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306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

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

《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

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九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

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

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

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

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

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

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

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

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

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

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下列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下列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九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B.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白菜

莫言

(1)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警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2)“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3)“娘,”我悲伤地问:

“您要把它们……”

(4)“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5)“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6)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7)“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8)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

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9)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下来。

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的也脱离了木橛子。

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

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

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

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

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

“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10)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

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

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己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

“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11)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让我走,去上学,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

母亲回答了她。

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12)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

“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13)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

“俺可是不会算账。

(14)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

“社斗,你算。

(15)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16)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17)“没算错吧?

”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18)“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19)老太太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20)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

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母亲拾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21)“娘,”我哭着说,“我……”

(2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23)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12岁时的一件事,作者一辈子都刻骨铭心地记着。

他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懊悔,因为他确实多算了老太太的一毛钱,失了诚信。

B.本文语言平实、干净,又很有质感。

许多文句经过锤炼,内涵丰富,譬如文中描写太阳“仿佛随时都要熄灭”,就隐喻了时代和社会环境。

C.文章结尾,从遥远的回忆突然跳转到现实,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饱含感情,升华了主题,使文中所叙述的事件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

卖白菜,本来是生活中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成为了一件意义丰富而深远的事。

5.文章第(9)段插入叙述了那棵最小的白菜的事,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6.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长征路上

——杨澜采访崔永元

画外音:

小崔策划和制作的革命理想主义史诗电视公益行动《我的长征》已胜利结束。

一群普通人,用一年时间走完了七十年前红军走过的长征路。

在路上,他们受伤,感动,收获。

杨澜:

对比刚出发时,你觉得当初的期待实现了几成?

崔永元:

当时我觉得我是带着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在走。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人的团队精神是最差的。

奥运会上,我们得的多是个人金牌,团体的就得不着。

新长征过程中,队员天天闹矛盾,谁跟谁都不客气,互相不宽容。

杨澜:

我记得你当时说要让大家看看城里人是怎么出丑的,所以全是阴暗心理,不期待着人家能表现出好的团队精神。

崔永元:

他们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志愿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对长征的不同理解,本着自我管理的行动规则走在路上,争吵和冲突时常发生。

杨澜:

据说长征过程中有一次危机,然后你就要解散队伍。

当时你是用咆哮的方式说的还是很冷静地表达?

崔永元:

那次危机是关于队员不文明举止的问题,影响了当地老百姓。

我咆哮地宣布就地解散,不要玷污红军。

事后我去跟队友谈心,谈了差不多四个小时。

杨澜:

你原来并不是一个热衷说教、热衷教育别人的人,突然你认真执着做这些事的时候,什么样的变化在你内心产生了?

据说后来你的期待标准发生了改变,甚至在长征走完以后,你并不像之前那么失望了。

崔永元:

我是发现这些年轻人有我过去没有发现的优点,同时他们也在进步。

将近一年在路上的生活,不仅是体验、了解过去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成长、成熟的过程。

在北京就能看五米远,在长征路上可以看得更远。

我会突然拿起电话向久不来往的老朋友道歉,承认自己以往的偏激。

杨澜:

“我的长征”队伍里有个胖洪,听说你打算在结束前5公里开除他?

崔永元:

是,开始我特别反感他。

他一直反对排队行军,他一反对,麾下就会集中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摇摆不定的年轻人。

我那时候特希望胖洪能迷途知返,要不然我不知道老乡们是怎么看我们这支队伍的。

杨澜:

散兵游勇。

崔永元:

对,我们后面的人跟前面的红旗能差3公里,这叫什么红军啊!

当时我就觉得胖洪怎么这个样子,想开除他。

但31号这天他当轮值队长时,大概一个小时一直在喊大家排好队,排整齐,排两列。

一直在喊,我就特别感动。

其实我知道,他不同意我排队的主意,但他在2006年的最后一天的表现给足了我面子,所以我觉得这是他的大度和宽容。

这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要把他开除了,这辈子最后悔的不是他,肯定是我。

杨澜:

所以你走完了这一路,原先对于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的判断修正了吗?

崔永元:

应该说修正了。

缺乏团队精神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觉得也许跟团队的经营者或领导者不善于发现团队优点有关。

实际上,我的固有标准不是公用的最正确的标准。

我觉得可能用更宽泛的标准、更科学的标准来看这支团队的话,可以给他们打98分,他们很了不起。

我以前很烦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这些人。

我们的旗手叫张浩然,大学生,他举着红旗大概走了五千公里,一直他举旗,在队伍前头默默走。

我做不到,我体力、能力都做不到,我觉得我会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红旗推出去,但浩然什么都没说,就这么举着,非常可爱!

杨澜:

在社会中,即使人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通常也不会说出来,而你真的是很认真地在为社会担忧一些事情,每个人活着已经很不易了,你何苦呢?

崔永元: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在干不好的事,越干势力越大,所以很多人忍气吞声,不敢说,干坏事的人就更加心安理得。

我应该做一个搅局的人。

杨澜:

但是当你觉得自己变得比过去更宽容的时候,再回头想这些事,会不会觉得其实那些人也有他们的弱点,有的时候一个人背叛或欺负别人是因为恐惧。

崔永元:

我不想那些人,我只想这个社会。

现在我意识到这是社会在进步。

英国、美国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一段,迈过去就好了。

杨澜:

就是说原则出现混乱的时候。

崔永元:

对。

旧的体系打乱了,新的体系没建立。

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人来为之烦恼。

我就是那个角色。

画外音:

媒体总把崔永元的名字与理想主义、精神洁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其实,小崔并没有媒体描绘的那样愤世嫉俗,走过长征路的小崔更懂得耐心和宽容。

现实世界里有黑有白,但更大程度上是灰,深浅不一的灰。

(选自《杨澜访谈录》,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旧体系的交替中必然会出现原则混乱的过渡期,崔永元认为这恰恰体现出社会在进步。

B.崔永元的回答充满宽容的自省精神,发现年轻队友的优点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看问题的标准。

C.崔永元提到,新长征不仅是体验、了解过去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是针对他自己说的。

D.访谈中提到了现实世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灰,是在提示观众、读者:

不要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眼光看问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中的画外音是一种补充,以便人们对事实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

内容往往与主题相关,作为辅助之用,也可以说是在解说。

B崔永元一直不看好中国人的团队精神,新长征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比如队员们的争吵、冲突、互不宽容印证了他的想法。

C.长征之前,崔永元并非一个热衷说教的人。

经历了新长征的锤炼,他变得热衷并且善于教育他人,这是由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的能力。

D.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崔永元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不免让他显得愤世嫉俗,有时甚至表现出心理阴暗的一面。

9.有人说,这次新长征是崔永元的一次突围。

那么,这之前和之后的崔永元发生了什么改变?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

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

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

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

“都御史臣纯。

”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

“疏且下。

”乃退。

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

“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

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

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一贯等疏辨。

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

纯遂与一贯忤。

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

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卒,赠少保。

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D.“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纯为官刚正。

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

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

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

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5分)

(2)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两句是“,

”。

(2)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回忆推想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世界阅读史来说,人类自结绳记事起,阅读就是少数人的能力和权力,是社会特权阶级掌握的工具。

世界上最早的主动阅读者看到的都是结构简单的文本(名称、商品、金额),对统治者来说,()。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乌尔地区最大的城市只有12000人,但能阅读的最多只有120人,读写能力是达官显贵的特征之一,“正是这种能力把贵族定位为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受人”。

阅读有助于信息的获取和控制。

对此,埃及人比开创完全书写的苏美尔人体会更为深刻,能书写会阅读的人在埃及从来都是,由于社会精英早已攫取了书写的社会权力,再者,埃及的大量阅读都是行政类的,阅读行为的实施者在社会上享有特权,因此,精英地位完全等同于读写能力。

后期埃及的法老都能识字读写。

能读写者乃是古代获得高贵地位的必要条件。

在古印度,能阅读和书写象征着社会等级地位的高低,阅读限定于高等级社会阶层,并主要用于巩固和确证经济权力。

在我国,据考古发现,最早能阅读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是殷商时期的王公贵族和占卜的祭师,“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只有他们才有阅读和解释文本文字的权力。

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士大夫、政府官员、宗教学者等少数上层人士掌握着阅读权力,也就是对经典和意识形态的解释权,他们、手不释卷,只为成为“人上人”。

阅读具有如此的功能,以至于书籍成了被垄断的资源,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众多达官贵人哪怕,也只面向家族和亲朋借阅、不向社会开放。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旦控制了这种文本,就意味着被赋予了某种权力

B.一旦控制了这种文本,文本就能赋予其某种权力

C.在控制了这种文本之后会被赋予某种权利

D.被赋予了某种权利,才意味着控制了这种文本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奉若神明凤毛麟角宵衣旰食浩如烟海

B.顶礼膜拜只鳞片爪宵衣旰食坐拥百城

C.顶礼膜拜凤毛麟角废寝忘食坐拥百城

D.奉若神明只鳞片爪废寝忘食浩如烟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古印度,能阅读和书写象征着社会等级地位,阅读限定于高等级社会阶层,并主要用于巩固和确证经济权力。

B.在古印度,能阅读和书写象征着社会等级地位的高低,阅读限定于高等级社会阶层,并主要用于确证和巩固经济权力。

C.在古印度,阅读和书写是一定的社会等级地位的象征,阅读限定于高等级社会阶层,并主要用于巩固和确证经济权力。

D.在古印度,阅读和书写是一定的社会等级地位的象征,阅读限定于高等级社会阶层,并主要用于确证和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