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456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docx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5·江西南昌一模·25)25.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B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西鹰潭一模·27)27.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

这说明宋朝(  )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解析】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屋买卖时得按照先考虑亲族是否购买,再考虑四邻最后他人的顺序,不是自由买卖,故C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江西上饶二模·26)26.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丁银制度

【解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

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和人口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江西新余二模·24)2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分封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A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B项正确;井田制下庶民和奴隶在诸侯封地上集体耕种,无所谓“富者……贫者”,都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而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后,富者也不会“租种”,故C项错误;因军功而受赏,标准不是依据“富者……贫者”,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24)24.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户籍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中“催驱赋役”可知古代户籍与政府征收赋役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古代户籍与基层管理有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古代户籍与土地私有制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户籍与严刑峻法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6)2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

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江西新余高三上学期期末·40)40.(25分)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

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

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

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份,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

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

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

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0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份”、“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

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相应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宋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一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可以得出相关答案。

【答案】

(1)内容:

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

(6分,三点即可)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4分)

8.(2015·江西上饶一模·40)40.(25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6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

(1))从材料一“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等信息可知,宗族制度满足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从材料一“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可知,宗族制度满足了小农经济生产的需要,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有关。

【答案】

(1)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分)

政治: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

(3分)

9.(2015·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27)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

在东北,由于清廷封禁政策的松驰,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

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

“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

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

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

光绪前期全球华侨有300万,到宣统三年(1911)达到63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洋再掀高潮,民国二十七年全球华侨已有920多万。

南方各省交界的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但规模与上述方向的移民相比就小得多了。

——摘编自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移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5分)

【考点】

(1)中国近代移民运动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

”可以得出移民方向呈多向性。

““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

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

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

”可以的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第二小问从缓解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等来回答。

【答案】

(1)特点:

移民方向呈多向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每点1分,共2分)

影响:

有利于缓解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有利于人口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每点1分,共3分)

10.(2015·江西新余二模·40)40.(25分)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

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15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户籍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功能,据材料一中“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得出征赋役,据材料一“使民无得擅徙”得出限制人口流动,“什伍连坐”“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得出社会治安,“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得出固定身份,“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得出维护等级;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据材料一“秦国……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得出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等级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功能:

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素: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9分,答出三点即可)

11.(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41)41.(12分)《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

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

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利用材料,明确史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指出史料价值得3分)

答案举例1: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

”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答案举例2: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

《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手工业的发展

1.(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5)25.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专业性生产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商业的发展

1.(2015·江西新余高三上学期期末·25)25.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解析】民间贸易突破官府垄断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宋朝,故A项错误;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停滞,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使得专制政府滥发纸币的行为始终无法得到遏制,事实上导致古代专制政权无法有效控制市场,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没有削弱,相反是日益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西南昌高三1月调研·3)3.“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海域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出水时间是2007年12月21日。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对外贸易

【解析】泉州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代,与题干宋代不符,故A项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7世纪荷兰对外殖民扩张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船只在广东海域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途径地区,故C项正确;景德镇盛产青花瓷主要在元代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西上饶二模·31)31.下图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历史上,这两条重要国际商路的开辟,都促进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亚、欧、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D.沿路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丝绸之路”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能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商品大量的流入欧洲市场,也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促进亚、欧、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而丝绸之路却不能起到此作用,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体现的是东西方的贸易交往,而不是沿路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27)27.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A项错误;上层

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无关,故C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25)25.沈括作《戏延州诗》云: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司马光也有《都门诗》:

“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

”下列选项反映材料中诗作主题的是(  )

A.宋代存在空气污染问题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C.宋代能源结构有大变化D.宋代民族融合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空气污染问题

【解析】根据题干中“石油多似洛阳尘”,“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的诗句可知其主题为环境的污染问题,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诗句并没有提到商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司马光的诗句没有提到能源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诗句也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江西上饶三模·29)29.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

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农民消费能力有限制约了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偏离材料论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不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5·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26)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

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

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

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

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

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5分)

【考点】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