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492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汇编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1~2题。

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

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2020·模拟预测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

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3~5题。

3.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4.沙丘1~2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

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

C.坡脚>坡中>坡顶D.坡中>坡脚>坡顶

5.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6~7题。

6.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

7.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8~9题。

8.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9.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20·宁夏银川模拟]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 ②陡坡 ③阳坡 ④阴坡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2分)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

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0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

艾比湖湖面海拔约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湖泊面积缩小了一半。

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

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

(1)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分析其合理性。

(9分)

 

(2)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其主要沙源。

(9分)

 

(3)说出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4分)

 

13.[2020·广东广州天河综合测试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

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

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5分)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6分)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6分)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7分)

1~2.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

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

第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

1.D 2.C

3~5.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蒸发量旺盛;冬季积雪厚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因而春季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故A项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坡顶地势高,多流沙,而水分不易存留,则土层中水分含量最少;坡中有坡顶积雪融水、山地降水,植物涵养水源作用使部分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储存在土壤中;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而储水能力强,加之有坡顶、坡中土壤水渗入以及地表水下渗,使土壤含水量最大。

第5题,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物分布,但植被稀疏,对调节气候作用不大,A项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B项正确;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C项错误;该地水分条件差,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很少有洪涝灾害,D项错误。

答案:

3.A 4.C 5.B

6~7.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第7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6.D 7.A

8~9.解析:

第8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9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答案:

8.C 9.B

10~11.解析:

第10题,据图可知,总体来看,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总的储水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因而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

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总体来看,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因而选D。

答案:

10.C 11.D

12.解析:

(1)题,根据高白鲑鱼的原产地可知,其适宜生存于低温、低盐水域;据材料可知,赛里木湖盐度低于艾比湖,其地势更高,水温更低,能够满足高白鲑鱼生存的需要。

(2)题,沙源应从植被破坏、裸露的耕地及裸露的河湖底部等方面分析。

第(3)题,艾比湖面积缩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的大陆性将增强。

答案:

(1)高白鲑鱼适应盐度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赛里木湖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水温和盐度相对较低;艾比湖海拔较低,夏季水温较高,蒸发量大,盐度较高。

(2)入湖水量较少的季节,干涸的河湖底部裸露,增加沙源;耕地面积扩大,土地沙化加重,增加沙源;湖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3)湖区周围温差加大,降水减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重,沙尘暴天气增多。

13.解析:

(1)题,由纬度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生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

(2)题,土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

第(3)题,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

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

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

第(4)题,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

注意比较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变化。

答案:

(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2分)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

(3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2分)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2分)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2分)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

(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3分)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3分)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

(3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2分)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

(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广东梅州模拟,6~7]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海拔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5.[2017·北京卷,8]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  )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2020·安徽安庆模拟]有学者据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里描述,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顺次绘制出树木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6~7题。

6.枢榆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7.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

A.光照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

C.热量的差异D.土壤的差异

[2020·广州市调研]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8~9题。

8.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9.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海南卷]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11.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20·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6分)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8分)

 

13.[2019·湖北名校联盟4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

“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

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

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

下图为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

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6分)

 

(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

(6分)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6分)

 

(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6分)

 

1~2.解析:

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

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

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

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

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

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

1.D 2.C

3~4.解析:

第3题,从北京至哈萨克斯坦沿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土耳其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德国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选C。

第4题,该旅游线路位于中纬度,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过程,沿途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选D。

答案:

3.C 4.D

5.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左右月均温都在0℃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在15℃以上,且山麓海拔低,低于500米,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误。

答案:

C

6~7.解析:

第6题,由“按照现代华北地区”,图示枢榆位于海拔500米以下(为基带)等信息,结合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可判断枢榆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第7题,图示不同高度树种不同,而不同高度热量必然有差异,同时影响树种类型最主要的因素是热量,故C正确。

光照对植被种类影响不大;土壤影响树木生长速度,对树种影响不大。

答案:

6.B 7.C

8~9.解析:

第8题,图示区域位于45°N,位于西风带,距海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

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9题,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距海近,是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D项错误;45°N处为温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位于亚热带,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植被,与该地纬度位置相一致,C项正确。

答案:

8.B 9.C

10~11.解析:

第10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11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

10.C 11.D

12.解析:

(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

(2)题,注意两个问题:

丰富和独特。

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

(1)热带雨林;(2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2分)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2分)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2分)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2分)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2分)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2分)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共8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4个要点即可)

13.解析:

(1)题,可从气温、自然地理环境、原石表层特征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地形、气温等方面分析。

第(3)题,图示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原因可从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角度分析。

第(4)题,可从温度、湿度、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自然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岩石表层。

(2)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纬度较低,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3)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

西侧主要受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红石滩海拔较低,温度适宜;多河谷,水汽湿度大;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径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人为破坏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