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498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论知识考点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BBAB6-10.BAABB11-15.CDDBB16-20.DBBDD21-25.ACDAD26-29.CCBC

二、多项选择题

1.AB2.BCE3.ADE4.ACD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意识流:

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像水流一样,他称之为“意识流”。

4.现场实验法也叫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主要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等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

(1)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

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知识考点P21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BB6-10BACCC11-15CADDC16-21DDA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

3.ABC

4.BCD

5.CD

6.AB

7.ACD

8.ABCDE

9.ADE

三、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

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

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3.情境性失眠:

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

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简答题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论述题

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

答案要点:

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

(1)情境性失眠:

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

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

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

(4)药物性失眠: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P42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CBD5-10BCCCA11-15CBCBC16-20BCABA

21-25CDACD26-30DCDAC31-35CDBBC36-40ACCAC

41-45ABBBC46-50BDCAD

二、多项选择题

1.AB2.BCD3.ADE4.ACE5.BCD6.ABCE

7.CDE8.BCD9.AD10.AC11.BCE12.AB

三、名词解释

1.超感知觉:

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感觉适应:

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

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4.双眼视差:

由于两个眼睛位置油,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明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5.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6.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8.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9.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收集信息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分析器数量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两个方面:

(1)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等

4.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

(2)整合信息过程: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

7.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8.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

9.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五、论述题

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

答案要点: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知识考点P79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CBD

5.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A.视像和声像B.声音代码C.语音代码D.语义代码

6-10ADBBC

11-15DACCB

16-20AADDC

21-25BCADB

26-30ADABA

31-35DDBDC

36-40CBBD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CD3.BE4.ABCD5.ADE 6.ADE

三、名词解释

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3.接受学习:

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术,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

5.有意遗忘: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

6.学习:

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1)记忆的涵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保持:

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2.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保持:

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1)语义网络:

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2)扩散激活:

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的过程。

通过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它表示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地建构和发展着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4.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5.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地点法:

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

也称口诀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

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3)记笔记:

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

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五、论述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

答案要点: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信储存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印象。

感觉记忆的信息尚未经任何加工,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以特点:

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印鲜明的形象性。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几十到几百毫秒

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它与感觉记忆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

可见,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主要是采用了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又称为永久性记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及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

答题要点:

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

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

(1)复习的时间:

及时复习

系统的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3)复习的方法:

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

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上各点可以通过例子展开论述。

4.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答题要点:

(1)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复习策略:

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

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

复习的时间:

及时复习

系统的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复习的方法:

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

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

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群集:

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

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

)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5.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答题要点:

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

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以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6.试述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及如何防止遗忘?

答题要点:

(1)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

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2)复习策略:

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

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复习的时间:

及时复习

系统的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复习的方法:

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

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

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群集:

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

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

)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7.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答题要点: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