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567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docx

考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

1、《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B.重视尊卑贵贱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3、下图(图略)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九鼎八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B.诸侯国君墓葬C.士大夫墓葬D.平民的墓葬

4、《史记·楚世家》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楚国国君是古代帝王的后代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楚庄王公开挑战分封制④反映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皇权之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7、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统治的有利作用是

①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而发生纷争②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有利于王权的稳定④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9、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

10、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

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著名的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

“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

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明清时期D.秦汉时期

12、右图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

1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14、周懿王乃西周第七代王,前892年病死,太子姬燮懦弱无能,周懿王的叔叔姬辟方乘机夺取了王位,成为西周第八代国王,谥号周孝王。

周孝王在位10年病死,诸侯又把姬燮扶立为王。

诸侯之所以扶立姬燮为王主要依据是

A.姬燮虽然懦弱,但为人宽厚B.周孝王为人残暴,触犯了诸侯的利益

C.依据分封制,诸侯有扶立周王权力D.姬燮乃周王室嫡长子,理应继承王位

1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6、据说周公(西周)东征后,“封建亲戚,以番屏周”。

从中得出的信息有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

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分封制属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

A.

B.

C.

D.

17、“天子建国,诸候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弟子,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④宗法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四手共抬一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

19、《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有国,姬姓独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0、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这样记载:

《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晋书·王敦传》: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摘自《汉语成语词典》)对于“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②春秋时期,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④春秋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变化

A.①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二)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2、河南大学教授玉立群指出“古来帝王,有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3、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www.K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4、“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①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6、“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9、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1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3、高二某班同学们评价秦始皇时,众说纷纭,有褒有贬,有对有错。

你认为比较符合史实的观点有①皇帝制的创立者②中央集权的正式创立者③君主制的创立者④郡县制的正式创立者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14、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15、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6、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17、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1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19、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刺史制度

20、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三)

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2、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

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3、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4、《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5、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6、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他颁布前审批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8、《资治通鉴》192卷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由此可见,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制约防止决策的失误B.为皇权而制约中书省

C.制约皇权的独尊地位D.尽可能提高行政效率

9、元朝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

他说: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只设中书省B.设三省C.废中书省D设内阁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

“(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1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能够反映出:

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图二元行省分布图

A.从汉到元郡县制逐步被废除B.地方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步消除

12、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

“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思巴(土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思巴

”以上材料表明:

①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②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

③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④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元史记载: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直隶行省

C.富饶的江南地区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14、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1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16、“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17、唐诗《及第谣》写道: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下列对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

C.充实了古代科研的人才力量D.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18、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有一定的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9、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20、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情况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

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四)

1、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

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3、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在《国史大纲》中又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宰相权力总体走向分散,明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宰相权力总体不断集中,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唐代宰相轮流坐庄,宰相制度总共经过六百多年被废除

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5、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处理政事常常夜以继日,疲惫不堪。

故设华盖殿等大学士古代有位帝王写过这样的诗句: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下列叙述对诗句理解正确的是

A.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一切大权都要总揽

B.唐太宗健全三省制,实行群相制

C.宋太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集权     

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集君权.相权于一身

6、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8、《明史》记载:

“(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0、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

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1、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