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984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docx

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模板

XX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2016年以来,XX市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将XX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名市”,为XX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市图书馆、文化馆、云门剧院建设。

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新图书馆、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新文化馆、投资1.5亿元改造提升的云门剧院相继启用并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依托“两馆一院”,每年都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市图书馆每年都举办全民读书节,组织开展朗诵比赛、摄影比赛、读书会、少儿猜谜会、尼山书院公益讲座等活动;市文化馆开展全民公益免费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才3000余人;云门剧院定期举办专题文艺演出,拓展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龙头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市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

(二)做好镇(街道、开发区)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管理工作。

XX市13个镇、街道、开发区全部建成镇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对外开放,均为市二级以上标准。

中心面积均在500平米以上,藏书均在15000册以上,部分文化服务中心藏书达到30000册,设有图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幼儿阅览室、幼儿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等。

近来来不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成为宣传当地党和政府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

弥河镇荣获XX市2016年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经济开发区、弥河镇被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广新局评为2017年度优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三)积极推进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XX市105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符合标准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

王坟镇侯王村、何官镇南张楼村、经济开发区南石塔村被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广新局评为2017年度优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出台了《XX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实施方案》,两馆完成服务目录、服务标准、服务标识和考核办法等基础性工作。

市图书馆全面完成数据对接和配套设备提升,目前13个镇、街道、开发区文化站和60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分馆,并实现一卡通服务,实现了资源化整合,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图书馆加强分馆与服务点图书编目加工、数据库、图书防盗系统安装等工作,逐步完善总分馆服务网络,实现文献资源统一编目、统一调配、统一服务、通借通还和统一管理。

市文化馆定期到分馆开展培训,方便了群众、惠及了百姓。

(五)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每年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做好农家书屋更新提升工作。

经济开发区南石塔村荣获山东省书香之村荣誉称号、王坟镇侯王村荣获省级示范农家书屋荣誉称号。

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自2012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门资金400余万元,每年开展演出1000余场。

做好“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工作,全市38支放映队每年开展放映10000余场。

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广播喇叭村村通工作。

(六)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一是做好贫困村文化大院建设。

投入资金80余万元为2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配备了书屋、每村5台的电子阅览室、移动音箱、标牌等各类设施,建立起了完善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是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和公益电影放映进村,为每个省定贫困村免费放映电影和进行文艺演出。

三是市文化馆组织了文艺队伍培训,市图书馆组织了送图书进村活动。

四是每村建立了小喇叭,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

(七)加大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力度。

我市图书馆、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全部配有盲文书籍,开展盲人阅读服务;全市所有公共文化场所设置无障碍服务设施,并不定期针对特殊群众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如组织非遗项目进特殊教育学校等;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市文化馆常年针对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开展免费公益培训;市图书馆建成了3D影院、亲子阅览室(绘本馆),推进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工作,向中小学生免费推荐观看优秀影片。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省、市《实施方案》要求,XX市积极与各协调机制成员单位沟通,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XX市于2016年制定印发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青政办发﹝2016﹞23号),2017年制定了《2017年度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达标建设工作实施意见》,2018年8月制定印发了《XX市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在政务网进行公开。

对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从政策上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一)创新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XX市地方文化特色,先后开发制作了精良的文化产品,如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龙兴寺佛像、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复仿制品,XX红丝砚、XX府鲜花饼、XX花键、隆盛糕点等非遗产品,农民画特色纪念邮票、“福寿康宁”系列农民画酒、农民画丝巾、杯垫、手提包、茶礼等农民画衍生品。

其中复制的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龙兴寺佛像等工艺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仿古工艺品展览大赛中获得金奖,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迎合现代生活需求,进行文化惠民演出创新,在古城、云门山森林音乐广场、大明衡王城等文化旅游景点进行《衡王嫁女》《南燕登基》《状元还乡》《XX清音》等文化演绎,更好地丰富文化娱乐产品类型。

(二)不断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

1、着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先后投资了30多亿元建设保护修复XX古城,带动民间资本200多亿元投资建设了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国(中晨)XX国际文化艺术小镇等,目前新建、续建的文化旅游项目40余个,总投资达到400多亿元,文化资源被资本激活,旅游市场活力不断焕发。

2、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扛起书画产业大旗。

全市形成了“9653”书画产业集群,全市现有画廊860余家,书画从业人员5.5万人,其中农民画创作人员近3万人,书画年均交易额100亿元。

每年有来自中央美院、国家画院、中国美术研究院、天津美院、山东艺术学院、清华美院高研班等知名院校以及全国各地的书画家3000余人来青写生创作交流。

每年举办各类书画展览、论坛、研讨会1100多场,参加展览的书画家1300余人,在全国书画艺术品行业形成了广泛影响。

3、拓展产业内容,延伸书画产业市场。

大力发展XX农民画产业,普及绘画艺术和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先后设立13处乡镇农民画培训基地和农民画写生基地,建成拥有20个展厅的农民画博物馆,累计培训农民画学员1.8万人次,农民画从业者达3万余人,年交易额2.5亿元。

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画框制造、装裱、布展、租赁等书画附属产业发展,全市画框生产企业达30余家,年交易额达2亿元。

4、组织开展文化消费季活动。

按照省、XX市《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实施方案》要求,2017年组织相关企业、单位积极参与活动,XX市公益演出及签约企业活动安全开展,受众面广。

其中公益演出共演出138场,受众人数约119380人次,财政投入资金40.33万元。

签约企业使用消费券共计338人次,金额37822.88元,其中省级消费券204人次,金额16860元,市级消费券134人次,金额9815.32元。

2018年度的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当中。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1、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办法》。

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每年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进行文化惠民演出和在古街进行非遗常态化表演,打造了文旅融合新局面。

2、采取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鼓励银行贷款支持等方式,保障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先后引进民间资金50亿元,规划建设了宋城、泰丰书画古玩城、宝鼎书画城、中国中晨(XX)国际文化艺术小镇等集书画艺术品创作、研究、展览、交易、培养书画艺术人才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书画产业基地、园区。

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服务,引导各金融机构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共赢。

通过XX画廊协会与潍坊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推出艺术品融资服务,通过画廊协会和画廊的担保以及艺术品抵押获得授信,授信后银行每年对画廊实行诚信贷款10多亿元。

3、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文化文化建设。

争取省市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数千万元扶持山东大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环渤海艺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中国中晨(XX)国际文艺术小镇、环渤海书画艺术大数据中心、中晨艺术网、XX农民画创业园等一批重点书画艺术产业项目的服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坚持以项目带动,推动书画艺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中国中晨(XX)国际文化艺术小镇项目被列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是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市重点战略投资项目。

环渤海书画艺术大数据中心项目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四)加强对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

成立XX市文化行业协会,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XX市借助文化行业协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于2018年9月在北京进行了终期评估并顺利通过验收。

(五)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XX市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市图书馆每年多次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充实丰富村的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全民阅读的广泛开展;市文化馆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工程和送培训下乡活动,全面实行“请进来”和“送下去”的全覆盖培训计划,将业务能力强的文化志愿者派送到基层,深入群众身边培训辅导广场舞、锣鼓、曲艺、小品等。

市艺术剧院不定期组织志愿者队伍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

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一)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

在XX古城集中打造了XX非遗聚集区,将非遗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创意研发、交流交易与古城游融为一体,进一步营造开放、多元的产业生态和文创要素平台,加快布局建设文化创意、文化传承、文化消费聚集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聚集区内分布的100多家传习坊、传习所及文化创意店铺,融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产品销售于一身,不仅成为推广民间艺术产品的重要载体,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集市。

XX古城、中国(中晨)XX国际文化艺术小镇、XX泰丰书画古玩城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文化消费聚集区建设单位。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建设。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建设。

市图书馆为读者免费提供政府信息网上查询和纸质阅览服务,建有12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建设网络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阅读机,图书馆开通居民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借图书业务,为读者提供各种数字服务;市文化馆重点打造移动客户端服务,定时推送艺术培训、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等热点信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艺术剧院也借助公众号,成为集现场直播、演出点播、网上订票于一体的平台。

2、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

投资1.2亿元,启动“环渤海中国书画艺术大数据应用中心”平台建设,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中国书画艺术数据汇总、资讯汇总中心,为全国的书画艺术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大数据分析和科学依据,截止目前完成已投资960万元,项目中心正进行装修改造,网站PC端、手机APP移动端的开发设计已基本完成并正式上线。

继续完善中晨艺术网平台,打造集艺术创作、研发、定制于一体的服务型艺术品交易平台,为广大艺术品商家、画廊提供专业的的线上服务,开拓交易市场,实现实体店与网络经营深度融合。

五、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XX市文广新局出台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方案》,编制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进行网上公布。

二是各公益性场馆加强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

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增加服务窗口,更好的为群众提供各类文化服务。

(二)实施全民文化创新,激发文艺创作活力。

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作主体地位,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制定了《XX文化名家选拔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明确扶持措施,留住、用好、引进各方面优秀文化人才,支持民间文化创作,创作出了一大批以XX历史、人文资源和现实生活为内容的文化精品。

电视文学《寻梦XX》、中国画《晨曲哆来咪》等4件作品荣获“泰山文艺奖”。

XX市民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连续剧《天地苍茫》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文艺精品工程”奖。

电影《防线》、《一代跤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依托XX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80多名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对XX历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文化XX大型书库》、《XX古城》、《XX通史》、《XX文化概观》、《XX历史文化丛书》等文史类著作30多部,《文化XX大型书库》荣获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工作力度,组织人员创编《XX清音》、《XX组歌》;话剧《用血肉筑成的堡垒》创编演出;第二批《XX历史文化丛书》6册,分别是《赵秉忠》、《XX寺庙综览》、《北海世家冯氏诗文辑》、《XX纪胜》、《逄山影像万古传——王坟镇人物传奇与故事传说》、《记忆中的益都县文工团》完成出版。

第三批《XX历史文化丛书》正在校稿当中。

(三)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市文化馆开设传统文化培训班,创办“礼乐学堂”。

现已开设国画、书法、围棋、茶艺、国学礼仪、传统声乐、传统舞蹈等14个项目的课程,每年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

2、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XX市对全市非遗项目和文化线索进行了大普查,全面挖掘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XX市级非遗项目37项,XX市级非遗项目245项,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XX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名,XX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9名。

依托XX非遗艺术团、非遗传习坊等,完善提升在古街、宋城、范公亭等区域的40多个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展演,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免费展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组织XX挫琴、XX花毽、抖空竹、XX剪纸、龙虎斗等项目走进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XX市特殊教育学校、XX实验小学等,为学生搭建学习、了解XX非遗的平台。

2017年2月,“XX非遗文化产品展示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文化创意集市”创建单位。

3、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

深入挖掘XX历史文化,建设一批有特色历史文化展馆,截至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上百家历史展馆。

其中弥河镇历史文化展馆、弥河镇赤涧社区历史文化展馆(支前粮站纪念馆)、何官镇南张楼民俗博物馆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

四是积极申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7年我市书画、农民画、红丝石、根雕4个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每年组织举办“XX古城过大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XX市京剧团演出”、“精品院团演出”、“优秀民营文艺团体演出”、“古城戏曲惠民演出”,“今天我最红”XX市锣鼓大赛、广场舞大赛等。

(五)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实施“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

每年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你点书·我买单”活动;“馆校直通”方面,市图书馆与历山学院图书馆、烟草中专图书馆已互设分馆,并在派遣志愿者、合办讲座等方面形成合作;“城乡直通”方面,在13个镇、街道、开发区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

开展XX市全民读书节活动。

每年举办朗诵大赛、摄影大赛、名家讲座、XX市“书香之家”评选、诗歌、散文、小小说征文大赛以及“悦读者”征文大赛等活动;XX首座朗读亭启用、首家24小时书店“一新书店”、泰华城城市书房投入运营;组织参加XX市读书朗诵大赛,多人获奖。

“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

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立XX市公共文化人才库。

利用我市多年来基层文化积淀丰富的优势,科学界定公共文化人才范围,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建立了我市公共文化人才库,设专家、骨干与基层三个层级。

(二)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功能,在两个馆常年开设各种培训,同时发挥各镇街道分馆作用,负责各自镇街道的室外活动类辅导,发挥XX区各主要文化广场作用,例如宋城大舞台、东夷文化标志园、泰丰广场等,主要用于培训学习、普及提高及文艺演出等。

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招收20名京剧学员到青岛艺术学校委培,确保京剧后继有人。

(三)配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

市政府将“一村一年一场戏”、古街非遗展演等公益性岗位列入政府购买目录,进行政府采购,以保障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开展。

并为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设置公益性岗位,配齐工作人员,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抓住文化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大好机遇,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与潍坊中晨集团合作共建起山东省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艺术类学院——凤凰艺术学院。

学院位于中国中晨(XX)国际文化艺术小镇文化教育园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以“需求导向、高端定位、面向企业、校企共享、公共服务、促进就业”为原则,构建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心(基地),开设了音乐、美术、绘画等艺术课程,现已面向全国招生,2018年计划招生500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艺术专业人才。

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2015年、2016年分别制定了《XX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了市、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作用,2018年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上网公布,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加大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力度。

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XX市图书馆、文化馆分别成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确定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正常开展。

确定理事会构成及产生方式、明确理事的权利义务、完善理事会议事规则、改进管理层的责任和产生机制,着力构建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的运转新机制,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

制定了《理事会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年度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拓展社会公众参与图书馆管理、运作和监督的渠道,着力构建管理层向理事会负责、理事会向文广新局负责、文广新局向社会负责的监督新机制,强化对图书馆的监督管理。

(三)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每个镇街特色,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如王坟孝文化艺术节,弥河银瓜艺术节,谭坊香山文化艺术节等。

通过“比赛+展演”形式,与各镇街实行订单式服务,增加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八、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品质不高。

面对人民群众强烈的文化需求,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群众要求。

部分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放、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足、村(社区)文化中心配套设施陈旧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相应存在。

(二)公共文化总体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大幅增加,但大部分都投向了硬件设施建设,在文化人才引进、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文艺创作、文化服务资源等软件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固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很多地方特别是基层因为经费缺乏,致使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困难,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质量水平不高,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文化面临的服务群体越来越大,服务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要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较之以前都有很大提高。

但当前全市文化人才队伍配置落后,文化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断层断代,青黄不接,队伍老化,很多文化部门急缺的人才因编制、招录模式、政策待遇等限制不能进入到文化队伍中来,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文化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各镇街道开发区之间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公共文化发展程度不一,两极分化不断扩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文化服务有着明显差别。

在城市,人民群众可以便捷、高效的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在农村,文化设施陈旧,资源更新较慢,文化活动单一,文化服务能力较差。

在文化发展较好地区,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档次高,文化活动有专门指导培训和经费补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开展没有常态化。

(五)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

XX市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如孝文化、红色文化、状元文化、花文化、齐文化、旗城文化等,但对这些特色文化项目的内涵挖掘、策划、包装和宣传等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使得这些优势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自己叫得响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

九、意见建议

(一)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对重大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公益文化活动等要分别设立财政专项经费或资金,全面保障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要设立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艺术创作、农村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所需经费,并逐年加大资金额度,不断提升全市(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文化部门专业人才数量。

在文化人才引进招录方面,政府要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鼓励文化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文化建设急需人才,对文化单位招录工作人员实施“绿色通道”,在招考时将专业技能考察放在首位,增加文化单位选人用人自主权,提高文化人才引进招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培训。

落实镇街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基层文化站队伍稳定。

采取各种措施为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文化管理人员,制定相关政策。

 

2018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