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练习。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么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19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远近)

潮过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时间顺序)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试写两个比喻句。

20听泉

教材处理思路: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轮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多层次地写了泉水的特点。

为了让读者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察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初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还要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1、2自然段,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指导书写。

第2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初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

鼎湖山,原名顶湖。

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

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

20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

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

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

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

2.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

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

(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

试读体会!

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

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

那作者又是

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

到泉水怎样?

(板书:

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

生读,师在“到处”、“涌流”、

“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

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

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

感情朗读这段话。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

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

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

(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

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

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

(齐读)

七、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八、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聚”。

2.学生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在课本上作相关批注,感受泉声的美妙。

 

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

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

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

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

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

鼎湖山)。

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

——(引读)。

多热情,多好客!

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

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

妙吗?

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

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

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

这是声音,多像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轻柔清脆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

那该多好啊!

自己先背背。

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

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

(板书:

“……”)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

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

它还有哪些作用呢?

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

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

留进心田),

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泉声响

白天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轻柔

清脆流进心田

黑夜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自然段。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泉水声音的句子,读一读,再将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1三潭印月

教材处理思路:

课文选取“三潭印月”这一景观,重点介绍了它的来历。

文章不仅再现了“三潭印月”的美妙景色,同时也使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学习课文时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

在指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

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读中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根据教学实际,适当穿插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问答式的构篇方式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3.朗读训练仍然是本课教学应该重视的。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指导书写。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第2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通过默读整体把握全文。

 

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本课12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强调字音:

洲、蓄

字形:

洲、潭。

2、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正确,流利,不读错字。

三、再读课文,把握全文

1、刚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非常好,下面咱们换一种方法读文——请快速默课文,并思考: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三潭印月?

2、反馈问题。

指名回答,要求:

语言简洁,内容全面。

四、学习 课文,感受美景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远望“三潭印月”的景象。

2、“三潭印月”的景象怎样?

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理解“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

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小岛的由来。

五、指导书写。

1、自由记忆字形。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州”字三个点的方向不同,中间一竖略短。

“潭”字右上部分不要写成“西”,左右搭配要匀称。

4、学生练习。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句感受

 

合作朗读,进一步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

2、交代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课文

1、湖中的3个铁塔什么样呢?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说说塔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在月色溶溶,泛舟西湖的美景中。

4、可它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

5、说说“三潭印月”的来历。

6、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的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有什么联系,再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先提出一个问题,后面围绕这个问题来解答。

这种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很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7、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

8、天上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多美呀。

指导朗读。

9、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中,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10、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三、拓展延伸

1、美丽的西子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景观,她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2、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谁能像文章第2、4自然段那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21三潭印月

自然景观:

令人陶醉

园林艺术:

使人敬佩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古诗诵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材处理思路: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任杭州通派期间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2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赞美了西湖美景。

学习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通过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体会感情,感受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古诗〈〈湖上初晴后雨〉〉。

二、看图听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1、看图听诗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你是从诗句的什么看出来的?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三、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读准生字的音

2、练习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借助插图,自学古诗,感悟诗意。

1、学习古诗一、二两句。

2、同桌互读互说这两句的诗意。

3、指名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给与评价。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4、学习古诗三、四句。

方法同上。

(无论是晴日或雨天,那西湖的景色都美不生胜收,就像那美女西施一样,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跟她的美貌相协调)

五、加强朗读,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