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971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docx

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

2013成考语文真题以及答案

D

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

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处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做是一对“双行星”。

美国科学家乔治·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

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

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

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

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物质,形成月亮。

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的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

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

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

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

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

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他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

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一种可能性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是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球。

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他没有。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

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

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

但是,科学家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的说:

“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

”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

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

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

碰撞的结果死较大的个体依靠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的发展,同时也给地球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

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

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

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

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

(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

7.下面对第一段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亮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是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8.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根据的一项是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他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使在一起的。

9.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阐发。

10.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非选择题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罗布人有许多东西遗忘在路上了,但是,有一条关于胡杨的俚语,我还记着,这就是:

胡杨有三条命-长生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

”一位叫热合曼的老人对我说。

“胡杨在我们的叫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叶树。

它的底部长的是狭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顶部-它的顶部是椭圆形的小杨叶。

三种树叶奇怪地长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叫它三叶树!

”另一位叫亚生的老人对我说。

两位老人想我说话的时间是1998年的秋天。

说这话时,那个叫热合曼的老人105岁,那个叫亚生的老人102岁。

说话的地点是在阿拉干一片死亡的胡杨林里。

通常,他们被认为是最后的两个罗布泊人,或者换言之,是两千年前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的楼兰人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个后裔。

  在罗布泊一年一年的盈亏中,在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一次的位移中,逐水而居的罗布泊人总是在不停地搬迁。

他们将自己新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叫“阿不旦”,在这里建立起新生活的愿望,并希望这一次搬迁将是最后的搬迁。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随着罗布泊的继续收束和碱化,他们又得循着塔里木河水系,向上游走,继续寻找他们新的“阿不旦”。

也许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罗布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就是这样延挨着日月,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

一个民族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所以在阿拉干,在那狰狞晚装的死亡胡杨林里,热合曼说,他把许多的记忆都遗忘在路上了。

  胡杨是中亚细亚的树木。

胡杨是苦难的数目,和伴生他的楼兰民族一样苦难,在这里,水到哪里,胡杨便生长到哪里,因此塔里木河两岸,是两条绿色的胡杨林带,而阿拉干这地方,当年更是有着遮天蔽日的胡杨林。

但是往事如烟,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随着风沙一年一年的侵蚀,胡杨林正在大片大片地死亡。

我曾经在塔中地面,见过大片死亡的胡杨林。

它们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出于濒死状态。

粗壮的树木,奇形怪状地仆倒一地。

记得有一棵树已经死了,但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却令人感动地生出几片绿叶-那是柳叶,正像亚生告诉我的那样。

但是带给我巨大刺激的,或者说带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这阿拉干的胡杨。

中亚细亚的太阳,在政务的时候很亮很白,亮得炫目,白得刺眼,但正午一过,太阳稍稍西斜一点,林中便昏暗了起来。

有些树木倒了,横躺在那里,你得迈过去。

有些树木虽然死了许多年,但是还端端地立在那里,在完成着它们早已确定的宿命。

这些树木模样都十分庞大、粗糙、丑陋、可怕。

那些像狮、像虎、像蟒蛇的丑陋外状,是时间的刀功,是岁月的产物。

它们仿佛是我们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那些史前怪兽,或者像高烧病人在梦境中出现的令人恐怖的想象。

  热合曼和亚生还告诉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粹的墨绿,但是等到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午12点的时候,如果有太阳,好像接受到一项指令似的,所有的胡杨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金碧辉煌。

(节选自高建群《阿拉干的胡杨》)

1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

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

(6分)

1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

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1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

(6分)

1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

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

(7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①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羊子曰: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②,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③废时月。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④’以就懿德⑤。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知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①盗泉:

传说孔子经过一处名叫“盗泉”的泉水,恶其名,渴而不饮。

②杼:

织布用的梭子。

③稽:

耽搁。

④日知其所亡:

每天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亡,同“无”。

这是孔子的话。

⑤懿德:

美德。

15.对于羊子拾金和辍学两件事,其妻分别是怎样劝说他的?

各自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8分)

16.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本文所讲的两个故事之间的关联?

试做具体分析。

(4分)

17.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这一成语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有了怎样的变化?

(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归至武阳渡①作

[宋]刘克庄

夹岸盲风②扫楝③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④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武阳渡:

武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现在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境内。

②盲风:

疾风,

大风。

③楝:

也叫苦楝,一种落叶乔木。

④篷:

船篷。

18、诗的前两句传达出有关诗人行程的哪些信息?

全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4分)

19、诗的第三句是怎样由写景过渡到抒情的?

结合全诗来看,“城西塔”在诗人心目中有怎

样的地位?

(5分)

五、作文(60分)

20、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经历,以“学与

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60分)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24分,每小题4分)

1.B2.A3.D4.B5.C6.D

二、(16分,每小题4分)

7.C8.D9.B10.D

三、(25分)

11.(6分)

热合曼老人引用民间谚语(俚语),描述胡杨顽强的生命力(2分);亚生老人引用民间称谓,描述胡杨一树之上三种奇特的叶子(2分);作者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基调(2分)。

  (意思对即可)

12.(6分)

  “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即指热合曼和亚生两位老人(1分);这里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两位老人比喻为“水滴”,表明罗布人的生存和水息息相关,也暗示了曾经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走向了衰亡的尽头(4分)。

  (意思对即可)

13.(6分)

这两处“遗忘”相同之处:

都是因为楼兰文明的衰落而产生的“遗忘”(1分);不同之处:

前者是集体的“遗忘”,后者是个体的“遗忘”(1分);

  前者的“遗忘”与楼兰文明的衰落同步,表现为缓慢的客观衰减(2分);后者的“遗忘”在楼兰文明衰落之后,表现出不堪重负、不忍回顾的悲壮(2分)。

  (意思对即可)(8分)

14.(7分)

第三段写胡杨的盛衰,象征了楼兰文明的盛衰(2分);作者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是因为这里曾经“遮天蔽日的胡杨林”大片死亡的场景刺激了他,也让他感受到文明衰败的惨烈(2分);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是对曾经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胡杨林的追忆(1分),也是对曾经极为繁华的楼兰绿洲文明的缅怀(2分)。

(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翻译:

羊子曾经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

“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

”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他捡到的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15.(8分)

 对于羊子拾金,其妻引用古训劝丈夫不要求利污行(2分),阐述了做人要洁身自好的道理(2分);对于羊子辍学,其妻以支部为喻劝丈夫不要中途弃学(2分),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2分)。

 (意思对即可)

16.(4分)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2分),表明求学于做人是互相关联的,求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品德修养(2分)。

  (意思对即可))

17.(4分)

 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做人要有气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决不能据为己有(2分)。

这一成语的基本意思是指施舍食物,现在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2分)。

  (意思对即可)

18.(4分)

诗人从水路归家,正是楝花盛开的季节(2分);诗人“怨恨”狂风乌云,表现了回家的急切心情(2分)。

  (意思对即可)

19.(5分)

 诗的第三句紧承上句的“遮”字起笔(2分),顺势转为让步、恳求的抒情语气(1分)。

“城西塔”在世人心目中是标志性建筑,是他借以认家的最佳参照物(2分)。

五、作文(60分)

20.(60分)

评分量表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内容

要求

中心突出,

构思精巧,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

分值

20~17

16~12

11~8

7~4

3~1

结构

要求

严谨,自然

清晰,完整

基本完整,比较

有条理

不完整,条理不

清楚

结构混乱

分值

20~17

16~12

11~8

7~4

3~1

语言

要求

简明,流畅,

有文采

贴切,流畅

通顺,有少量

语病

基本通顺,

语病较多

语言不通

分值

20~17

16~12

11~8

7~4

3~1

[说明]

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等给分。

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的综合分。

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

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二等以上的分数。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

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