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962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八上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题型感受: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10年中考题)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选自(故宫博物院》)

①语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②语段突出说明了大殿里的“龙”,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写出语段的中心句。

 

②说出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列举两种)。

 

二.考点提炼及答题指导

(一)说明的对象与特征

判断说明的对象和特点,除了认真读懂文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题目;二.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三.看关键词语。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的顺序和结构

说明的顺序分三大类: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要抓住显著地语言标志判断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另外,要注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判断逻辑顺序可以用排除法。

也可以通过理解来判断,如原因→结果;结果→原因;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现象→本质……

说明文的结构多为:

1.总分式

包括:

总—分、分—总、总—分—总(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对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要了然于胸,不要把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混为一谈。

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从以下思路答题: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

大致有以下类型的题目: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过关训练

(一)衣有年轮

①衣服的原材料会影响地球安全。

以皮革为例,在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

为了增加柔软性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

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

除此之外,皮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能再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②而大受追捧的纯棉,也远没有这个词本身那样清洁舒适。

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

纯棉,距离低碳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③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仍是关键。

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产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焚烧或填埋。

④新举的生物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无限循环再生。

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中制造出聚酯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可削减80%。

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长纤维。

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

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被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

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础。

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⑥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

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⑦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⑧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一生”中消耗的能量。

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

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2分钟熨烫。

这样看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⑨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腈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二氧化碳。

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着装行为也非常重要。

⑩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

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

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

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

其实,时尚也有轮回。

“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

若是“有生命力”的衣服,旧衣也可变成穿在身上的复古,或是重新演绎的新时尚。

1第①、第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依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给“衣年轮”下定义

 

4下面句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5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衣服也有碳排放。

如果让你做宣传员的话,面对服装商场里的滚滚人流,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你该怎么说?

 

 

(二)植物气象员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可以预报天气。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生长的。

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

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

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汽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

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

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⑧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原状。

⑨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能预测天气。

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和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

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⑩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

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⒍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⒎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⒏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⒐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

为什么?

 

⒑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

“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三)短期气候预测:

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

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

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

——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

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

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

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

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

农业、水利、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回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

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钝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

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

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

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

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

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

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

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

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

(选自2001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1.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开篇用了一个设问句。

如果不用设问句,这话该怎样说?

作者运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改写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2分)

答:

 

4.在第五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分)  

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

5.给第十段中的"变幻莫测"写出两个同义成语和一个反义成语。

如能多写且正确,每多写一个可加1分,最多加2分。

(3分)

 

   6.文中说:

"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4分)

答:

 

(四)

 荷花之谜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

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

不是。

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

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色彩。

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

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

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

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

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

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

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请一一概括回答。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位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五)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

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

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

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

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

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6分)

(1)

 

(2)

 

(3)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六)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

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

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

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

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l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

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找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中心句,稍加改造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答:

 

2.下面3句话是从第①段空格内抽出来的,请通读全文,正确排列三句话的顺序。

  ①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的情况,②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③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答:

三句话的顺序是(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②段的"怪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而卫星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