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696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docx

高二历史上册课时同步讲练习题12

第三课时美苏争霸

【教学建议】

重点:

古巴导弹危机。

难点:

美苏对抗与缓和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突破方法:

1.通过回顾“冷战”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明确由美苏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基本线索。

2.对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过程呈现出的战略态势特点,要结合两国实力的变化,明确经济基础对外交的决定作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

美国立即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

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空、陆三军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

核战争笼罩世界。

在美国强硬态度面前,苏联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也作出不进攻古巴的保证。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学案导学

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背景:

(1)美国: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实行“软化”政策;1961年约翰·肯尼迪实行“和平战略”。

(2)苏联: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美苏对峙大事: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此后,美苏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生擒飞行员,美苏之间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3)“柏林墙”的修建:

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也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问题探究】(海南高考)阅读材料: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

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

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

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

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

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

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

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

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

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

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削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背景:

(1)美国国力大量消耗。

(2)苏联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1969年1月,尼克松上台,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2)1963年和1968年先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1973年和1975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会议通过的文件中,各国均表示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独立,不干涉内政,加强经济、科技和环境领域的合作。

3.“缓和”下的角力:

(1)苏联:

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2)美国:

美国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问题探究】读下图

杜鲁门尼克松

请思考: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图中美国这两位总统推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答案:

(1)不同点:

前者美国对外政策是以进攻型的姿态在全球出击,谋求世界霸权;后者是防守型的局部收缩,以确保美国霸权地位。

(2)相同点:

都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价值观念和强权政治的特点。

小结:

50年代后期起,随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发展。

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在五六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在双方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也达成了一些协议,带来了些许“缓和”的气氛。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

尼克松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政策(尼克松主义)

(1)原因:

美国经济增长趋缓;侵越战争的影响;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总之,20世纪60代以来,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为确保美国的世界霸权,尼克松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

(2)内容:

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外交政策,强调均势外交。

(3)举措:

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并减少对盟国承担的军事义务。

(4)影响: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的标志。

典例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

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

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请思考: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尼克松的目的是什么?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思路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需对“尼克松主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又因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二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在于收缩美国的海外势力,收缩的重点是亚洲。

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

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退;二是20世纪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只要理清了“尼克松主义”出台的有关知识点,本题即可作答。

答案:

(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

尼克松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

【规律技巧】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变化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无论是收缩还是扩张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核心的。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

跟踪训练:

肯尼迪“和平战略”的实质是

A.另一种形式的争霸战略B.主张和平共处C.积极进攻战略D.放松对苏联的遏制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所谓“和平”只是一种假象,其实质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答案:

A

备课资料:

【l959年赫鲁晓夫的访美】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

在此期间,赫鲁晓夫等先在美国各地参观了l0天,最后在艾森豪威尔的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同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

在会谈中双方都没有作出实质性让步。

不过,在会谈公报中宣布在国际争端中不使用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总统应邀在1960年春正式访苏。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他的美国之行虽未产生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

但是,战后美苏的第一次“蜜月”十分短暂,随着l960年5月一架入侵苏联的U-2间谍飞机被击落,美苏关系又跌落到谷底。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原因】

欧洲是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欧洲历来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一分为二,西欧经济的崩溃将导致政治局势的动荡,因此,西欧的稳定和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命运。

二战后,苏联的影响进入东欧和中欧,这样,美苏首先在欧洲形成了全面对峙的局面。

在政治上,谁控制欧洲就意味着谁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

在经济上,美苏两国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

美国的传统市场、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安化检测)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曾对美国记者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这些话表明

A.苏联为维护和平,愿与美国真诚合作B.苏联要争取世界的绝对霸主地位

C.苏联要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D.苏联要与美国合作,震慑战争犯

解析:

C本题考查学生阅改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取得很大成就,国防工业有了很大突破。

于是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

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2.(见原书P88第2题)

3.(原创)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0年声称: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足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上文说明美国此时在美苏争霸中

A.执行缓和政策,发动和平攻势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仍处于战略优势,但执行缓和政策D.以退为进,暗中酝酿“星球大战”计划

解析:

A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反映出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4.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欧洲某城市突然涌出两万多士兵,在6个小时内就修筑了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长达43公半的铁蒺藜墙,2个月后又加固为混凝士墙。

当时修此墙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公民外逃B.防止敌人入侵C.搜捕“二战”战犯D.围捕国内反对派

解析:

A根据题中所给时间及信息可知这是冷战的产物:

柏林墙,修此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公民外逃。

5.2009年4月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美国总统奥巴马(右)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当日在伦敦共同宣布,两国政府希望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于今年12月到期前就削减战略武器问题达成新的协议。

20世纪70年代美苏在战略核武器问题已达成协议,这说明

①美国拥有战略优势②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③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重点发生转移④苏联经济已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

A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增长,特别是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并采取积极进攻战略;美国则调整战略,整个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因此①的叙述是错误的,②则正确;苏联因发展战略核武器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但不是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故④错误;鉴于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超过了自己,美国把竞争重点放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拖垮苏联经济。

由此可知③是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统先生!

艾森豪威尔夫人!

女士们和先生们:

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得很有意思。

这是你们的骄傲。

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

我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由于我们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

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驻美大使馆讲话(1959年9月16日)

材料二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作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请思考:

(1)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怎样的战略意图?

他的话有何寓意?

(2)材料二中所说的苏联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的援助”是指什么援助?

(3)为什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不存在了”?

说明了什么?

解析:

从材料一的信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在主动缓和美苏关系,其目的是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材料二则说明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与美国达成了妥协。

答案:

(1)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也暗骂美国的反苏政策连牲畜、家禽都不如。

(2)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3)美国和盟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说驯核大国在国际斗争中都不敢直接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它们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妥协。

7.(2010山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报道,英国“前卫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法国的“凯旋号”核潜艇于2009年2月在大西洋相撞。

英法核潜艇相撞时各携带16枚洲际弹道导弹,爆炸威力可达广岛原子弹的1248倍。

争取核裁军运动主席凯特·赫德森认为,英法核潜艇相撞是“最高级别的核噩梦”,也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核潜艇相撞事件。

尽管两艘潜艇在海底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极低,但类似事故并不是第一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少发生十多次潜艇相撞事故,其中大部分是冷战期间美苏潜艇相互追踪引起的。

(1)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形势,分析发生潜艇相撞事故的社会政治根源。

(2)你认为当今世界怎样才能避免“核噩梦”演变成现实?

解析:

(1)问可从两极格局、美苏关系和冷战思维等方面去分析;第

(2)问可从和平的有利因素、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等方面去思考。

答案:

(1)根源: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美苏从盟友合作变为冷战对抗,两大阵营和军事政治组织的形成;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形势的紧张;“以实力求和平”的主张和强权政治、冷战思维的影响;西欧的崛起和当今世界局部地区仍不太平等。

(2)推动核裁军与和平对话;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8.(2010山东昌乐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予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

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

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

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解析:

(1)问从引文“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得提示。

(2)问结合时间19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态势来思考。

答案:

(1)苏联。

(1分)“冷战”政策.

(2)①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②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