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970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x

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川渝经济区

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经济学

年级2003级姓名

题目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签章)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班级经济学一班学生姓名罗平学号20032630

发题日期:

2007年1月6日完成日期:

6月15日

题目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而我国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这些研究中定性方式的比较多,定量方式的却比较少。

并且国内众多学者将目光集中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发达的经济区域,对诸如川渝经济区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把目光集中于川渝经济区,找出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比较各种运输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得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1、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2、完成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等工作;

3、至少完成一篇与选题方向相关的外文文献的翻译工作;

4、撰写文献综述;

5、确定论文题目与论文写作大纲;

6、撰写论文初稿;

7、认真修改论文,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习并完成本人论文的编辑、排版等工作;

9、遵守学习纪律,以科学的精神、学习的态度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10、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论文工作情况,按时参加论文汇报交流会;

11、认真填写“指导记要”,按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

(共12周)

第一部分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选题(2周)

第二部分编制写作提纲(1周)

第三部分调查收集论文写作一手资料(3周)

第四部分初稿写作、讨论、二稿、定稿(5周)

评阅及答辩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及相关工作(1周)

备注: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审批人:

年月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完成的。

本论文的逻辑与思路及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在前人的理论指导下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论文中所引用的其他学者已经发表研究成果均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予以说明,并向他们表示我的敬意与感谢。

 

签名:

年月日

摘要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

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与其相联系的前向和后向产业,而且对于经济区位、产业布局、生产要素流动、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如何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就变得极富有实际意义了。

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和探索基础上,以川渝经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基本情况分析,总结出川渝经济区的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弹性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量分析手段,得出川渝经济区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比川渝经济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两者对川渝经济区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本文进一步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对比货运和客运各子类交通方式对GDP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并深入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结合川渝经济区自身特点提出了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对川渝经济区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对建设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以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川渝经济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Abstract

Traffic-transportationisthebasicandproactiveindustryofnationaleconomy.Theinvestmentoftransportinfrastructurehasthecommonmultipliereffect,anditsimpactonthenationaleconomyisnotonlyconcentratedonforwardandbackwardindustry,butalsoeconomicregionallocation、industriallayout、theflowofproductionfactors、theproductionpossibilityboundaryoftheenterprise,aswellaslocalcultureandcustoms.Itbecomesverypracticalandsignificantthathowtodevelopthetransportinfrastructuresoastoservicetheeconomicdevelopmentgreatly.

Inthispaper,basedontheformerstudyandexploration,wechoose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theasmainobjectofstudy,throughbasicanalysis,summingupthecharacteristicsof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ineconomicdevelopmentandtraffictransportations,usingthequantitativeanalyticaltoolssuchaseconomicselasticitytheoryandmultivariatelinearregressionmodel,andweeducethat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hadthehighlypositivelycorrelationbetweeneconomicgrowthandtraffictransportation.Bycomparingthe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sofcargoandpassengerstransportation,wegettheresultthattheyhavedifferentimpactson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Further,thispapercomparesthedifferentimpactonGDPofsubcategorytransportationofthegoodsandpassengerstransportationmultivariatelinearregressionmodels,anddeeplyexplainsthereasonsofthedifferences.Finally,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research,combiningwiththeowncharacteristicsof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wepropose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abouttraffic-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

Fromtheoryanalysistoempiricalresearch,weanalysi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traffic-transport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of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systematically,whichhassomepracticalsignificancesforconstructingthetransportinfrastructuresin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andmakeitserveeconomicdevelopmentbetter.

Keywords:

transportinfrastructure;economicdevelopment;Sichuan-ChongqingEconomicZone;Multivariatelinearregressionanalysis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理论述评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3

1.3研究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4

1.4研究的方法5

第2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分析6

2.1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综述6

2.1.1基本概念的界定6

2.1.2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综述7

2.1.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乘数分析8

2.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经济影响9

2.2.1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9

2.2.2交通设施的变化影响运输成本从而影响区域经济9

2.2.3交通基础设施的便捷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10

2.3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间接影响10

2.3.1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0

2.3.2交通基础设施与资源优化配置11

2.3.3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化11

2.4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拉动作用12

第3章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14

3.1川渝经济区基本界定14

3.1.1构建经济区的必备条件14

3.1.2川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14

3.2川渝经济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状况14

3.2.1川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14

3.2.2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7

3.3川渝经济区经济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点19

第4章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4

4.1弹性理论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分析中的运用24

4.1.1弹性理论方法基础24

4.1.2川渝经济区运输经济弹性分析25

4.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6

4.2.1模型的设定26

4.2.2回归结论28

第5章对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建议32

5.1突破川渝行政区划,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32

5.2建立和完善城际快速交通通道,促进城市集群发展33

5.3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34

5.3.1注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34

5.3.2分类推进,区别对待,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34

结论36

致谢38

参考文献39

附录40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与其相联系的前向和后向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乘数效应,而且对于经济区位、产业布局、生产要素流动,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极,1979年到2003年底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4%(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6年中国GDP总量25122.7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四位。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下,我国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自1985年以后,我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保持在占GDP约6%的水平上。

自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增长,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国外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上溯到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诸多经济学先驱者。

但是,在国内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系统研究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而我国学者采用定性方式的比较多,用定量分析的还占少数。

因此,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是极为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我国众多学者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诸如沪宁杭、环渤海、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发达的交通经济带上,这些东部发达的交通经济带以及通过交通形成的城市群有着相对成熟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市场经济也比较发达。

较之于这些地方,国内学者对诸如川渝经济区、西北经济区等我国西部欠发达经济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这些地区较之于东部,有着自己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把目光集中于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找出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得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2国内外研究理论述评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这些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就是所谓的“增长极”或“增长中心”。

这些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为其聚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然后通过扩散效应把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带动周边地区一同发展。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

2生长轴理论

以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为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生长轴理论,直接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并强调交通干线的建设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该理论认为,随着连接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的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集聚,产生新的工业区和居民点。

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将逐渐形成一条产业带,交通干线就是产业带形成的发展轴[1]。

3“城市运输走廊”研究

美国学者沙利文(Edwardc.Sullivan)等人在90年代初对城市交通走廊进行了研究。

他们提出在高速公路入口或出口处,在道路的立体交叉枢纽处,以及道路沿线建设一系列的联合开发项目。

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及沿线经济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进行统一规划。

并提出了三种规划方法,即对新开发区沿运输走廊规划,对已有运输通道的线性改造项目规划,以及高速道路出入口地区的规划[1]。

除了上述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外,国外许多经济学家还运用了函数、计量,回归等数学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体系。

特别是对交通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有相当成熟的技术,而且能够达到很高的精确程度,不仅如此,西方学者还在交通运输对贸易,对环境,对人的行为方面有具体的研究。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1.“点-轴系统”理论

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陆大道研究员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该理论是增长极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的有机结合。

对我国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点轴理论的“点”即中心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中心力量。

点轴理论的“轴”是通过交通设施连接起来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产业带和人口带。

区域经济生产力开发的基本模式是“点-轴渐进式”扩展。

2.“交替推拉关系论”

“交替推拉关系论”形象的描述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的初期,社会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往往位于原有运输方式的极限之内,因而可以通过对原有运输系统的改造来满足。

这期间,交通基础设施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一旦交通基础设施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以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方式,来显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时经济的发展就得“拉着”交通基础设施业走。

然而,随着“积累”的进一步扩大,它将突破原有运输系统的极限,迫使新的运输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新的运输方式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必然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壮大。

在这一时期,交通基础设施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似乎是交通基础设施业在“推动”经济的发展[2]。

3.“交通经济带”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经济带发展机理及其模式研究”对交通经济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对国内外典型交通经济带进行了深入实证分析。

在机理、模式、运输通道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结论。

总结出了四种交通经济带发展模式,即交通经济带形成模式——工业化和运输化过程有机结合、经济中心(主副)成长或转移模式、工业波模式——工业主要沿交通干线集聚和扩散的模式、交通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4.我国学者运用定量分析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在定量分析方面,其成果虽然没有国外的数量和系统,但是,近年来定量分析的文献越来越多。

沈艳平、沈旭等在《交通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002)中通过一系列的统计资料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汪传旭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定量评价》(1999)文章中运用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一类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协调发展指数,并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价计算方法来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武旭、胡思继、崔艳萍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整发展评价的研究》(2005)一文中应用DEA方法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将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计算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的协调发展程度。

胡优、蓝万炼、许友梅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2006)中运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法评述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然后以交通运输的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为特征指标。

通过模拟分析,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与相关特征值指标的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对交通运输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

1.3研究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通过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并用理论对川渝经济区交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定量分析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第一章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国内外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作述评。

第二章着重交通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从交通建设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等方面分析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通过对川渝经济区的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的考察,并将其与我国的其它著名经济区交通与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川渝经济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是川渝经济区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主要运用弹性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川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和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川渝经济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本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如下:

图1-1本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1.4研究的方法

本文属于应用性研究论文,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用交通经济的理论去分析川渝经济区具体的情况。

本文运用经济学弹性理论和计量经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川渝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通过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的定量分析方法,收集数据和运用统计软件,对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第2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分析

2.1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综述

2.1.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

关于基础设施,国内外学者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统一概念。

据《经济百科全书》(McGraw-Hill图书公司1982年版)定义,基础设施是指:

“那些对产出水平或生产效率有直接或间接提高作用的经济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发电设施、通讯设施、金融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以及一个组织有序的政府和政治体系……”上述定义表明基础设施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但很多学者都认为基础设施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美国汉森教授认为基础设施有经济方面的资本和社会方面的资本之分。

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基础设施应包括核心基础设施和人文基础设施。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狭义的基础设施,即经济性基础设施,指直接为提高生产效率,深化劳动分工,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增加社会福利的物质与技术手段,提供有形产品的那些部门,如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排污、灌溉工程等。

本文主要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概念作进一步界定。

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中的一种,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一般经济性基础设施的特点,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它也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一些特点。

交通基础设施是满足人和货物移动性需求的网络和终端设施的总和,具体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道、管道、机场、港口、通讯(如航空交通控制)和站点等。

其特征主要包括:

(1)交通基础设施是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大规模投资;

(2)是商品总生产成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投资成本巨大,但运行成本较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沉没成本;(4)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网络结构[1]。

本文研究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四种影响较大的传统运输方式。

2区域与区域经济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提出:

“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

地球表面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

种特征的地区分类是均衡的话,即为一个区域。

”对于区域经济,由储东涛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定义区域经济为:

“在人类经济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