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187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 学生用.docx

高一文言虚词定稿学生用

高考专题之文言虚词

1、明概念: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高考考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

1.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常见的副词:

其、乃、且。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愚公年且九十

3.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请【以剑】舞。

4.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常见的连词:

则、以、而、若、且。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例如: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常见的助词:

所、也、者、之、乎。

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2、辨用法

(一)而

1、作连词

(1)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2)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

(3)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关系。

“并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

“就”、“然后”或不译。

(6)表示递进关系。

译为:

“而且”、“并且”、“更”或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译为:

“因而”、“因此”。

(8)表示目的关系。

译为:

“来”、“用来”。

2、作代词。

通“尔”,。

译为:

“你”、“你的”。

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1)“而已”:

罢了。

(2)“而后”:

才,方才,然后。

(3)“继而”“寻而”“既而”“俄而”“已而”:

不久,一会儿。

(4)“而或”:

有时。

实战演练: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佣者笑而应曰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5.面山而居6.呼尔而与之7.朝而往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蔚然而深秀者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15.夺而杀尉。

16.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0.而翁归。

21.若欲死而父。

2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24.既而风定天清25.而或长烟一空

※疑难辨析:

“动+而+动”——修饰?

承接?

【辨析方法】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

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实战演练:

仰而视之()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1)作宾语,何+动词,译为:

“什么”、“哪里”。

(动词的宾语前置)

(2)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者”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3)作定语,何+名词,译为:

“什么”、“为什么”。

(4)作主语,何+动词,译为:

“什么”。

2、作副词

(1)程度副词,何+形容词,译为:

“多么”。

(2)疑问副词,何+动词(能愿动词),译为:

“怎么”、“哪里”。

3、固定结构

(1)【何如】译为:

“怎么样”、“怎样”

(2)【无何】译为:

“不久”、“没多久”

(3)【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译为:

“拿什么”、“凭什么”

(4)【奈何】译为:

“怎么办”、“怎么”

(5)【何乃】译为:

“怎能”、“为什么”

实战演练:

1.大王来何操?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何谓阁子也

5.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今日之事何如?

8.无何,宰以卓异闻。

9.何以战?

10.为之奈何?

11.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疑难辨析:

何(疑问)——副词?

代词?

【辨析方法】

(1)从语法上辨别。

“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从意义上辨别。

“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

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实战演练: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客何为者?

()

(三)乃

1、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2、用作判断动词,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

译为:

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3、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4、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2)【乃尔】译为“这样”。

实战演练: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家祭无忘告乃翁8.无乃尔是过与?

9.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4)乎 

1.助词

(1)表疑问语气。

译为:

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

译为:

吗、呢。

(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

译为:

吗、吧。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

译为:

啊、呀。

(5)作形容词词尾时,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不译.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实战演练:

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知不可乎骤得。

7.相与枕藉乎舟中。

※疑难辨析:

乎——助词?

介词?

(1)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句末,②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

③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

(2)作介词:

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实战演练: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五)其

1、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3)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4)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5)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6)作第二人称(此用法少见)

2、语气副词

(1)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2)表估计、推测等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3)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

3、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作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实战演练:

1.殚其地之出。

2.百姓多闻其贤。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9.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10.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11.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疑难辨析:

(1)代词用法:

①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②用在名词前面。

③多用在数词前面。

(2)副词用法

揣测与反问的区别:

①揣测:

没有带上疑问代词,句末带问号。

②反问:

带上疑问代词,句末带问号。

揣测、反问与祈使的区别:

祈使中的“其”前面有代词,这个代词多作主语。

(3)连词用法:

用在句首,表假设、选择关系。

表假设和选择区别:

表假设是单用,表选择是两句连用,译“是……还是……”。

(六)且

1、作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等。

(2)表让步关系(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

尚且、还。

(3)表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用在两个形容词中间可以翻译为“并且”、“又……又……”,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可以翻译为““并且”、“一边……一边……”。

2、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

(2)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后发生,用在动词前,译为“将”“将要”。

(3)表示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可译为“将近”。

3、固定结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实战演练: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四体康且直。

5.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7.不出,火且尽。

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1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若

1.作代词。

(1)作第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作连词。

(1)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作助词。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

4、作动词。

(1)像,好像。

(2)及,比得上。

5、固定结构。

【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

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至于”之意。

实战演练: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天若有情天亦老。

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9.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

1、作助词

(1)“所”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2、名词,译为:

处所、地方。

3、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

译为“上下、左右”。

4.固定结构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所以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1】到处。

【所在2】所在之处,处所。

实战演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4.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5.父去里所,复还。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10.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九)为

1、作一般动词,读作“wéi”

(1)基本意义是“做”,据语境课译为“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担任”等。

被誉为万能动词。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2、用作介词(除被动外,读作wèi)

(1)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为“为了”等。

(2)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同”“跟”等。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5)表示被动关系,读作“wéi”,单用或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3、作语气助词:

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

“何……为;奚……为”。

实战演练:

1.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2.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3.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两小儿辩日》4.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7.公为我献之。

8.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鱼我所欲也》)10.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11.何辞为?

(十)焉

1、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用在及物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2)疑问代词,用于动词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句中,译为“哪里”“怎么”等。

2、作助词

(1)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

(3)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3、作兼词:

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译为: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

实战演练:

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2.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疑难辨析:

动词+焉——代词?

兼词?

【辨析方法】

(1)看置换:

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

(2)看倒装:

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

实战演练: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十一)也

1、句末语气词,

⑴表示判断语气。

⑵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⑶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⑷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⑸表示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3、固定结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实战演练: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毋从俱死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5.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7.是说也,人常疑之。

8.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9.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10.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十二)以

1、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可译作“把”、“拿”、“用”等。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从。

(5)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6)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说明:

“以”字作介词时,其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

①以一当十。

②秋以为期。

2、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等,或者省去。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等。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疑难辨析:

作连词表原因的“以”与作介词表原因的“以”的区别是,前者接分句,后者接名词或代词。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3、作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4、作动词:

(1)可译为“以为”“认为”。

(2)可译为“用”“任用”

5、名词。

译为:

缘由,原因。

6、固定结构

【以为1】认为.

【以为2】把……当作或看作或作为

【以为3】把……制成。

【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相当"因此"。

【有以】意思是“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

实战演练: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何以战?

3.屠惧,投以骨

4.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秦亦不以城与赵。

6.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路幽昧以险隘9.樊哙侧其盾以撞。

10.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5.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16.皆以美于徐公。

17.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19.以为妙绝。

2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1.铸以为金人十二。

2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3.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2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疑难辨析:

(1)区分“以”字介词和连词的用法

【辨析方法】

①介词,可翻译成:

用、把、拿、在、于、从、凭借、根据、依照、因为……

当“以”用在名词、代词、数词前时,它是介词。

②连词,同“而”(转折除外),可表并列、顺承、因果、修饰、目的等关系

当“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之间以及表目的关系的两个句子之间时,“以”是连词,主要表示目的、并列关系,可译作“来”“用来”“和”等。

③用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④“以”表原因时,以+短语,作介词;以+分句,作连词。

实战演练:

1.以刀劈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2)动+以+动——修饰?

目的?

【辨析方法】

①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②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③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实战演练: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作《师说》以贻之。

()

(十三)因

1.作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译为“依靠”“凭借”“趁”“随着”“通过”“由于”“根据”等。

2、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2)表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3.作动词:

“沿袭”

实战演练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因击沛公于坐。

3.因寄所托。

4.相如因持璧却立

5.因噎而废6.蒙故业,因遗策

(十四)于

1、作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注:

表被动时,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与它呼应。

格式为“动词+于”或“见+动词+于”或“受+动词+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2、复音虚词“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实战演练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受制于人4.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6.于是余有叹焉。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十五)与

1.作介词

⑴引进共同活动的人。

译为:

和,跟,同。

⑵引进比较的对象。

和,跟,和……比较。

2.作连词

⑴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

和,跟,同。

⑵表选择关系。

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毋宁、岂若)”句式。

可译为:

“与其……宁可(哪如、宁肯、不如)……”。

3.作语气助词,通“欤”。

可译为“吧、呢、吗”等。

实战演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与人刃我,宁自刃。

5.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

(十六)则

1、作连词

(1)表转折关系:

译为“却”“可是”。

(2)表示假设关系。

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用在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3)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4)表并列关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2、用作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就是。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3)同“辄,译为“总是”“常常”。

3、作名词:

译为“准则”“法则”。

4、用作动词:

译为“效法。

5作量词,指分项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