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0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247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颐和园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颐和园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颐和园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颐和园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04.docx

《颐和园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0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颐和园04.docx

颐和园04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距市区10公里,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

(一)园史简述

1.元代以前的山和水

万寿山是西山的一支余脉,最初不过是一座无名的小土山。

辽金时期山由改建金山行宫,叫金山,山遂有名,山下有一小湖泊,是由玉泉、龙泉等水汇集而成,名金海。

元代,金山改名瓮山,金海改名瓮山泊。

2.明代的园林

明代,这组山水改叫西湖(因在京城之西)。

明宣宗朱瞻基在玉泉山下修望湖亭,以观西湖之美景。

公元1494年(明弘治七年),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建园静寺。

此时山前尚为陆地,可步行至今南湖地区。

公元1506~1521年(明武宗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又在西湖边修钓台,并命名此处园林为好山园。

万历十六年(1588年)朱翊钧在此举行大型的水猎活动。

此后,人工建筑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西湖十景”。

《宛署杂记》中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以攒其美。

3.清代的开发

清代权贵在京城西郊大建园林之风极盛,遂使北京西北郊花园毗邻相接,故有“园林之海”之称。

清代乾隆期,是所谓“乾隆盛世”之时,那时营建园林风气极盛,先后在京西玉泉山、香山、万寿山等地改建和扩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

这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其中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

(1)清漪园的兴衰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任命内务府大臣三和负责瓮山西湖施工。

当年冬天,民工就挖掘湖泥,堆于瓮山之东侧。

公元1751年,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60大寿,西湖改名为昆明湖,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在园静寺旧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

这年七月,出现了清漪园的名字。

清漪园的建设,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总共历时15年。

瓮山泊改名昆明湖后,在湖中修建了几处岛屿,两道长堤,把湖面成了几部分。

其中三个小岛是按“东海三仙山”的传说而建的,以建筑见长的藻鉴堂仿蓬莱,以凤凰楼为主景的凤凰墩喻瀛洲,矗立在团城上的治镜阁似作方丈。

清漪园的设计,总体上仿照江南景色。

比如昆明湖仿照杭州西子湖,西堤则模拟苏堤;惠山园则是依照无锡惠山秦家的寄畅园;后山的买卖街呈现出一派江南水镇景色,人们称为苏州街。

乾隆欲把全国园林建筑之精萃集于园中,所以都以国内名楼为蓝本。

如西堤柳桥北的景明楼,即仿洞庭岳阳楼;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卢沟桥。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皇帝携后妃皇子逃往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侵略军占领海淀,6日侵入圆明园,从7日起疯狂地抢劫西郊皇家园林中的珍宝。

最后在10月17、18、19三天,将著名的三山五园一举焚毁。

昔日金碧辉煌的园林,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焦土。

清漪园中除了不怕焚烧的铜亭、石砌建筑之外,全部被毁。

经营了100多年的清漪园荒芜了。

当时曾有文人作诗记载:

“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描写的正是劫后清漪园的衰败景象。

(2)颐和园的兴建

颐和园的兴建主要在慈禧掌权的时期。

慈禧太后想把烧毁之园林修复起来供其享乐。

她起先授意同治皇帝以“奉养两宫”为借口,下令修治圆明园,但由于财力不足及众人反对而未能如愿。

同治死后光绪继位,慈禧再度“垂帘”。

此时她重用光绪之父醇亲王奕譞,任命他为总理海军事务。

醇亲王奕譞为讨好慈禧,遂以办水师学堂为借口,挪用海军经费修治清漪园,公元1888年3月13日(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上谕,为太后“颐养冲和”而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

自从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每年4月来园,10月中旬才回城,大部分时间在园中享乐。

专为慈禧做饭的厨房叫寿膳房,在颐和园中占了八个大院,人役120人。

每天两顿正餐,两顿小吃,用银60两,在当时可买大米2400多斤,可供五口之家的贫苦农民吃二三年。

慈禧爱看戏,嫌听鹂馆戏台太小,又在德和园,不到20公里的路上,设置60段景点。

园内德和园大戏台的演出筹备费用更是可观,旧行头一概不用,凡演出所用服装道具一律新置。

园内张灯结彩用彩绸10万匹。

单是仁寿殿前一座彩棚就用绸1.75万匹,长度有230多公里。

这年正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年,前线战士同仇敌忾、浴血备战,却因给养不足却敌无力,使清廷惨淡经营20年之久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战后海军衙门撤消,颐和园的建园工程亦随之停止。

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之危险。

一些有识之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提出,中国需要变法维新。

主张变法维新的首脑即是年轻的光绪皇帝,而认为祖宗之法万万不可改变的保守派的总代表则是慈禧太后。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

6月16日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康有为,谈话两个小时,光绪对康有为的见解非常赏识。

慈禧太后老奸巨滑,对变法开始并不公开反对,因为她的筹备工作还未成熟。

住在紫禁城内的光绪皇帝要按规定日期到颐和园给慈禧请安,表面上慈禧不动声色,实际上她正在干着准备废黜光绪的勾当。

9月16日光绪在太澜堂如见袁世凯,要他杀掉慈禧的死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

当时袁世凯耍尽两面派,一面慷慨激昂向光绪表示:

“诛荣禄如杀一狗耳”,一面向荣禄告密,促使荣禄连夜进京,到颐和园向慈禧报告。

按规定9月20日光绪应去颐和园给慈禧请安,可是19日下午慈禧突然回到大内,使光绪惊恐万分,知大事败露。

9月21日慈禧一切安排妥当,以光绪的名义发一道上谕:

因自己有病,请慈禧太后再次“训政”。

从此光绪皇帝失去自由,颐和园中玉澜堂经过改造,是慈禧囚禁光绪的地方。

康、梁等人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于菜市口。

从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起,至同年9月21日变法失败止,史称“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慈禧太后惊恐万状换上汉族农妇装束,乘着普通骡车来到颐和园,想把园中财宝运往热河,但为时已晚。

据说她喝了几口延年井的水就带着光绪、溥儁逃之夭夭了。

1900年8月15日沙俄侵略军首先入园,大肆抢掠,把珍宝运往旅顺,随之在园中大肆破坏,如智慧海墙壁上的无头佛就是俄军的“杰作”。

继俄之后,英军、意大利军入园,又恣意践踏,并盘踞园中达一年之久。

慈禧逃后,北京城内留下奕和李鸿章办理外交。

他们按着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于1901年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2年慈禧回銮后,又用巨款修复颐和园。

1905年9月24日革命党人吴樾,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投炸弹,炸伤了清政府选派出洋考察的载泽、诏英等大臣。

慈禧得知此事后,立即命令将颐和园围墙加高三尺;园内设电话;增派驻军昼夜巡逻。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也死了。

隆裕皇后始称太后,她宣布“永不游幸颐和园”。

三年后武昌起义成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宣告逊位。

中国的封建王朝从此结束了,但按“优待条件”颐和园仍掌握在逊帝手中。

清政府被推翻后,于1914年,该园作为溥仪的私产曾一度向游人开放。

1924年北洋政府将颐和园正式改为公园对外开放。

但由于票价昂贵、交通不便等因素,游人不多。

当时政府对公园根本没有治理和修缮,园内许多地方成了军阀、官僚、政客、汉奸们的私宅。

颐和园在这段时期内的遭遇相当悲惨,园景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佛香阁木架走散,画中游危险欲塌;一般殿堂都油漆肃落,陈设杂乱,积满尘土;湖岸石栏摇摇欲坠;岸上垃圾遍地,杂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

4.人民的颐和园

1948年12月,颐和园在北平城解放之前回到了人民手中。

颐和园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过贡献,因为万寿山上的景福阁曾做过谈判地点。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从石家庄抵达北平,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设宴招待爱国人士。

4月29日,毛主席写七律中: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说的就是园中昆明湖。

1951年人民政府开始修治颐和园,首先清除垃圾,加固栏杆,修缮佛香阁,接着又修德和园、听鹂馆、涵虚堂、玉澜堂等处。

1959年重新绘制了日伪时期偷工减料修过的长廊。

1960年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学生、教师、工人等参加疏浚昆明湖的义务劳动。

同年修缮了谐趣园。

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该园一度改名为人民公园,不久又恢复旧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园内文物多次鉴定,划分等级,妥善保管并陈列展览。

政府大力植树种花,园内树木由原来5000余株增加到5万多株,同时又精心培植花卉。

春光明媚之时,芍药、牡丹争奇斗艳,使“国花台”再次名副其实。

1976年5月把承德避暑山庄的优良品种傲汗莲移植到昆明湖中,莲花盛开时节清香四溢。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北京市政府于1990年底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昆明湖清淤工程。

这次工程采取专业与义务互辅,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办法,义务劳动者达12万人次。

清理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清淤65.26万立方米,湖水比清淤前平均深54.38厘米,清淤后水深平均1.5米。

1991年3月10日放水。

此外,1992年春对万寿山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工作,伐掉杂木,种植油松和柏树,投资60余万元,种植4万株新树木。

种树与修整山形同时进行。

(二)景观介绍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4350亩)。

园中山石巍峨,碧池清流,花树掩映,亭台楼榭、堂殿塔轩千姿百态,散落于花树之间。

景物虽多,但无杂乱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布局得体、错落有致。

1.东宫门区

清代的皇家园林有一个特点,即每座园子中,都有一处处理政务的地方,即所谓勤政殿。

清漪园的勤政殿即是颐和园的仁寿殿。

慈禧执政期间,自光绪十四年之后,其政治中心自紫禁城无形之中逐渐移到颐和园,仁寿殿似乎成了“金銮殿”。

但是颐和园毕竟是园林,建筑区域不像紫禁城那样规整严谨,而是更富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1)东宫门

从市区去颐和园,穿过“涵虚”、“罨秀”坊即到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清漪园时正门是北宫门)。

当时牌坊两侧有木栅栏,老百姓不能靠近。

宫门五个,三明两暗,檐下是光绪手书的“颐和园”匾额。

门前御道丹陛上之云龙石(俗称龙垫儿)雕刻着二龙戏珠,精致生动,为乾隆年代的作品,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

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

大臣犯罪或冲犯门禁,都用御棍在龙垫上拷打。

两旁小门叫罩门,是勤杂人等出入之门。

宫门外两侧的房屋是大门保卫、散秩大臣的值房和外九卿房。

(3)仁寿门

东宫门内甬道古柏夹荫,迎面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边住两侧连着红墙,此门为仁寿门。

门外两旁各有一块青石陈列,一块像猴,一块像猪,人们称为猪猴石,象征孙悟空和猪八戒守卫着皇家大门。

南北两侧相对的平房,是内九卿房,即军机九卿六部的内值班房。

(4)仁寿殿

仁寿门内,坐西朝东有正殿七间,原名勤正殿,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名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

殿内正中之高台名地平床,上设屏风、掌扇、宝座、御案、用端等。

屏风为紫檀木制造,顶部雕金色闹龙九条,中间玻璃框上刻画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

宝座上亦雕闹龙九条。

掌扇是以孔雀翎装饰的宫廷陈设。

古时叫翣,是仪杖中的一种,由宫女执掌。

宋代以后作为装饰,放在宝座后面的架上。

用端为独角怪兽,能“通四夷”,故常在君主左右。

实际用途是燃点香烟的香炉。

鼎炉是燃点檀香用的景泰蓝制品,地平床四角放置的四只镀金大铜炉,是烧木炭的取暖器。

鹤灯是地平床前方的珐琅仙鹤,为燃点蜡烛的大烛台。

大殿内南北两端各有暖阁,是上朝时太后和皇帝休息的地方。

壁上悬挂的大“寿”字,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百蝠捧寿”。

仁寿殿的庭院中,有几样文物介绍于后。

铜龙凤:

在殿前两侧设铜龙和铜凤,腹内镂空,做燃烧松木、桐叶之用。

陈列方式为凤在龙之上。

铜麒麟:

是一尊造型奇特的怪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能避火,并有辟邪和分辨善恶的本领。

它的造型是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身鱗甲,俗称四不象,是圆明园的遗物。

原为一对,其一被毁,此兽前腿亦带伤痕。

太湖石:

院中巨石移自睿王园(原米万钟的勺园,后为睿亲王花园,今北大院内)。

院四周各一块色暗孔奇之石,象征一年四季。

五块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称“峰虚五老”。

延年井:

仁寿殿北有一水井,水味清甜。

因慈禧一次游园中暑,喝此井水解暑,赐名延年井。

1900年慈禧西逃前,即专程来园喝了此井水。

慈禧死后,此井已废。

1984年修整地面施工时,将此井修复。

2.后妃居住区

从仁寿殿外南侧西行,可见到两个小土丘遮住视线,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

可是一走出山道,万寿山、昆明湖豁然展现在游人的眼前,让人出乎意料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此造园手法曰“抑景”。

游人站在湖东岸,左有龙王岛、十七孔桥;右为美不胜收的万寿山;眼前是一片浩渺的碧波,远处西山、玉泉孤塔似乎与园中景物一起,组成一幅壮观美丽的山水画卷。

此造园手法曰“借景”。

从此沿湖北行即进生活居住区。

(1)玉澜堂

这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殿。

该组建筑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烧,1892年重建。

“戊戌变法”失败后,曾于此处囚禁光绪。

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今虽大部拆除,但仍能见到痕迹。

正殿内陈设大都是乾隆时制品,御案、香几等均为浅色沉香木和深色紫檀木制做,极为珍贵。

东暖阁是早膳室。

西明阁为寝宫,现在之陈设为原物。

(2)宜芸馆

玉澜堂后即宜芸馆,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八年重建。

重建后为光绪皇帝之后隆裕那拉氏住寝之处。

殿内家具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案。

东配殿为道存斋,西配殿为近西轩。

院南之垂花门名宜芸门,门内两侧廊中嵌有十块乾隆临摹古代书法家真迹。

这些碑石原在惠山园(谐趣园前身)的墨妙轩。

(3)乐寿堂

宜芸馆西北为乐寿堂,是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

正殿原为两层楼式,咸丰十年被毁,1887年(光绪十三年)重建于现在式样。

这里是慈禧的寝宫,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

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

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

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殿内鱼桌由金星紫檀木为框架,镶以玻璃,内置由象牙、鸂鶒木雕镂的山水人物、楼台殿阁,专为慈禧吃点心时看鱼用。

后套间是宫女们等候呼唤的地方。

殿内电灯始装于1903年,德国商人贿赂李莲英后,才准予安装。

“水木自亲”是临湖的五间穿堂殿,乐寿堂院落的正门,门外即湖滨码头。

慈禧自市内由水路来园时,自高梁桥畔倚虹堂登船,顺水至广源闸,换乘颐和园轮船,入绣漪桥水津门,直达于此。

颐和园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和牡丹,取意为“玉堂富贵”。

乾隆时期,这里植玉兰数十棵,称为玉香海,几次遭劫后,仅剩邀月门前一株,其他玉兰树均为后植。

院内有一块巨石,长二丈四,宽六尺,高丈二,名青芝岫。

该石原在“房山之阴”,后被明代爱石成僻的米万钟发现,想“置之海淀勺园中”。

于是“车重轮,马十驷……百夫曳之登车,七日始出山,又五日……”才运到良乡。

后因种种不利因素,他托着财力耗尽,不能再运,遂弃此石(实有二块)于路旁。

故该石俗称败家石。

100多年后,乾隆皇帝谒拜西陵路过良乡发现此石,当时刘墉附会予,此为房山灵石,因不愿去米家才停卧于此。

乾隆遂把此石运往乐寿堂。

因“水木自亲”之门太窄(只一米多宽),故破门而入。

为此,乾隆之母大发雷霆,认为此石是不祥之物。

为基永固。

乾隆赐题“青芝岫”,东曰“玉英”,西曰“莲秀”,太后才满意。

乾隆所题《青芝岫诗》还残留石上。

(4)德和园

仁寿殿北有德和园,“德和”语出《左传》: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说:

“君子听了美好的乐曲,就会心地平和,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德和园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组成。

1891年始建,1895年完工。

1894年建成大戏楼,舞台宽17米,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舞台三层称福禄寿三台。

第一层上小台用作乐队演奏的乐池。

正对大戏楼者是颐乐殿,宽七间,慈禧看戏处,正中宝座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

座旁鸟笼和小鸟是外国贡品,上发条后即鸣叫。

殿内陈设一套玉石镶嵌的四季花鸟是外国贡品,上发条后即鸣叫。

殿内陈设一套玉石镶嵌的四季花鸟大插屏,有春季牡丹、夏季荷花、秋季菊花、冬季梅花,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颐乐殿后有殿堂五间,是慈禧看戏休息和吸鸦片的地方。

1903年美国女画家卡尔来华游览,经美驻华公使康格夫人介绍,被慈禧聘为画师为她画像。

当年8月至次年4月,在颐和园和中南海,为慈禧画了三幅像,在此殿中所画的一幅是卡尔的得意之作,慈禧最为满意。

画中慈禧穿着华丽,佩戴珠宝,长指甲上套着黄金套。

此画宽六英尺,长八英尺,现在大戏楼后台殿出。

慈禧养狗十余只,狗屋亦设在德和园,有宫监数人专门为狗服务。

德和园自1984年9月15日起,内设宫装男女服务员,对外开放。

(5)永寿斋

乐寿堂东跨院为永寿斋,原为李莲英卧室。

1988年3月重修后开放,院内各殿举办太监制度展览,有天津泥人张制作室制作的太监故事五组和其他图片实物等。

(6)扬仁风

乐寿堂西北有一个附属院落,月洞门内山、水、荷池相映成趣,曲栏沿地,粉墙依山,颇具江南园林特色。

正面有一扇形殿,殿前地面用汉白玉嵌砌成扇骨形,好像一把能开能合的折扇。

漏窗、宝座、香几、宫灯等均呈扇面形,故该殿俗称扇面殿。

殿名扬仁风,取意《晋书

·袁宏传》中,好友谢安赠扇的故事。

3.长廊景观

万寿山阳坡集中了建筑数百处之多,但无杂乱之感。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长廊这条彩带,既衔接了山水,又有机地把各处建筑串联了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形如展翅翱翔的蝙蝠,全长728米,273间,这是目前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从东往西廊中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个亭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长廊的东西两部,各有一座临水敞轩,即对鸥舫和鱼藻轩。

1750年建廊时,乾隆曾派如意馆画师去杭州写生。

根据稿本,在廊内273个横枋两面,共画了546幅杭州风景。

廊中彩画系典型的苏式彩画,“包袱”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古典文学、神话传说、戏曲戏剧等。

如把廊中的花卉、虫鸟等写意画全算起来,共有彩画1.4万多幅,故有画廊之称。

1959年廊内彩画全部油饰一新,并充实了许多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廊内人物画用大白粉涂盖,准备更换新内容,但未能如愿。

4.万寿山中轴线(前山)

皇家园林的又一特点,是园中皆有中轴线,该线上的建筑最为重要,最为醒目。

颐和园里的中轴线不只一条,每一个小范围的景区内几乎都有自己的中轴线。

万寿山阳坡的中轴线自临湖的码头起,直到山顶智慧海。

前山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

码头、牌楼、排云门、排云殿、罩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

(1)排云门

该门居长廊之中心点,是长廊景物的东西分界线,门阔五间,前为“云辉玉宇”,“星拱摇枢”牌楼。

牌楼前即临湖码头,曾是慈禧放生处。

排云门前两侧列有铜狮一对和排衙石十二块,又叫十二生肖石,从不同角度可看出十二生肖的形象。

铜狮和排衙石均为畅春园遗物。

(2)排云殿

进排云门,过金水桥、二宫门,即到雄伟的非云殿。

这里是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故址。

1860年大殿被毁,1887年改建为排云殿。

慈禧在园内祝寿时,在此殿受贺。

“排云”二字取自晋郭璞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之意境。

殿内设宝座、围屏、宫扇等。

殿外东配殿芳辉,西配殿紫宵。

二宫门外为东配殿玉华,西配殿云锦。

(3)佛香阁

顺爬山廊左右包抄到德辉殿。

该殿为穿堂殿,登殿后114级台阶可达佛香阁。

1860年佛香阁被烧,但石阶未坏。

光绪时在原石阶上重建此阁。

清漪园时,此处亦为大报恩延寿寺之一部,原计划建一座九级宝塔。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到第八层,又改计划,拆塔,改建为现在式样的佛香阁。

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

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进贯顶部。

此阁系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1894年竣工,因原阁于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

内供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在此烧香礼佛。

自颐和园开辟为公园以来,只开放第一层供人游览。

据说慈禧太后中也未登过第二、三层。

1988年对佛香阁进行了大修,殿内重新布置,历时10个月,于1989年国庆节对外开放。

第一层为千手千眼菩萨,第二层是乾隆时三世佛像,第三层为佛香阁建筑艺术展览。

游人可从一层游览到第三层,饱览湖光山色。

(4)《万寿山昆明湖》碑和转轮藏

佛香阁东侧下方,有一高约10米的石碑,正面镌刻乾隆手书的“万寿山昆明湖”六字,背面记叙了当时开掘昆明湖的情况,碑后为一组宗教建筑。

当中正殿三层,配亭内是著名的“转轮藏”。

这是一个贮放经文的塔形木架,中心木轴通地板下,塔下有地道,边上有转把。

届时由太监推劫转把,木塔即转,每转一轮,比喻阅经一遍。

(5)五方阁和宝云阁

佛香阁西侧下方,有一组建筑即五方阁,中间为著名之“铜亭”,正名宝云阁,建于1755年,用铜414000斤。

这座独特的建筑,遭到了列强的两次破坏之后,门窗全无,只剩下亭子和供桌。

1945年日本侵略者又将供桌盗者,由于抗战迅速胜利,才从天津运回颐和园。

(6)智慧海

智慧海是一座两层仿木砖石结构的殿堂,也称无梁殿。

由于此殿无木料,故1860年示被烧毁,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未能幸免。

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

牌坊两面坊额和大殿前后殿额,均为三个字,连起来读,正是佛家偈语:

“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

5.万寿山南坡诸景点

万寿山建筑大部集中在山之南坡。

南坡中轴线上之建筑是全园景物的典型代表,以其为中心,向左右展开的各色建筑,是中轴线景物不可缺少的陪衬,同时其本身又是独立存在的风景点。

可以说,南坡两侧各组建筑与中轴线的景物互为对景,相辅相成。

整个万寿山南坡,荟萃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

东侧主要景点有:

养云轩、乐农轩、益寿堂、景福阁等;西侧主要景点有听鹂馆、画中游、湖光山色共一楼等。

(1)养云轩

长廊东首之北,有一院落,即养云轩。

乾隆时取名,光绪年间重建。

门前有葫芦河,河上有石桥,桥上“川泳云气”四字为乾隆所题。

院内正轩五间,慈禧来园时,这里是嫔妃、格格、命妇们休息之所。

如意馆的画师缪素筠及德龄、容龄姐妹亦曾居此。

(2)福荫轩

在养云轩后半山坡上有福荫轩。

轩三间,俗名卷殿,有乾隆题“燕台大观”四字。

(3)自在庄

乐寿堂东北半山中,有一处农舍式建筑,即自在庄,建于1903年。

全组建筑不加任何油饰,仿农村茶坊酒肆式样而建。

店内伙计由太监装扮。

慈禧常来此竹篱茅舍中吃“野茶”,称为“逛野景儿”。

(4)景福阁

万寿山东部山顶,有一组建筑,清漪园时为菊花形昙花阁,光绪年间重修后改为景福阁。

该阁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

每年七月初七,慈禧太后在此遥祭牛郎织女,中秋节在此赏月,九月九在此登高。

夏天阴雨日,慈禧和宫女们在此“过阴天”。

此时太监倒霉,按规矩,传膳时不许用雨具,捧膳太监被淋得像落汤鸡。

菜肴都用“吉祥如意”之名,连各类鱼肉也不例外,如福(羊肉)、禄(鹿肉)、寿(野雉)、喜(鲟鳇鱼)等。

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时,景福阁曾做过和平谈判的会址。

(5)益寿堂

在景福阁东北,有一所坐北向南的小住宅,垂花门内,正殿五间,即益寿堂。

东西配殿各三间,这里原是供药房。

1949年3月,北平解放不久,毛主席从石家庄飞抵北平。

当晚在此宴请爱国民主人士。

(6)国花台

国花台在排云殿东,依山叠土为台,始建于1903年。

慈禧常以福贵花王牡丹自比,敕定牡丹为国花。

(7)千峰彩翠楼

东部山顶上有一座城楼式建筑,名千峰彩翠楼。

无此楼之前,风鉴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