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663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生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清照生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清照生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清照生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清照生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生平.docx

《李清照生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生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生平.docx

李清照生平

摘要

李清照才华横溢,在我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独特成就。

李清照在这样一个学术、艺术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文学的熏陶,养成读书的癖好,工书,善画,兼通音律,诗词、散文造诣很高。

她性格开朗,聪慧。

她的词的一大特色是擅长在词中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其形象随着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变换,其中有天真烂漫、活泼聪慧的纯情少女形象,也有洒脱不羁、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有多愁善感、饱尝相思之苦的闺妇形象,也有饱经风霜,孤凄愁苦的老妇形象。

这些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渴望爱情,思念丈夫及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女词人对于自己的生动写照,给后人留下了一曲曲灿烂而又辉煌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

李清照;词;女性形象

 

目录

摘要

一、天真烂漫、活泼聪慧的纯情的少女形象

(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天真活泼的本性

(二)表现少女娇羞、好奇的可爱模样

二、洒脱不羁、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博闻强识、天资聪颖....................

三、多愁善感、饱尝相思之苦的闺妇形象

四、一个饱经风霜、孤凄愁苦的女性形象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

李清照以自己毕生的才华和一生坎坷的经历,在诗词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其中有天真烂漫、活泼聪慧的纯情少女,有洒脱不羁、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有多愁善感、饱尝相思之苦的闺妇,也有饱经风霜,孤凄愁苦的老妇。

这些女性形象犹如一幅幅立体的画卷。

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感受,实际上也是作者自我性格的展现,我们从中也体验到她曲折的情感历程和美好的情操。

一、天真烂漫、活泼聪慧的纯情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出生于富家,她的少女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因而她的反映早年生活的词,其调子是明快清新的,词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天真活泼的。

(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天真活泼的本性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

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

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一开头,以“常记”二字起领,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这两句着重交代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一个“常”字还暗示这件往事留给人的印象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值得时时回味。

至于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没有直接写出,而用“沉醉”到“不知归路”的程度,让读者去想象那憨直的情态。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写“不知归路”的奇异景象。

在沉醉未醒、意态朦胧之中,任“回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一个新天地:

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

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往返,又怎舍得让“回舟”早早地去唤醒游人,寻路而归呢?

正在这进退不便、左右两难之际,词人即从醉意迷蒙之中惊醒。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便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

还想在这藕花世界流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

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

不料这几声婉转的“争渡”,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唿啦”一声,腾空而飞。

暮色苍茫的天空,忽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而这首词所追忆的游赏景色、醉后晚归的趣事,充分反映出女词人襟怀豪爽,感情热烈,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她眼里,整个世界是那样的生机勃勃。

因此,这首词应该说是女子幽闭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的一朵浪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它悠悠千载,传诵不衰。

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

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

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二)表现少女娇羞、好奇的可爱模样

早期由于社会安定,李清照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充满着乐趣,表现出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热烈地向往和追求。

词中活跃着少女的激情,青春的欢娱。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这首词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代表作。

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慵精神状态。

因荡秋千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当她看见花草上的晶莹的露珠,忽然感觉到身上几分凉意,这才发现自己已出了一身薄汗。

短短数语,就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的少女的形象。

下阕是描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

初见陌生人感到惊诧,衣装未整,急忙回避。

来不及穿鞋,仅穿着袜子走,头上的金钗也掉在地上,含羞走了。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公开的微妙心理活动。

整首词的风格明快,节奏轻松,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把青格嗅”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又娇羞又多情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形态刻画得生动传神,恰似一幅怀春少女嗅梅图。

其中的“却把青梅嗅”,词出李白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在这里,李清照则借以表现其少女时期渴望获得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

另外,还有《浣溪沙》中那个“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儿;以及上文提到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的爽性女孩儿……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不显露出率真、热情而多情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几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易安词中的少女,不管是娇羞的,还是豪放的,都有着一种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思想,她不甘受封建礼教的压制,要求自身的个性解放。

当她感到整个社会对妇女身心的无形压力时,她“沉醉不知归路”,希望借这个“沉醉”而求“兴尽”。

“和羞走”后又“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着她朦胧的青春觉醒。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世俗的习气,她犹如出水芙蓉,处处露出清新和活力,使人耳目一新。

这正是易安的人格,也是她向往的理想。

她向往自由,时时都不自觉地显示某种自我的存在。

二、洒脱不羁、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李清照的出生是幸运的。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也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追随苏轼自由宽容的思想,因此对李清照的培养也是比其它的封建父母来得宽容自由。

他随苏轼学过文章,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都有密切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后四学士。

刘克庄也称赞他文高雅修,鬯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之上。

韩淲的《涧泉日记》中载尹少稷称:

李格非字太师公之后,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李格非诗文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

李清照在出嫁之前都一直生活在这样文学气氛浓烈的家庭里,所受的教育也绝非是一般将诗书文墨当做生活点缀的大家闺秀所能比的。

作为李格非的妻子,她的母亲王氏,也绝不同一般的女人,她也精通文墨,颇有涵养。

这就使得她有个宽松的、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

因此,从遗传角度看,她极有可能继承了父母的文学修养,宽容自由的品质,这使得她有与生俱来的文学敏感度与自由意识。

从环境角度看,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文学气氛浓烈,家庭管教宽松自由,使得她与一般的闺秀不同。

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王灼《碧鸡漫志》)这也充分说明她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从小就可以舞文弄笔,随着自己的心性发展,不受女教范围所限,接受的一种全面的人的教育,而不是狭隘的女人的教育。

这也为她的女性意识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作为时任吏部侍郎、后来担任宰相的赵挺之的幼子从小就好读书,曾经对金石之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之付出了努力。

可以说他从小就很好学上进,并且这种好学进取的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陈师道给黄庭坚的信中亦说:

正夫(赵挺之字)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

美誉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化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两人结婚后,感情甚笃,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和谐。

而相似的家庭环境也使得李清照真正如鱼得水,她纯真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改换家庭环境而受到影响。

而丈夫作为开明之士,有一定的文学才华和比较高的文化修养,两人志同道合,一起读书,用文学唱和沟通,这也使她婚前的学养和天性都能在婚后继续得到强化和发育,并能在婚后增加新的知识和情趣。

(一)博闻强识、天资聪颖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是词中常见的惜花伤春之作,但作者却能以闲谈之笔道出心中之事,确为不易。

十六七岁的少女正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她们的感情体验很微妙,心情很容易与自然界的事物产生共鸣。

一觉醒来,想起昨夜的大风和小雨,李清照不由关心院中盛开的海棠花的命运,卷帘的侍女怎么能理解她此时的心情呢?

于是随口答道依旧。

主人公摇摇头,你知道吗?

海棠花一定落了不少,现在应是叶多花少了。

在主人公心中,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青春的象征,对海棠花的关心就是对青春的珍惜。

结句“绿肥红瘦”以其新颖的表达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这首词一经传出即轰动朝野,让李清照名声大震,并让后人拍手叫绝。

宋人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佳。

”明人王士祯也称其“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李清照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才情、个性与丈夫建立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情感世界。

他们经常吟诗唱和切磋诗艺“易安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

﹙周辉《清波杂志》﹚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复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尽管他们夫妻琴瑟和谐,她更渴望事业上有所建树,渴望实现人生的理想。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诗中化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用庄子《逍遥游》中的鹏鸟自比,表现出追求理想的博大胸怀和高远抱负。

黄了翁评《渔家傲》:

“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蓼园诗选》)她尽毕生心血和全部财力,协助丈夫搜集整理古代金石书画,“食去重肉,衣去重彩。

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易市”。

“每获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他们夫妇志在“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均引自《金石录后序》)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这种理想、价值追求,实在不同寻常,表现出她非同一般才女的远大志向。

尤其突出的是她在《词论》中敢于蔑视权贵和当时的词坛群英,大胆提出自己对词“别是一家”的理解,以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实践,创造了既婉约又豪放、刚柔相济的“易安体”,“在艺术上增强了清照词个人的精丽、醇雅、含蓄、蕴藉的词风本色,而使其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内容愈加深厚深邃,成为屹立在词坛上的一株奇葩,放出了五色绚烂的异彩,这实在是一桩惊世骇俗的了不起的事情”。

李清照遍尝了人间的苦,也许这所有苦,才凝成她笔下写不尽的许多愁,如淡淡荷花,旷逸热烈之后,却又结成浓缩的莲心,剥开了尝,青涩满口,但决不绮靡颓废。

在风云乱世,一个弱女子带着几船古器,四处奔逃确属不易,也许屈辱、担惊受怕的生活,让她生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怀,在讥嘲当政王朝苟且偷安的愤慨里,李清照显示出了她超出自身之苦的另一番洒脱和刚毅,让人为之一振。

社会的动荡并非只让李清照在词作中一味地感伤低沉,她也有颇具豪放气派的时候。

在《渔家傲》中,她以“路长嗟日暮”的叹息来抒发自己身经国破家亡之痛和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渺无归宿之感。

“有惊人句”表明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指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的确,在南北宋交替时期,女子即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又有何用?

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已。

无奈之中,从“千帆舞”的现实想象到“九万里风鹏”,以便把她乘坐的“蓬舟”吹往憧憬已久的仙山,以此暗示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而《鹧鸪天》也抒发了李清照的不平之心。

她赞叹“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花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她自信的表现,而“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借为桂花鸣不平,实则为自己怀才不遇鸣不平。

两首词都是李清照面对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倍感失望和愤慨而写下的豪放之词,颇具阳刚之气,难怪古人对她的词有“倜傥有丈夫气”和“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赞叹。

女词人也有她意气风发、潇洒奔放的一面的,而那份不同于一般描写闺情的女诗人的豪情万丈,其雄健磅礡的气象也直追词风豪放的苏轼。

这样的豪情表现得最明显的一首是她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

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

“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

“无一毫釵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由此可见,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绝非无豪情壮志与热血激情,只会一味沉浸在自我情感营造出的世界的文弱词人!

三、多愁善感、饱尝相思之苦的闺妇形象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是美满幸福的。

赵明诚喜欢收藏考订金石刻词和文物书画,在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夫妻两人一起从事古籍校勘和文物的鉴赏工作,共享其中的乐趣,可见两人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虽如此,由于赵明诚时常外出游学、为官,夫妻之间难免有小别的时候,这就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了愁闷,思恋之中,她把心中缠绵徘侧的情意倾诉于笔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元代伊世珍《琅缳记》载: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这首词描写与丈夫别后,心中的落寞无法解开,在清冷的秋天,她登上兰舟排遣心中的愁绪。

但举目所见,无论是白云、大雁、明月,还是流水落花,无一不使她心中更加落寞,郁郁寡欢。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心中这浓得化不开的相思给这首词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样子,尤其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说明这种相思是刻骨铭心的。

李清照的词不仅语言美、音律美,而且以情感入词,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后人喜爱李词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一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敏感又多思,内心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

旧时代的女子活动范围是狭小的,常被限在闺阁内,李清照在她的抒情词中表达出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值重阳佳节,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愁闷难捱,不为别的,只为丈夫走后,自己一人去面对节日里的冷清和孤寂。

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流露出主人公与丈夫离别后和淡淡哀愁:

阴沉沉的天气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十分阴郁,在重阳佳节里饮酒赏菊,面对良辰美景,想到夫妻不能团聚,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主要运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黄花比照人的瘦可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首创,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李清照在这段时期表现离情别绪的闺怨词还有: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等等,这些词都生动表现了婚后生活中的李清照作为一个闺中少妇时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除了新婚时期的词作还能找出少女时期那种轻松、浪漫、欢快的格调外,其余大多数词作则沉浸在愁情之中。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四、一个饱经风霜,孤凄愁苦的女性形象

“靖康之难”将李清照那闲适恬静的生活彻底打破了。

因此晚年李清照的词中所塑造的是饱经风霜、孤凄愁苦的老妇的形象。

以《临江仙》为例: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为何女主人公面对春意盎然、大地复苏的美好春光却门窗紧闭,幽闭阁中呢?

因为她想象到春风吹绿了建康城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

想起夫妻曾是双飞双栖的比翼鸟,而今自己却成了形单影只的孤雁,觉得“试灯”也“无意思”,“踏雪”也“没心情”。

写出了一位年老憔悴、饱经风霜、心灰意冷的女词人的形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的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这种哀伤之情是那样深沉,悲剧气氛也是那样浓厚。

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面所介绍的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

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但又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哀愁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表现了李清照心情的悲伤和她孤独无依靠的孀居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

接着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平常事物的描写,淡酒不敌意,雁过更觉伤心,一步紧逼一步,一层深入一层,倾吐胸中的满腔愁苦。

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这十四个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腹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

“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中那种若有若失,茫无所措,但又想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

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有表及里,有深入浅地一层层写来,是何其的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据说乔吉在写《天净沙》时全部用以叠字组成,共二十八个叠字,却曾遭到“丑态百出”之讥讽,可见叠字仅以量并不能取胜。

下阕继续描写了李清照的孤独与愁苦。

先写菊花满地,不堪取摘。

昔日与丈夫共同赏菊,而今无花可摘,无人相伴,便觉得度日如年,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

再加上夜雨落梧桐,点点滴滴没个完,便进一步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更见其愁苦之多,忧患之深。

在这里无心簪菊,日子难捱,梧桐细雨,增人愁思,以上的种种,逼出了最终的“愁”字来,但“愁”可明言,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明白尽道。

更妙的是:

全篇写愁,末了却说。

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说得尽呢?

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峰突起,摇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整首词,不仅开头的叠字用得称奇,而且“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且下阕的“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这首词,虽然调子显得低沉,但却表现了李清照南渡之后国破家亡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因此,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一向为世人所赞赏。

特别是在艺术手法上别具心裁,大胆创新。

双声叠字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感情,真可谓是珠圆玉润,令人击节叹赏。

可以说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悲情女性形象,让人一怜再怜……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经历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的女人,她是多么孤苦凄惨,令人悲悯。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在这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之景撩动起女主人公的满心愁绪,使她倍感“独自怎生得黑”,这情景,怎一个“惨”字了得!

经历了多年的逃亡生涯的李清照在浙江听说金华双溪一带春色很好,便想借郊游来排解心中忧愁,但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这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

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可见易安的后半生不“易安”。

故国的沦亡,爱人的病逝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这些刻骨铭心的痛,渗入肺腑的悲愁,使她孤寂凄惶、郁郁寡欢。

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孤独无依,忧患余生的凄凉晚景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结论

李清照以其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