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609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docx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交流精选多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心得体会

——绵州路中段社区冯椿森2014年4月9日城北街道党工委组织辖区党员参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幸福和谐新社区”的一次关于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一次大型活动,会上梅校长通过了五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不仅要深入学习统战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

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

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

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

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统战成员的本领。

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

要使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

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者的形象。

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

我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

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

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统战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统战工作的落实。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十日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推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和历史性跨越。

特别是在当前的思维惯性、体制惯性和经济发展惯性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绝非易事。

我们虽然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但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却不是发展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今天出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和问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今后要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念、决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万万不成的。

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不是解决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会保证。

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生态,也很难保护自然生态。

一、理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

但是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实,必须有其他相应理念相支撑、相配合。

一是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制定政策措施基准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权益。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为其成长、成才、成就事业提供公平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为当代人负责,更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有效解决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用老话说,就是解决了立场问题、情感问题。

二是要树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

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生存于自然的环境之中。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必须珍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当我们开发建设的时候,当我们劈山填海的时候,当我们排放污染物的时候,是否会触及你对破坏自然的伤痛,是否会引起你对自然报复的警惕,是否会唤起你对人类共同家园、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

有没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决定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三是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码应有的理念,但当前确实又是很难做到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真实发展的问题,坚决克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杜绝搞假大空,坚决制止数字造假。

同时,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宁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没有质量和效益或低质低效的发展。

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地区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不搞投机取巧。

四是强化持续长远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哪一项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大干快上、立竿见影模式,克服当年红、现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

科学发展不能看一时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谁看得远、谋得深、持得住。

精雕细刻出精品,十年磨剑天地间。

如果只顾当年、只想当届,如果只想多出政绩、快出政绩,那就很难实现科学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看,科学发展是为下届后任的发展,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

二、决策保证

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科学决策。

如果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不必讳言,从政府角度,以往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经发生的决策失误;毫无疑问,目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的最大危险是可能继续发生的决策失误。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决策机制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中首先做到决策科学化。

一是切实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判明是非、做出决策的根本标准。

确定战略、新上项目、制定政策、选人用人等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来取舍。

二是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决策。

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必须充分论证,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搞长官意志,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不能“眉头一皱,计(决策)上心来”。

当前在决策环节上既要解决情况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乱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质量;更要解决上知下晓、明睁眼露、一拖再拖不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效率。

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规范来执行决策。

决策执行率低、执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决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严格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后改的问题,更要克服领导(主要领导或上级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五年、十年规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人才保证

四、制度保证

说到底,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运动,不能靠行政命令。

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科学决策、科学用人也必须有制度保障外,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一是深化以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型(推荐打开好范文网:

),使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

必须明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亲自开发、亲自建设,更不能亲自生产和经营,而主要是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总量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

二是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提高各类主体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成本,并强制执行有效补偿制度。

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

四是改革招商体制和对外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对外开放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一次分配中向职工工资倾斜。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农村、向资源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

在增值税转型,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改革房产税、知识产权转让税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机制。

好范文网范文网【】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副校长)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推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和历史性跨越。

特别是在当前的思维惯性、体制惯性和经济发展惯性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绝非易事。

我们虽然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但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样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却不是

发展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今天出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和问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今后要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念、决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万万不成的。

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不是解决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会保证。

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生态,也很难保护自然生态。

一、理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

但是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实,必须有其他相应理念相支撑、相配合。

一是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制定政策措施基准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权益。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为其成长、成才、成就事业提供公平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为当代人负责,更要为子孙后代负责。

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有效解决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用老话说,就是解决了立场问题、情感问题。

二是要树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

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生存于自然的环境之中。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必须珍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当我们开发建设的时候,当我们劈山填海的时候,当我们排放污染物的时候,是否会触及你对破坏自然的伤痛,是否会引起你对自然报复的警惕,是否会唤起你对人类共同家园、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

有没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决定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三是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码应有的理念,但当前确实又是很难做到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真实发展的问题,坚决克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杜绝搞假大空,坚决制止数字造假。

同时,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宁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没有质量和效益或低质低效的发展。

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地区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不搞投机取巧。

四是强化持续长远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哪一项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大干快上、立竿见影模式,克服当年红、现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

科学发展不能看一时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谁看得远、谋得深、持得住。

精雕细刻出精品,十年磨剑天地间。

如果只顾当年、只想当届,如果只想多出政绩、快出政绩,那就很难实现科学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看,科学发展是为下届后任的发展,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

二、决策保证

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科学决策。

如果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不必讳言,从政府角度,以往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经发生的决策失误;毫无疑问,目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的最大危险是可能继续发生的决策失误。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决策机制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中首先做到决策科学化。

一是切实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判明是非、做出决策的根本标准。

确定战略、新上项目、制定政策、选人用人等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来取舍。

二是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决策。

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必须充分论证,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搞长官意志,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不能“眉头一皱,计(决策)上心来”。

当前在决策环节上既要解决情况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乱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质量;更要解决上知下晓、明睁眼露、一拖再拖不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效率。

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规范来执行决策。

决策执行率低、执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决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严格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后改的问题,更要克服领导(主要领导或上级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五年、十年规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人才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支撑。

一个城市或地区,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而有没有足够的人

才支撑归根到底是看有没有培养人才、集聚人才,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环境。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

企业家是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企业家把资金、资源、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

企业的生产目的、生

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科学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企业家的发展理念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是否坚持科学发展。

因此,培养一大批有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能力的企业家,把推动科学发展变成广大企业家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资源环境的保护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的转换升级都迫切需要提高我们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可以肯定地说,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是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的率先发展。

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选拔任用干部,必须选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

在中国文化背景和现行体制条件下,有没有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如何选拔培养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

一是必须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来选人、用人,拓宽用人渠道,改革选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公开性、科学性,坚决克服选人用人上的“近亲繁殖”、论资排辈,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潜规则”,实施用人上的阳光工程。

二是要提高用人标准。

要把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能力比较强、脚踏实地按科学发展观干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是要建立淘汰机制。

要提高干部素质,就必须解决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问题。

企业、社会其他组织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只有党政机关一直是“铁饭碗、铁交椅”,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不公。

建立淘汰机制,不在于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过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证

说到底,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运动,不能靠行政命令。

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科学决策、科学用人也必须有制度保障外,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一是深化以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型,使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

必须明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亲自开发、亲自建设,更不能亲自生产和经营,而主要是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总量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

二是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提高各类主体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成本,并强制执行有效补偿制度。

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

四是改革招商体制和对外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对外开放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一次分配中向职工工资倾斜。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农村、向资源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

在增值税转型,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改革房产税、知识产权转让税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机制。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副校长)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化各项工作作出部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建设力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同样的文化权益,拥有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

要着重面向农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我们要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方式、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当前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是一项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创新工程,目前工程已经有61.4万个基层服务点为群众提供服务。

我们要坚持夯实基础,注重积累,扎实推进。

以基层为重点,打好基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长期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着重抓好基本阵地、队伍、内容和方式“四基”建设,实现工作重心、资源和服务向农村的“三个下移”,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取得了好效果。

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情况千差万别,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

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文化事业,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正在进行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农村文化建设则是这一诗篇的灵魂。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维护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其中乡镇财政改革关系着农民负担、城乡差距、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诸多问题,于是很有必要研究乡镇财政改革。

历经多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虽然已经逐渐趋于规范,但是仍有不少缺陷,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难题,科学发展观为乡镇财政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1983年前后,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撤社建乡”,乡镇政府正式成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

为了保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行,乡镇财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毫无疑问,乡镇财政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完善乡村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国家的五级政府中,乡镇政府是最靠近农民的一级政府,乡镇财政是最靠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这些都决定了乡镇财政为农民服务具有天然的优势。

党和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大都要求乡镇政府来执行和配合,惠农支农资金也要由乡镇财政经管。

可以说,没有乡镇财政我们的农村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不会提高得如此之快。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制度、认识和理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乡镇财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据调查,近些年乡镇财政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预算内收入呈现任务型收入机制的特征。

任务型收入机制是指乡镇辖区域内国税、地税任务完成情况同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直接挂钩,国税、地税不能完成的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国税、地税完成情况一般是“一票否决”的指标。

也就是说,没有完成国税、地税的乡镇干部不能得到升职的机会。

于是预算内收入呈现出任务型收入机制的特征,使得乡镇税收呈现出刚性增长的趋势,即税收总量只能增、不能减。

第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支出呈现出吃饭型支出机制的特征。

吃饭型支出机制是指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与办公经费支出常年占据预算内支出的大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吃饭财政”。

第三,转移支付制度仍不规范。

针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都由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专项转移支付大都要求乡镇财政提供配套资金,而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申请不到足够的专项转移支付,从而加大了同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财力差距。

第四,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大幅度减少。

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逐渐走上正轨,乡镇体制外乱收费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主要依靠体制外收费,于是农业税免征后,农村公共产品出现短缺。

二、科学发展观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关于发展的实质、目标与要求的经典论述。

邓小平曾指出:

发展就是硬道理。

但是由于当时发展经济学理论中gdp发展观占据着主流地位,所以基层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着“gdp增长即发展”、“税收增长即发展”的观念。

诚然,这种观念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乡镇财政也出现了上述“任务型收入机制”、“吃饭型支出机制”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弥补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不足,纠正了传统的gdp发展观的错误,并吸取了可持续发展观等各种发展观中的合理因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则更加明确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