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883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docx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

前言

   中小学校不仅是青少年与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场所,而且也是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在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传递知识与信息、促进社区公众健康行为与环境的建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对于完善社区传染病防控体系与应对机制、保护广大青少年与儿童的健康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手册编写的目的在于向广大中小学校教师提供一个简练、实用的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指南,方便学校结合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将传染病预防教育融入学校课内外教育活动中,以增强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时,能尽早察觉和处理,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传染病在校园扩散。

一.教师的责任-预防传染病扩散,从学校做起

防止传染病蔓延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学校教师和学生(以下简称师生)在预防传染病在学校与社区中蔓延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校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报告”。

学校应该向师生说明个人卫生对预防传染病和传染病在学校传播的重要性,并鼓励师生无论自己或家人证实或怀疑染上了传染病,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求诊,并通知当地学校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教师如何使用本手册来开展预防教育?

本手册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对传染病预防教育的要求编写,可以作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补充参考材料,也可以作为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自读材料,以使教师们了解学校传染病预防的基本方法和应急应对措施。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本手册的内容,采用课堂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多种形式将传染病预防知识整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如可以结合体育课、科学课、思想道德课、生物课、卫生课等课程开展教学;也可以结合地方课时和学校自定课程安排到生活技能课、社会实践课、专题教育课等教学活动中。

具体教学方法:

主讲老师、校医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小型讲座、讨论与解答、自学、同伴教育、游戏活动、课后作业、家长会、“小手拉大手”等多元化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增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此外要求师生身体力行,注意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并把预防知识带给家人和亲友。

   请参见附录1-有关学校传染预防基本方法和教学方法示例,此外,本教师手册配有一本学生自读和同伴教育材料-“青少年带头-用良好的卫生习惯战胜传染病”,可以在教学时发给学生,用于学生学习与讨论,开展课外实践。

三.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1.何谓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可以传播而使人感染的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侵入人体所导致的。

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和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其他人也感染到同样疾病。

2.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传播需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指病原体可赖以生存、寄居和繁殖的环境。

包括人类(如病人、带菌者、隐性感染者)、禽畜、昆虫等。

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人类。

2)传播途径

传染途径 传染过程 传染病例子

直接接触 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 疥疮、水痘等

间接接触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梳子和衣物 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

空气或飞沫传播 *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的飞沫,

*经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病原体也可附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 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食物中毒、霍乱、细菌性痢疾、肝炎等

昆虫或动物媒介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进行繁殖后,才具传染性;另外,昆虫亦可通过沾有病原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散播 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传播)等

血液/体液传染 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 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先天传染 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 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

指易受传染病侵袭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因而较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3.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病原体的传染必须具有几个因素的存在,包括病原体本身、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在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上,也必须针对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

传染因素 控制方法

病原体 -清洁环境或消毒,把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

传染源 -病人和早接受观察、隔离和治疗

传播途径 -注重环境、个人和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感染控制措施,以防被病原体感染

易感人群 -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

4.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流行?

学校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地方,加上年幼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缺乏传染病的个人防护意识,传染病容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而传播。

传染源可以来自学校员工、家长或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导致交叉感染,即病原体从一个人传给周围其他人,例如当员工或学生在接触一个生病的学生后,未经洗手便接触另一位学生,便可把病原体从第一位学生带到第二位学生身上。

5.何为法定报告传染病?

有些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并可引起严重的病情,以致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影响国家社会的经济与安定。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规定某些传染病为法定须上报的疾病。

200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具体名称参阅附录2)。

《防治法》第十条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和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基本措施

1)加强管理与教育(有关具体措施见附录3)

①建立晨检制度,每天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和健康状况,备有师生病假记录,有异常情况和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网络、墙报、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普和传染病防治知识,鼓励学生与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加强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环境与设施的清洁卫生。

④积极开展校园爱国卫生工作。

动员全校师生参与“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齐心协力地搞好环境卫生和“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工作。

 

2)加强学生的个人卫生(具体教育方法见附录1)

①饭前便后要洗手,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

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③ 培养均衡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有足够的休息。

④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增强身体抵抗力。

⑤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手巾、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

⑥勤洗澡,勤换内衣。

3)加强环境卫生

①公共卫生间应提供洗手设备,洗手液或肥皂。

②呕吐物和排泄物要和时清洗和消毒;确保卫生间排水系统通畅。

③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 经常打开窗户或使用抽气扇。

• 课间应该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④保持教室和楼道整洁。

⑤垃圾应放置于垃圾桶内,用盖子盖好,并至少每日清理一次。

2.不同传染病的特定措施

1)经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染的疾病

(例如:

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感冒、结核病、上呼吸道感染和头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百日咳、猩红热)

①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

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③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洁用品擦眼。

④公共设施和学生易触摸的用品须和时清洗。

⑤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然后一定要洗手。

⑥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

⑦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

⑧如果有发烧和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⑨生病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绢或纸巾掩口鼻。

2)由食物和水传播的疾病

(例如:

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

①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

②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

③注意食用和选购新鲜食品和水产品,不吃外表、气味或味道异常和发霉的食物。

④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

⑤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3)由血液和性传播的疾病

(例如:

乙型肝炎、艾滋病、淋病、梅毒)

①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

②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③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与针头。

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

④勿与人共用牙刷、剃须刀。

4)由虫媒或动物传播的疾病

(例如:

疟疾、斑疹伤寒、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禽流感、狂犬病)

(1)儿童与学生:

①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和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

②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③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和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④逗玩猫狗等宠物时注意防止被抓伤或咬伤,一旦被抓伤或咬伤,要立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并到医院接受治疗和疫苗注射。

⑤不吃生或半熟的鸡蛋和肉类等食品,不滥吃野味。

⑥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

⑦整治环境卫生,杀虫、灭蚤灭鼠,垃圾用盖盖好,日产日清。

⑧疫情流行地区或季节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2)家长:

①教育孩子在接触鸟、家禽、宠物后,要立刻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②避免孩子和家中饲养的雀鸟、宠物有亲密接触,特别是不要让孩子与猫狗等动物晚上一起睡觉。

③所有狗都会咬人,要避免孩子密切接触猫狗,特别是不了解情况或流浪的猫狗。

④和时给宠物注射相关免疫疫苗。

⑤家禽、家畜的内脏和粪便中可能带有病毒,因此在烹调时必须把肠脏和肉分开处理,并彻底清洗屠宰和盛载的器具。

⑥避免用未煮熟的动物内脏喂养宠物、家禽。

⑦妥善处理家禽、家畜和宠物的粪便,不要让宠物随地便溺。

⑧进食家禽肉类和蛋前应彻底煮熟。

⑨剩余食物要冷藏或封盖保存,防蝇防鼠防尘,隔餐食物应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5)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

(例如: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型与乙型肝炎、水痘、流感、乙脑、流脑)

①在新生入学时,审查免疫接种证,提醒家长遵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

②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应急免疫接种。

五.学校教职员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除了要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外,学校教职员工在工作时亦需要采取适当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标准的预防措施和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1. 标准的预防措施

标准的预防措施适用于所有员工与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正确的洗手方法

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是最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教师或其他员工在接触或护理生病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双手的清洁,往往会造成传染病的交叉感染,所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前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液洗净双手。

正确的洗手程序:

•打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加入洗液或肥皂,用手擦出泡沫

•最少用十秒钟洗擦手指、指甲、手掌、手背和手腕,洗擦时切勿冲水

•洗擦后,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双手擦干后不要再接触水龙头

2) 个人防护设备

为避免教师员工受到感染或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媒介,保护员工的健康不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员工在照顾患病学生、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物品或排泄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等。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以备急需。

3) 污染物品的处理

由于共用的物品或排泄物,往往有潜在的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性,所以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包括污染衣物或床被、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血迹、公用物品等,须和时清洁与消毒(具体消毒方法见第六章第四节和附录7)。

2. 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除了要注意一般的卫生习惯、食品与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和标准预防措施外,还需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应对不同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

预防策略 相关传染病 个人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 所有传染病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2.预防近距离飞沫传播 流行性感冒

传染病非典型肺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打喷嚏或咳嗽时掩口鼻,用过的纸巾丢到垃圾桶

-双手保持清洁,尤其是接触患者和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用正确方法洗手

-患病师生、照顾者应戴上口罩

-尽量与患者保持最少一米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需要时穿上防护衣物

3.预防空气传播 肺结核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打喷嚏或咳嗽时掩口鼻,用过的纸巾丢到垃圾桶

-双手保持清洁,尤其是接触患者和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用正确方法洗手

-患病师生、照顾者应戴上口罩

-需要时穿上防护衣物

4.预防接触传播 结膜炎、头虱等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和消毒

-不共用毛巾和其他个人物品

-接触患者时须戴上手套

备注:

某些传染病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手足口病可以通过食物和飞沫传播,所以预防这些传染病时,需同时考虑各种预防方法。

具体不同疾病详细预防方法参见附录5。

六.传染病的暴发与控制

1. 何为传染病暴发?

当学生或员工相继出现类似的病症,而患病人数在短时间内比平常有显著增加,从流行病学角度考虑就是疾病的暴发。

常见的例子是冬春季流行性感冒的暴发。

学校老师应该能早期判断学校可能暴发了传染病,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疫情暴发事件,如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病人或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则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判断传染病暴发需要掌握学校日常传染病患病数据,以下是一些例子作为参考。

如发生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情况,均应高度怀疑发生了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病假人数突然增加。

2) 学生或员工同一时间相继出现相似的病症,例如发热、皮疹、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和乏力等,有可能是学校内交叉感染所致。

3)出现2例以上进食相同食物发病的情况,可能是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可能是食物内含有的细菌、病毒或毒素。

4)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如同班、同桌、或同宿舍内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类似病症。

5)病人有可疑传染源暴露史:

如校外或家中接触过类似病人或某类动物,共同吃过不洁食物,同一食堂就餐或饮用不卫生水源等。

6)单个病例发生,有时也应当作暴发对待。

例如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病症,或是对公众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禽流感流行期间,学生或员工出现突然高热(38摄氏度以上)或呼吸急促情况,应保持高度警惕。

2.如何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最关键的是和早察觉传染病的出现,教师有责任留意学生的健康状况,注意传染病的发生与暴发,尤其是法定报告传染病,都应和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见附录8),以便和时采取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

怀疑有学生或员工患传染病时:

① 密切观察:

跟踪患病学生病情变化,并密切观察周围人是否出现相同病症。

② 尽早医治:

以免构成传染病传播的温床。

③ 尽早报告:

如有怀疑,应按附录3和学校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尽早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当地医院。

④ 尽早采取措施:

为了避免造成传染病流行或暴发,因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措施(见第四章第二节),传播途径不明时,学校亦需采取患病学生留家观察、分隔患病学生与其他人等措施,以防止传染病扩散。

至于患病学生何时返校则要听取医生建议,根据疾病性质、治愈情况而定(请参见附录4)。

3.怀疑学校暴发传染病时如何处理?

1)应急准备:

①学校应该有校内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应急预案或计划,包括发现可能情况如何处理和张贴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院的联系电话等。

②发现学校可能发生了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需要启动预案或相应计划作为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应对措施。

③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晨检制度、测量体温、病例发现与报告制度,以和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定措施等(见附录3、附录5、第四章第二节)。

2)如缺课人数增加:

①联络缺课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查问缺课原因。

②如果多名学生(如3名以上)因患有类似病症缺课,应立即报告校医和主管校长。

③如有大量缺课者出现相似症状,学校应立即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如怀疑暴发传染病:

①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通知学生的家长/监护人,请他们尽早带学生求诊。

③如学生情况危急,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急诊室。

④避免患病学生与其他人密切接触。

⑤密切跟踪或登记师生病假或患病情况,以便必要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参见附录6)。

⑥加强个人、食物和环境卫生措施,学校教室须保持清洁。

⑦如怀疑暴发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应经常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⑧如怀疑食物中毒,应将剩余的食物和呕吐物封存,留作调查用。

4.确定学校暴发了传染病如何处理?

①禁止患有传染病的儿童上学,根据当地卫生机构建议要求密切接触者留家观察或就诊。

②尽快如实地向师生员工公布相关情况,消除疑虑,避免谣言传播。

③通知学生家长,并特别说明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的病症,叮嘱学生家长要留意其子女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求诊并通知校方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④向学生家长指出:

如果其子女有类似症状或不适,不宜上课,必须和时求诊。

⑤学校应安排周会或班主任课,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老师和同学。

⑥疫情发生期间,尽量减少室内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室外活动安排。

⑦紧急措施——证实学校传染病正在扩散,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才能控制时,经请示上级教育和卫生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

•证实师生感染传染病,从请病假日算起,以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为限,采取全校停课,学生留家观察等措施。

•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对校园指定范围进行清洗、消毒。

在暴发传染病期间进行消毒:

•用1:

49稀释家用漂白水(把一份漂白水与49份水混和)消毒家具,地面和厕所,污染衣物;待30分钟后,用水冲洗或再作一般清洁处理。

•被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或血液污染的表面,应使用浸透1:

49稀释家用漂白水的毛巾或纸巾抹拭,待30分钟后再用水清洗干净。

(备注:

 家用漂白水通常含5.25%有效氯,慎防漂白水接触到金属表面。

见附录7)

 

附录

附录1 教学方法介绍与活动建议

一、 教学活动建议

1.课堂教学:

又称为被动式教学,即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

优点:

易于组织,短时间内能传递大量知识或信息。

缺点:

教学对象被动单向接受信息,没有互动,在解决问题能力、引发思考方面不如参与式教学。

教学建议:

1)开展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

2)与多学科渗透或融合:

体育、政治、语文、美术、生物、地理、实验课、道德品质课等。

2.参与式教学:

以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为特征。

优点:

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激发学生思考、参与和互动;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与他人分享知识、经验与情感。

缺点:

组织活动需要一定技巧。

教学建议:

小讲座、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或模拟演练等(详见第二部分)。

3.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此种活动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只进行辅助或指导,不参与具体活动。

优点:

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个人知识、技能和多方面素质综合发展。

缺点:

往往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与辅助。

教学建议:

*根据不同季节多发病定期举办传染病预防知识板报;

*预防传染病主题征文活动。

*传染病预防与良好卫生习惯绘画比赛与展览。

*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

*主题演讲比赛,如围绕结核病防治、各种卫生日、清洁环境等为主题进行演讲。

*播放预防传染病相关录像或开展校内小喇叭宣传活动。

*举办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讨论健康生活习惯,做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承诺。

*组织学生卫生小督导员班级卫生交叉检查,评比优秀卫生班级。

*组织学生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大搞学校环境卫生运动。

*开展与传染病预防相关的文艺活动(如歌曲、相声与小品表演)。

*学生之间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传授传染病预防知识与技巧(比如如何正确洗手)。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个人卫生习惯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与时间表,让其他同学做督导员进行行

为督导。

4.学校向家庭与社区的延伸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巩固课堂内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学生自身采取的行动影响社会与家庭,创建有利的健康支持环境。

教学建议:

  *给家长的一封信。

  *利用学生家长会组织座谈。

  *“小手拉大手”活动,将传染病预防知识带给家长,促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家庭环境卫生。

  *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卫生日、环境日(如结核病日、无烟日、艾滋病日等)开展街头宣传或卫生清洁活动;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组织野生动物栖息地观察活动等。

  *卫生小记者媒体报告活动。

  *开展家庭卫生与环境评估活动。

     *参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听取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和了解传染病报告制度。

5.多种教学相结合的活动

可以结合二种以上教学方法,做到优势互补、强化教育效果。

教学建议:

1)讲座可以结合播放防治传染病的影碟、电化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其效果更好。

2)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张贴挂图、宣传画(可以参考《学生手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相关预防传染病的宣传画)。

3)课堂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

如正式授课后,可以留一些时间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再做总结,或者以小讲课(时间限制在20-30分种)结合提问与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讨论的题目请参见《学生手册》和第二部分-参见参与式教学方法介绍。

 

二、 常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介绍:

1. 讨论

就某个问题或主题,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但分组讨论效果会更好。

分组讨论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自在地交换意见,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个人澄清概念、阐明观念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分组讨论如果提出一些有趣的话题如一个案例、一个故事等,再进行讨论,其效果会更好。

分组讨论的结果可以在全班进行汇报或交流。

分组讨论注意事项:

1) 开始分组时可以2-3人一组,对学生压力小。

等学生自信心建立起来后,每个小组的人数可增加。

2) 最好由老师分组或采用报数、抽签等方法来随机分组,以免一些同学认为自己不受其他同学欢迎,讨论性传播疾病问题可将男女生分别分组。

3) 一般每组要有一个学生做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一个学生做记录,鼓励每个人发言,但不容许其他人评判谁对谁错。

4) 强调集体荣誉感,大家发挥集体智慧就某个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5) 一次只许一个人发言,不容许打断,强调并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避免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讲个不停。

6) 只谈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跑题时要和时控制局面。

例子:

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 提问

教师提问时多问开放的、清楚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要给学生时间考虑如何回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如果时间有限或回答超出了提问范围,教师应该通过委婉的方式劝阻学生继续回答问题,不要生硬地阻止学生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