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806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docx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创新自觉

徐普良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215)

摘要:

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根本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大学参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体现在其能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教育功能,参与、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创新大发展。

关键词:

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学文化创新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的繁荣与兴衰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

文化创新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

没有文化创新便没有整个社会的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日益紧迫。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

国内上,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国际上,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影响很深。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引起前所未有关注,世界人民对中国寄予厚望,我们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正因此,备受瞩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总体部署,开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新篇章。

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国内外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面前,面对复杂纷繁的国内外形势,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聚焦文化,并对我国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将对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不禁让我们对正大步走在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充满了新期待。

2、大学在文化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文明的守望者与策源地,时代和社会的灯塔,21世纪大学已成为社会中最前沿的组织。

它对于国家兴衰、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大学在坚持学术独立与自主办学的同时,保持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呼应时代变革创新带来的冲击,主动回应社会与国家对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需求,至为重要。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承载着知识、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的特殊功能。

正因其在社会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承载的特殊功能,大学文化的创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中被寄予厚望。

因此,大学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领会程度与认识深度,主动参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广度与力度,将决定其能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教育功能,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创新大发展。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育人观,其实质是对“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回答。

大学文化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自己大学意志和个性的文化结构。

它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对社会文化起反作用。

正因此,大学越来越以其独有品质承担着领衔文化创新的重任。

三、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现实观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学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品格、精神气质和行为规范。

纵观目前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现状,它鲜明地呈现以下特点:

行政文化统领全局;组织文化强势参与;教育文化相对正统;管理文化日趋规范;行为文化稍嫌统一;创新文化比较薄弱。

我国大学文化发展呈现的上述特点实质上是过去大学文化建设理想期待的渐变及结果。

这种现实形态,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大学建设发展包括文化建设发展的领导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防止了大学文化领域政治思想的多元化,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和不能动摇的。

但是不可遮蔽的是,在过去大学文化建设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一)强调大学及其文化的政治属性,强调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术属性;

(二)强调主流文化对大学文化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文化自身的特点;(三)强调大学的组织建设与党的统一领导,对大学及其文化的独立性重视不够,甚至把大学简单地看成一个行政单位;(四)不少大学文化建设趋同化,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个性特色不明显、批判性和创新性差等问题。

针对中国大学文化现实形态的不足,一种观点认为:

应主张“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需倡导“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

这些观点的价值,理论上在于恢复了大学文化的学术性,突出了大学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民主性、包容性、创新性,把民主、自由、独立、超越、教化和神圣等精神当作大学文化的本真精神;实践上有助于克服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官本位、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

现实问题是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各方位、各层次是相互交织、融合相通的;在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我们不能用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

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另一方面,只计其一不计其二,就会导致过犹不及或始料未及。

4、中国大学文化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处理五个关系

基于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态,必须面对和取得共识的是:

任意割裂大学文化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或片面强调大学的学术性而忽视大学文化的政治性,甚至片面强调世界大学文化的共性而忽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个性,用抽象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指导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在思想理论上是有缺憾的,在工作实践上将是有害的。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功能、属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条件下,由于人们对其功能、属性的认识不同,其建设思路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是不尽一致的。

大学文化本质上是从属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具有不同于主导文化的异质性。

一方面它依附于主导文化,衍生于主导文化,受主导文化的指导。

同时,由于大学文化自身的探索性、创新性、超前性、批判性等特点,它又不是完全简单地依附和消融于主导文化。

它总是以理性的、反思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与主导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或张力。

因此,大学文化是学术性与政治性、独立性与依附性、共性与个性、创新性与批判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文化。

正确处理以上关系尤为重要,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大学文化。

5、构建大学文化创新自觉之理论与实践途径初探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文化强国需要创新,一流大学必须创新。

大学应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要深入研究、借鉴国外

创新文化;树立以创新为荣、创新为魂的价值观;树立科研风险意识,提倡理性批判精神,构建和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文化体系。

(一)大学文化创新理论须自觉

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创新,首先有赖于理论创新的自觉。

大学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在现实中呈现,更事关未来的发展。

我国现代大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和办学特色,总结和研究这些大学的文化传统可以加深我们对大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建设创新型大学文化的自觉性,对于大学现在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有机体,大学须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积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研究大学文化有助于大学做出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肩负起大学应有的历史文化使命。

因此,大学应高度自觉普遍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深入思考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如何适应我国建设文化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二)大学价值创新体系要构建

中国大学文化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非常明显,一些科研人员为晋升技术职称、职务而科研;学生以就业、考试过关为导向来学习。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气,缺乏在科研究上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充分形成,大学价值创新体系迫切需要构建和健全。

(三)大学精神文化创新需加强

国家的发展不能忽视精神力量,大学的发展同样也要依靠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首先是要大力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要结合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创新大学文化。

当今中国正在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大学文化。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各民族文化优秀元素,又要以开放姿态吸收、借鉴西方及世界其他文化先进因素。

(四)大学制度文化创新需推进

首先要增强大学自主办学意识。

当前大学制度文化中严重的“行政化”、“官本位”现象,制约了办学活力,不利于大学创新能力的提高;然后要建立学术型管理制度,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实行非科层式的管理。

保护学者自由地从事学术研究。

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建立学术权威组成的学术评议制度,减少行政权力等非学术性力量对学术事务的干预。

最后要保持大学与社会的协调。

大学要超越‘象牙塔’,在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基础上,自觉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成为发展人类文化,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和思想库。

(五)大学学术团队创新要倾力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

大学依靠优秀的教师学术团队才能完成大学应肩负的使命——培育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教师学术团队形成的核心凝聚力,对于教师学术团队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团队又赋予大学文化真正内涵;不仅受传统大学文化润泽,还发展创新大学文化。

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既要倾力利用学校原有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教师团队,促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学术团队尽快形成,更要倾力依靠、鼓励教师学术团队传播、发展和创新大学文化。

(六)大学文化符号创新要重视

校训、校歌、校旗、、楼宇、雕塑、景观植被等是体现大学文化的一些意义符号,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吸引、激励大学人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象征。

在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这些意义符号的建设,利用它们来提高师生内在素质和学校文化品位。

而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高度体现,特别要发挥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校训的感染和熏陶下,大学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服务;校训蕴涵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影响引导社会进步;校训所代表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培养和生成。

要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实发展校训新的内涵。

六、结语

缺失大学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就难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阵地的形成就难以壮大,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工程的引领就会无所倚重、难有作为。

半个多世纪前,中华民族独立;一个多世纪前,当代大学始建。

现如今,民族复兴曙光乍现,文化创新大幕开启。

“谁持彩练当空舞?

”大学必须也应当自觉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觉.中国青年

报,2011年10月24日

[2]邓振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创新[J].决策探索.

2008(9).

[3]创新时代的大学文化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

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01-09.

[5]丁艳红,陈怡,郑惠坚.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J].云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6]朱海风.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然与应然[J].华北水利水电

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

(2).

[7]张兴福,满顺昌.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甘肃

高师学报,2011(4).

[8]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

(2).

[9]吴丹.西方大学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J].理论观察,

2011(3).

附作者科研成果简介:

1.(省部级)全程策划统筹参研上海市委宣传部“迎世博”课题,成

果《释江南》5卷本《江南文化理论》《江南园林艺术》《江南民俗》

《江南文化名人》《江南文化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月出版

2.(省部级)参编课题有《“江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开发》、《长三

角经济社会协同发与区域行政治理体系的优化》(与中国经济体改

研究会杨浦党校合作)、《上海岁月.关键年》等。

3.(国家级)参编15卷本《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季羡林总学术

顾问、题字),负责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五部主要小说共5万

字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4.学术论文《偏执批判与人文关怀——世纪转换期兼议鲁迅与高尔

基的创作》2007核心期刊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