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技巧综合指导复习资料.docx
《公务员行测技巧综合指导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行测技巧综合指导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行测技巧综合指导复习资料
2019年公务员行测技巧综合指导复习资料
在类比推理题目当中,建议大家的解题思路是先横向后纵向以及造句寻找词项间关系,那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在类比推理题目当中一些常见的具体的词项间关系,把握好这些词项间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做题时候更快速的锁定横向联系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一、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是第一类常考的词项关系,指的是概念和概念之间在逻辑范围上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全同关系
指的是两个概念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
常见的有:
事物的别称、音译与本意、口头语和书面语等。
比如:
木芍药:
牡丹公孙树:
银杏纸鸢:
风筝
引擎:
发动机爸爸:
父亲
例:
马铃薯:
土豆
A千克:
吨B计算机:
电脑C新人:
菜鸟D考试:
考查
2、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一致,没有交叉部分。
而全异关系又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矛盾全异,即两个词是矛盾关系,非此即彼,比如【生:
死】;第二类是反对全异也叫并列,即两个概念没有交叉,但是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篮球:
足球】。
例1:
白天:
黑夜
A石头:
钻石B人参:
植物C男人:
女人D四季如春:
炎炎夏日
例2:
萝卜:
白菜
A竹子:
绿色B梅花:
高洁C老人:
小孩D持之以恒:
半途而废
3、交叉关系
指的是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有一定的重合部分,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这类关系通常出现在因分类标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称呼当中。
比如【父亲:
军人、教授:
男人】
例:
专家:
浙江人
A干部:
党员B水果:
香蕉C老人:
小孩D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
4、包含关系
也叫种属关系,通常指的是大类中的小类。
比如【苹果:
水果】
例:
中国人:
浙江人
A干部:
党员B水果:
香蕉C老人:
小孩D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
这就是第一大类的词项间关系,也是考试过程中相对比较常见的一大类关系,至于还有哪些词项间关系,我们下回分解。
选词填空一直是同学们比较害怕的一种题型,主观性太强,总是不能又快又准的判断空义,辨析词语。
其实,解决选词填空题目,判定空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判断上下文关系,寻找呼应点的方式,从而才能更为精准的找到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上下文关系之反对关系,帮助大家快速锁定正确答案。
反对关系就是上下文之间形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一、判定标志
反对关系的标志往往在题干中非常明显的体现,我们一一来看。
1.对照词:
不是...而是...、新...旧...、过去...现在...、多...少...
2.转折词:
但是、却、然而、可是、事实上、其实、则...
3.变化词:
变得、变成、变为...
4.否定词:
不是、不够、不能...
5.定向选择词:
与其...不如...
二、应用
反对关系往往在判定标志前后,一个为空,一个为呼应点,我们的空义直接去找呼应点的反义词或背离词即可。
反义词:
意思相反的词语。
例:
帅:
丑
背离词:
意思没有明确相反,但方向相反。
例:
帅:
矮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题目,来检测下方法是否可行吧!
例1:
在金属的发展史上,从陨铁的锻制到人工冶炼铁的出现,这一演进绝不是______的,而是经历了长达600年以上的_____。
A自然而然努力B轻而易举发展
C一朝一夕改进D一蹴而就摸索
【解析】D.题干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不是……而是经历了长达600年的……”,显然,句子否定了前半句,肯定了后半句“经历了长达600年以上的……”,因此,前后文含义应相反。
后半句“经历了长达600年以上的……”表达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前半句应否定“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意思。
“自然而然”表示事情不经人为干涉,自然发展;“轻而易举”表示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显然不符合第一空的要求。
故排除A、B,而第二空,“摸索”比“改进”更能够体现出“长达600年的艰辛和不易”,也更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故答案选D。
例2:
20世纪90年代,有人__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___,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填入下列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坦言 并驾齐驱 B.预言 并行不悖
C.断言 相向而行 D.妄言 背道而驰
【解析】B.文段前面说明传统书信可能会被取代,说明通信方式与传统书信是矛盾的,“然而”之后发生转折,后面应该是不矛盾,能体现不矛盾之意的只有“并行不悖”,故选B。
在行测言语理解部分中,片段阅读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题型。
而片段阅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主旨观点题,很多考生做这一类题目时都喜欢去找文段中的标志词或者一些关联词,从而判断是因果,转折,分总等文段,进而找到主旨句。
但是我们考试中除了这一类有标志的外,还会经常考查总分文段,该文段并没有标志词,就是需要我们行文脉络分析来判断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这个部分的行文脉络:
【总分文段】的行文脉络:
一、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
例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的”鱼“形文字。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最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
从南朝梁代陶弘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的“鱼”形文字。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最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
从南朝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到清末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众多的“本草”更为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2018年真题)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记载鱼的古代文献B.我国鱼文化的历史
C.古人利用鱼的方式D.“鱼”字的演变过程
【答案】B。
解析:
文段开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最广泛利用鱼类的国家之一,随后从殷、先秦、南朝、清末等不同时期具体开展论述,详细介绍鱼在我国的历史。
所以整个文段行文脉络是: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是总分文段,第一句是主旨句,强调鱼在我国的历史悠久。
A选项强调的是古代文献,不是文段重点;C项利用鱼的方式,属于无中生有。
D项鱼的演变解释举例的内容,非重点,且表述片面,排除。
因此答案选择B。
例2: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抵达的地外星球。
在人造卫星之外,利用这颗自然卫星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月球表面积远远大于任何的人造卫星,因而在月球上布设遥感器,不用考虑载荷多少、大小,重量等等,可同时置放很多不同类型的遥感器,形成主被动、全波段同步观测的能力,对于观测大尺度地球科学现象——全球环境变化、陆海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及固体潮、三极对比研究等会有深入的认识,并有可能观测到先前未知的科学现象。
(2017年真题)
对上述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月球比人造卫星更适合布置遥感器
B.月球对地球观测有着天然的综合性优势
C.月球有望能给空间对地观测带来革命
D.月球开辟对地球观测科学与技术的新方向
【答案】B。
解析:
文段开篇先介绍背景“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抵达的地外卫星“,随即提出观点“利用这颗自然卫星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接下来具体解释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即月球表面面积大,不用考虑遥感的负荷、大小、重量、形成同步观测能力,可能观测到先前未知的科学现象。
属于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总分观点。
主旨句为文段的观点句。
因此A项更适合布置遥感器只是月球的优势之一,表述片面,排除。
C项有望带来革命相较于文段中“有可能观测到先前未知的科学现象而言“,程度过重,排除;D项中的开辟新方向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故答案选择B,而B项中的综合性优势很好的概括了题干。
二、提出观点—举例说明:
举例子来证明观点,一般会有标志词引导—比如、例如等
例3:
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
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
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
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
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2013年真题)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B.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D.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答案】C。
文段行文脉络为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前三句为总述,点名了文段的主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伟大剧作家,但二人写法不一样。
然后举例说明,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为例,比较了二者的不同的点。
因此文段重点讲述两者的不同,故选择C。
A项的伟大之处属于他们的共同之处,不是重点。
B项只提到牡丹亭,且是例子,不是重点。
D项主题错误,讲的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并没有提到中外戏曲,排除。
下面几道例题来详细解析资料分析直除法的应用(相关链接: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之直除法),下面这几道例题大家务必认真练习,掌握精髓。
【例1】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直接相除:
=30+,=30-,=30-,=30-,
明显为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
相关链接: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之直除法 资料分析技巧“直除法”的四个层次详解
【例2】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中最小的数是()。
【解析】
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都比7大,而32895/4701比7小,
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32895/4701。
提示:
即使在使用速算技巧的情况下,少量却有必要的动手计算还是不可避免的。
【例3】6874.32/760.31、3052.18/341.02、4013.98/447.13、2304.83/259.74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
只有6874.32/760.31比9大,所以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是6874.32/760.31。
【例4】5794.1/27591.43、3482.2/15130.87、4988.7/20788.33、6881.3/26458.46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本题直接用“直除法”很难直接看出结果,我们考虑这四个数的倒数:
27591.43/5794.1、15130.87/3482.2、20788.33/4988.7、26458.46/6881.3,
利用直除法,它们的首位分别为“4”、“4”、“4”、“3”,
所以四个倒数当中26458.46/6881.3最小,因此原来四个数当中6881.3/26458.46最大。
【例5】阅读下面饼状图,请问该季度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生产多少?
()
A.38.5%B.42.8%C.50.1%D.63.4%
【解析】5632-3945/3945=1687/3945=0.4+=40%+,所以选B。
【例6】某地区去年外贸出口额各季度统计如下,请问第二季度出口额占全年的比例为多少?
()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全年
出口额(亿元)
4573
5698
3495
3842
17608
A.29.5%B.32.4%C.33.7%D.34.6%
【解析】5698/17608=0.3+=30%+,其倒数17608/5698=3+,所以5698/17608=(1/3)-,所以选B。
【例7】根据下图资料,己村的粮食总产量为戊村粮食总产量的多少倍?
()
A.2.34B.1.76C.1.57D.1.32
【解析】直接通过直除法计算516.1÷328.7:
根据首两位为1.5*得到正确答案为C。
牛人总结的“数字推理的宇宙超级无敌解题思路”,一般数字推理有5道题,有3道是非常简单的,有1-2道可能是新题型,比较偏,运用下面的这个解题思路可以非常快速很轻松的把这三道简单的题目做出来,剩下的一两道超难度题不用浪费时间了就。
当然标题起成宇宙超级有点哗众取宠哈哈。
1、基本思路:
第一反应是两项间相减,相除,平方,立方。
所谓万变不离其综,数字推理考察最基本的形式是等差,等比,平方,立方,质数列,合数列。
相减,是否二级等差。
8,15,24,35,(48)
相除,如商约有规律,则为隐藏等比。
4,7,15,29,59,(59*2-1)初看相领项的商约为2,再看4*2-1=7,7*2+1=15……
2、特殊观察:
项很多,分组。
三个一组,两个一组
4,3,1,12,9,3,17,5,(12)三个一组
19,4,18,3,16,1,17,
(2)
2,-1,4,0,5,4,7,9,11,(14)两项和为平方数列。
400,200,380,190,350,170,300,(130)两项差为等差数列
隔项,是否有规律
0,12,24,14,120,16(7^3-7)
数字从小到大到小,与指数有关
1,32,81,64,25,6,1,1/8
隔项,是否有规律
0,12,24,14,120,16(7^3-7)
每个数都两个数以上,考虑拆分相加(相乘)法。
87,57,36,19,(1*9+1)
256,269,286,302,(302+3+0+2)
数跳得大,与次方(不是特别大),乘法(跳得很大)有关
1,2,6,42,(42^2+42)
3,7,16,107,(16*107-5)
每三项/二项相加,是否有规律。
1,2,5,20,39,(125-20-39)
21,15,34,30,51,(10^2-51)
C=A^2-B及变形(看到前面都是正数,突然一个负数,可以试试)
3,5,4,21,(4^2-21),446
5,6,19,17,344,(-55)
-1,0,1,2,9,(9^3+1)
C=A^2+B及变形(数字变化较大)
1,6,7,43,(49+43)
1,2,5,27,(5+27^2)
分数,通分,使分子/分母相同,或者分子分母之间有联系。
/也有考虑到等比的可能
2/3,1/3,2/9,1/6,(2/15)
3/1,5/2,7/2,12/5,(18/7)分子分母相减为质数列
1/2,5/4,11/7,19/12,28/19,(38/30)分母差为合数列,分子差为质数列。
3,2,7/2,12/5,(12/1)通分,3,2变形为3/1,6/3,则各项分子、分母差为质数数列。
64,48,36,27,81/4,(243/16)等比数列。
出现三个连续自然数,则要考虑合数数列变种的可能。
7,9,11,12,13,(12+3)
8,12,16,18,20,(12*2)
突然出现非正常的数,考虑C项等于A项和B项之间加减乘除,或者与常数/数列的变形
2,1,7,23,83,(A*2+B*3)思路是将C化为A与B的变形,再尝试是否正确。
1,3,4,7,11,(18)
8,5,3,2,1,1,(1-1)
首尾项的关系,出现大小乱现的规律就要考虑。
3,6,4,(18),12,24首尾相乘
10,4,3,5,4,(-2)首尾相加
旁边两项(如a1,a3)与中间项(如a2)的关系
1,4,3,-1,-4,-3,(-3─(-4))
1/2,1/6,1/3,2,6,3,(1/2)
B项等于A项乘一个数后加减一个常数
3,5,9,17,(33)
5,6,8,12,20,(20*2-4)
如果出现从大排到小的数,可能是A项等于B项与C项之间加减乘除。
157,65,27,11,5,(11-5*2)
一个数反复出现可能是次方关系,也可能是差值关系
-1,-2,-1,2,(-7)差值是2级等差
1,0,-1,0,7,(2^6-6^2)
1,0,1,8,9,(4^1)
除3求余题,做题没想法时,试试(亦有除5求余)
4,9,1,3,7,6,(C)A.5B.6.C.7D.8(余数是1,0,1,0,10,1)
3怪题:
日期型
2100-2-9,2100-2-13,2100-2-18,2100-2-24,(2100-3-3)
结绳计数
1212,2122,3211,131221,(311322)2122指1212有2个1,2个2.
新题型
256,269,286,302,()
A254B307C294D316
256+2+5+6=269286=269+2+8+6302=286+2+8+6302+3+0+2=307
一,基本知识点
行程问题基本比例:
。
t若相同,S与V成正比例;V若相同,S与t成正比例;S若相等,V与t成反比。
二,典型例题
【例1】(北京2012-82)甲乙两人早上10点同时出发匀速地向对方工作单位行进,10点30分两人相遇并继续以原速度前行。
10点54分甲到达乙的工作单位后,立即原速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
问甲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时,乙已经到了甲的工作单位多长时间?
()
A.42分B.40分30秒C.43分30秒D.45分
【解析】从相遇点到乙的工作单位的这段路程,乙需要30分钟,甲需要24分钟,根据比例法,“S相等时,t与V成反比例”可知,甲乙两人的速度比为30:
24=5:
4。
甲走完一个全程,需要54分钟,再次利用“S相等时,t与V成反比例”可知,乙走完一个全程需要54X4/5=67.5(分钟)。
甲返回自己单位时,来回走了两个全程,所以共需54X2=108(分钟),此时乙已经等待了108-67.5=40.5(分钟),答案为B。
【例2】(国家2011-66)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汽车慢50%。
如果他骑车从A城到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时。
问小王跑步从A城去B城需要多少分钟?
()
A.45B.48C.56D.60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因为骑车,跑步完成的路程都是AB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法中,“S相等时,V与t成反比”可知,步行:
骑车=4:
1,步行和骑车的时间共有2小时=120分钟,所以骑车的时间24分钟。
又因为跑步和骑车完成的路程也是AB两地之间的距离,所以再根据“S相等时,V与t成反比”可知,跑步:
骑车=2:
1,所以跑步的时间为24x2=48(分钟),故答案为B。
【例3】(2010年918联考-33)小王从家开车上班,汽车行驶10分钟后发生了故障,小王从后备箱中取出自行车继续赶路。
由于自行车的速度只有汽车速度的3/5,小王比预计时间晚了20分钟到达单位。
如果之前汽车再多行6千米,他就能少迟到10分钟。
问小王从家到单位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
【解析】将全程分为两段,第一段距离的速度是汽车的速度,第二段距离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
对于第二段距离,因为,自行车:
骑车=3:
5,所以根据比例法,“S相等时,V与t成反比”可知,自行车:
汽车=5:
3。
20分钟是汽车和自行车的时间差,所以汽车完成第二段距离需要30分钟,自行车完成第二段距离需要50分钟。
对于6千米的距离,再由“S相等时,V与t成反比”可知,自行车:
汽车=5:
3,10分钟是两者在6千米上的时间差,所以完成6千米,汽车需要15分钟,自行车需要25分钟,进而求得2/5(千米/分)。
汽车完成全程共需要40分钟,所以小王从家到单位的距离是40x2/5=16(千米),故答案为D。
总之,在行程问题中,巧妙地应用比例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希望大家能深切理解这种方法!
行程问题是历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难点题型,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行程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条件多,变化复杂,很难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列不出正确的方程,因而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
下面给大家介绍解决行程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比例法。
所谓比例法,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利用基本关系式:
速度×时间=距离,找出相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比例差值,求出各项数值,最后得出需要的结果。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程问题中,比例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类型一: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关系
【例1】A、B两地有一座桥,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3小时在桥中间相遇,如果甲加快速度,每小时多行2千米,而乙提前0.5小时出发,则仍旧在桥中间相遇;如果甲延迟0.5小时出发,乙每小时少走2千米,还会在桥中间相遇,则A、B相距()千米。
A.60B.64
C.72D.80
【答案】C
【解析】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时。
第一次与第二次相比时,乙的速度及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而甲的时间少了0.5小时,因此可得,解得x=10。
同理,第一次和第三次相比,可得,解得y=14。
故A、B间的距离为(10+14)×3=72千米。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例2】甲乙两人在环湖小路上匀速行驶,且绕行方向不变,19时,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19时25分,两人相遇;19时45分,甲到达B点;20点5分,两人再次相遇,乙环湖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
A.72B.81
C.90D.100
【答案】C
【解析】19时25分钟第一次相遇后,甲19时45分(即经过20分钟)到达B点,而乙从B点到第一次相遇的地点需要25分钟,因此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
4,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为40分钟,期间路程之和为环湖一周,甲40分钟的路程乙需要50分钟,因此,乙环湖一周需要40+50=90分钟。
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类型二:
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例3】如下图所示,AB两点是圆形体育场直径的两端,两人从AB点同时出发,沿环形跑道相向匀速而行,他们在距A点弧形距离80米处的C点第一次相遇,接着又在距B点弧形距离60米处的D点第二次相遇,问这个圆形体育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
A.240B.300
C.360D.42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两人第一相遇的路程和为半个圆周,第二个相遇的路程和为整个圆周,因此每个人在两个过程中的路程比为1:
2,设劣弧BC长为x,根据题意,解得x=100,所以圆周长为2×(80+100)=360米。
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并在A、B两地间不间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甲乙两车第三车相遇地点与第四次相遇地点差100千米,则A、B两地的距离为()。
A.200千米B.250千米
C.300千米D.350千米
【答案】B
【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15:
35=3:
7,将全程分成10份,则第三次相遇时甲行驶的路程为3×(2×2+1)=15份,第四次相遇时甲行驶的路程为3×(2×3+1)=21份,两次相遇的地点相距5-1=4份,对应100千米,所以10份对应的就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