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069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docx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假设,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那么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

〝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以下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2分)

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以下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为哪一项〔A〕〔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  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说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

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译文: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表达的?

〔3分〕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表达。

【一】

[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那么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那么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那么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同〝弼〞,辅佐边境       

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答:

甲文的主要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的主要观点:

防患于未然   共同特点:

卒章显志

【二】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那么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

①血指:

伤指  ②刳〔kū〕取:

割取  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

死亡

解释〔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那么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11、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卒章显志。

【三】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①犯错误②割断

9.翻译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乙文以表达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四】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

〔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

不然。

  

14.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

【五】

〔甲〕〔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

住屋。

②市:

市场。

③贾人:

商人。

④炫卖:

边喊边卖。

⑤学宫:

学校。

⑥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

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翻译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2分)

__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2分)

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

六、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文: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

〝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

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3、翻译以下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成语是:

卧薪尝胆   

4、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七、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魏文侯问于李克曰: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

〝数战数胜。

〞文侯曰:

〝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

〞李克曰:

〝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

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翻译:

魏文侯问李克:

〝吴国为什么灭亡?

〞李克说:

〝因为屡次得胜.〞文侯说:

〝屡次得胜是国家的幸事,为什么竟会因此而亡国呢?

〞李克说:

〝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5.解释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⑵必先苦其心志〔   〕⑶数战数胜〔  〕⑷人恒过〔  〕

〔1〕起〔2〕使……痛苦〔3〕多次〔4〕犯错误

6.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D  〕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魏文侯问于李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征于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翻译⑴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

〔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

 8.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各找出一点即可〕〔3分〕

相同点:

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

不同点:

甲文,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乙文,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

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八、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那么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

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

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③本根:

本,树干;根,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

〝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

〔划一处〕〔1分〕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11.解释〔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3〕征求无已〔4〕百姓不堪

〔1〕犯过失,〔2〕同〝弼〞,辅弼,〔3〕停止〔4〕忍受,能支持

12.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那么枝叶茂荣。

〔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1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分〕

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

〔2分〕

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九、

【甲】【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

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假设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

抚恤。

3耽:

沉溺。

4九重:

深宫之内。

5存意:

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

〔3〕犹割股以啖腹〔    〕〔4〕假设耽嗜滋味〔       〕

10、选出以下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3分〕

【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同:

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

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十、

【甲】【乙】上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那么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

〝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假设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

〝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

〔1〕任用,选拔〔2〕了解 〔3〕通〝弼〞,辅佐 〔4〕确实,实在。

6、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2分〕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那么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

7、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

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居安思危

解释

(1)管夷吾举于士 〔 )

(2)困于心衡于虑(    )(3)病虽愈〔   〕〔4〉四夷俱服 (    )

(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12.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4分〕

答: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十【一】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

指唐太宗②守成:

保持成就。

③草昧:

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4.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哪一个〔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安定,管理

15.以下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6.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译文: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7.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分〕

答: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分〕

答:

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十【一】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假设石之死

假设石①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

假设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③,日入而燎辉④,宵那么振铎⑤以望,植棘树墉⑥,坎⑦山谷以守。

卒岁,虎不能有获。

一日而虎死,假设石大喜,自以为无毒己者矣。

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

无何,有貙⑧逐麋来,止其室之隈⑨,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

假设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假设石:

人名。

②藩:

篱笆墙。

③殷钲〔yǐnzhēng〕:

殷,震动;钲,原为乐器名,这里指能敲击出声的器物。

④燎辉:

点燃火把。

⑤铎:

古代响器,形状像大铃。

⑥墉:

高墙。

⑦坎:

作动词,挖坑。

⑧貙〔chū〕:

一种状如狐狸而凶猛的野兽。

⑨隈〔wēi〕:

本指山或水弯曲的地方,这里指房子的拐角处。

 

6.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

7.解释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①通〝横〞,梗塞,不顺。

②〔从缝隙中〕看

8.以下句中加点的〝于〞与〝假设石隐于冥山之阴〞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万钟于我何加焉C、于厅事之东北角  D、贤于材人远矣

9.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长他的才干。

  

乙文故事恰恰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进行分析。

 猛虎的威胁存在时,假设石一家时时处处戒备,忧患中全家平安无事,得以生存。

而虎患一除,假设石防范之心松懈,因而丧失生命。

十【二】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虎曰:

〝忠哉,猱也!

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那么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

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殊快:

很舒服。

③汰其余:

要扔掉的余渣。

汰,扔掉。

有一种狡猾的动物叫猱,〔体形〕小善于爬树,爪子锋利。

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帮他〕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

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吃剩余下的来献给老虎。

老虎吃了脑浆,〔觉得脑浆〕很美味,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爱猱,亲近猱。

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老虎去〕寻找猱。

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

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解释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④猱那么已走避高木 

①使……痛 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

翻译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甲文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