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342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docx

拌和系统施工方案

广东韶关乳源大布二期风电场项目工程

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方案

 

审定:

审核:

编写: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韶关乳源大布二期风电场项目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

2017年8月

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方案

1.概述

本工程混凝土拌和生产系统主要的工作任务为拌制风机基础和升压站建筑工程的常态混凝土。

设置系统的生产能力按常态混凝土生产设计,最大设计生产能力台时产量为150m3/台时。

并保证系统生产能力的配套平衡。

风电场主体结构混凝土设计分布如下:

风机基础工程和升压站建筑工程混凝土总量37270m3,其中风机基础工程C35混凝土用量33960m3(单台风机基础混凝土用量617.5m3),其他工程混凝土用量3310m3。

1.1设计原则

(1)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布置应尽量靠近浇筑地点。

布置方式应综合考虑设置区地形、地质条件、建筑物的布置形式和混凝土浇筑方法、现场交通条件以及骨料供料方式等因素。

保证混凝土运输条件和能力应满足规范要求。

(2)混凝土生产系统设备按生产二级配混凝土设计,应能适应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各种级配、施工方法和运输方式,满足各时段各部位对浇筑强度和混凝土品种、标号、数量的要求。

(3)系统布置与设计,采取连续性工艺流程方式。

混凝土生产系统工艺流程应要满足本工程的施工特性、施工条件及工程的浇筑速度。

并达到系统生产与施工强度的平衡。

(4)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工艺流程应成熟、适用、可靠。

所生产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的技术质量要求。

(5)粗、细骨料储存:

粗骨料的储存,应不使其破碎、离析、并应避免二次污染。

砂料的存纳应充分考虑不同标号混凝土用料的特性,各种骨料分别堆放于不同仓位。

其料仓应设防晒雨棚和排水设施。

(6)各粒径粗、细骨料中的储备量应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混凝土拌和系统连续生产的需用量。

1.2混凝土生产系统布置

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2.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

2.1混凝土高峰期月的浇筑强度

一般应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可按式(10-5-2)进行估算。

Qm=Km.V.N(10-5-2)

Qm-----混凝土的高峰期浇筑强度m3

V------在计算时段内由该混凝土系统供应的混凝土量。

m3

N------相应于V的混凝土浇筑月数。

月;

Km----月不均匀系数。

当V按全工程的混凝土总量计算时,Km=1.8~2.4;V为估计高峰年混凝土浇筑量时,取Km=1.2~1.6;对规模较大结构简单,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较小,管理水平较高的混凝土工程,Km取较小值,反之取较大值。

2.2混凝土工日小时生产能力

从高峰月强度换算成产能QK,可按下式计算

QK=KHQm/(20×25)

QK----小时生产能力,m3/h

Kh----小时不均匀系数,可取1.2

Qm----同式(10-5-2)

1)、混凝土生产系统的规模应由混凝土施工进度安排的浇筑强度确定,以小时生产能力或月生产能力表示。

2)、混凝土生产系统生产能力应满足浇筑高峰期时段的要求,按高峰月强度计算需要的小时生产能力,月有效生产时间以21天*20h=420h计,不均匀系数按照1.2考虑,并按充分发挥浇筑设备能力校核。

3)、根据混凝土的特点,在系统生产规模设计中,应考虑所选择的搅拌机型、搅拌时间等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4)搅拌机型式:

综合工程混凝土数量,在本系统中选用强制式搅拌机,主机设备为JS1500K型,布置形式为双楼双机拌和站。

5)拌和时间:

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常态混凝土,其纯拌和时间可按90S~120S考虑;

6)骨料配料入仓运输方式:

采用装载机将成品料从料仓运送至拌和站储蓄备配仓,各种成品储蓄料仓设计能力平均为5m³,按设计中控流程设计配合比计量配置,自动化系统控制,按程序投料;

7)投料方式:

楼式上位粗、细骨料仓,电子称量,程序由中控室全自动化系统操作控制。

本项目混凝土工程主要包括风机基础、箱变基础和升压站建筑工程混凝土,总量37270m3,其中风机基础工程C35混凝土工程量33960m3(单台风机基础混凝土工程量617.5m3,一次性连续浇筑),其他工程混凝土量3310m3。

结合施工形象进度计划,本工程设置1座台时产量150m3混凝土拌和站,拌和站分别由2台1.5m3强制式混凝土拌和机、全自动电子配料砂石料、水泥、粉煤灰、水、减水剂和外掺试剂、配送称量系统、2个储存100t水泥罐、2个储存100t二级煤灰罐,8个5m3的备配料仓、皮带输送以及配料斗等组成。

在拌和站系统地面设2个外加剂桶,以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

3.原材料储存与输送

3.1砂石骨料

3.1.1.混凝土生产系统设置

混凝土生产系统设置的料仓为4个砖墙隔料成品堆料仓,料仓平面尺寸为4个13m×18m,平均堆积高度为2m,总储存量为1872m3,能满足高峰期一天650m3混凝土浇筑需用量。

对不同粒径粗、细骨料进行分仓设置,采用高2m砖墙隔墙分隔。

砂石料加工完毕后先储存在成品堆料仓内,经装载机运输至成品储蓄备配料仓,按重力自卸活容积计算,电子称量系统,按设计生产量配置进入集配储存仓,经分料槽选择进入砼搅拌缸拌制;

料仓—转载机运送---储蓄备配料仓---电子称量---集配储存仓---砼搅拌缸拌制。

3.1.2.骨料堆场排水系统

主要是对料仓设置防雨、防晒搭设防雨棚和料地面混凝土硬化,同时料仓区内及周边设置盲沟疏水,拌合站提升斗入料处设置集水井抽排引至地面主楼系统排水沟,引入沉淀池后排出;

3.2水泥、粉煤灰、外加剂

3.2.1.系统配置

水泥、粉煤灰各二个储存100T罐,总储存量各为200T,按高峰期日混凝土浇筑能力650m3需用量计算,储存量能满足一天一次最大混凝土浇筑需用量。

3.2.2.水泥厂的选择

必须是按设计技术要求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具备年产能力不小于100万吨的生产厂家,按平均距离至工地120公里计算,供应能力和运输条件均能满足施工生产所需。

原则上水泥供应量按生产日消耗量为日补给量,确保混凝土施工浇筑期间的水泥供应。

3.2.3.粉煤灰厂的选择

本地区粉煤灰厂年产能力40万吨,距工地约120公里,供应条件能满足施工生产所需。

运输方式主要依靠车载,原则上日消耗量就为补给量,保持罐储能力,满足风机基础工程混凝土浇筑的持续性和因不可预见可能的气候、运输等因素、产生的供应问题。

3.2.4.外加剂储备

设一专用储备库,储备能力为10吨(水剂),一次配料满足1000m3混凝土浇筑用量。

根据不同部位的混凝土级配等级和类别的要求、气候变化、技术要求的掺量进行配制,随机使用。

3.3配电系统

本系统拌和站最大用电功率2*147KW,为满足混凝土正常生产的需要,在系统内布置2台250kw的柴油发电机,供拌和站使用。

配电布置及电气控制系统详见拌和站说明及配电系统图。

4.土建设施

拌和系统土建工程施作流程:

地形测量放样→场地开挖→主机、提升斗入料坑及粉罐基础开挖→钢筋制安→模板安装→埋件埋设→浇筑→设施混凝土强度。

土建包括边坡、排水基础、料仓边坡挡墙、场地开挖平整、设备基础、设施系统排水沟、污水沉淀池等。

4.1边坡

本系统的场地开挖边坡原则上按照1:

0.5控制,主要是拌和站出入口的边坡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浆砌石支护。

回填和修路等土建,边坡原则上按照1:

1控制,支护方式采用草皮护坡。

由于料仓一侧为3m高的回填土,砌筑浆砌石挡土墙。

4.2排水沟

排水沟分为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水沟在开挖边坡的顶部、坡面边沟,排水沟主要为地面排水沟和排污排水沟,设计断面原则上均采取砌体和砂浆表面处理,主排水沟断面尺寸不得小于宽高50cm×40cm,设施防护排水沟断面尺寸不得小于宽高40cm×30cm,砖砌体水沟厚不得小于12cm。

拌和站系统排污沟在进入主排沟前必须经设置的沉淀池,污水经沉淀达到工业排放标准后,才能流入主排沟内,为确保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不因施工生产废水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在流入山沟前,相应进行二次沉淀水净化处理。

4.3设备基础

4.3.1.拌和站及附属设备基础

本设施用地全部为强风化基岩开挖,地基承载力高。

原则性要求:

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混凝土厚度,独立基础深度不小于1.0m,板式基础不小于厚0.5m,地脚螺栓采用预埋方式施工。

钢筋采用直径20mm的螺纹钢筋,间距为20cm。

钢结构柱与混凝土基础之间通过预埋螺栓连接,螺栓为直径25的圆钢,每个基础埋4根,混凝土外露长度为30cm。

4.3.2.拌和站基础承载力计算书

拌和站,主楼配备2*1.5m3強制式拌和机,设有4个储料罐,单个罐在装满材料时均按照100t计算。

拌和站处于强风化砂岩之上。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拌和站基础承载力计算及复核如下。

4.3.2.1.计算公式

1.地基承载力

P/A=σ≤σ0

P—储蓄罐重量KN

A—基础作用于地基上有效面积mm2

σ—地基受到的压应力MPa

σ0—地基容许的应力MPa

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KPa,土基容许的应力σ0=0.24Mpa。

2.风荷载强度

W=K1K2K3W0=K1K2K31/1.6v2

W—风荷载强度Pa

W0—基本风压值Pa

K1、K2、K3—风荷载系数,查表分别取0.8、储蓄罐1.52(拌和站1.39)、1.0

v—风速m/s,取24m/s

σ—地基受到的压应力MPa

σ0—地基容许的应力MPa

3.基础抗倾覆计算

Kc=M1/M2=P1×1/2×基础宽/P2×受风面×(7+7)≥1.5即满足要求

M1—抵抗弯距KN•M

M2—抵抗弯距KN•M

P1—储蓄罐与基础自重KN

P2—风荷载KN

4.基础抗滑稳定性验算

K0=P1×f/P2≥1.3即满足要求

P1—储蓄罐与基础自重KN

P2—风荷载KN

f-----基底摩擦系数,查表得0.4;

5.基础承载力

P/A=σ≤σ0

P—储蓄罐单腿重量KN

A—储蓄罐单腿有效面积mm2

σ—基础受到的压应力MPa

σ0—砼容许的应力MPa

4.3.2.2.基础受力最大的储料罐基础验算

1.储料罐地基

根据厂家提供的拌和站基础施工图,现场平面尺寸如下:

拌和站基础布置图

占地尺寸为23.6m*13.8m的范围,混凝土基础浇筑深度为1.5m。

水泥罐单个基础尺寸为3.35*3.35m。

2.计算方案

根据规范,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计算时只考虑单个储蓄罐重量通过基础作用于地基上,集中力P=1150KN(其中罐体150KN),单个水泥罐基础受力面积为3.35m×3.35m,承载力计算示意见下图

P=1150KN

 

0.5m基础

3.35m

风化砂岩

本储料罐受西南季风气候影响,根据历年气象资料,考虑最大风力为24m/s,储蓄罐顶至地表面距离为23m,罐身长15.5m、直径3m,受风面46.5m2,整体受风力抵抗风载,在最不利风力下计算基础的抗倾覆性。

计算示意图如下

风力P2

抗倾覆点

基础

罐与基础自重P1

储料罐基础采用的是混凝土C25,储料罐支腿受力最为集中,单腿混凝土受压面积为600mm×600mm,等同于试块受压应力低于25MPa即为满足要求。

4.3.2.3.储料罐基础验算过程

1地基承载力

根据上面的1力学公式,已知P=1150KN,计算面积A=11.2225×106mm,

P/A=1150KN/11.2225×106mm=0.1025MPa≤σ0=0.24MPa

地基承载力满足承载要求。

2基础抗倾覆

灰罐空罐时根据上面的3力学公式:

Kc=M1/M2=P1×1/2×基础宽/P2×受风面×(7+7)

=(150+3.35×3.35×2.4×10+0.6×0.6×1×4×2.4×10+9.7825×1.7×10)×1.675/(700.416×23*3×14/1000)

=1.53≥1.5满足抗倾覆要求

其中W=K1K2K3W0=K1K2K31/1.6v2

=0.8×1.52×1.0×1/1.6×242

=700.416Pa

3基础滑动稳定性

根据上面的4力学公式,

K0=P1×f/P2=(150+3.35×3.35×2.4×10+0.6×0.6×1×4×2.4×10+9.7825×1.7×10)×0.4/(700.416×23*3/1000)=5.13≥1.3满足基础滑动稳定性要求。

4储蓄罐支腿处混凝土承压性

根据5力学计算公式,已知100T的储存罐,单腿受力P=288KN,承压面积为600mm×600mm

P/A=288KN/(600mm×600mm)

=0.8MPa≤25MPa

满足受压要求。

经过验算,储料罐基础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结论,经过计算,储料罐的基础满足受力要求。

4.3.3.拌和站柱基础

混凝土条形基础;每组柱为一个条形基础,结合柱高设计基础混凝土长×宽×厚,标号为C25,钢结构柱与混凝土基础之间采取焊接方式。

4.3.4.拌和站钢结构设计

拌和站钢结构设计均为厂内加工定型产品,结构设计按标准设计,施工现场主要设计工作只是基础部位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处理。

4.4沉淀池

混凝土结构沉淀池;主要控制拌和站生产过程中的清理机组废水的沉淀,原则上设计为二级沉淀结构,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染水源直接进行排放,最大限度控制污水直接进入下游河床,满足水环保水质要求,同时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收积,按要求进行深坑填埋处理。

5.拌和系统安装

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和生产系统将安装在右岸▽978m高程,设置于5#风机平台,距升压站约7.5km;该拌和站系统理论生产能力为150m3/h,按有效使用80%计算约120m3/h,生产系统全部由中心控制室按设定流程自动控制,同时备有故障排除强制性手动控制装置。

5.1安装前准备工作

1、安装现场周边场地进行平整,以利吊车停放及转运设备构件堆放:

2、有关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熟悉图纸及安装方案,并对各工种操作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

3、所需的安装机械和物资材料配置到位;

5.2结构安装程序

1、混凝土搅拌楼原则上在基础混凝土达到设计值强度70%以上时才能开始安装。

2、安装前必须按编号对结构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构件的吊装或拼装。

3、混凝土搅拌楼设备最大单重15T,主吊设备为25T汽车吊,具体安装过程如下;

搅拌支架——放料层平台、熟料斗放料弧门——主排架下段——搅拌层设备——主机架上段——检修平台——主机层——分料摆式给料器——称量系统主机层——砂石料储存仓——自动控制回转给料机——中央控制室

水泥、煤灰仓支架下段——地面罐体拼装——料仓下料锥斗——下部仓段——料仓中段——料仓顶盖——收尘器——罐体平台——罐体检查梯——气动输送装置——称量系统

提升斗——上料皮带机——级配储存料仓

4、结构件安装的重点、难点:

(1)、主要包括因受场地限制起吊件必须在吊前就近拼装完成后直接起吊,尽可能地减少吊件的移位和减少起吊旋转半径。

(2)、物件的起吊高度和起吊单重与吊距之间的关系,在安装中对起吊设备的要求不紧紧只考虑物件的重量,而更主要为是高度与吊距的核算。

严禁超负荷危险作业。

(3)、设备安装程序必须按安装规定的部件次序进行实施吊装。

(5)、检测范围包括:

高强螺栓拧紧值,平面几何尺寸,相对高程误差,垂直度误差。

5.3设备调试

5.3.1.单机空载调试

1、调试前,按说明书中主要设备的润滑要求(润滑点的注油量、油料型号、规格),对各润滑点加注润滑脂。

所有设备的调整间隙、均应满足搅拌楼使用说明凹凸的要求。

2、单机/台启动电动机,检查电动机转向是否正确后,空载运行不少于5分钟,检查运转情况和轴承的发热程度,在首次启动搅拌机电机时,应先单台电机分别点动,确认两台电机转向正确后,方可同时启动。

3、搅拌机工作平稳,两过桥齿轮同步无差速现象,两顶升油缸工作同步,出力平衡。

工作无冲击现象。

4、回转给料器与搅拌机缸口密封良好,回转溜槽轴向摆动量小于正负2mm,制动装置运行可靠,制动精度满足分料要求。

5、检查调整回转漏斗,回转给料器行程开关的位置,使之对位正确。

6、调整所有称斗的水平,确保传感器的垂直度,并保证弧门关闭严密。

7、所有称斗安装调整完毕后,用3级法码直接校秤,静态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8、水、外加剂、给排水(液)阀动作用可靠,调整完毕,称斗应装满水,做渗水试验,若发现漏水应处理或更换密封垫或阀座。

卸水管、排液管无积水现象。

9、水泥、煤灰称斗卸料蝶阀密封良好,装水试验无渗水现象,动作灵敏可靠。

10、砂、石给料器,称斗工作灵敏无夹料现象,砂、石称斗不积料。

11、所有称量螺旋工作不稳,转子轴转动不刮壳,叶片与外壳的间隙不大于2~5mm。

12、气动三联体旁路给油回路气压应低于主回路0.02MPA,给油均匀,成雾状。

13、调整完毕,所有机械应进行2小时空载联动跑合试验

5.3.2.联动调试

1、所有的设备单机调试完成,验收合格,方可进行联动调试。

2、所有的气动执行机构在0.6MPA的工作压力上,运行可靠,0.8MPA的工作压力下,无漏气现象。

3、所有机械或电器联锁装置起动灵敏,传递可靠。

4、在试运行中要观察气压表压力是否正常,若气压波动大于正负0.05MPA,应对空气管路系统进行认真检查,使气压波动小于规定值。

5、搅拌楼空车试运行4小时,未发现大的机械故障,才能称水投料试验,在确认称量、卸料、搅拌计时,翻罐、出料整个周期工作可靠后,才能做骨料、水泥、煤灰、外加剂的投料试验。

只有在搅拌出混凝土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试生产阶段。

5.3.3.主要设备的安装质量检查和验收

主要设备安装完成,并经试验和试运转合格后,承包人应向监理人申请系统设备及安装的验收。

验收前承包人应向监理人提交以下资料:

A、设备清单;

B、安装质量的检验和评定记录;

C、埋件质量检验的中间验收记录;

D、设备试验检测成果和试运转记录。

5.3.4.安全技术基本措施要求

1、安装工作应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各施工人员必须服从现场指挥和技术指导:

2、各施工人员应充分了解本楼的结构特点,构件的形式,设备的布置以及一些基本的技术参数;

3、严格遵守高空作业的各项安全规定,在有上下空间作业时不得交叉作业;

4、正确使用各类起吊工具。

作业前应对起吊工具进行严格检查。

吊重大物件时,棱角必须包扎,并拴上缆风绳。

6.质量保证措施

6.1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为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对本工程实行质量创优责任目标管理\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全面质量管理,日常管理中按ISO90001质量体系进行运转,严格执行单位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与标准。

针对本标段实际情况,在施工总体安排和各分类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中,已考虑的具体质量措施有:

项目经理部设置测试中心,采用全站仪等先进仪器全标段的控制测量;设立工地试验室,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质量检验控制,系统管理。

在全施工过程中还将采取以下主要保证措施:

6.1.1.质量教育及增强全员的创优意识

利用现场质量标语、板报、上质量课、现场分析会、观摩会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质量第一、争创优质工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观点,调动每个职工创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6.1.2.组织建设严格质量管理制度

健全组织制度,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质量领导小组,下属施工队也设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各作业班组设持证质检员,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网络。

明确各级质检人员实现质量目标的任务、责任和权限,并赋予他们验工计价质量签证否决权。

质量管理过程中,我单位将严格执行八项制度,即:

1、工程测量双检复核制度;

2、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

3、质量责任挂牌制度;

4、质量评定奖罚制度;

5、质量定期检查制度;

6、质量报告制度;

7、竣工质量签证制度;

8、重点工程把关制度。

项目部每周一次组织定期工程质量检查:

对每次检查的工程质量情况及时总结通报,各级质检人员坚持做好经常性质量检查监督工作,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预防质量通病,杜绝质量事故,使工程质量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6.2计量工作及完善检测阶段

按一级试验室标准设置试验室,配齐各种试验和计量器具及专职计量检测人员,积极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严格执行计量设备和器具的检定规程,保证取值的正确性。

技术及试验人员要及时深入工地进入计量检测,以保证计量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定期对各种计量检测试验器具进行维修、保养、以保证检测精度。

6.3质量管理保证制度

我部为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拌和站生产系统设施建设以及安装调试,将提供完全满足施工所需配备的人员、机械设备、技术力量和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措施、制度等组织体系。

在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过程中严格按体系中规定的责、权、利进行运作,把质量管理的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使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每个人都担负起相应的质量责任。

工程质量是项目管理的核心。

在本工艺试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规程进行,严格控制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并对施工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的质量管理。

全体员工和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各自的工作职责来保证工程质量,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

7.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安全生产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共同目标,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评判施工企业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部在本工程施工任务的实施中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和提高安全警惕,防范未然,把安全生产放在和工程质量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工地环境各施工秩序,以达到提高劳动效益,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用高水平的文明施工来树立企业形象。

7.1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根据对系统安装、运行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安全教育、防护、检查、工作交底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度安全管理措施,做好安全工作;坚持“三级”检查制度,搞好安全施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7.2现场安全保证措施

1.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穿着工作服、劳保鞋、配戴安全帽,特殊工种人员要配戴专门的防护用品,如电焊工要配戴面罩和目镜。

2.施工现场和各种施工设施、管道线路等,要符合防洪、防火、防砸、防风以及工业卫生等安全要求。

3.施工现场存放的设备、材料,应做到场地安全可靠,摆放整齐,通道畅通。

4.场内道路设计、施工要做到符合行车要求,对于频繁交叉路口,派专人指挥,危险地段要挂“危险”或“禁止通行”标志牌,夜间设红灯示警。

5.施工运输便桥精心设计、施工,确保机械和人员安全通过。

6.施工现场的危险处,有安全设施或明显标志。

7.全体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并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生产中坚守岗位,严禁酒后上岗。

8.一切起重机械在使用前要经过试车检查,使用时应设专人指挥,禁止斜吊,禁止任何人在吊运物品上或在其下方停留和行走。

物件悬空时,驾驶员不能离开操作岗位。

9.挖掘机工作时,任何人不得进入挖掘机的危险半径内。

10.搬运材料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