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23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docx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

尾矿库危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

1尾矿库的危害

1.1尾矿库的构造

矿山开采出来的矿石经过选矿选出有用的矿物后剩下的矿渣称为尾矿。

一般地,尾矿以浆状排出,堆存在尾矿库里。

尾矿库是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贮存尾矿的场所。

尾矿库从地形分有山谷型尾矿库、傍山型尾矿库、平地型尾矿库、河谷型尾矿库。

无论哪种类型的尾矿库,都由尾矿输送系统、尾矿坝、尾矿堆存和水处理系统构成。

(1)尾矿水力输送系统。

该系统包括尾矿浓缩池、尾矿输送管槽、砂泵站和尾矿分散管槽等,用以将选矿厂排出的尾矿浆送往尾矿库堆存。

(2)尾矿回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回水泵站、回水管道和回水池等,用以回收尾矿库或浓缩池的澄清水,送回选矿厂供选矿生产重复利用。

(3)尾矿堆存系统。

该系统一般简称为尾矿库,包括库区、尾矿坝排洪构筑物和坝的观测设备等,用以贮存选矿厂排出的尾矿。

(4)尾矿水处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水处理站和截渗、回收设施等,用以处理不符合重复利用或排放标准要求的尾矿水,使之达到标准。

1.1.1尾矿坝

尾矿坝是贮存尾矿和水的尾矿库外围的坝体构筑物,一般包括初期坝和堆积坝。

所谓初期坝是指基建时筑成的、作为堆积坝的排渗体和支撑体的坝;堆积坝是生产过程中在初期坝坝顶以上用尾矿充填堆筑而成的坝。

根据使用的筑坝材料,初期坝有土坝、堆石坝、混合料坝、砌石坝和混凝土坝等。

其中,土坝造价低,施工方便,常用于缺少沙石料地区,但是透水性差,浸润线常从坝坡逸出,易产生管涌,导致垮坝,一般需要设置排渗设施;堆石坝由堆石体及其上游面的反滤层和保护层构成(见图7-1),透水性好,可降低尾矿坝的浸润线,加快尾矿固结,有利于尾矿坝的稳定。

按堆积坝的堆筑方式,尾矿坝有上游式筑坝、中线式筑坝和下游式筑坝三种。

上游式筑坝采用向初期坝上游方向充填尾矿加高坝的筑坝工艺。

上游式筑坝的稳定性较差,抗地震液化性能差,如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不适于在高地震烈度地区使用,但由于筑坝工艺简单、管理容易、成本低,在国内矿山应用广泛。

中线式筑坝采用在初期坝的坝轴线位置上用旋流粗沙冲积尾矿的筑坝工艺,在生产管理与维护方面比上游式筑坝复杂。

下游式筑坝采用向初期坝下游方向用旋流粗沙冲积尾矿的筑坝工艺,坝体稳定性好地震液化能力较强,适用于高地震烈度地区的筑坝,但筑坝生产管理与维护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

1.1.2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作用在于排出库内积水,包括尾矿水和洪水。

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应该保尾矿库最高洪水位时安全超高和干滩长度满足规程要求。

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井或排水斜槽、排水管、排水隧洞、溢洪道和截洪沟等构成。

除载。

因此,除在设计上应该保证它有足够的强度外,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很严格。

排水系了溢洪道和截洪沟外,其余排水构筑物都逐渐被厚厚的尾矿所覆盖,承受很大的上覆荷统有井-管(洞)式和槽一管(洞)式两种形式。

井一管(洞)式排水系统以竖向的排水井和横向的排水管(洞)构成(见图7-2)。

排水井包括井基、井座和井筒三部分,有窗口式、框架式、叠圈式和砌块式等几种类型,多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高度一般为10~20m之间,特殊情况和地形条件下也可做得高一些。

槽-管(洞)式排水系统以沿山坡筑成的排水斜槽和横向的排水管(洞)构成(见图7-3)。

排水槽的断面为矩形或圆形,宽度或直径一般为1.0~1.5m左右,高度宜大于宽度,排水量较大时可做成双槽式。

随着尾矿库水位的升高,逐渐加盖板将斜槽封闭。

斜槽盖板上将覆盖很厚的尾矿,所受土压力和水压力很大,因此盖板厚度很厚。

盖板可做成平板或圆拱形板,后者受力条件好,可做得稍薄一些。

尾矿库的水由盖板上沿和两侧壁溢流至槽内。

因溢流沿较长,斜槽的排水量较大,适用于排洪水中等以上的尾矿库排洪。

溢洪道用于洪水流量大的尾矿库排洪,其排水能力大,有正堰式和侧槽式两种。

截洪沟的作用是截住沟以上汇流面积的暴雨洪水,减少入库水量,起辅助排洪的作用。

1.2尾矿库的安全等级

尾矿库一般分为危库、险库、病库、正常库四个等级。

1.2.1危库

尾矿库有下列情况的可以定为危库

(1)尾矿库调洪库容不足,在最高洪水位时不能同时满足设计规定的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不能保证尾矿库的防洪安全;

2)排洪系统严重堵塞或坍塌,不能排水或排水能力急剧降低;

3)排水井显著倾斜,有倒塌的迹象;

4)坝体出现深层滑动迹象;

(5)经验算,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小于表7-1规定值的95%;

(6)其他危及尾矿库安全运行的情况。

表7-1尾矿坝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

运用情况

坝的级别

1

2

3

4

正常运行

1.30

1.25

1.20

1.15

洪水运行

1.20

1.15

1.10

1.05

特殊运行

1.10

1.05

1.05

1.00

1.2.2险库

尾矿库有下列情况的为险库:

(1)尾矿库调洪库容不足,在最高洪水位时不能同时满足设计规定的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但平时对坝体的安全影响不大;

(2)排洪系统部分堵塞或坍塌,排水能力有所降低,达不到设计要求;

(3)排水井有所倾斜;

(4)坝体出现浅层滑动迹象;

(5)经验算,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小于表7-1规定值的98%;

(6)坝体出现贯穿性横向裂缝,且出现较大管涌,水质混浊,挟带泥沙或坝体渗流在堆积坝坡有较大范围逸出,且出现流土变形;

(7)其他影响尾矿库安全运行的情况。

1.2.3病库

尾矿库有下列情况的为病库:

(1)尾矿库调洪库容不足,在最高洪水位时不能同时满足设计规定的安全超高和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

(2)排洪系统出现裂缝、变形、腐蚀或磨损,排水管接头漏沙;

(3)堆积坝的整体外坡坡比陡于设计规定值,但对坝体稳定影响较小,或虽符合设计规定,但部分高程上堆积边坡过陡,可能出现局部失稳

(4)经验算,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小于表7-1规定值;

(5)浸润线位置过高,渗透水自高位逸出,坝面出现沼泽化;

(6)坝面出现较多的局部纵向或横向裂缝;

(7)坝体出现小的管涌并挟带少量泥沙;

(8)堆积坝外坡冲蚀严重,形成较多或较大的冲沟;

(9)坝端无截水沟,山坡雨水冲刷坝肩

(10)其他不正常现象。

1.3正常尾矿库的标准

尾矿库正常运行的标准如下:

(1)尾矿库是经正规建设程序设计和施工建成的;

(2)基础坝稳定,无非正常渗漏、塌陷、裂缝现象,坝体完整无损,堆石坝反浸层工作正常;

(3)排洪设施、排洪能力符合设计标准,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或排洪设施、能力虽未达到设计标准,但采取其他排洪措施(如临时溢洪道等)确保库的安全度汛;

(4)后期坝排渗设施运行正常,无流沙(土)、管涌、沼泽化、塌坡现象,坝坡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平整美观,坝面排水系统完好,坝面及滩面无灰尘问题;

(5)未经扩容设计,不超期服役;

(6)尾矿排放合理,干滩长度、坡度符合安全要求,水边线平整,澄清距离能满足排水质量的要求;

(7)有完整的排水、回水系统,且排水、回水符合标准,设施能正常运行;

(8)有健全的监测系统,并能按要求完全正常工作。

1.4尾矿库的病害类型

尾矿库的病害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库区的渗漏、坍岸和泥石流;

(2)坝基、坝肩失稳和渗漏;

(3)尾矿堆积坝的浸润线逸出,坝面沼泽化、坝体裂缝、滑塌、塌陷、冲刷等;

(4)土坝类的初期坝坝体浸润线高或逸出,坝面裂缝、滑塌、冲刷成沟;

(5)透水堆石类初期坝出现渗漏浑水及渗漏稳定现象;

(6)浆砌石类坝体裂缝、坝基渗漏和抗滑稳定问题;

(7)排水构筑物的断裂、渗漏、跑浑水及下游消能防冲、排水能力不够等;

(8)回水澄清距离不够,回水水质不符合要求;

(9)尾矿库的抗洪能力和调洪库容不够,干滩距离太短等

(10)尾矿库没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11)尾矿尘害及排水污染环境。

上述病害、险情,就某一座库而言,不是同时都存在,而只是存在其中一两种。

但病情和险情不除,尾矿库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1.5尾矿库的危害类型

1.5.1尾矿库渗漏

尾矿坝坝体及坝基的渗漏有正常渗流和异常渗漏之分。

正常渗流有利于尾矿坝坝体及坝前干滩的固结,从而有利于提高坝的整体稳定性。

异常渗漏则是有害的。

非正常渗流(渗漏),导致渗流出口处坝体产生流土、冲刷及管涌多种形式的破坏,严重的可导致垮坝事故。

(1)坝体渗漏。

土坝坝体单薄,边坡太陡,渗水从滤水体以上逸出;复式断面土坝的黏土防渗体设计断面不足或与下游坝体缺乏良好的过渡层,使防渗体破坏而漏水;埋设于坝体内的压力管道强度不够或管道埋置于不同性质的地基,地基处理不当,管身断裂;有压水流通过裂缝沿管壁或坝体薄弱部位流出,管身未设截流环;坝后滤水体排水效果不良;对于下游可能出现的洪水倒灌防护不足,在泄洪时滤水体被淤塞失效,迫使坝体下游浸润线升高,渗水从坡面逸出等。

土坝分层填筑时,土层太厚,碾压不透致使每层填土上部密实,下部疏松,库内放矿成水平渗水带;土料含沙砾太多,渗透系数大;没有严格按要求控制及调整填筑土料的含水量,致使碾压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在分段进行填筑时,由于土层厚薄不同上升速度不一,相邻两段的接合部位可能出现少压或漏压的松土带;料场土料的取土与坝体填筑的部位分布不合理,致使浸润线与设计不符,渗水从坝坡逸出;冬季施工中,对碾压后的冻土层未彻底处理,或把大量冻土块填在坝内;坝后滤水体施工时,沙石料质量不好,级配不合理,或滤层材料铺设混乱,致滤水体失效,坝体浸润线升高等。

还有如白蚁、獾、蛇、鼠等动物在坝身打洞营巢;地震引起坝体或防渗体发生贯穿性的横向裂缝等。

(2)坝基渗漏。

对坝址的地质勘探工作做得不够;设计时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如坝前水平铺盖的长度或厚度不足,垂直防渗墙深度不够;黏土铺盖与透水沙砾石地基之间,并无有效的滤层,铺盖在渗水压力作用下破坏:

对天然铺盖了解不够,薄弱部位未做处理等

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设施施工质量差;施工管理不善,在库内任意挖坑取土,天然铺盖被破坏;岩基的强风化层及破碎带未处理或截水墙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岩基上部的冲积层未按设计要求清理等。

坝前干滩裸露暴晒而开裂,尾矿库放水等从裂缝渗透;对防渗设施养护维修不善,下游逐渐出现沼泽化,甚至形成管涌;在坝后任意取土,影响地基的渗透稳定等。

(3)接触渗漏。

造成接触渗漏的主要原因有:

基础清理不好,未做接合槽或做得不土坝两端与山坡接合部分的坡面过陡,而且清基不彻底或未做防渗漏墙;涵管等构筑物与坝体接触处,因施工条件不好,回填夯实质量差,或未设截流环(墙)及其他止水措施,造成渗流等

(4)绕坝渗漏。

造成绕坝渗漏的主要原因有:

与土坝两端连接的岸坡属条形山或覆盖层单薄的山坡而且有透水层;山坡的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或有断层通过;因施工取土或库内存水后由于风浪的淘刷,岸坡的天然铺盖被破坏;溶洞以及生物洞穴或植物根茎腐烂后形成的孔洞等。

1.5.2尾矿库裂缝

裂缝是一种尾矿坝较为常见的病患,某些细小的横向裂缝有可能发展成为坝体的集中渗漏通道,有的纵向裂缝也可能是坝体发生滑坡的预兆,应予以充分重视。

土坝裂缝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有的裂缝在坝体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的隐藏在坝体内部,要开挖检查才能发现。

裂缝宽度最窄的不到1m,宽的可达数十厘米,甚至更大。

裂缝长度短的不到1m,长的数十米,甚至更长。

裂缝的深度有的不到1m,有的深达坝基。

裂缝的走向有的是平行坝轴线的纵缝,有的是垂直坝轴线的横缝,有的是大致水平的水平缝,还有的是倾斜的裂缝。

裂缝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坝基承载能力不均衡、坝体施工质量差、坝身结构及断面尺寸设计不当或其他因素等所引起。

有的裂缝是由于单一因素所造成,有的则是多种因素所形成。

1.5.3尾矿库管涌

管涌是渗透变形的另一种形式,它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走的现象。

管涌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土本身的性质,对于某些土即使在很大的水力坡降下也不会出现管涌,而对于另一些土(如缺乏中间粒径的沙砾料)却在不大的水力坡降下就可以发生管涌。

尾矿库管涌是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

管涌发生时,如不及时处理,空洞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其势不可挡,从而导致尾矿坝坍塌

1.5.4尾矿库滑坡

尾矿库滑坡是指尾矿坝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勘探时没有查明坝基基础有淤泥层或其他高压缩性软土层,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避开位于坝脚附近的渊潭或水塘,筑坝后由于坝脚沉陷过大而引起滑坡;坝端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未采取适当的防渗措施,产生绕坝渗流,使局部坝体饱和,引起滑坡。

在碾压土坝施工中,由于铺土太厚,碾压不实,或含水量不合要求,干重度没有达到设计标准;抢筑临时拦洪断面和合拢断面,边坡过陡,填筑质量差;冬季施工时没有采取适当措施,以致形成冻土层,在解冻或蓄水后,库水入渗形成软弱夹层;采用风化程度不同的残积土筑坝时,将黏性土填在土坝下部,而上部又填了透水性较大的土料,放矿后,背水坡上部湿润饱和;尾矿堆积坝与初期坝二者之间或各期堆积坝坝体之间没有结合好,在渗水饱和后,造成滑坡等。

强烈地震引起土坝滑坡;持续的特大暴雨,使坝坡土体饱和,或风浪淘刷,使护坡遭破坏,致坝坡形成陡坡以及在土坝附近爆破或者在坝体上部堆有物料等人为因素。

在高水位时期、发生强烈地震后、持续特大暴雨和台风袭击以及回春解冻之际应进行详细检查,从裂缝的形状、裂缝的发展规律、位移观测资料、浸润线观测分析和孔隙水压力观测成果等方面进行滑坡的判断。

1.5.5尾矿库洪水漫

尾矿坝多为散粒结构,洪水漫过坝顶时,由水流产生的剪应力和对颗粒的拉拽力作用造成溃坝事故。

造成洪水漫坝的主要因素有水文资料短缺造成防洪设计标准偏低、泄洪能力不足、安全超高不足等。

此外,施工质量、运行管理也直接影响着尾矿坝的抗洪能力。

1.5.6尾矿库溃坝

尾矿库内存储的尾矿具有很大的势能,一且尾矿坝发生溃坝事故,大量尾矿顺势而出,危及下游人员、财产和环境安全。

尾矿坝溃坝的实质是坝体失稳。

坝体要经受筑坝期正常高水位的渗透压力、坝体自重、坝体及坝基中孔隙压力、最高洪水位有可能形成的稳定渗透压力和地震惯性力等载荷作用,当坝体强度不能承受载荷作用时则将失稳。

影响尾矿坝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导致尾矿坝溃坝的主要原因有渗透破坏、地震液化和洪水漫顶等。

7.2尾矿库危害的防治及安全救援

7.2.1尾矿库渗漏的防治

尾矿库渗漏的防治方法有:

(1)垫层。

为了防止渗漏和使渗漏量最小,从而使污染物释放最小,在地下水保护要求严格、选厂废水中毒性组分浓度较高的场合,常采用垫层作为渗漏控制的最后策略。

垫层系统的特点是:

任何一种垫层的成本都比较高,但如果条件适宜,垫层抗渗效果非常好。

这主要因为垫层在地表铺设、可以在控制条件下施工和检查:

与渗流障系统和渗流返回系统相比,它不受地下条件的限制,不需考虑地下土壤、岩石性质或地下水条件,可以在任何充分干的地面上进行正常的施工,而渗流障系统和渗流返回系统的效果和施工的可行性完全决定于下部不透水层的存在和所穿过土层的性质。

但是垫层必须具有耐废水化学腐蚀和各种物理破裂的性能。

实际上,垫层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渗漏,即便是合理设计、规范施工的垫层,也不能保证在整个作业期间起到所预计的作用,或者达到“零排放”。

可能发生泄漏的主要原因是:

合成薄膜经由缺口和接缝发生渗漏;黏土垫层如果在尾矿排放之前缩干,可能产生收缩裂缝;断裂作用可能增大天然地质垫层的渗透率;垫层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使之经受住应力破坏(在饱和尾矿30m深处,总应力约为600kPa)。

根据垫层材料,垫层可分为三类:

尾矿泥垫层、黏土垫层、合成垫层(包括合成橡胶膜、热性塑胶膜、喷射膜、沥青混凝土)。

(2)渗流障。

渗流障包括截流沟、泥浆墙和注浆幕,渗流障的使用条件是:

尾矿坝设有不透水心墙,而且渗流障要与心墙很好连接,显然,在没有心墙条件下,透水的旋流沙或矿山废石所筑的坝不宜采用渗流障。

因此要求上升坝的渗流障必须与初期坝同时施工,将渗流障埋设在下游型坝的上游段、中心线型坝的中心段。

渗流障一般不适于上游型坝,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不透水心墙。

事实上,透水基础对上游型坝稳定性具有有利的影响,阻止基础渗流可能引起坝内水面升高。

渗流障起到使渗流侧向运动的作用,因此,只有当透水基础地层下覆连续的不透水地层时,渗流障才能充分有效。

为了显著地减少渗漏量,渗流障必须穿过透水基础地层达到不透水地层。

(3)渗漏返回系统。

渗漏返回系统是将渗漏出坝外的废水汇集起来再返回尾矿库从而消除或减少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

返回系统作业有两种基本形式:

集水沟和集水井。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作为渗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在尾矿坝下游把渗漏废水集中起来,再泵回沉淀池。

集水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辅助其他渗漏控制措施一起使用。

一般地,沿坝下游坡脚附近开挖集水沟,再将渗漏水汇集到池中泵回尾矿库。

其适用条件相似于截流沟,下覆连续的较浅的透水层,集水沟挖穿透水层到达不透水层。

因不要求坝体中设置不透水心墙集水沟可用于透水的上游型坝、下游型坝或中心线型坝。

沟内设置反滤层,以防发生管涌。

集水井是沿坝下游打一排水井,截流受污染的渗漏水,从井内抽出,泵回尾矿库。

井深应足以拦截污染渗流。

集水井很昂贵,一般不为尾矿库渗漏控制所选用,但可作为补救措施,防止已污染的含水层进一步被破坏。

2.2尾矿库裂缝的防治

裂缝的种类很多,如果不了解裂缝的性质,就不能正确地处理,特别是滑动性裂缝和非滑动性裂缝,一定要认真予以辨别,应根据裂缝的特征进行判断。

滑坡裂缝与沉陷裂缝的发展过程不同,滑坡裂缝初期发展较慢而后期突然加快,而沉陷裂缝的发展过程则是缓慢的,并到一定程度而停止。

只有通过系统的检查观测和分析研究才能正确判断裂缝的性质。

内部裂缝一般可结合坝基、坝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以下现象都可能预示产生内部裂缝、当库水位升到某一高程时,在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渗漏量突然增加的,个别坝段沉位移量比较大的,个别测压管水位比同断面的其他测压管水位低很多,浸润线呈现反常情况的,注水试验测定其渗透系数大大超过坝体其他部位的;当库水位升到某一高程时,测压管水位突然升高的,钻探时孔口无回水或钻杆突然掉落的,相邻坝段沉陷率(单位坝高的沉陷量)相差悬殊的。

发现裂缝后都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防止雨水或冰冻加剧裂缝的开展。

对于滑动性裂缝的处理,应结合坝顶稳定性分析统一考虑,对于非滑动性裂缝,采用开挖回填是处理裂缝比较彻底的方法,适用于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及防渗部位的裂缝;对坝内裂缝、非滑动性很深的表面裂缝,由于开挖回填处理工程量过大,可采取灌浆处理。

一般采用重力灌浆或压力灌浆方法。

浆液通常为黏土泥浆;在浸润线以下部位,可掺人一部分水泥,制成黏土水泥浆,以促其硬化。

对于中等深度的裂缝,因库水位较高不宜全部采用开挖回填办法处理的部位或开挖困难的部位可采用开挖回填与灌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裂缝的上部采用开挖回填法;下部采用灌浆法处理。

先沿裂缝开挖至一定深度(一般为2m左右)即进行回填,在回填时按上述布孔原则,预埋灌浆管,然后对下部裂缝进行灌浆处理。

2.3尾矿库管涌的防治

管涌是尾矿坝坝基在较大渗透压力作用下而产生的险情,可采用降低内外水头差、减少渗透压力或用滤料导渗等措施进行处理。

(1)滤水围井。

在地基好、管涌影响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抢筑滤水围井。

在管涌口沙环的外围,用土袋围一个不太高的围井,然后用滤料分层铺压,其顺序是自下而上分别填0.2~0.3m厚的粗沙、砾石、碎石、块石,一般情况下可用三级分配。

滤料最好清洗,不含杂质,级配应符合要求,或用土工织物代替沙石滤层,上部直接堆放块石或砾石。

围井内的涌水,在上部用管引出。

如险处水势太猛,第一层粗沙被喷出,可先以碎石或小块石减小水势,然后再按级配填筑;或铺设土工织物,如遇填料下沉,可以继续填沙石料,直至稳定。

若发现井壁渗水,应在原井壁外侧再包以土袋,中间填土夯实。

(2)蓄水减渗。

险情面积较大,地形适合而附近又有土料时,可在其周围填筑土埂或用土工织物包裹,以形成水池,蓄存渗水,利用池内水位升高,减少内外水头差,控制险情发展。

(3)塘内压渗。

若坝后渊塘、积水坑、渠道、河床内积水水位较低,且发现水中有不断翻花或间断翻花等管涌现象时,不要任意降低积水位,可用芦苇秆和竹子做成竹帘、竹箔、苇箔(或荆笆)围在险处周围,然后在围圈内填放滤料,以控制险情的发展。

如需要处理的管涌范围较大,而沙、石、土料又可解决时,可先向水内抛铺粗沙或砾石一层,厚15-30cm,然后再铺压卵石或块石,做成透水压渗台;或用柳枝秸料等做成15~30cm厚的柴排(尺寸可根据材料的情况而定),柴排上铺草垫厚5~10cm,然后再在上面铺沙袋或块石,使柴排潜埋在水内(或用土工布直接铺放),亦可控制险情的发展。

2.4尾矿库滑坡的防治

防止滑坡的发生应尽可能消除促成滑坡的因素。

注意做好经常性的维护工作,防止或减轻外界因素对坝坡稳定的影响。

当发现有滑坡征兆或有滑动趋势但尚未坍塌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防止险情恶化;一旦发生滑坡,则应采取可靠的处理措施,恢复并补强坝坡,提高其抗滑能力。

滑坡抢护的基本原则是:

上部减载,下部压重,即在主裂缝部位进行削坡,而在坝脚部位进行压坡。

尽可能降低库水位,沿滑动体和附近的坡面上开沟导渗,使渗透水能够很快排出。

若滑动裂缝达到坝脚,应该首先采取压重固脚的措施。

因土坝渗漏而引起的背水坡滑坡,应同时在迎水坡进行抛土防渗。

因坝身填土碾压不实,浸润线过高而造成的背水坡滑坡,一般应以上游防渗为主,辅以下游压坡、导渗和放缓坝坡,以达到稳定坝坡的目的。

在压坡体的底部一般可设双向水平滤层,并与原坝脚滤水体相连接,其厚度一般为80~150cm。

滤层上部的压坡体一般用沙、石料填筑,在缺少沙石料时,亦可用土料分层回填压实。

对于滑坡体上部已松动的土体,应彻底挖除。

然后按坝坡线分层回填夯实,并做好护坡

坝体有软弱夹层或抗剪强度较低且背水坡较陡而造成的滑坡,首先应降低库水位,如清除夹层有困难时,则以放缓坝坡为主,辅以在坝脚排水压重的方法处理。

地基存在淤泥层、湿陷性黄土层或液化等不良地质条件,施工时又没有清除或清除不彻底而引起的滑坡,处理的重点是清除不良的地质条件,并进行固脚防滑。

因排水设施堵塞而引起的背水坡滑坡,主要是恢复排水设施效能,筑压重台固脚。

处理滑坡时应注意,开挖回填工作应分段进行,并保持允许的开挖边坡。

开挖中,对于松土与稀泥都必须彻底清除。

填土应严格掌握施工质量、土料的含水量和干重度必须符设计要求,新旧二体的结合面应刨毛,以利接合。

对于水中填土坝,在处理滑坡阶段进行填士时,最好不要采用碾压施工,以免因原坝体固结沉陷而断裂。

滑坡主裂缝一般不宜采取灌浆方法处理。

滑坡处理前,应严格防止雨水渗入裂缝内。

可用塑性薄膜、沥青油毡或油布等加以覆盖。

同时还应在裂缝上方修截水沟,以拦截和引走坝面的积水。

2.5尾矿库洪水漫坝的防治

尾矿坝多为散粒结构,如果洪水漫顶就会迅速冲出决口,造成溃坝事故。

当排水设施已全部使用,水位仍继续上升,根据水情预报可能出现险情时,应抢筑子堤,增加挡水高度。

在堤顶不宽、土质较差的情况下,可用土袋抢筑子堤。

在铺第一层土袋前,要清理堤坝顶的杂物并耙松表土。

用草袋、编织袋、麻袋或蒲包等装土七成左右,将袋口缝紧,铺于子堤的迎水面。

铺砌时,袋口应向背水侧互相搭接,用脚踩实,要求上下层袋缝必须错开。

待铺叠至预计水位以上时,再在土袋背水面填土夯实。

填土的背水坡度不得陡于1:

1。

在缺土、浪大、堤顶较窄的场合下,可采用单层木板或埽捆子堤。

其具体做法是先在堤顶距上游边缘约0.5-1.0m处打小木桩一排,木桩长1.5~2.0m。

入土0.5~1.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